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1: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龄桥
延龄桥在郑村村的中间,单孔,横跨在“莘墟堨”的排灌水圳上,连接“贞白里坊”至“敦睦亭”的石板路。讲延龄桥前,必须先得交代一下郑氏族人郑元鲸起。
郑元鲸自己说自己长得体格貌俚质粗,像一山民。实际上他却少而颖悟,“弱冠务学,胸罗经史,息羽于‘双桥书屋'”,后来游历江湖,广交文人墨客,“而名闻四方”。他花费了不少精力,整理汇编了郑氏先世的遗诗和自己平日的不少诗句,不料却在成化年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凭自己那超乎寻常的记忆力,慢慢地回忆出来抄录在手稿上,交付妻子汪氏代为保管。
郑元鲸是个命薄之人,三十五岁便撒手人寰,抛下妻子汪氏,带着于构、于梯、于楣三个儿子苦度余生。好在堂弟郑元虬是个好心人,与元鲸情同手足,元鲸弥留之际曾托孤于元虬,留有«寄虬弟»一诗为证:“淒冷姜肱被,萧萧雁有声;他方羁我弟,故国谅而兄。不识关河路,惟余风雨情;池塘频入梦,只是句无成。”不用说,这抚孤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元虬的身上。元虬深受重托,鼎力资助堂嫂一起帮三个侄儿都抚养成人。
古老话说得好,“屋漏偏遭连夜雨”,一点都沒讲错,一户人家一旦倒起霉来,连板门都挡不住。元鲸家大儿子于构,天资聪颖,加上苦读,25岁便到南京应试。不幸的是,考试还沒有结束,便染上病,命归黄泉。不久,二儿子于梯又相继去世。三儿子于楣受室江氏,年方三载,便一命呜呼。一家人当中,留下一个婆婆、三个儿媳妇,姑孀媳寡,同处一室,相依为命,好不淒惨。旧时迷信,认为这户人家“不发人”,留下唯一的“独苗”孙子,为以防不测,不得不托人“寄名”到好心人家代为收养。四位女流矢志守节,同心协力,在元虬的支持下,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贫穷的面貌,而且还日有节余,逐渐成为村中富户。她们目睹村里诸多道路急待修复,为方便族人,她们秉承家风,慷慨解囊,除铺了“贞白里坊”至“敦睦亭”的石板路外,还在该路上造了一座石桥。族人感慨万千:“贞白之里,养育出如此贞洁清白之人,是‘贞白之风'的延续”。为了更好地纪念贞白先生(郑千龄),也为了彰显四位寡妇的功德,族人便命名其桥为“延龄桥”,其意是要让‘贞白之风',世代相传,永世延续。
元鲸的夫人汪氏,虽是一介女流,但却是一位女中豪杰,知书达理,原先丈夫元鲸交付她保管的诗稿,一直完好无缺地保存在身边,乃至临终前才把小叔元虬叫到床前,托付元虬说:“叔叔,我时日不多了,今生今世还有一桩心事未了。您哥临终前交付我保管的诗稿还在家里,未曾整理刊印,付诸于世,我现将您哥的诗稿再托付于您,您速去篁墩找程公敏政先生,请他代为整理后辑录成册,使之重见天日。诗稿是您哥一辈子的心血,放到家里不付诸于世,实在太可惜了!”元虬遵照嫂夫人的吩咐,向程公细说原委,程公深受感触,就仔仔细细地把所有的诗稿都逐一整理出来,编成«云遨摘稿»一书,留存于世,敏政先生对元虬说:“这本诗稿足以不朽于一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08: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县西乡方言的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是语言最稳固最本质的部分。相对地说,汉语各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起语音、词汇上的差异来要小一些。但是,方言语法的差异仍然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一向比较注重语音,因而在语法方面积累下来的方言资料远比语音要少。也就是说,根据有限的资料,要想全面阐述西乡方言语法方面的特点是有困难的。这里只能就接触到的一些资料,初步来揭示一下西乡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

    第一节    部分语词组合上的特点和部分词语位次上的特点
一、形容词的特殊结合能力
形容词在西乡方言中与其它词类结合的能力比在普通话中范围要大些,最为突出的是形容词与量词的结合。在普通话中,只有名词和动词才能跟量词结合,构成“量——名”或“动——量”的格式。但在西乡方言中,却有不少形容词能与量词结合而组成“形——量”结构或“形——量——名”结构。例如:
“形——量”结构:
      那张纸要大张点,嗯(这)张纸要小张点。    句中的“大张”、“小张”
买鸡卬欢喜挑大只叻。    句中的“大只”
“形——量——名”结构:
卬买哩是大只梨。    句中的“大只梨”
俤人为国家节约哩大批钱。    句中的“大批钱”
二、 “数——量——动”结构   
普通话中动词与数量词结合,一般是动词在前,数量词在后,构成“动——数——量”的结构。但在西乡方言中,却存在着数量词在前,动词在后的“数——量——动”结构,这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例如:
饭一忐(tǎn)烧,吃好卬马上就要走!    句中的“一忐烧”
北京一趟走,人都时髦起来哩!    句中的“一趟走”
一面哭,一面笑,亥(给)人家看着真好笑!    句中的“一面哭”、“一面笑”
这类动词后置的“数——量——动”结构,一般有强调动作所产生效果的意味。
三、西乡方言中词语位次上的一些特点
词语在组成句子时有一定的排列次序,即一般所指的“语序”。语序在汉语句子中是很重要的,西乡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的分歧并不大,一些最基本的句式大都相同。例如“主——谓(动词)——宾”这样的格式,都跟普通话一致;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的格式,也都基本一致。
可是,并不是说沒有差异,在语序上仍然也还有与普通话有不同的现象,下面从几个方面着手,作一点微浅的分析。
(一)、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普通话中通常摆在谓语之前,而在西乡方言中,却存在着状语后置的现象。例如:
1、表数量的状语
       普通话:多穿一件衣裳。   句中的“多”
       西乡话:着多一件衣裳。   句中的“多”
2、表频率、范围的状语
       普通话:再打一点儿水。   句中的“再”
       西乡话:打点水添。       句中的“添”
3、表程度的状语
       普通话:这房子非常干净。   句中的“非常”
       西乡话:嗯堂屋干净哩很!   句中的“很”
西乡话:嗯堂屋干净哩不得了! 句中的“不得了”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9: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补语的位置
普通话补语中如果是表示可能与否的,通常紧挨动词谓语放在宾语的前面,而西乡方言却可以把这个补语置于宾语之后。例如:
普通话:我讲不过他。    句中的“不过”
       西乡话:卬讲俤不过。    句中的“不过”
       西乡话:卬讲不俤过。    句中的“不”、“过”
       普通话:我对不起他。    句中的“不起”
西乡话:卬对俤不起。   句中的“不起”
西乡话:卬对不俤起。   句中的“不”、“起”
(三)、双宾语的位置
西乡方言为了突出物品,有时喜欢把指物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而把指称物品数量的词留在动词后面,末了才是指人宾语。普通话中虽然也有把指物宾语提到句首的,但中间要有停顿,后面指物数量与指人宾语的次序仍与平常一样是先指人后指物量。例如:
       普通话:你借给我两块钱。    句中的“我”、“钱”是宾语
       普通话:钱,你借给我两块。    句中的“钱”、“我”是宾语
       西乡话:嗯铜钱借两块亥卬。    句中的“铜钱”、“卬”是宾语
(四)、句子中“场”字重复使用
“场”泛指适应某种需要的地方,该字在同一句话中能同时重复使用,如:
       西乡话:么事冇场囥场。
普通话:东西沒有放的地方。
西乡话:佗细冇场嬉场。
普通话:小孩沒有玩的地方。
西乡话:好吃懒做,不守信用,钱都冇场借场。
普通话:好吃懒做,不守信用,钱都没有地方去借。
(五)、有些句子中能省略起主导作用的动词
在句子中,动词是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一般来说是不能省略的,但在西乡方言中,有些句子中的动词却能省略,如:
       普通话:他家的酒席置办的太差。
       西乡话:俤家叻酒席太瞎八。     省去动词“置办”
普通话:刚才还是大太阳,怎么一下子变成阴天了?
西乡话:才着还是大日头,夏定一下就阴天哩嘞?     省去动词“变成”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08: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副词“再”置句末作问句
副词“再”是表示又一次和更加的意思,一般都是放在动词前,作补语,但西乡方言有时却把它摆在句子的末尾作问句,用来加强问话时的口气,如:
       普通话:你饭吃好再做什么?
       西乡话:嗯饭吃好做什么嘞,再?
       普通话:他包一百元红包给你家小孩,你打算再回包多少钱?
       西乡话:俤包一百块红纸包亥嗯家嫚,你回包多少嘞,再?
       普通话:这次你考了90分,下次能不能再考高点?
       西乡话:嗯回嗯考哩90分,下回能不能考高点嘞,再?
(七)、宾语移至动词前
西乡方言有时喜欢将句中的宾语移至动词前,继而达到突出某种动作的目的。如:“狗对着我直摇尾巴。”西乡却是说:“狗对着卬尾巴直摇。”
四、量词和名词直接结合的特点
在普通话中,量词一般不单独与名词结合,通常总是以“数词——量词——名词”或“指示代词——量词——名词”的结构方式出现(如“一本书”、“这支笔”)。可是在西乡方言中,量词却可以脱离数词(脱离指示代词不行)而单独与名词组成“量词——名词”结构。例如:
西乡话:牌着支笔是徕个叻?   亥嗯块橡皮。
普通话:捡到一支笔是谁的?   给你一块橡皮。
五、称数法的省略
西乡方言在表示一些数量的时候,往往会发生省略的现象。如:“一毛五分”讲“一角伍”、“一元伍角”讲“一块伍”、“一斤六两”讲“一斤六”、“两吨零伍拾斤”讲“两吨零伍拾”,能省略掉词中的最小的计量单位。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量词“斤”能省略。比喻说,问你买了几十斤山芋,那么你可以回答三十,不必说“斤”,但如果问买的是几斤山芋,那就不能省略“斤”,必须回答“×斤”。倘若问的是钱,那不管问的数量是多少,都不能省略。也就是说,在表示数量时,到底哪些能省,哪些不能省,並沒有明确的规定,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罢了。
    六、独特的动名词
西乡方言中有许多较为特殊的名词,其中有些在普通话里原本就是动词,有些则是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还有些是在名词后加上动词,继而用来充当名词,这类词可以说是西乡方言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动名词,是与普通话有所不同的。例如:
    1、“盘缠”原本是一个表示行为动作过程的动词,在西乡方言中却摇身一变为一个独特的动名词,其词义是指人们出远门时,一路上所需的花费。
    2、把动词“捏”放在名词“手”的后面,组成新名词“手捏”,变成一个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的特殊动名词,指的是手帕。
3、把动词“到”放在名词“夜”的前面,组成新名词“到夜”,由原意指“到了晚上”,变成了一个单指“夜间、晚上”的动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1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采用多样化的修饰词来修饰名词
在西乡方言中,我们常见有分别用各种不同的词来修饰另外一个词的情况,以此达到充分表达某种意思的目的。例如:
1、名词前加量词修饰名词,例如:点点大,用量词“点”重迭来修饰名词“大”,以此突出“很小、並不大”的意思。
2、—词前加动词修饰名词,例如:走风,用动词“走”来修饰名词“风”,来突出“是人为所造成物件回潮”的这种现象。而在普通话中,“走风”一词是指泄漏消息。            
    3、“开冰大冻、堆山满地”;分别用两个动词先后修饰名词的,如:“捭缸打舍、拖丁挂溲”;分别用两个形容词先后修饰名词的,如:“冰锅冷灶、厚皮老脸”;还有在成语后,紧跟另一种与其相关的短句,用来修饰前面的成语,如:“当着不着,火烧乌麦萁”、“好吃懒做,讨饭难过”;……。         
    八、添加“家”字
在西乡方言中,有时为了能确切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往往要在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的名词前加上一个“家”字。比如说普通话中的“我弟弟”和“我妈妈”两词,在西乡方言中就必须用“卬家弟弟”和“卬家妈妈”来表达,如果说用“卬弟弟”和“卬妈妈”来表达的话,那么就好像是不太顺口,让人大有别扭的感觉,感到少了一份亲情。
    九、“佬”和“婆”二字在某些场合含贬义
   
“佬”带有贬义,有不敬的意味,将外国人称为“外国佬”,“乡下佬”用来称呼“乡下人”。“婆”有些场合则是一种很不雅的称呼,如“肥婆(胖女人、有钱的女人)”、“猪婆(下崽母猪)”、“老婆”和“巫婆”……等等。[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8: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表示语法意义的构形手段——“附加”
在方言中的体现
“附加”这一表示语法意义的构形手段在西乡方言中普遍存在,但表现方式各具特点,拿方言和普通话来比较,表现在“附加”上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儿”尾和“子”尾的表现形式
“儿”尾主要分布在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北方方言区,西乡方言已消除了“儿”尾,如普通话中的“凳儿、杯儿、虾儿、绳儿、……”,西乡话则是说“凳(dǎn)、杯(bǎn)、虾(hǒ)、绳(xīn)、……”。
“子”尾可以说遍布汉语各方言,但各地表现方式不一,所包括的语法意义也很不一致。
在普通话里,“子”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念弱化的轻音“zi”,如“筷子、本子”等等。这个“子”尾和“儿”尾对比之下往往含有爱憎褒贬的不同感情色彩。如“老头儿——老头子”,前者明显带有褒义,而后者在一定的场合却含有贬义。
“子”的使用范围在西乡方言中没有普通话大,在名词词素后都不必加“子尾”,诸如普通话中所说的“瓶子、桃子、车子、票子、燕子、……”,方言中都是单说一个名词词素“瓶(bīn)、桃(dāi)、车(qèi)、票(piǎo)、燕(yěi)、……”,很奇怪的是,却在“禿驴”一词后面能加上“子”字,组成“禿驴子(zrī)”一词,此时“子”字还要变音,是“光头”的意思。
西乡方言还能在下面十种情况下用“子”尾:
一、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也就是说在有些贬义的词素后能加“子”,如:胖子、矮子、托子(帮骗子打掩护,骗人的人)、垫子、条(瘸)子、聋子、哑子、瞎子、曌子(瞎子的反义)、长子、瘦子;
二、人的通称:老子、儿子、男子、女子;
三、有学问的男人:孔子、孟子、夫子,如“俤文绉绉哩,一副夫子相”;
四、某种植物的种子:西瓜子、油菜子、……;
五、某些动物的卵:鱼子、蛇子、鳖子、鸟子、鸡子。“子”的这种用法在普通话中不存在,顺便讲个笑话。郑某旅居东北,有一天去超市“禽蛋区”买鸡蛋,他用普通话对分管卖鸡蛋的小姐说:“小姐,请给我称两斤鸡子”,那位小姐听后很有礼貌地回答说:“先生,很对不起,我不卖鸡子,要买鸡子请到那边”。尽管小姐说话是那么地轻声细语,可还是惹恼了郑某,郑某生气地指着鸡蛋说:“你好!放着这么多鸡子不卖,你是来干什么的”?小姐被责问得红着脸无言以答。稍停片刻,那位小姐才分辩说:“先生,我沒说错,这是鸡蛋,买鸡子应去‘生鲜区’”。郑某哭笑不得,收起涨红的脸,和蔼地说:“小姐,我正是来买鸡蛋的,我们家乡称鸡蛋为鸡子”。幸亏双方都较文明,险些因方言的不同而导致一场不必要的争执。
六、人和动物的部分器官:称男子和雄性动物的睾丸为“囊(lán)子”,称雌性家畜的输卵管为“花子”,称肾脏为“腰子”,这都也是西乡方言的特别之处。还有称眼睛的眼力为“眼子”,如:“嗯看卬叻眼子不他般哇?嗯哩老远卬都可以打十环!”
七、幼小的:子猪、子鸡、芋头子,小疤拉子。“芋头子”除指的是附着在“芋头姆(母芋艿)”旁的小芋艿外,还被用来喻指“光头”,这种用法普通话也是沒有的;“小疤拉子”是指无名小卒;
八、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棋子、算盘子、弹子;
九、作量词,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子头发、一子秧。“子”的这种用法也是西乡方言区域一带所特别的使用方法。这种充当量词的“子”,还可以跟在个别名词的后面组成很特殊的数量词,如“秧子”一词,它不再是“秧苗”的意思,而是指秧苗的根数多少的量词,比如水稻人工栽秧时,就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嗯人莳田‘秧子’要下哩差不多,不要太浓,有不要太清”,因为秧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十、跟在某些带有贬义的名词词素后面,如“婊子”(以卖身为业的女子)、“乌龟子(‘子’字要变调)”(指被戴“绿帽”的男人)、“骗子”、“拐子”(读guáo,即:拐骗人口的人)、“讨饭子”(要饭者)、“戏子”,“戏子”指的是演员,又为什么属贬义呢?原来,在“五四运动”以前,演戏的人地位很低,在人们的头脑里就是轻浮、放荡,不被尊重。现在,演员很吃香,再也沒人称他们为“戏子”了。还有“毈(dó)子”一词,原本是指孵不出小鸡的蛋,可却被引申来泛指缩鼻涕都不响的那号沒有气质的人。
还有“孩子”一词在西乡却被普通话中用来专指女孩子的“嫚”字替代,也有用“佗细”一词替代的,如普通话中的问话“你家有几个孩子”,在方言中而是问“嗯家有几个嫚”或“嗯家有几个佗细”。[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之“贵族”——和义堂
    
和义堂位于原西溪西部,今日郑村之东北角,西同郑村小学(原西溪汪氏里祠所在地)相隔一条巷道,东毗邻善继堂(三房)。大门口东、西两大门前有用庄元石铺成的石板坦。西大门前两边石坦上各有一个八角棱形旗杆礅,正门门楼上高挂钦点翰林直匾额一块。
    和义堂坐北朝南,略偏东。整体面积1612.3平方米(未计二层),用地2.42亩。整个结构为九宫全封闭式,除具有浓厚的徽派建筑民宅的一般特色外,在造型和用料上还沿用了明清时期祠堂建筑的流派,既高大雄伟,又豪华大方,其气派榜列西溪四大建筑之首。从西至东可分为三大列,每列又分前、中、后多进,布局合理,无一雷同,十分壮观。1993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选择和义堂蹲点搞毕业实习,几十人实地测绘达半月之久。据多方人士论证,该屋无论在设计、构造、用料之考究和实用等等各方面,都是黟县“西递”和歙城“斗山街”无法与之媲美的。
入西大门,先是门房、天井。门房旧时是轿夫、仆人们居住的场所和搁置轿子的库房。紧接天井的是大厅。大厅那黟县青门框上方罩着一个比大门口还考究的石雕门楼,显得主人十分大方好客。厅内四周用一色的黟县青条石做低脚围石。二十四个用黟县青做成的棱鼓形石墩上挺立着二十四根用铜镶低箍的圆形银杏柱子,柱子上垂直交叉支撑着大小不等的“冬瓜”樑,其中天井前的一根通樑就有12米长、2米围粗,堪称“天下第一樑”。更为精心的是,该大厅不设楼层,如若设楼,楼上势必有人行走,那就会给宾客带来不礼貌的感觉,可见当初主人封建色彩之浓厚,用心之良苦。樑上还钉有八个铜钩,每到张灯结彩时便挂上五彩缤纷的楠木灯。大厅堂前照壁上方横挂着一块巨匾,上书“和义堂”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该匾在文革期间被生产队缷下改做成文化室开社员大会用的桌子,一圈能坐三、四十人。小孩还将其用做乒乓球桌台用)。大厅的水檐全都是锡铸而成,气派十足。另外,门房和大厅的下堂都分别设有双平门和格子门,站在门外根本无法看到堂前。据长辈说大厅是用来接待官方来客、族内操办红白喜事、春节团拜等大事的。
    大厅照壁之后中门外有一横巷,是通往大厅、外五间、里五间、账房和鱼池厅的通道,同时也是官方来人时给局外人用作回避的通道。横巷上方盖有屋瓦,即便是雨雪天也不至于走雨路。大厅的西侧是昔时的账房,即当今的“财经所”,是账房先生办公、起居之地,乃本房机要之所。与之毗连的是鱼池厅,鱼池厅内除有石凳、石桌外,还建有鱼池,内养各色各样的金鱼。主人除注重其谐音“金余”外,还供家人游赏玩乐之用,可谓别具心裁。
    横巷之后是里、外五间,这两进乃是客房和年轻人的居室。同样都是堂前两边各有两间套房。所不同的是外五间下廊宽敞,上楼的楼梯便是直接斜坡而上。而里五间下廊较窄,上楼的楼梯只好采用“之”字形转弯而上。据说在楼梯走向上还必须强调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否则视为“反水”而犯冲族人。里、外五间除各有中门经横巷通往大厅外,还各有边门直通火巷,以便随时进出。
    西列同中列相隔一巷,巷在大厅的东面。巷内又分上、中、下三巷,阶梯状,地面依次升高,其中有门相隔。巷两旁高墙上顶,并盖有瓦。下巷有门通大厅,中巷有门通横巷。此巷除用作通道外,主要用作防火,故称“火巷”,不会因屋内一处起火而祸及全局。顺理成章的命名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防火重要性的意识,告诫众人要时刻小心火烛。
    中列分四进,依次是方厅、四合、三间,最后是厨房。何谓方厅?顾名思义,乃屋内的一切木头结构都是呈方状,甚至连柱礅、水檐都是方的。这是一个银杏厅,全部用料都是银杏。厅下堂装有精工制作的格子门窗,门窗上的“万”字形花样的每一个拐和固定点全部都是用榫头拼揍后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用锯凿镂空的。门窗上镶嵌着用丝绸画写的名人字画,这便是昔时的书房。方厅上堂则用来接待本房亲戚中的男客。方厅设有楼上,但从后进四合上楼。楼上搁堂上首设有神龛,供奉着本房许多代老祖宗的画像,后人每逢初一、十五、清明、冬至都要跪拜祭祀,专人看管,终年香火不断。楼上两侧厢房存放着蜡烛、香纸、锡箔、供品和祭文。中列第二进是四合,上下对廊,四合院格式。楼梯在东(与方厅共用),南北走向上楼。楼上、楼下共有住房八部,是长辈们的居所。第三进是三间,三间也是住房的一种格式,即一个堂前和两边各一厢房,楼梯则设在照壁之后,由东向西走向上楼。此进用作本房闺秀们的闺房。该三进除照壁后各有中门相通外,另有大门从火巷直接出入。而方厅和四合又还有侧门通往东列。第四进是厨房,从火巷巷尾进门,也有楼上,只是楼上用来存放粮、油、酱、醋、盐之类日常必须品。靠东有门通往后门和东列,同时也作为东西贯通的通道。
    中列和东列之间也有一条贯通前后的通道,与中列和西列相串通。不同于火巷的是该通道受屋基走向的影响,呈梯形状,前小后大,其间偶尔还有小天井,同样也起防火的作用。
    东列从东大门出入,也是一列四进。第一进是外东厅,它坐落在东边外进,因而得名。厅呈半四合形,上下对廊,上堂有楼,楼梯却设在西边的通道里。下堂无楼,所以光线尤为充足。若靠在堂前椅上,天井上一尺来宽的青天便会耀入眼帘,使您悠闲自得,心旷神怡。这里是女眷们娱乐、会客的天地和孩童习书作业之所。里东厅坐落在外东厅之里,相隔一层平门,故称里东厅,也是四合形布局,上下对廊,楼梯设在堂前照壁后,由东向西走向上楼。这里是前来本府求学的弟子们习书、就寝之地。国共合作期间,曾经设过国民党的一个连队指挥所。阶沿两端的壁墙上至今仍保存有当初画的“中华民国全图”和“浙、苏、皖边区图”。该室清凉、幽静,冬暖夏凉,是办公、避暑的上等处所。再往后又是一列厨房,共有五间,只是朝向改成坐东朝西,略偏南。第四进是茅房,茅房另有小门通向屋外,专供处理粪便、垃圾等污秽之物,方言称“东司门”。
    后门供取水、浆洗出入,也有门楼。后门进门后,在中列和东列的最后,还有一进用来堆放柴草和卫生用具等杂物的三间楼房。
    据不完全统计,和义堂内共有大小厅堂15座,天井17个,住房46间,偏房30间,门41道。犹如迷宫一样,四通八达,路路皆通。
    听先父谈及,太平天国官兵对封建士大夫贵族的产业恨之入骨,那时徽州比较好的房屋十有八九都无辜挨灾,毁于一旦,而为什么和义堂能免于劫难呢?原来是出于情感,太平天国官兵撤退时对该屋太流连忘返了,以至于手下留情,“未雨而绸缪”于卷土重来之日再行居住。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体现和义堂之珍稀了。
    更值得称绝的是,和义堂在结构上特别讲究防震、防盗、防火、防水。该屋采用砖木结构,墙护柱、柱支墙,墙上有“丁”字铁固定到柱子上,一直到顶,墙柱俨然一体。墙体是用糯米粥拌桐油石灰垒砌而成,双墙重叠,坚实无比。除防震外,又起防盗的作用,要想在墙上打个洞并非易事。大门、后门和厕门均有双重门,小门之内又紧贴一用栗树制作的大门,整个大门用大头铁钉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后除有大铁闩外,还有一根碗口粗的长大木闩,木闩两端插入墙上的铁框里。任贼人火攻也好,撞击也妙,都无法破门而入。即便躲进贼人,只要关上贼人所在范围的门,便会像电影《地道战》上消灭鬼子一样,关门打狗,贼人即刻束手就擒。火灾必须防范于未燃,故此主人破天荒地采用楼板上也同地面一样,铺上厚厚的方砖,既防火,又干净、舒适。再者各进都自成单元,马头墙、屏风墙超脊,万一发生火警,大火绝对不至于蔓延。再说防水,更为引人入胜。既要保证四水归名堂,肥水不能外流,又要达到排水畅通的目的,在设计上就必须巧夺天工。前半部分瓦上的水流经天井上落沿边的水檐,再注入直水檐后流到天井下暗沟里。后半部分瓦上的水则流入北落沿下夹墙上的暗檐,再注入墙体上预置好的暗直檐流下阴沟。这些阴沟,前低后高,纵横交错,进进都有,早在奠基时就按部就班逐一砌好,并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在不同的方位恰到好处地设置好17处一米多深的沉淀池,用盖盖好,以供后人清淤之用。哪怕是下再大的雨,上、下堂前绝对不会积水。倘若黄梅季节山洪暴发涨大水,那么水也是从暗沟中来,从暗沟中去,来无影去无踪。至今几百年了,还是畅通无阻。楼房全高10米,毎进有天井。夏天打开门窗,通过大小巷道的拉风,热空气从天井上升,冷空气则从巷道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冬天紧闭门窗,保温性能也相当好。加上楼层跨度高,室外温差对室内影响不大这一绝对优势,所以无须空调,照样也会给人以冬暖夏凉的感觉,此乃休闲度假的上等处所。
    这里同样也是旅游胜地,除拥有各式各样的砖、木、石雕外,每进还有许多造型别致的格子门窗,身历其间仿佛就像进入了“荣、宁”二府。还有那扑朔迷离的故事、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将会令您回味无穷。
    或有人问,和义堂人当初到底是靠什么起家的,这就不得不追朔到清康熙年间。位于丰乐河北岸的棠樾、郑村、西溪、潭渡时称“衮绣乡”。此一带已经人文荟萃,十分繁荣。吾八十四世祖汪景晃往浙江兰溪,弃儒行贾,十余载后,家业浸昌。在此基础上,其后人汪泰安、汪漪、汪为炳三代又经营官盐和当铺。到造房时已历经四代之久,辗转百年,早已暴发成为拥有万贯家财的巨富了。有钱总要想法办点事业,于是乎汪为炳在父亲汪漪的支持下大兴土木,择地破土动工兴建和义堂。该屋因过分讲究用料和造型,故此工程量大,以至于建了十几年,延至丽南公的儿子汪绍埈手上才竣工。在当时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笔巨资,没有一定的社会势力,要想建这样豪华的民宅是望尘莫及的。
    目下和义堂的后人中许多人都择址另造了新居,但也还有一部分人仍居其内,数欲修缮、整治这士大夫家族的遗产,苦于财力贫乏不能附诸实施,眼见这当今之“贵族”——和义堂日益岌岌可危,而无可适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词头“阿”、“老”、“生”、“几”的运用
现代汉语各方言中,有一个常见的词头“阿”。它的足迹几乎遍及各大方言,但却没有“光临”西乡方言。“阿”一般用在称谓名词前面或人名前面。放在称谓名词前面时构成了亲属的称呼,如“阿爸(爸爸)”、“阿爷(爷爷)”、“阿太(太太)”等等。放在一般人名前面时带有亲切的感情,如“阿华”、“阿英”等等。对于双音节的人名,仅截取人名中的一个主要音节放到“阿”后,如“志刚”就叫“阿刚”。也还有把“阿”放在姓氏前面的,姓张的就叫“阿张”,同样也带有亲切的感情。现今歙县郑村镇内的“方言岛”——黎明村,就一直还保留着这种习惯性的称呼。
在西乡口语中,“阿”字的用场,也许只有称呼妈妈的姐妹“阿姨”一词。
“老”在普通话里主要用在两个场合:一是置于称谓名词前面或排行数字前面,构成亲属称呼,如“老伯”、“老哥”、“老大”、“老六”等等,亦有称弟弟、妹妹为“老弟”、“老妹”的;一是放在姓的前面,泛称一切熟悉的人,带有比较亲密的味道,如“老张”、“老李”、“老汪”等等。这两种用法同样也被西乡方言所用。
另外,“老”在西乡方言中还有以下几种别具一格的用法:
一、称父母、长辈的老师为“老生(sà)”,旨在用以表达一种对老老师极其尊敬的情感,即表示“太老师”的意思,并不是指京剧中“老生”这个角色的意思;
二、将“老”放在人名中的前一个字前,同样也是用以表达很尊敬的情感,如“建生”就叫“老建”。反之,如果“建生”两个字全用,叫“老建生”的话,则属贬义,带给他人的感觉将是沒大沒小,太没教养了;
三、“老”字还能重叠起来作为一些形容词的词头,但作为词头却根本不具有实在意义的成分,相当于“很”:如“老老高”、“老老大”、“老老长”、“老老粗”、“老老重”、“老老早”、“老老远”等。从前句所列举的七个词中,很容易看出,跟在“老老”后面的词根,其量变都是趋向有所进展的一面,对于与其相对应的反义,则酌情分别用“栳(lǎo)栳”、“鬘(mán)鬘”、“屁(pǐ)屁”、“懒(láo)懒”来表达,如“栳栳低”、“栳栳矮”、“鬘鬘细”、“屁屁轻”、“懒懒晏”、“栳栳近”等。只有“老老大”的反义词,倒是与众不同,其反义词是“点点大”,也许是由于“老老大”包含有“体积大”、“年纪大”双层意思的缘故吧!
四、“老”字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用法,那就是用在表达事物发展的程度上,比如说,烹饪时,火力太旺,把菜烧糊或烧过头了,习惯上都称“菜烧老了”,反之为“嫩”,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俤烧叻鱼太老哩,嫩点就好吃哩”。煺猪毛时,如果所用得开水太多,而导致猪毛来不及刮,人们称它为“汤水做老哩”。
五、平日总有些人爱在人前倚老卖老,或者是在人前“充好佬”,得到的评价是:“看俤,老都老死哩!”“喏,俤老哩都不能再老啰!”
西乡方言还喜欢将“生”放在形容词前面来替代“很”的意思,如“生咸”、“生甜”、“生酸”、“生辣”、“生臭”,倘若再将“生”字重叠起来,其所表达的意念则更甚,这些也都是很特别的。
“几”字用在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用来表示程度很深,很高,且语气中还带有一定的感叹,如“几高”、“几大”、“几坏”、“几好”。平常常这样说:“喏!嗯看,俤不请自到,有几好啊”!“几”字并且还可以和“多”字一起组成“几多”,表示程度更进一层,如“几多高”、“几多大”、“几多坏”、“几多好”。小孩搭积木,当搭得较高还沒倒掉时,他定会很自豪地告诉一旁的妈妈说:“妈妈!妈妈!嗯看,卬嗯个积木搭哩有几多高啊!”这也是普通话中所沒有的。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06: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词尾“头”与词尾“们”的运用
词尾是“头”字的词,在普通话里用得並不是那么广泛,一般只在某些名词的后面,作为构成名词的词素出现。如“砖头”、“舌头”、“看头”等。可是,在西乡方言中,“头”字作为词尾的情况特别多,且使用的范围也较广,其中有些在普通话中是不能帶“头”的:
1、名词素加“头”构成名词:斧头(斧子)、锄头、枕头、筷头、榔头(锤子)、钻【zǎn】头、龙头(自来水管上开关水装置、自行车把)、笼 头(套在骡马头上的皮条)、花头(花纹)、日头(太阳)、云头(云)、芋头(毛芋、马铃薯)、拳头、火头(炊事员、火焰)、锅头(锅台)、脓头(脓包)、风头(显示个人的才干、形势发展与个人的关系)、光头(不戴帽子)、滩头(水浅多石而水流较急的地方)、手头(伸手能拿到的地方、个人某时的经济状况)、肩头(肩膀)、罐头、源头(发源地)、班头(旧时政府当差的)、帮头(帮派)、行【xīn】头(道具)、脚头(脚步)、船头、汤头(中药配方、煺毛水的火候)、笔头(写字的技巧和写作的能力)、头头(领导)、猪头(脾气犟且固执的人)等等;
2、动词加“头”构成名词:听头(听)、讲头(讲)、说头(可谈之处、辩解的理由)、吃头(好吃)、望【mǒ】头(依靠)、姘头(非夫妇关系而发生性行为的男女)、转头(返程)、嬉头(嬉的感受)、来头(来历、来由、来势)、搞头(做)、盼头(可能实现的良好愿望)、光头(发型)、分头(发型)、佯头(领头做坏事)、管头(上级)、奔头(意向)等等,以及大部分他动词后均能加“头”;
3、形容词加“头”构成名词、形容词:苦头(苦痛、稍苦的味道)、呆头(迟钝)、油头(调皮古怪)、由头(借口)、香头(佐料)、弯头(弯儿)、零头(零碎部分)、领头(带头)、光头(零蛋)、平头、圆头、方头、尖头、花头(花招、新奇的主意、奥妙之处)、滑【wǎ】头(油滑不老实)、滑【wǎ】头(滑稽)、龙头(领头)、兆头(预兆)、火头(怒气)、说头(时髦)、受头(滑头的反义)、大头、小头等等;
4、量词加“头”构成名词:尺头(尺寸)、张头(张数)、两头(斤两)、嘴头(嘴里、平日饮食)、个头、块头(个子)、房头(族内分支)、眼头(目标)、觉(gǎi)头(睡意)等等;
5、数量词加“头”构成名词:一角头(一角洋)、五块头(五块洋)、五间头(五间屋子的房子)、一把头(赌博用语,指一次,亦可说“一暨【jì】头”、“一下头”、“一回头”)、一日头(一天)、一年头(一年)、碗头(每碗)等等;[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07: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6、用作方位词的词尾:床头、脚头(与床头相反)、角落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边头(旁边)、顶头(尽头)、山头、地头(地边)、田头(田边)、路头(途径、门路、路上)等等;
7、本属泛称的东西缩小范围:担头(担子)、折头(折扣)等等;
8、表示某些东西是剩余的或表示次等货:豆头(豆脚)、豆腐干头(小块、不规则的)、布头、山芉头(不好锉的小块山芋)、粉丝头(碎粉丝)、萝卜头(很小的)、碗头(剩余的饭菜)、烟头(烟蒂)、柴头(柴未燃尽部分)等等;
9、表示时间的名词:早头(早上)、三朝头(第三天)等等;
10、骂人时用的“头”尾:小偷一直为人们深恶痛绝,如若被逮到往往会遭到一顿毒打,也许他们就天生长有一身不怕打的“贼骨头”,根本不把挨打当作回事,不思悔改,被打之后,遇有机会照样行窃。家中大人,在管教小孩时,倘若小孩“犟头犟脑”、“回嘴回舌”地不服气的话,大人便会瞪起“眼乌珠”,指着小孩大声斥责:“嗯个贼骨头,看嗯是骨头作胀哩吧!是不是想讨打”?也有说“贱【cěi】骨头”的,两词同样还都可用来指那些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如:“嗯个贱骨头,卬心疼俤,叫俤嫑出去打工,俤颠倒颠还要数落起卬来哩”;
“瘌痢头”是骂头顶长有黄癣的人,不但模样难看,而且痒得相当难受,很受人歧视。旧时有生瘌痢的,还说有什么“瘌痢风水”,其实都是不讲卫生所至,不然,为什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生瘌痢的人就少了呢?该词可以用来喻指那些心狠手辣,不好讲话,鬼点子多,让人难以对付的人,如:“嗯个死瘌痢头,真难剃头,花色都花色死哩,叫俤上山,可俤偏要下田”;
11、还有一种奇特的,普通话中不存在的:米海头(完全整粒的米)、阁【gǒ】推头(楼梯口)、上横【wā】头(徽州人家中堂前的上首)、锅囱头(灶门前)、后门头(后门口)、称【qǐn】头(担子两边重量差不多重)、朝【jiǎo】头(盖在面上的肉丝)、鼻头(鼻子)、房头(房间里)、学堂头(学校里)、单位头(单位里)。
与“头”字相反,“们”字作为词尾的用场就比普通话小得多。在普通话中,把“们”附加在其它名词后面,就可以表示多数。而在方言中却不能这样,“们”作词尾得到了限制。相当于“们”的构形成分“人”,替代了“们”,使用范围远比普通话中的“们”小,通常只能用于人称代词后,组成卬人(我们)、嗯人(你们)、俤人(他们),而不能跟到指人的名词后面,沒有“学生人”、“同志人”的说法。那么,在西乡方言中,“们”在表示其它指人的名词复数时又是如何表达的呢?新文化运动以前,受传统的家族观念影响和交通的闭塞,“族人”、“父老乡亲”即便就是当今的“同志们”的代称,直到新文化运动后,传入了“同志”一词,继而才跟着外人有了“同志们”以及“们”字的用法。时至今日,这“们”字作为词尾表示复数仍不为西乡人所习惯,在表达指人名词的复数时,是在所指人的名词前加上“徕(哪)些”或“那点(些)”,如“徕(哪)些同志”、“那点(些)同志”、“徕(哪)些学生”、“那点(些)学生”,或者是用“大家”。[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