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6: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6、词义相同,但由于所表达的词的形式有着具体或抽象的不同,而变換相应词形,具体的变了词形,间接的仍用原词形。
        脸:面嘴、洗面、面子(具体、直接到“脸”)
            反脸无情、嫑脸、丟脸(抽象、间接到“脸”)
(二)继承:由于社会及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西乡方言里同样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或者可以说保留了古语词中某些现代普通话一般已不通行的用法。例如:
        回【fá】(西乡话)——向不经商者暂借或购买物品(普通话)
        勔【méi】(西乡话)——旋(普通话)
        索【sǒ】(西乡话)——绳(普通话)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06: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借入:1、方言中也还有借入英语的词语。例如:
水门汀(西乡话)——cement(英语)——水泥(普通话)
卡通(西乡话)——cartoon(英语)——动画片(普通话)
开司米(西乡话)——cashmere(英语)——毛织物(普通话)
派司(西乡话)——pass(英语)——出入证(普通话)
2、借入北方方言区的词语。例如:
俺婆、俺公(西乡话,借北方方言中的“俺”义)——外婆、外公(普通话)
3、喜欢在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洋”一类的修饰词。例如:
“番茄”(西红柿)、“洋火”(火柴)、“洋油”(煤油)
4、借代“饿狗”一词来喻指人的贪婪。
三、合成词:
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词,修饰限制的成分在后,被修饰限制的成分在前,如:
菜蔬(西乡话用“蔬”来修饰“菜”后,就能泛指饭桌上所有的蔬菜。)[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06: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时间观念模糊:
在日常口语中,对于时间词的运用,不像普通话那样注重时间观念,如“早晨”讲“早饭”、“中午”讲“中饭”、“傍晚”讲“夜饭”。西乡方言以一天三顿饭的时间为概念,来表示早、中、晚,根本不考虑一顿饭所需时间的长短。再说世间有关吃饭的时间並沒有具体规定,能早能迟,能长能短。但是,尽管是观念模糊,大家却都能心领神会。
五、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西乡方言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得多。如“被子”叫“被”,“图章”叫“印”,“家庭”叫“家”。因为单音词多,必然同音词就多,同一个音节常常代表几个不同的词。
六、保留古汉语的词汇特点比较突出:
除上面所说的单音词多外,有些普通话已经不能单独作词使用的词素,在西乡方言中还可以单独作词用。如“爽快”的“爽”。有些在普通话中只有书面上才用的文言词语,在西乡方言中却还活跃在口语中,如“面”(脸)、“谷”(稻子)等。还有一些词,在普通话中古今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西乡方言的口语中还保存古义。如“走”(跑)、“屋”(房子)、“雨盖”(雨具)。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西乡方言往往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819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建公支)大埔秋房(源清公)惠州(

积分
16941
QQ
发表于 2015-12-19 23: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西西乡话大多像廣東話(白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7: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概括性强:
在西乡方言中,有些词概括性很强,一个词往往能表示一个短句的意思,如“挑经货”一词,指的就是“到县城去挑人们平日经常要用的货物”。古时交通不方便,沒有车子,店内所卖的日常用品全靠肩挑。对于普通话中所说的“货郎担”,则称之为“卖经货仂”。
八、借代自然界生物的特点:
西乡方言有时往往要借代自然界生物的某些特点来造词,如“花暴里啦”一词,借用开放着的花朵,将花內的雄蕊(花药、花丝)和雌蕊(子房、花柱、柱头、花辮)所持有的各种颜色充分暴露在外这一自然景观,使人看到了花内雄蕊以及雌蕊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颜色,继而达到了用该词来体现某些物体颜色多样化的目的,多属贬义,如:“俤一身着哩嗯哩花暴里啦,难看都难看死哩”。还有“花里花色”一词也是同样,借用花里面各种颜色的繁多,来喻指某些人的鬼主意多,不安分守己。[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7: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这种方言较特殊,叫皖方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5: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根据人们对客观规律存在的体验:
有些词是根据人们对客观规律存在的体验来造词的,如成语“干炒螺丝”,便是根据人们认为炒螺丝必须要加入适量的水,才能炒熟,炒出的螺丝方才上口这一体验;又如称月亮为“大大爷”,便是根据月亮“摆老资格”、“不遵守作息时间”、每月“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或“擅自旷工”,认为月亮不像太阳那样能“忠于职守”,而是太“老油条”,太“大爷”了,“大爷”一词的本义是指那些遇事不认真负责,慢慢吞吞、老油条,傲慢任性的人。
再讲“男女”一词,在西乡方言中别有风味,父母称自己的孩子为男女。如:“你家有几个男女啊?”、“男女多负担重”。人们是根据客观规律明摆着小孩中确实有男有女。而在普通话里,“男女”一词只是作为性别来解释。对于听不懂方言的人来说,往往会闹出笑话来。比如说,当有人问“你家有几个男女啊?”,也许你就会爽快地回答:“我家有两个男的、一个女的。”其结果是答非所问。[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06: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通过变音来美化词义:
1、用同一个字组词,能组成褒义词,同样也能组成贬义词,在普通话里不管是褒、贬义词,所用来组词的这个字的读音都是不会变的,可在西乡方言里却不然。比如说“缸”字能组成“水缸”和“粪缸”这两个词,但“水缸”是褒义词,而“粪缸”是贬义词。西乡人在这两词的发音时就有所不同,“水缸”讲“水缸【gõ】”,“粪缸”讲“粪缸【gǒng】”,这“缸【gǒng】”字的发音比起“缸【gõ】”字的发音让人听了觉得委婉多了,如果说将“粪缸【gǒng】”讲成“粪缸【gõ】”,那就觉得相当生硬,很不好听,使原本令人讨厌的“粪缸”更加令人讨嫌。而讲成“粪缸【gǒng】”,这里通过变音美化了词义,仿佛让人感到讨厌的程度要好些,这就是西乡方言的奥秘之处。
2、还表现在大人跟小孩说话时的发音上。人出于天性,视牙牙学语的小孩为心肝宝贝,每当跟他们说话时,总是那么轻言细语。与这种小孩说话,西乡方言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发音方法,由两个元音同时作韵母与声母相拼,比如说“手”和“脚”这两个字就是这样。“手”和“脚”这两个字,西乡方言平常大众化的发音是“手(xé)”和“脚(jǒ)”,一旦与三岁小孩交流起来这两字就变成“手(xi.e)”和“脚(ji.ǒ)”。当小孩的手伸到被外时,大人们便会说:“嫚,快把小手(xi.e)放到被子里。”当小孩有脚不走路要抱时,大人们便会跟他说:“嫚,你那双脚(jǒ)脚(ji.ǒ)拿来做什么用的?”还有说嘴是“嘴(jü)嘴(ji.ü)”,说围兜是“围(wai)围(wai.ng)”,说屁股是“股(gu)股(gu.ng)”,通过变音来体现出大人的爱怜之心。[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06: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音字的比较
“多音字”就是同一个字,拥有两种以上的读音,继而它们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在西乡方言中,它们既沒有规律,更沒有文字记载,全靠习惯性的“口”传。现录辑一些,仅供参考。
普通话中的“大”字有两种读音,一种读“dà”,另一种读“dài”。西乡方言同样也有两种,平常口语用的较多的一种念“dě”,与普通话“dà”的用法相同;用的较少的一种念“dǎo”。普通话中的“dài”的用法在西乡方言中已消失,也一应归属到“dǎo”的范围里。一般在表达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资格、年纪等方面的大小及力度时常用“大(dě)”,如:大屋、大操场、大部分、大力士、大伯、大街、大忙、大喜、大后朝、大班、大人、大船等等;如果要表达带有“大”字的地名就不能用“dě”,只能用“dǎo”,如:大庆、大寨、大连、大同等等,还有本县特产“竹舖大(dǎo)方”也是同样;如若表达人多的组织或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也不能用“dě”,只能用“dǎo”,如:大队(组织形式)、大跃进(政治运动)等等;与“众”不同的是,平常经常说的“大家”这个词,就有两种不同的念音,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大(dě)家(gò)”是指人口较多的家庭,如:“一大家人”;二、“大(dǎo)家(gò)”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如:大家要团结一心;再如,有些家长经常告诫家人说:“在我们这个‘大(dě)家(gò)’里,‘大(dǎo)家(gò)’一定要互相帮助”,如果改成:“在这个‘大(dǎo)家(gò)’里,‘大(dě)家(gò)’一定要互相帮助”的话,就好像有点语无伦次了。另外,在西乡人的思想里,“大蒜”是不是因为蒜瓣多的缘故,似乎已同“大家”一词“平起平坐”了,唯独它念“大(dǎo)蒜”,不念“大(dě)蒜”,而葱却要念成“大(dě)葱”,真是不可思议。[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06: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字有三种读音:一、上面所提到的“gò”的读法,在西乡方言的组词中,绝大多数都用这种读音;二、“家”字在“人家”(代词,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一词中读“gào”,这种读音和用法的词还有“别家、东家”,还可以用在人称代词后组词“卬家、嗯家、俤家”;三、“家”字在“国家”一词中读音同普通话一模一样,仍读“jiā”。使我不得不联想到,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有“国家”这一概念,可以笃定那时更不会有“国家”这个名词。后来时局变了,既然有了新的事物,其名词就应该“与众(其它词)不同”地有所区分和创新;再则为了便于社交,普通话的读音更是通俗易懂,反之读成“国gò”或“国gào”人家就听不懂了,造词者並不是没有不注意到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