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8: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动物的某些主要特征来喻示人们的行为举止
自古以来,人类就将各种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不仅极力保护它们,而且还“人性化”地将一些动物与人关联在一起,以它们某些主要的特征来喻示人们的行为举止。
耕牛,在庄稼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对于有些沒有调教“上路”的耕牛,人们也很讨厌,要它向东,可它偏要向西,倘若惹“火”了它,发起那“牛脾气”来,很“犟”,说不准还要“角(顶)人”呢,不少人只好疏而远之。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有脾气好的,也有脾气坏的,有些脾气坏的人甚至也会像“强牛”一样很“犟”,发起“牛脾气”来翻脸不认人,对待这号“牛脾气”的人,还是敬而远之为上策。也有些人,虽然不犟,但却很固执,对这号人的评价是:“牛头一个!冇哩扯(qēi)!”话又说回来,有一部分人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往往也会表现出一股“牛气”,觉得自己很是出人头地,尽管他们还略带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骄傲情绪,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认为,他们仍然是很“牛”(即:行)的,是能人。
马,四肢强健,不仅善跑,而且还可供拉车、乘骑等用。“牛高马大”是形容人体格的强壮,而“马勺”则是指木制盛稀饭的大勺,“马虎”又指的是粗心大意、不细心。“马大哈”一词中的“哈”有一层得意或满意的意思。综合上述几层意思,人们常用“马大哈”来表示粗心大意和粗心大意的那些人。如:“嗯看喂!嫑看俤长哩那哩牛高马大,还不是马大哈一个,‘水牛屎’一大堆!”
驴比马小,但如果犟劲发作,也很固执,“犟驴”一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羊的行动慢悠悠的,一点也不“急”,人们常以羊这种“绵功”十足的特性,比喻那些行动迟缓、遇事不急的人为“老绵羊”。另外,喜群居是羊的习性之一,且每群都有一只领头羊,由其统率“家族”,故此“羊头”又被人们比作那些爱出鬼点子做坏事的人。也还可以作为动词出现在口语中,表示“带领”的意思,如:“嗯桩事是俤羊头叻!嫑瞎一赖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好住,住好吃,是猪最大的特点之一,形容好吃懒做、能吃能睡的人往往是利用猪的这一特性,如:“嗯又不是只猪!”、“懒猪一只!”猪长得丑陋,给人的感觉总是呆头呆脑、头脑简单,对于那些遇事头脑不清醒,“磨不过”弯来的人,说他们是“猪脑经”、“笨猪”、“蠢猪”。吃不完剩下倒掉的饭菜及洗碗的水,被谓之为“猪泔水”,装此种水的缸叫“猪泔缸”。味口好且“肚仓”(饭量)大的人也就是“猪泔缸”一只,毫不客气,什么都能吃得下去。刚才上面讲过,猪不仅难看,而且笨,如果是死猪则不是更甚吗?那么用“死猪一只”来比喻呆板、不灵活的人,是否显得更恰如其分呢?还有这“猪婆相”一词,根据猪婆孕期和哺乳期不但食量大,而且“霸道”这一特点,来喻意某些人所追求的贪婪。
“狗捭(bǎ)屌”是狗性交结束后,两只狗体难以分开,像拔河一样反向行走时,相互拉拽的一种生理现象,两者之间互不示让。世间有些人,相互之间总喜欢为一些琐事而強词夺理,争论不休,就这样各执一词地“狗捭屌”,谁也说服不了谁。“狗屄十里‘香’”是一则带有讽刺性的谚语,借助情期的母狗,能招引四村八处的公狗前来求“欢”的这一习性,用来讽刺那些行为、作风不检点的女人,对于这号女人,西乡人还“冠有”另外两个极为“体面”的名字,即便是“卖肉仂”和“全国通用”。“好狗怕三躜(zán)”是说再好的狗都怕人蹲下捡石头打它。由于狗对主人忠心耿耿,很听主人的话,继而就有“好狗尤为(wǎi)三村”之说。
老鼠很坏,大多夜晚出来活动,“窸窸嗖嗖”地作响声吵得人难以入睡事小,还偷吃东西,咬坏物件,並还传染疾病。“懆家老鼠”指的是那些无事喜欢折腾别人,使得别人不得安宁的人。“老鼠留不着隔夜食”是批评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会过日子的人。平日口语中还经常讲:“看,那个人真老鼠相十足!”这种“老鼠相”包括有三种人:1、成天“贼眉鼠眼”,不干正事,四处闯荡;2、吃东西藏藏掖掖的,生怕别人看见;3、很吝啬,东西一点点地吃,不舍得马上吃完。
鼻腔黏膜与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相接触时,便会产生嗅觉。猫的嗅觉特别灵敏,为此人们称嗅觉灵敏的人的鼻子为“猫鼻”。时装模特表演时,迈的步子是后脚跟必须靠紧前脚尖,平直向前,有节奏感,很象猫走路的样子,于是,西乡方言又称这样的步子为“猫步”。
“公鸡、公鸡多漂亮,大红冠子绿尾巴,油亮脖子金黄脚,人人见了人人夸”,短短数语道出了公鸡美的所在,特别是体魄强壮的公鸡,更为“潇洒风流”、“引‘鸡姆们’入胜”。而有些风流的男士,喜欢活跃在年轻貌美的女性们当中,经常拈花惹草,给予这样的男士一个最好的名字,便是“骚鸡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07: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鹅的颈长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抬高望远和用嘴“趋(戳cò)”人时显得更长,令鸡远远望尘莫及。在形容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人盼望得非常急切时,就会用“鸡头颈望哩鹅头颈长”来表达,其义与望穿秋水(秋水:比喻眼睛)相同。
一个人走路的样子好坏,除带有一些遗传的基因外,最关键的就是刚学走路时一定要注意好脚的方位,脚底要摆直、放平,稍不注意要么就会“里‘八’字”,要么就会“外‘八’字”,或者就是“鸭板脚”,像鸭子一样,走起路来“巴嗒”作响,很吃力地蹒跚向前,十分难看。
一岁左右的小孩,牙牙学语,很招人喜爱,逗他们玩是很多大人们的乐趣。比如说,最爱教他们说些引人发笑的字和词,以及父母的名字。孩儿分辨不出那些可以说,那些不可以说,尽管发出的音调不十分太准,但可都照样说了,引得大人们哈哈一笑,如同人们训练“八哥(gě)”说话时一样。看热闹的人会随和地说:“喏,看嗯只‘八哥【gě】’真有趣”,他们将小孩比作了八哥。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大人们还喜欢逗穿开裆裤的小男孩袴裆下的“小鸡鸡”玩,大人们用手轻轻地捏一下孩子的“小鸡鸡”,然后故意将手往高处一甩,同时口中说:“噢!看哦!八哥飞塌嘞”!急得孩子赶紧伸手来找,于是大人们又是哈哈大笑。这里是将小男孩的外生殖器比作“八哥”。
米(麻)雀叫起来叽叽喳喳地,其声音不但杂乱,而且细碎,让人听了很烦。有些人讲话就是这样,总爱连续叽里咕噜地说着,让人难以听清,平日就称这号人为“米(麻)雀”。
“猢(wū)狲戏”也就是耍猴,让猴子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动作来逗乐观众。社会上往往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分场合,处处总想表露自己,其结果往往是恰好相反,变成是做戏给别人看,这时一旁幸灾乐祸的人便会说:“真是做猢狲戏亥(给)人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0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老爱幼是人之美德
人老了,总有那么一天会死的,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么语言上又如何去来表达这“死”字呢?在这里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的文明所在。。
人死了,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不在场的亲戚朋友,让相关的人知道,谓之为“报死”。通报死讯时,说话可得注意,口语中切忌出现“死”字,因为这“死”字太不吉利了,西乡方言中一般来说都会用另外的口语来替换。最文明的说法有:多谢、多睬、过辈、大老、作古、千古、弃世、厌世、过世、冇嘞、过嘞、走嘞等多种,如:“×××人多谢嗯嘞”。对于那些从事封建迷信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行语是:“化鹤西去、归位、归西、升天、仙游”。如果是一些不相干的人,他们的说法又有不同,常听见的有:“见如来佛去哩”、“见马克思去哩”、“到八宝山去哩”、“归天嘞”、“不吃饭嘞”、“一口气下肚嘞”、“断气嘞”、“上山嘞”。由于西乡的坟地大多在山上的缘故,所以无需挑明,人家照样也能明白“上山”其含义。这样的语言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尊老的美德。可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粗鲁之人,出于他们口中的说法却是:“朝天”、“归天”“翘辮”、“翘屼(wǔ)”、“笔直”、“滾蛋”、“见阎王啰”,让人听了大有毛骨悚然之感。
人生病了得去医治,但旧时不说看病,而说“看先生”;请医生出诊则说“接先生”。中医看病,开得是中药处方,凭方抓药,不能说“抓药”,要说“抓茶”;“煎药”要说“煎茶”;“吃药”要说“吃茶”。借药罐子忌说“借药罐”,要说“借莲子罐”。口语中之所以忌讳这“病”、“药”二字的缘故,是旨在希望病人能早日康复。
小孩断奶是件大事,平日大人们当小孩面说话都千万要注意,不能涉及到“奶”字,于是乎便将“小孩断奶”说成“卖田”,以免孩儿有思奶(nèi)之心,而忧虑忡忡。大人向外人称呼自个儿的小孩时有:“伢(鸭)儿(ěr)、佗细、嫚、妮”等爱称。“伢”似乎类似北方人称小孩儿的口语,只是在发音上有所不同,“儿”除小孩外,还指青年男子,“伢儿”仅指儿子。“佗细”被破格引用为指自己的儿女,“佗”有抱的意思,“细”在徽州人的概念中与大相反,是“小”的意思,试问,细小要父母抱的人不是“佗细”,又能是谁呢?“妮”专指女儿。如果所指的是未出百日的小孩,那么则说“捻毛”。对于那些因大人的疏忽,而造成孩时就夭折的小孩,也忌讳直接说死,而是说“糟塌(掉)”。
西乡人的心灵美还体现在对家养的幼小动物的爱称上。按方言原本的读音,诸如“鸡、猪、牛、羊、马、猫、老鼠、狗”等动物的发音应该分别是:“jì、jǜ、nīu、yō 、mó、mài、lái qú、gé”,但是如果在表达这些动物的幼崽时,除在前面冠上个“小”字外,所指动物的原来的发音还会变调,变调之后的爱称分别为:“小箕(jǐ)”、“小住(jǚ)”、“小妞(nēn)”、“小旸(yōng)”、“小麻(mōng)”、“小帽(mǎi)”、“小老徐(qū)”、“小馃(gēn)”。这样的声调,让人领略到一种对小动物的特征和动作所特有的爱,这也是与其他三乡的不同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节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日,全家欢聚,以晚宴为正餐,并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孩童及一部分青少年晚上还有“赶鞑子”和“摸秋”的活动。另外,节前或节日当天,晚辈、徒弟、门生必须分别给长辈、师傅、先生送礼,俗称“dào时节”,礼品至少四样,其中月饼则必不可少。过完“中秋”,一年(指农历)已过去三分之二,眨眼之间便近年关,故此流传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的说法。
“摸秋”不为贼
“摸秋”二字从字义上来说确实有点令人费解,且又陌生,但是在西溪人的概念中,世代却有着它独特的含义,继而引发出一些众所公认合法化的“不轨”之举。
“摸秋”规定一年只有一次,这便是每年中秋节晚上十一、二点以后至第二天黎明前的四、五个小时之间。孩子们趁这夜深人静之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家门,依照白天预谋好的方案,有的潜进了庄稼地,有的轻盈地攀上果树,总之务必摸取一物回来(如:甘蔗、西瓜、枣子、雪梨、玉米、山芋……以水果类居多),才算吉利。家中大人即使知道,也佯装不知。倘若被物主发现,也任其为之,不加制止。值得赞许的是,孩子们并不会贪得无厌,纯粹是作为一种游戏的恶作剧而已。但是村中有些特困户,家中生活非常困难,他们也会充分利用这非同寻常的夜晚,到别人家(指本村)的田地里去觅取一点称心之物,他们不放纵,同样也是适可而止。在这样的夜晚也不算偷,就是被人发现,也是睁一眼闭一眼,除不予追究外,还故意绕道回避,为其留住颜面。
时下电脑盛世,网络上推出一种“QQ农场”的新游戏,“辛辛苦苦种菜”者有,足不出户三更半夜不劳而获“行窃偷菜”者也有,相辅相成,不但顺理成章,而且玩者还以善“窃”自居,与“摸秋”这种游戏大同小异,由此可以联想到:“QQ农场”是“摸秋”的现代版,只不过是伎俩更为高超,手法更加高明而已。
赶鞑子
旧时小孩中秋节晚上爱玩“赶鞑子”游戏。
中秋节晚饭后,小孩们便会七、八人一组自动聚集起来,觅来几块比脸盆稍大的缸片,用稻草编织一根比较结实的草绳,将草绳扎住一大把稻草垫放在地上的缸片内,“鞑子”坐上去(从年纪最小的开始),并把双脚盘放在缸片上,双手紧拽裆中的稻草,人稍后仰。前面有一位或两位“大力士”拉住草绳另一端,拼命往前跑,余下的伙伴则在后面簇拥着“鞑子”向前跑,嘴里不住地发出“噢哧”、“噢哧”的驱逐之声。这种游戏必须要在石板地上进行,缸片和石板的磨擦声、伙伴们的驱逐声和门口大人们的助阵声交织在一起,简直震天动地,十分有趣。天渐渐地黑下来后,还能看见缸片底下与石板磨擦时所发出的亮光,宛如一条银白色的游龙,好看极了。最叫人懊恼的是,倘若运气不好,缸片压在路上的小石子上,缸片就会裂成碎块,只好中断游戏,另换一块缸片。而最为倒霉的是“大力士”,他们只有在年纪小的不愿当“鞑子”时才有机会享受一下“鞑子”的乐趣。年纪小的力气小,跑不快,年纪大的坐上去后根本无法尽兴,只好乖乖作罢,继续充当“车夫”。正因为是一年一次,大家兴头也特别高。这样连续折腾好几个小时,最后确实也累了,肚子也饿了,在各家大人的最后“通牒”下,才不得不中止游戏,那晚睡得特别香。令人发笑的是,不但梦中要笑醒几回,说不定还要在床上画上几张绝妙的“世界地图”,第二天被大人们在晾晒“多国旗”时留作“笑谈”。孩时认为人多势众,玩起来就已经很有乐趣。进了中学,上了历史课后方知“鞑子”指的是明代期间的蒙古侵略者,出于对入侵者深恶痛绝之心,玩起来就更为趣味无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达人体某些部位和器官的方言词
西乡方言在表达人体某些部位和器官时,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特别注重在该词的前、后或中间标明出所在人体的哪个位置,有些还要道出它们的某些形状和性质,带给人的感觉好像总有那么一点多此一举,其实不然。通过这样的表达,能使听的一方更为清晰明了。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习惯,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是包括西乡方言在内的徽州方言,所持有的一种语言风格。
“头”是人身体最上的部位,头上长有眼、鼻、口、耳等器官。“头顶”,在头的顶部,可西乡人偏要不厌其烦地加上个“心”字,说成“头顶心”。
“头发梢”一词,又根据“树杪(miáo)”指的是树的顶梢这点,又叫“头发杪”。
“额头”在前,又叫“眼前头”;有些同志额头前凸,像是跌肿的样子,于是又称作“肿眼头”。“后脑勺”如同一只袋子,装着人的小脑,故称“后脑袋”。
眼睛里有“白眼珠(又称眼白)”、“眼球”和“瞳孔”。眼白略带灰白色,称“白眼乌珠”;眼球大多呈黑色,称“黒眼乌珠”;瞳孔中有人像(就是看它的人的像),因此又称“瞳人”。人死后,“瞳人”会放大,很象鱼眼,又称“翻鱼眼”,是医生判断生命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
鼻尖多数是圆鼓的,所以又称“鼻头珠”,但为了能更加突出鼻子的美,在这里的“珠”字改读成“jǚ”,並且还要相应拉长声调,带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这一点与赋予小动物的爱称时一样,是西乡人的惯例。同样的道理,“鼻眼”被称为“鼻头眼﹝ngāo﹞”、“耳孔”被称为“耳朵眼﹝ngāo﹞”、“肚脐”被称为“肚脐眼﹝ngāo﹞”、“屁眼”被称作“屁股眼﹝ngāo﹞”。在这里“眼”字全都变了音。
“耳后跟”不属于耳朵,称之为“耳朵背后”,常被引申用来批评那些不把人家所说的话当话的人,如:“嗯桩事卬跟俤讲过多少遍哩,俤就是放到‘耳朵背后’,始终无动于衷”!
嘴是人脸的组成部分之一,人在体现面部“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嘴形变化很大,或哈哈大笑,或破口大骂,或嚎啕大哭,或撅的老高,嘴在面部表情上往往起着主导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突出“嘴”,故方言称“脸”为“面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4: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挨着“下巴下”的是“脖子”,亦称“头颈下”,脖子两侧的肩膀又叫“肩头”。
诸如此类的词还很多,如:“眉梁心(眉心)”、“眼睛舷(眼圈)”、“鱼尾纹(眼角皱纹)”、“鼻梁上(鼻梁)”、“嘴唇皮(嘴唇)”、“火咙口(喉)”、“牙齿仁(牙垢)”、“牙床肉(牙床)”、“肋肘下(夹肢窝)”、“手板心(手板)”、“手弥头(手指)”、“手旮旯(指缝)”、“脚板底(脚板)”、“脚顶窖(膝盖)”、“脚弥头(脚趾)”、“脚旮旯(趾缝)”、“脚后蹬(脚跟)”、“齐柵骨(肋骨)”、“背脊心(背中)”、“背脊后(背脊)”、“胸面前(胸前)”、“心部泐(心窝)”、“手筒骨(前臂)”、“脚筒骨(脚脖)”、“屁股后(屁股)”、“躝裆下(躝裆)”、“屁股桩(尾椎)”等等。不难看出,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方言词,几乎全部是清一色的三音节词,而且还似乎帶有一种“仄仄平”或“平平仄”的味道,确实很耐人寻味。
但是西乡方言在表达有些部位时却有些含糊。
人的胸腔里有心、肺等器官,上部跟颈相连,下部有橫膈膜和腹腔隔开。在这么一个范围内如有所不适,当然很难受,面对医生和他人的询问,应该越确切越好。可多数西乡人却不然,一概笼统说是“心里痛”或“胸口痛”,让别人根本无法知道你到底是病在心脏,还是肺,还是病在胸骨或肋骨。
腹腔,习惯上又称“肚”,乃人体腔的一部分,上部有横膈膜和胸腔隔开,下部是骨盆,前部和两侧是腹壁,后部是脊椎和腰部肌肉,胃、肠、胰、肾、肝、胆、脾及內生殖器官都在腹腔内。西乡人在表达这一范围的疼痛时,根本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称之为“肚里痛”,就连产妇临盆也是说“肚里痛”,亦称“动殇【sán】”。更为有趣的是,妇女有了身孕也称作“有肚”,口语中常有“俤肚都老大嘞!”“俤叻肚跌塌哩(指‘流产’)!”“俤肚都大嘞,还不赶快结婚。”
多数同志都看过宰猪的场面,猪腹部两侧有两大块“板油”紧贴在腹肌上,从外表触摸,腹部两侧较结实者则是板油多。人毕竟不同猪,沒有猪那么多的板油,这部位沒有骨头保护,很容易受伤,由于其部位在腹部的边上,故称“边油”。
人体的下半部分称下身,西乡方言却将“下身”引申为男、女的外生殖器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节气以外的几个特殊的节气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分别表示了一年当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上的季节交替,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农业生产上一年中常要用到的还有几个很特殊的节气,它们分别是:春社、入梅、出梅、初伏、中伏、末伏、秋社、数九等。
“春社”定在“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指干支纪日的天干)日,每年大约在三月二十日前后。此时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古代农民向“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的祭祀日。人死后下葬,三年內为新坟,习惯上,这三年“挂钱(亦称:挂纸)”、祭祀都要赶在“春社”之前,即“新坟不过社”。
“入梅”这天定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每年大约在六月十日前后,正徝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亦可称“入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梅季”或“五月杨梅”的开始,此时下的雨叫“黄梅雨”。“梅季”还是制作“酱脯(pú)”的好机会(俗称:遏酱),做出的“酱脯”毛长色黄,釀成的酱色鲜味美。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整个“梅季”约一个月左右。当然,用这样的规定来确定“梅季”的时间,与各地、各年份实际的梅雨期的早迟、长短,往往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故此又有“梅里十日伏,伏里十日梅”的说法。听老一辈口传,出梅这天,天不能打雷,如若打雷,便要天旱,于是便有“打鼓送黄梅,一去就不回”的说法。
“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具体日期也是用“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约七月十五日左右;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民间有“热在中伏”之说;“立秋”后第三个“庚”日为“末伏”。“末伏”的天数每年不一定全同,有些年是十天,有些年则是二十天,要看“初伏”的日期是早,还是迟。长达一个月的梅季,家里的东西因湿度大,都“上溥(pú)毛”(发霉)了,“入伏”后是抓紧“晒霉”的好时机。人们还充分抓紧利用“伏天”,将“梅季”做成的“酱脯”用来“晒酱”,他们很崇尚前人的经验:“多晒一日脯,少晒十日酱。”另外,“伏天”晒干的“酱脯”,还可以留放到冬天再做“阴酱”(不用日光晒)。
“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每年大约在九月二十日前后。这时气温由暖变冷,农作物大多已颗粒归仓,是古时农民报谢秋收的祭祀日。
“数九”意味着“九‘天’”的开始,一年中有“冬九”和“夏(hǒ)九”之分。“冬九”从冬至日(12月21、22或23日)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冬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冷哩抖;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春水动(dán);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春耕就动手。”夏日数九,与冬至数九相似,指从夏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往后数,即一九、二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夏九九”歌是:“一九到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冷热都吃哩;四九三十六,衣裳贴着肉;五九四十五,树上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要注意;七九六十三,睡觉不盖单;八九七十二,要当心冷热;九九八十一,棉袄可着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10: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节气以外的几个特殊的节气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分别表示了一年当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上的季节交替,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农业生产上一年中常要用到的还有几个很特殊的节气,它们分别是:春社、入梅、出梅、初伏、中伏、末伏、秋社、数九等。
“春社”定在“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指干支纪日的天干)日,每年大约在三月二十日前后。此时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古代农民向“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的祭祀日。人死后下葬,三年內为新坟,习惯上,这三年“挂钱(亦称:挂纸)”、祭祀都要赶在“春社”之前,即“新坟不过社”。
“入梅”这天定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每年大约在六月十日前后,正徝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亦可称“入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梅季”或“五月杨梅”的开始,此时下的雨叫“黄梅雨”。“梅季”还是制作“酱脯(pú)”的好机会(俗称:遏酱),做出的“酱脯”毛长色黄,釀成的酱色鲜味美。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整个“梅季”约一个月左右。当然,用这样的规定来确定“梅季”的时间,与各地、各年份实际的梅雨期的早迟、长短,往往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故此又有“梅里十日伏,伏里十日梅”的说法。听老一辈口传,出梅这天,天不能打雷,如若打雷,便要天旱,于是便有“打鼓送黄梅,一去就不回”的说法。
“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具体日期也是用“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约七月十五日左右;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民间有“热在中伏”之说;“立秋”后第三个“庚”日为“末伏”。“末伏”的天数每年不一定全同,有些年是十天,有些年则是二十天,要看“初伏”的日期是早,还是迟。长达一个月的梅季,家里的东西因湿度大,都“上溥(pú)毛”(发霉)了,“入伏”后是抓紧“晒霉”的好时机。人们还充分抓紧利用“伏天”,将“梅季”做成的“酱脯”用来“晒酱”,他们很崇尚前人的经验:“多晒一日脯,少晒十日酱。”另外,“伏天”晒干的“酱脯”,还可以留放到冬天再做“阴酱”(不用日光晒)。
“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每年大约在九月二十日前后。这时气温由暖变冷,农作物大多已颗粒归仓,是古时农民报谢秋收的祭祀日。
“数九”意味着“九‘天’”的开始,一年中有“冬九”和“夏(hǒ)九”之分。“冬九”从冬至日(12月21、22或23日)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冬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冷哩抖;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春水动(dán);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春耕就动手。”夏日数九,与冬至数九相似,指从夏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往后数,即一九、二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夏九九”歌是:“一九到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冷热都吃哩;四九三十六,衣裳贴着肉;五九四十五,树上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要注意;七九六十三,睡觉不盖单;八九七十二,要当心冷热;九九八十一,棉袄可着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1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节气以外的几个特殊的节气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分别表示了一年当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上的季节交替,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农业生产上一年中常要用到的还有几个很特殊的节气,它们分别是:春社、入梅、出梅、初伏、中伏、末伏、秋社、数九等。
“春社”定在“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指干支纪日的天干)日,每年大约在三月二十日前后。此时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古代农民向“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的祭祀日。人死后下葬,三年內为新坟,习惯上,这三年“挂钱(亦称:挂纸)”、祭祀都要赶在“春社”之前,即“新坟不过社”。
“入梅”这天定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每年大约在六月十日前后,正徝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亦可称“入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梅季”或“五月杨梅”的开始,此时下的雨叫“黄梅雨”。“梅季”还是制作“酱脯(pú)”的好机会(俗称:遏酱),做出的“酱脯”毛长色黄,釀成的酱色鲜味美。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整个“梅季”约一个月左右。当然,用这样的规定来确定“梅季”的时间,与各地、各年份实际的梅雨期的早迟、长短,往往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故此又有“梅里十日伏,伏里十日梅”的说法。听老一辈口传,出梅这天,天不能打雷,如若打雷,便要天旱,于是便有“打鼓送黄梅,一去就不回”的说法。
“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具体日期也是用“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约七月十五日左右;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民间有“热在中伏”之说;“立秋”后第三个“庚”日为“末伏”。“末伏”的天数每年不一定全同,有些年是十天,有些年则是二十天,要看“初伏”的日期是早,还是迟。长达一个月的梅季,家里的东西因湿度大,都“上溥(pú)毛”(发霉)了,“入伏”后是抓紧“晒霉”的好时机。人们还充分抓紧利用“伏天”,将“梅季”做成的“酱脯”用来“晒酱”,他们很崇尚前人的经验:“多晒一日脯,少晒十日酱。”另外,“伏天”晒干的“酱脯”,还可以留放到冬天再做“阴酱”(不用日光晒)。
“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每年大约在九月二十日前后。这时气温由暖变冷,农作物大多已颗粒归仓,是古时农民报谢秋收的祭祀日。
“数九”意味着“九‘天’”的开始,一年中有“冬九”和“夏(hǒ)九”之分。“冬九”从冬至日(12月21、22或23日)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冬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冷哩抖;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春水动(dán);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春耕就动手。”夏日数九,与冬至数九相似,指从夏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往后数,即一九、二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夏九九”歌是:“一九到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冷热都吃哩;四九三十六,衣裳贴着肉;五九四十五,树上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要注意;七九六十三,睡觉不盖单;八九七十二,要当心冷热;九九八十一,棉袄可着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