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6: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溪忠烈祠前石狮的传说
    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天快亮,西溪汪里的族长做了一个梦,梦到西溪汪氏44世祖越国公汪华托梦跟他说:“双桥(现今郑村)的两只龙跑到西溪外河滩地里打舞,把麦苗搞得乱七八糟。守卫忠烈祠的两只石狮跑去跟龙进行了一场‘龙狮斗’,结果石狮把龙赶走了。石狮在回头的路上,肚子感到有点饿,就捉住几只野兎饱餐了一顿,吃饱后伤神就趴在路边的稻草堆里睡着了。正好被我外出巡视看见,就把两只石狮叫醒,並将它们赶回忠烈祠。而这时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我一心急得赶紧归位要紧,忙乱之间,把脚上的皮靴跌落掉一只。无奈之中,只好先行回忠烈祠归位,然后再托梦给你,你速去西溪外河滩地里,找回皮靴替我穿上。另还责成你等,一定要做个狮亭来关住石狮,省得石狮日后沒事又随便乱跑。”族长急得慌忙醒来,披件长袍,跑到祠堂开出门一看,发现华公的双脚上确实只有一只皮靴。大事不好,幸亏华公托梦,不然,待会开出门来,让族人看见华公只穿一只皮靴,有多不好!当即吩咐族人分头去找。果不其然,皮靴还真的是陷在河边细沙里。族长捧着皮靴,马上回到了忠烈祠,参拜华公后,並亲自替华公穿好。当日族长就召集另三位由族人选举出的襄事,一起商量如何做狮亭的事。沒多久,狮亭便就做好啦,並且还在狮亭的四周多加了一道栅栏。从那以后,石狮就再也没有到处乱跑过,日日夜夜、尽职尽责地守卫着西溪汪氏的忠烈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0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忠烈祠前的石狮及狮亭的传说
    西溪“忠烈祠”竣工后,在大门前的两边各雕塑了一只用黟县青作石料的石狮。由于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这两只石狮栩栩如生,威武无比。日久天长,这两只石狮因为成年累月沐日月之光彩,采天地之灵气,意想不到,有一年夏收的时间居然会动了,而且每天昼伏夜出,专门到祠堂坦前的麦地里去偷吃成熟了的麦粒,农户拿石狮没法治,族长只好召集族人开会商讨对策。会上,有人建议把石狮当众销毁。不行!毁掉石狮有损祠堂的尊严!再说,石狮是祖上建祠堂时塑的,怎么可以随意毁掉?!又有人说,用两根粗铁链,分别把两只石狮链在祠堂两边柱子上。也不行!石狮链起来岂不太难看?狮子又不是狗,怎么可以链在祠堂的大门口?各人想各人的办法,可一个个最后都还是被众人一一加以否定。过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好办法来。人群当中,坐有一个小男孩,他一直规规矩矩地坐着一声不吭,两只小眼睛紧紧地盯住石狮出神。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只见那个小孩突然一拍大腿,一下子跳了起来,信心十足地说:“各位长辈,我想了一个办法,要是把两只石狮分别各做一个亭子,把石狮关在亭子里面,再在四周围上栅栏,石狮不是就不能出来了吗?这样做,不但祠堂更为壮观,而且石狮又不会再遭受日晒雨淋,可以一举三得,你们大家看看,是否可行?”众人听了都拍手叫好,族长也一边竖起大拇指,点头称是。没多久,两幢漂亮的狮亭就矗立在牌坊后祠堂前两边的空地上,为忠烈祠和群牌坊的壮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色彩。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发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四旧”时,石狮和狮亭才无辜挨灾,而被毁于一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05: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塘”由来之说
现今的郑村村是由郑村和西溪两个文化古村合并成的,地处丰乐河北岸,郑村在西,西溪在东,中间仅隔一条小路,路东有个长方形水塘,名叫“新塘”,关于“新塘”其中还有一个神奇的民间故事。
明朝正德年间,郑村人在村东头,师山书院斜对面,造了一幢漂漂亮亮的阁楼,阁楼名叫“文昌阁”。这幢阁楼的造形特别讲究: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鰲魚腾尾,墻体跟柱都油漆的红漆耀耀,美丽非凡,相当壮观。
不凑巧的是,那一年偏偏遇上大旱,气候干燥,西溪村里接连发生了几起火死【火灾】,使得村人很不得安宁。临近的一位地理先生得知此事后,见有机可乘,天天吃的沒事就专往西溪村跑,人越多的地方,就越是地理先生演说活动的场所。他在村中到处散布流言蜚语,制造紧张空气。说什么“西溪村火烧屋都是郑村人在搗鬼,暗中做了法术”;又说什么“郑村人把文昌阁造在东边村口,居心叵测,是存心不良,西溪村就会发生火死”;还说什么“文昌阁漆成朱红色分明是别有用心”,如此等等一许多不堪入耳的坏话。古时的人都很相信迷信,对地理先生的话深信不疑,于是西溪村的族人就花大价钱请地理先生来指点迷津,帮助破法消灾。地理先生故弄玄虚、一本正经地说:“西溪村要想再不发生火死,非要毁掉郑村村的文昌阁不可!”地理先生的话使大家感到震惊,郑村村的文昌阁好端端地造在郑村村的土地上,谁又有这么大的本事去拆人家自己造的文昌阁呢?明摆着是不现实的事!大家议论纷纷。地理先生又瞟了瞟在场的人说:“依照推算,补救的办法也並不是沒有,只要大家心诚,破法並不难。”地理先生观察了一下在场人的神态,接着又说:“西溪人可在村南,离文昌阁稍微近一点的地方,选址挖一口长方形的水塘,塘里灌满水。这样做,既能以水剋火,又能把文昌阁倒映在水里,一旦族人走到塘边,看着清澈见底的塘水,就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水是火的剋星;看着倒映在水里的文昌阁,不等于文昌阁就已经是倒掉了吗?”汪氏族人被地理先生拨弄得团团转,认为此办法确实不错,不日即刻破土动工,在“上山亩”的东南方,离文昌阁不远的东北角挖了一口长方形的大塘,命名为“新塘”。据老辈人口传,当时挖出的土还运到忠烈祠背后,平地堆起一个“祠堂坝”,並在坝上栽上树,除可以用来遮挡东北风外,还成为西溪村村东的一个美丽的“水口【村子的进口】”。塘的四围砌有石塝,塝上置有护拦。站在塘北边舷【边沿】,向南看塘边舷的水面,就可以看见倒映在水里的文昌阁,随着水的波纹在微微抖动,仿佛是文昌阁真的倒了。当然,只不过是传说而已,但文昌阁跟新塘的相辅相成,在今日看来确实是一处风景名胜,值得开发和利用。可惜的是如今文昌阁已拆,新塘的面积也沒有原先那么大,昔日的风采已荡然无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0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坊的传说
明正德丁卯年秋闱,西溪有个叫汪本的考生,带着书僮“讨粥”,前往应天府(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
讲这个故事前,先必须要了解汪本这个人。汪本从小就才器过人,过目不忘,十岁就会写诗。明朝诗集《列朝诗集》中提到:“采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之诗,人满百人,诗逾三百,汪本以正居首。”汪本家夫人程氏纱缦亦能诗,世人称她为女渊明。纱嫚有《寄夫》一首:“连朝底事最关情,坐向篱边对落英。一巻陶诗一壶酒,碧琅玕上月初明”。汪本和妻子一首:“近来闻说闺中友,辛苦终朝灌菊英。里社他时清论在,定应呼作女渊明。”论汪本的学问,在同去的考生中是首屈一指的。
话归正传,不日考试结朿,汪本心中有数,考得並他般【不差】,同行的考生都为汪本庆贺,汪本为了表示感谢大家的祝贺,就在客栈里置办酒菜,宴请众考生,席间个个来都吃的酒足饭饱。第二日,发生了一桩不大体面的事,陪伴汪本的书僮,只因第一日晚间请客时贪吃,油腻过多承受不住,而导致闹肚子。乡下佬随便惯了,何况又是年幼的书僮,不知天高地厚,内急起来,心急火燎,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一个沒人的角落,脫下裤子蹲下就拉。也真是冤家路窄很不凑巧,偏在此时有两个差役路过此地,差役闻到一股屎臭的味道,就仔细地搜查起来。书僮来不及跑,被差役一把捉住,押送到主考官杨一清大人的面前。主考官杨一清大人身居都察院左都御史,又是大学士,是朝廷重臣,此时正在与其他考官商讨阅卷的事,那有心思顾及此等小事。差役按常规例行公事,向杨稟明原委,並代杨发问:“被扭后生姓甚名谁,何方人士?”书僮原本肚子就痛,加上自己那个叫“讨粥”的名字不但难听,而且别人还不大听得懂,心想还不如干脆报上公子的名字还要好些,于是乎便脫口而出:“在下汪本,徽州府歙县西溪村考生!”杨一清大人正在商讨要事,想不到踫上如此污浊之事,真是火冒三丈,根本沒有心思往下再听听被捉的是谁,便不问青红皂白,用早就习惯的、带有一点北方土话的口音大声喝道:“快拉(拿)去除(取)了!”说完起身,挥袖而去。站在一边的差役见杨大人已起身发话,並沒有丝毫问罪之意,赶紧过来为书僮松绑。书僮正是屎又急到屁股头,赶紧拜倒叩头谢恩,又去寻找茅厕方便要紧,姑且不提。
再说,刚才把书僮扭送来时,碰巧杨一清大人同众考官正在圈阅汪本的试卷,众考官有点感到震惊,难道才貌双全的汪本,竟是这种不文明之人?接着出自杨一清大人口中的“拿去取了”,更让大家又是大吃一惊,不知如何是好。众考官就私下里议论开来:“这个书生恐怕是杨大人的亲戚,不然的话,杨大人能这样轻而易举地放过他?”“杨大人挥袖而去是有碍于情面,存心回避我等,决不可怠慢。”更有人说:“杨大人都亲口表态取了,况且这个书生又满腹经纶,才貌双全,我们不能因为该书生的一时疏忽,就以此断送掉他的前程,使朝廷又失去一位栋梁之材。我们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活络人情,它日在杨大人面前倒也好有个交代。”在场的考官大家都一个口径,立马圈阅汪本为举人。
汪本衣锦还乡后,心想:“由于书僮的懜懂,险些断送掉自己的前程,丢掉性命,而结果却因祸得福,纯属偶然当中的偶然。”于是乎就在西溪村村南的大路上造了一个牌坊,依照诗句:“偶然得中成居然,难道偶然又偶然?世间多少偶然事,要到偶然不偶然!”的含义,自题坊名“偶然”,以此告诫后人,这种偶然的机遇是偶然当中的偶然,不管什么事,千万都不要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要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07: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埠头还金盅
元朝至正年间,“西溪汪里”外祠有个叫汪积善的族人,一生为人忠厚老实,很受乡人敬重。他年轻时,有一日准备到新安江南岸的烟村渡去办事,在船埠头正准备上渡时,看着路边草丛里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再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只金酒盅!他心想,不知是哪位路人,急匆匆赶路,不小心把宝贝失落在地,失主一定很着急。他马上捡起来,擦干净放进包袱里,坐在路边,等候失主回头认领。约摸上等了一个多时辰,看见一位大嫂失魂落魄地哭着一路寻来。积善心里明白,路上这位大嫂肯定就是失主,急忙站起迎上前问:“敢问大嫂,不知为何事啼哭,是不是失落什么贵重物品?”那位大嫂边哭边说:“先生您有所不知道,我家官客【老公】在杭州开首饰店,日前店里不慎失窃,被强盗洗劫一空,我家官客托人带信前来,叫我收拾家里细软,速去杭州,以解燃眉之急。沒想到,我只顾急匆匆赶路,失落金酒盅一只。事已至此,我再也无颜面对我家官客,不如一死了之!”说完就意欲投河。积善赶紧拉住那位大嫂说:“大嫂千万不可寻短,适才小生在船埠头草丛里捡到金酒盅一只,已在此恭候多时,快拿去赶路要紧!”说完便从包袱里拿出金酒盅,交还给那位大嫂。那位大嫂见金酒盅失而复得,立马转忧为喜,高兴万分,再三拜谢,叩头不止。旧时男女有别,双方均不便多问,当下各自道别,赶路不提。
世上的许多事往往也就是无巧不成书。转眼之间又过了几年,经过精心打点,当年那位失落金酒盅的大嫂家的官客,在杭州又发了迹【财】,与家人合计后,准备把家中老小一起带到杭州居住。出行那天,当他们全家走到船埠头时,那位大嫂的心里“呯丶呯”直跳,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放不下。只见她左顾右盼,很想现在还能再见当年归还金酒盅的恩人一面。踫巧,就在这时,那位大嫂居然在船埠头的人群中看见去烟村渡办事回头的汪积善,正准备上渡船回家,便急忙拉住丈夫的手说:“相公快看,船埠头那位正要上渡船的公子,就是当年还我金酒盅的大恩人!”“还不快快有请!”丈夫急切地说。于是,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前,好说歹说,好不容易才把积善请回自家屋里,好酒好菜殷勤款待,再三感谢不提。
积善因那位大嫂夫妻二人的挽留,也就沒有上渡船。哪知,当那只渡船刚划到江中间,天上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风浪掀翻渡船,渡船上的人全都落水。大嫂全家及左右邻舍得知此事后,都赞叹不已,世间怎么就有这样巧合的事。积善也深有感触,暗自庆幸:“好心必有好报!”自此积善更加以自己的名字为“座右铭”,一生行善积德,除捐钱修小亩堨外,还在西溪村后的田畈【田间】里挖了三个水塘,以方便村里农户的灌溉。后人感其恩德,还把他的功绩记到《新安歙邑西沙溪汪氏族谱》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逐蜂文
西溪汪里有个名叫汪耀的文人,习书经为郡庠生。不但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而且事【侍奉】亲至孝,一时曾成为美谈。
有一回他家老子【父亲】道杰公和姆【母亲】江氏夫人同时得病,他忧心忡忡,半夜三更大开房门、闿闼【窗】,焚香祈祷老天保佑,宁愿以身相代老子姆的病痛。他虔心边拜边哭,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夫人潘氏看他哭拜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就跟他说:“夫君,您不能过于疲劳、伤心,自己的身体也要保重。”並把跪着的他勉强拉了起来。不知怎的,当时马上就有好几只黄蜂钻进他的衫袖筒里,没一会儿又从衫袖筒里头飞出离去,並没蜇他。他感到真是古怪,继而哭拜的越发伤心。结果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不但老子姆的病都好了,而且自此堂客潘氏便初次担着【怀有】“身体”【身孕】。这不足以证明是孝子的心在感动着天、地和黄蜂,方才有此造化吗?
第二年长子出生,堂客临盘【分娩】那天,是农历九月二十日,已近“立冬”时节,气候已经开始转冷,按理说黄蜂早就销声匿迹,躲进蜂巢越冬了。就在这天,又出现了一桩怪事,居然有一窝黄蜂在他家房间的闿闼下,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蜂窝,黄蜂相当有毒,大家都生怕黄蜂在室内飞来飞去的,弄不好要蜇刺刚刚出生的“捻毛”【婴儿】,众人都动脑筋想方设法除掉蜂窝。他当即出来阻止道:“黄蜂也是生灵,我四十岁再生儿子,是老天可怜我,你等伤害无辜的黄蜂,我不忍心!再说黄蜂一旦沒有了栖身的窝,更会到处乱飞,蜇刺人的可能性更大,还是顺其自然好些。”有人说:“要灭黄蜂省力的很,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又有人说:“点着火把一熏,黄蜂自然会飞走。”还有人说:“用只布袋,从从容容地把黄蜂窝套住装到布袋里,然后连布袋一起投到深山密林里,岂不是更两全其美。”他都是摇头不可。考虑再三,他写了一篇《逐蜂文》,内容是:“告汝黄蜂,游息有所,胡构我室,以蕃育子。人畏尔毒,我怜一体,弗狥人言,弗动尔止。尔活多命,上帝鉴慈,我子始孩,我爱莫知。尔之出入,慎之于飞,毋肆尔凶,俾我儿啼。弗用我命,必戕尔生,猛虎北渡,鱷鱼南驯。尔形虽微,要亦有灵,俾全尔义,以完我仁!”天将快黒时,他到窗前拈香,反复数遍念颂《逐蜂文》。第二日清早起来一看,蜂窝跌落在地,黄蜂都已全部飞走。他感慨万千,今日拟文祷告,黄蜂便自动飞走,再联想先前黄蜂出入袖筒,都是“心诚则灵”的缘故。后来他为了行孝,“沒世而名,不称第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9: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歙县县城西门外的练江上,又称河西桥,是我国著名的联拱桥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拱桥,早年间是“杭徽线”上的交通要津。古代造桥都是从单孔至单数多孔,没有双孔,而太平桥的孔数与众不同,为双数16孔,故此更为突出。在太平桥的上游远看,太平桥犹如长虹饮涧、新月出云,宏伟壮观。旧时桥中间有亭,亭内北边供奉有佛像,两边立有碑记,后来为便于汽车行驶,将亭拆毁。1969年7月5日上午,发生百年不遇的“七.五”洪水,桥栏杆、桥面石板均被大水冲走,后改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的方式,加宽两侧人行道。
太平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时任郡守刘炳先生集资创建浮桥,名“庆丰桥”,元末毁于兵燹。明初改建为木桥。弘治年间在时任知府何歆先生的倡议下,由一姓李的寡妇单独投资易为石桥。该夫人是位贞节妇,守寡多年,为修来世的福气和寿年【寿数】,做善事捐资建桥,以利过往行人。她呕心沥血,费时五年,耗尽万贯家财,却因为是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有16个桥洞的双数孔桥,而触犯了龙颜,犯了王法。明孝宗朱祐樘大为恼火,诏令将李寡妇处以抽筋、剥皮之极刑。百姓得知,为之愤愤不平,纷纷前往府衙请愿。知府一来深明大义,李寡妇造桥是造福于民,二来惧于民愤,只好暂把李寡妇收监,软禁起来避避风头,做做样子,蒙混过钦差的耳目。之后的日子,也该数是“天不灭曹”,才两个月的时间,适值遇上明孝宗驾崩,举国服丧,一律不能杀人。在当地民众的再次强烈要求下,知府体察民情,赦免李寡妇无罪。时下,李寡妇已是年逾花甲之人,早已看破红尘,出监牢后就出家削发为尼,以此普渡众生。当初桥造好时,适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顺应民心,就改叫此桥为“太平桥”,由于位于歙城之西,亦叫“河西桥”。
太平桥地处“丰乐水系”、“布射水系”、“富资水系”、“扬之水系”等四大水系交汇处,梅雨季节往往因洪水泛滥,使桥受损,而造成南北两岸通行受阻。从明弘治到万历年间,约八十余年的时间里,太平桥先后多次遭到大水的毁坏,“圯者五之三,及今不图”,都一直沒有修建过,要是再不及时修建的话,“惧难为后”,将有可能倾覆。可当时的情况是,连续五年遭受自然灾害,政府已到了“岁五不稔,府库毕空,将寓赈于佣,无以籍手”的地步。西溪人汪徽寿(乡饮宾)急政府之所急,想民众之想,慷慨解囊,独自出钱数千吊,修建岌岌可危的太平桥。时任县令彭好古专门拟有《重修河西太平桥记》一文,专门表彰汪徽寿的义举,文章结尾写道:“夫起阡陌,而急公家,义举也,治郡之经术,我为政,为之特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8: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虹桥
古虹桥座落在丰乐河下游出口处,桥的一头是下古关村村口,桥的另一头是“五里栏杆”山路东段的坡上。
丰乐河纳黄山南麓正源、东源和潀溪之水,每到梅季,水量充沛,由于河床落差大,经常泛滥成灾。雨稍微下大点,河里便水流湍急,连渡船都不能撑,再别说是行人过水【涉水】往返,三五时【经常】影响两岸通行。迫切造座石桥通往徽州府,在当时已是丰乐河北岸百姓的民心所望。明嘉靖壬午年,以西溪人汪钰为首,修建了一座九孔石桥,供两岸百姓通行,名“古虹桥”。哪个知道,等不到桥造好,汪钰便撒手人寰,后期工程便草草收场。数年后的一次大水,又将尚未完工的古虹桥冲垮,于是西溪人汪舜元又召集当地老百姓进行修建。由于当时人力、物力、财力均受到制约,仅只加固了北段,两岸还是沒法通行。一直到了明万历己丑年,西溪汪徽寿在修复河西太平桥的同时,又斥资数千吊,接着完缮古虹桥的修建工作,使古虹桥得以通行。短短三年的时间,汪徽寿接着修了太平桥、古虹桥两座桥,其事迹确实感人,时任徽州太守董石彰其德行,拟有《重修新桥记》一文,其中载有:“先郛西之梁而兴,仅仅三稔,而两梁毕终,啧啧人口称便,大泽也。不其伟哉!靓而梁者思厥功!爰勒之石以识不朽!”
汪徽寿年轻时在宛陵(今宣州市)、宁国一带经商,经营贩运,以缩短时间和路途而赢取利润(利润微薄,“息仅十之一”)。遂操本钱,赤手致富,无所芳华。徽寿本人无后,视胞兄巍寿之子应玠、应环、应璲、应珏、应墌五人为子,一家人和睦相处,从无间言。购店铺数十家,收取租金,用来供应唐模“汪墓祠”祀事所用,使整个宗族赖此无忧。並独立建造西溪汪氏里祠家庙“承志堂”。置祀田、社田,供祠堂、社屋杂用。村里“莘墟堨”灌溉渠(石沙滩至古关)长十里,年久淤塞,他独力重整,聚石鸠工,浚淤疏壅,修坝筑堰,传为佳话。他还出资兴建西溪“萃英斋”义馆,供族内子弟入学。位于绩溪县扬溪镇北部、处于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结合部的丛山关,是歙、宣两州的界关。这里丛山四合,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其中有一条难走的小路,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他在该路上铺设石板路面达5000余丈(约17公里)。他还修筑宁国县境内“东溪”、“东山”、“东津”、“西津”等四座石桥,为他乡造福。他在抚孤恤贫、乐善好施中度过一生,“自奉俭约,朴实无华,夏不扇,冬不炉”是他一生的品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199
发表于 2016-1-28 10: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徽寿年轻时在宛陵(今宣州市)、宁国一带经商,经营贩运,以缩短时间和路途而赢取利润(利润微薄,“息仅十之一”)。遂操本钱,赤手致富,无所芳华。徽寿本人无后,视胞兄巍寿之子应玠、应环、应璲、应珏、应墌五人为子,一家人和睦相处,从无间言。购店铺数十家,收取租金,用来供应唐模“汪墓祠”祀事所用,使整个宗族赖此无忧。並独立建造西溪汪氏里祠家庙“承志堂”。置祀田、社田,供祠堂、社屋杂用。村里“莘墟堨”灌溉渠(石沙滩至古关)长十里,年久淤塞,他独力重整,聚石鸠工,浚淤疏壅,修坝筑堰,传为佳话。他还出资兴建西溪“萃英斋”义馆,供族内子弟入学。位于绩溪县扬溪镇北部、处于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结合部的丛山关,是歙、宣两州的界关。这里丛山四合,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其中有一条难走的小路,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他在该路上铺设石板路面达5000余丈(约17公里)。他还修筑宁国县境内“东溪”、“东山”、“东津”、“西津”等四座石桥,为他乡造福。他在抚孤恤贫、乐善好施中度过一生,“自奉俭约,朴实无华,夏不扇,冬不炉”是他一生的品格.

      汪徽寿的感人亊迹将千秋永存.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徽寿的感人亊迹是真实的,资料源于歙县志,其“自奉俭约,朴实无华,夏不扇,冬不炉”的高贵品质将千秋永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