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707|回复: 7

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复制链接]

18

主题

77

回帖

1980

积分

认证会员

汪氏家族祭祖文化研究

Rank: 6Rank: 6

积分
1980
QQ
发表于 2015-9-23 0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生命历程中,它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饱经汉唐宋明历代王朝变迁,直至当代仍生机勃勃。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化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曾国番将祭祖列入治家八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即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个人、家庭、家族,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逢冬至、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人们就会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的奉献酒食、币帛,追忆祖先,缅怀家族历史,也规训着现世族人。
中国人祭祖与西方人信仰宗教不同,它不仅是仪式,更是礼。中国人在祭祖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祖先的崇拜、感恩、怀念多种复杂情感诉求,也通过跪拜、奉献,确认了自己的孝子孝孙身份,开始承担起一份延续家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祖先既是家的来源,亦是家的归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礼是对祖先的祭祀,亦是个人对生活价值的探求,是祖先让我们把过去、未来,个人、家庭联系起来,品味生活的酸甜,追寻生活的意义。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尚未发明祭礼,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最初的时候,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都非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离奇的事情。后来,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人们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灵魂。史前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赋予其神秘的力量。灵魂是独立的,它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偷偷的离开身体,到别的地方去活动,当人死了以后就会永远的离开身体,再也不回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亡人的肉身会慢慢腐烂消失,但他们的灵魂却一直存在,永远不会消亡。那么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于是,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祈求祝福。正如胡适所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以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如果说殷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重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那么,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周代重礼,《仪礼》一书作为该时期的权威礼仪著作,对当时的祭祖礼仪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当时祭礼程序繁复,前期准备包括筮日、筮尸、宿尸、宿宾、视濯、视牲和请期。正祭当天要杀牲、阴厌、飨尸之迎尸、妥尸、尸饭、飨尸之三献、加礼、送尸、馂、阳厌、礼毕宾出,撤馔。从筮日开始到祭礼当天,一次祭祖礼仪要耗时数天才能完成,足见周人对祖先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清代孙希旦所说“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祭祖礼仪的施行有利于孝道思想的传播和发扬。
虽然孝道思想与祭祖礼仪很早就发生了联系,但最终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建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 “以孝治天下”,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以孝为谥、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思想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按照孔子的思想,在家庭伦理层面,孝首先是“养”,即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孝。在“养”的基础上,父母殁则葬,葬后祭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有养、丧、祭三方面都做到了孝,才是真正的“善事父母者”。汉儒继承了孔子重孝的思想,并通过《孝经》、《仪礼》、《礼记》等礼仪著述大力倡导将“养”、丧、祭作为展现孝行的重要方式。《大戴礼记》云“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重孝是汉代社会重要的伦理文化取向。在汉代皇帝中,东汉明帝尤重孝道,他开创的上陵礼,直接影响了东汉民间墓祭的兴盛。 刘秀中元二年(57)三月葬于原陵,次年春正月刘庄率领公卿百官前往祭祀。《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此后,上陵之礼形成定制,直到东汉季世灵帝时仍是如此。蔡邕在建宁五年(172)正月以司徒掾的身份随灵帝祭原陵,“到陵,见其仪,慨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其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旧’”。在蔡邕看来,“明帝”本意是彰显“天下事亡如事存之义”,以使天下人皆效法。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事实上,受皇室上陵礼的影响,东汉民间墓祭盛行。虽然皇室墓祭与民间墓祭的外在表现形式有诸多不同之处,礼仪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即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便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礼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僭越现象的出现。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礼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子《家礼》的出现,它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其中,朱熹尤重祭礼。朱熹认为“盖人之生,无不本乎祖者,故报本返始之心,凡有血气者之所不能无也”,“报本返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时,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于是他要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将这个问题继续推进,并且付诸文字,形成可以被直接运用于生活的理论主张。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朱熹提出了祭祖以祠、祭主诚敬、重大节略浮文、祭物随宜的四条基本原则,建议人们按照这四条原则执行即可,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朱熹对祭礼发展的贡献还不仅如此,他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祭祖是一件神圣、庄严的礼仪活动,一切事项必须审慎对待。首先是确定祭礼时间。清代徽州吴氏家族严格按照朱子《家礼》的要求,冬至一阳之始,祭始祖。立春生物之始,祭先祖。四时仲月因时而祭,祭四世祖先。季秋成物之始,祭祢。另有忌日之祭和三月墓祭。
自宋代以来,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就成为中国人祭祖的首要选择。一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宗族祠堂,不仅是后人祭祖以隆孝的空间场所,更是彰显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红楼梦》中宁府西边另有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还有一副长联,写道: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上写 “星辉辅弼”。乃是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也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中国人相信“祖先不歆非类”,只有家族男性成员才拥有参与祭祀的权利,女性成员和其他外姓人绝不能参加祭祖。同时,参与祭祖还具有强制性,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祭祖,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如有无故不到茔拜扫者,加罚,罚金作公用,决不徇情。”在祭祖之时,族人需按照辈分逐次排列。贾家祭祖时,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
子孙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在祭祀之前要诚心斋戒。斋戒期通常为三天,在这三天里,人们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都不能参加。除了自身的准备外,还要准备丰富的祭器和祭品。鲁迅说在他的家乡,每到年底,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到了祭祖这一天,族长率领全体族人在祠堂整肃待礼,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主要仪节包括参神、降神、初献、亚献、三献、辞神、撤。核心部分是初献、亚献和终献的三献礼,通过三次献祭将准备的祭品依次献给祖先享用。南怀瑾曾回忆儿时在家乡祭祖,“我个人很小就代表出来祭祖,那个场面真把人吓死了!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穿着长袍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个台子又一个台子,再走两三步,中间又一个台子,再两三步路边又一个台子。上边都摆着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详细的情形时间久了,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那个主祭者很难当,一边四个人,现在叫司仪,过去叫赞礼,共八个。开始时不是喊典礼开始、主席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执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样,拉着嗓子。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台,听赞礼的一叫,我头都晕了!像上了法场一样,步子都不敢走错。穿着长袍,一步一步走,然后跪在地上,而且还要用手把长袍拦一下,接着赞礼叫上——香。人家把香交给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头,三跪九叩,这是初祭。然后再献这样、献那样,就位以前还要盥洗。旁边一个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脸,像伊斯兰教一样,现在还保持这一种规矩。”南怀瑾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有趣的描述了二十世纪前期一场隆重而神圣的家族祭祖仪式,仪式自身的神圣性,加之繁琐的仪式环节,确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倍感压力,也记忆深刻。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颁胙,即将祭祖仪式中使用的肉类、面食、蔬果等祭品均发给参与此次祭祀的子孙。嘏词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来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颁胙是祖先和子孙的一次互动,祖先通过带有福气的胙食,把自己对族人的爱和福佑传递出去,让子孙在食物的芬香中感受爱,接受福佑。
中国社会自古重视血缘亲情,祭祖以隆孝是我们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冠婚丧祭等特定时间,集合全家、全族之人,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培植后人的孝道观念与感恩情怀,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伦理依托与仪式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5-9-23 18: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冠婚丧祭等特定时间,集合全家、全族之人,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培植后人的孝道观念与感恩情怀,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伦理依托与仪式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5-9-23 19: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孝两义,乃人之根本,但往往很难两全,总之.还应是以孝为先。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648

回帖

888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87
发表于 2015-9-24 19: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忠为至孝,无忠孝不附,忠孝不能两全为尽忠后之谦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648

回帖

888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87
发表于 2015-9-24 20: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礼仪之繁琐现代尽破无存,年轻人无人学,更不知何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798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用平常心看不平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50
发表于 2015-9-27 1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汪氏应大力倡道囯学,推崇总结汪氏孝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798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用平常心看不平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50
发表于 2015-9-27 11: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汪氏应大力倡道囯学,推崇总结汪氏孝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798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用平常心看不平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50
发表于 2015-9-27 1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忠是国家的事,孝则是家族极为重要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