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07: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微妙的象声词
象声词,即摹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huā(哗)、hòng(轰)、bīn(乒)bān(乓)、dīn(丁)dān(东)”等等。
象声词必须要以某种声音为源头,由于各种声音的不同,便有了表示各种声音的“象声词”。
屋沿瓦上水的落地声,雨不大,滴下的水是“dí(滴)dǒ(笃)”声,很从容,声音不大;雨“sā sā(刷刷)”地下大了,则是“dí(滴)dā(答)滴答”接连不断地往下滴;如若是倾盆大雨,水便是“huā lā(哗啦)、huā lā往下淌”。徽州人主要用来摆设,放在堂前条桌上的自鸣钟,钟摆的摆动之声也是“滴答、滴答”的声音,而且始终是那样铿然有声。
老式住房,每当开门和关门时,门墩和门斗(铁制)相互摩擦,便会发出婉转动听的“nī(呢)岸”之声。“nī(呢)nān(喃)”是燕子边飞边向同伴发出信息的叫声。
“dū、dū(嘟、嘟)”是汽车的喇叭声;“dā、dā、dā(嗒、嗒、嗒)”既表示有节奏的马达声,又表示连续的机枪声,还表示奔弛的马蹄声。
“fū lū(呼噜)”是人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呼吸声,即鼾声;“fū lā(呼啦)”是红旗被大风所吹飘动的声音;“fū fū(呼呼)”形容寒冬腊月呼号的北风;“fū qī(呼哧)”形容因呼吸跟不上所发出的喘息声。
“jī gā、jī gā(叽嘎、叽嘎)”是拉锯的声音,“jī jī gā gā(叽叽嘎嘎)”是形容人们说笑时的那种情调;“jī jī(叽叽)”是小鸡的叫声;“jī jī zā zā(叽叽喳喳)”是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掺和在一起,比较混乱,与“唧唧喳喳”义同,如:“唧唧喳喳的,有不晓哩俤人要吵到老赞(何时)!”“唧唧”还可以形容小虫叫的声音。
“gù、gú、gù、gù(咕、古、姑、姑)”,用接连几个近似“姑”字声调的字来表示斑鸠的叫声。由此不难看出,徽人对斑鸠也挺亲热的,不然又怎么会把与其根本不相干的“姑姑”联系在一起呢?“gǔ dòng(咕咚)”是东西落地的声音;“gù dù(咕嘟)”是表示液体沸腾、鼓起了水泡或人口渴时大口呑水的声音;“gú lǔ(咕噜)”是水流动或东西翻滚的声音;水受到压力而向外排出的声音为“gú jǐ(咕唧)”,如 :“俤在雨地里走,脚笃下咕唧咕唧哩响。”表示由远而近的雷声或大卡车声,用“gǔ lòng(咕隆)”或“咕隆隆”。
去铁匠铺挑选铁制工具,都会本能地将工具拿起相互敲打,依照经验,发出“dān dān(当当)”锐耳之声的便是好铁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时候,乡下有一种挑剃头挑走街串巷的人,挑的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是凳子兼工具箱,少说也有几十斤重。小孩最怕剃头,虽然很讨厌这些“一头热”的人,但是圧在他们肩上的扁担所发出的“gē jī、gē jī(咯吱、咯吱)”声却十分好听。为凑热闹,孩子们往往还要在后面跟上一阵子,嘴里总是“hēi、hēi、hēi(嘿、嘿、嘿)”地笑个不停。出自孩童之心,有时也常暗自咀咒:“要是挑担人叻扁担,“kā cā(喀嚓)”一声断塌就好哩”。这挑担的来不成,大人不就不会强迫剃头了吗?
“哱(bōng)咚(dōng)”一词是东西从高处掉下水时所发出来的声响。可是,在西乡方言中还用来称呼旧时那些跟随在有钱人身边,用来做伴的仆人或伙伴。
夏日的黄昏,夕阳返照,偶尔一丝凉风吹来,顿觉凉飕飕的,舒服极了,令人甚为向往。偏在此时,树上的蝉儿们好像是与人争风吃醋似的,一个劲儿得意地齐声高歌:“jī liāo、jī liāo(知了、知了)”,那持续不断的刺耳声,甭提有多烦了。蝉儿是无辜的,人们也拿它沒有办法,出于无奈,只好根据它的叫声,给了它另外一个很不谦虚的名字:“知了”。几千年来,它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知了”,既然“知了”,又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改呢?一笑。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民使喚耕牛有特定的“语言”,多数耕牛都被这种“语言”调教的很温顺。耕田时,老农套好耕牛后,站到后面,左手牵绳、扬鞭,右手扶犁,“hà qǐ(哈哧)”一声,耕牛就往前走了;快到田埂,须得指挥牛掉头,向左转喊“qiě zì(斜之)”,向右转喊“lìu qǐ(溜哧)”或“lìu、lìu(溜、溜)”,耕牛便会按照所发出的指令自动转弯;如需中止休息,吆喝一声“wǎ(哇)”,耕牛便立刻站住,停止向前。耕牛“勤恳老实”、“任劳任怨”,不轻易叫喚,有时接连几天也听不到它“māo(哞)”地叫喚声,不过一旦叫起来,那一声也相当可观的,既响又长,黄牛尤甚,以至被人们引用作“又不是老黄牛叫街”之说法。牲畜同样也有母爱,母牛唤小牛的“ān(咹)”声总是那样“轻声细语”;小牛寻“母亲”或想吃奶的叫声又有不同,是“āi(唉)”,就好比孩童撒娇一样,娇滴滴的。
“mēi(咩)”是羊的叫声,与小牛一样,羊羔那娇嫩的“māi(买)”声则更为好听。它对“母亲”极为“尊敬”,每次吃奶,总是先双膝跪地,然后再吸吮乳汁。
猫会逮老鼠,又爱干净,很多家庭都喜欢喂养。静寂的夜晩,猫只要“miāo(喵)”地一声,老鼠便会鼠窜而逃,会捉老鼠的猫都不会这样做。母猫养有猫崽后,不但机警,而且警惕性相当高,嗅觉也特灵敏,一旦发现有人动过它的窝或嗅出小猫身边有其他异味,它立即会用嘴将“宝宝们”挨个叼到“安全”地带,重新伪装隐蔽。这时就能听到小猫“mī、mī、mī(咪、咪、咪)”的叫声。也不知人们是观察的太仔细了,还是为母猫的这种爱抚之心所感动的缘故,“喵、咪”二字竟然成了猫的化身,继而便诞生了“猫咪”这个名词,再后来“猫咪”又被宠物爱好者作为猫的爱称。
鸭子除喜欢合群外,还爱戏水。放养在水里的鸭子吃饱喝足后很少“闭目养神”,它们有的用双翅拍打水面,给自己“洗澡”;有的当“潜水员”;还有的则“gá、gá、gá(嘎、嘎、嘎)”地“引吭高歌”,其场面真是热闹非凡。鸭妈妈只担负下蛋的义务,不会抱窝,更不会照看“孩子”,小鸭子大多为圈养,它们总爱挤在一起,“yǘ(吁)、yǘ、yǘ”地叫个不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4 0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且放养居多,多数人家数量还不一定少。对于早上爱睡懒觉的人来说,养鸡是一大祸患,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听,每天天沒亮,“忠于职守”的公鸡便会在第一时间“wō wó wò(喔喔喔)”地 向人们“报时”,况且还是那么不厌其烦地坚持数遍,每遍又连续数声,真可谓是“精诚所至、金为石开”。为了“报答”公鸡的虔诚之心,一些有心人就赠给了“叫鸡”这个名儿,以此比喻那些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爱抛头露面、大喊大叫的那种人。公鸡报晓大多在天晓前,那时人们还在酣睡当中,也已习以为常了。尤为更甚的是,每天早上母鸡们下蛋后和争窝下蛋时的情景,更是闹得不可开交,“gē gē gē gā、gē gā、gē gē gā(咯咯咯嘎、咯嘎、咯咯嘎)”之声响成一片,确实能与十字街头那竞相广告的音响媲美。令人奇怪的是,有些母鸡尽管不下蛋,它也会“随大流”,跟着一起“乱起轰”。唯独那些正在抱窝的母鸡不会参与其内,不过,一旦它们受到骚扰,定会本能地竖起全身羽毛,嘴里不停地重复着“gǒ、gǒ、gǒ、gǒ(咯、咯、咯、咯)”,以示捍卫其自身以及“小家庭”的“尊严”。有些母鸡一旦“心情舒畅”时,还会边走边昂头挺胸“嘎(gǎo)嘎嘎、嘎嘎嘎”地哼着自由曲。鸡蛋特好吃,茶叶蛋更是味道鲜美,十分招引小孩,深受孩童喜欢。可改革开放以前沒有养鸡专业户,要想吃个鸡蛋并不那么容易,连三分钱一个的鸡蛋也吃不起,自家鸡下的蛋,有时还要拿到合作社去卖了再买食盐、煤油等日用品。由于鸡蛋在人们的头脑中概念较深,所以孩童们也特为重视,便根据母鸡下蛋后向人“报喜”的“gǒ gā(咯嘎)”声,将鸡蛋美名为“gǒ gā(咯嘎)”和“尜(gǎo)尜”,大人在与孩童交流时也会说“咯嘎”和“尜尜”,这样,“鸡蛋”两字“摇身一变”成“咯嗄”和“尜尜”后,就成了象声词中的一“员”。放养的鸡在外“游荡”,主人喂食前须得发出“喌(zǒ)、喌、喌”地呼鸡声,鸡听到呼喚后,马上就会来到主人跟前,跟着叫着讨吃。
闲聊至此,我始终认为,中国之大,千奇百怪的声音数不胜数,如果能把这些不同的声音收集、整理,辑录成册,那不就是一本很受欢迎的《象声词词典》吗?要不,就将这些不同的声音制成录音带或光盘,让人们能有机会像欣赏口技那样,经常陶冶在大自然的情操里,倒也是一桩极大的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08: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借助一些事物的概念、动作及形状的特征
作为词根造象形词
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时,人们常形象地借助一些实物的概念、动作及形状的特征作为词根,造一个新词,用来描摹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动作及形状的特征,达到使人印象更为深刻的目的。
这类词内又分有:概念相似、动作类似、形状相像三种类型,往往带有一些象征性的喻义,在句中大多用作名词。
以概念相似为主要因素的词有不少:
“眼前头”,普通话为“额头”,指人的眉毛之上,头发之下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
“瞳(dān)人”,即瞳孔,眼睛虹膜中心的圆孔,瞳孔中有人像(就是看它的人的像)。
“口馋(sāo)”即口水,也可作馋嘴来解释。“馋”字分开成“食”、“免”、“两点水”三部分,可理解成:想吃而沒有吃到,口中就不可避免会滴水。生物学归纳为条件反射。
“大(dě)水柴”,喻指漫无目的、到处浪荡的人。徽州地处山区,极易诱发洪水(即大水),大水来得突然,退得也快。平时,河道两旁的沙滩是干涸的,上游便有人将一些柴草和其他杂物临时堆放在河道两旁的沙滩上。每当大水到来,往往来不及搬运,这些东西就会随波逐流,成了顺流而下的“大水柴”,倘若中途一旦被挂住,“大水柴”便又无所其谓地耽搁下来,“自由自在,尽随其便”。
“小驳船”是一种小船,专门用来在岸与船、船与船之间来往转运旅客或货物。它的特点是轻快、便捷,以穿梭的次数多而令人折服。为此人们便又借来喻指那些虽然人小,能耐不大,但仍然尽心尽力,凭靠自己的速度和毅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人们称赞他们说:“嗯看嗯只‘小驳船’,天光到到夜都不晓哩好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0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具体日期也是用“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约七月十五日左右;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民间有“热在中伏”之说;“立秋”后第三个“庚”日为“末伏”。“末伏”的天数每年不一定全同,有些年是十天,有些年则是二十天,要看“初伏”的日期是早,还是迟。长达一个月的梅季,家里的东西因湿度大,都“上溥(pú)毛”(发霉)了,“入伏”后是抓紧“晒霉”的好时机。人们还充分抓紧利用“伏天”,将“梅季”做成的“酱脯”用来“晒酱”,他们很崇尚前人的经验:“多晒一日脯,少晒十日酱。”另外,“伏天”晒干的“酱脯”,还可以留放到冬天再做“阴酱”(不用日光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08: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客”泛指已婚男人,也是妻子向别人对自己丈夫的称谓。旧时,徽州男人多数外出经商,其中很多人数载不回家门,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妻子总把丈夫当作客人看待。原本妻子称丈夫为“官人”,将“官人”和“客人”中的“人”字都略去,就是“官客”,区区二字,导出了旧时妻子盼夫、望夫和爱夫的由衷之情。与其相应,“堂客”是指已婚女子,也是丈夫向外人对自己妻子的称谓。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受“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封建思想的束缚,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沒有地位,沒有自由,只是成天忙于家务,根本没有时间,也沒有资格,在人多的场合去堂前小坐,在大伙的意念里,妇女应是堂前的客人。就这样,在男人们的相互交往中,便造出了“堂客”一词,造词水平如此之“高”,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同样向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还有“家里”、“当家叻”和“内人”三种讲法。古人称贫穷时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结发夫妻为“糟糠”。对妻子的称呼,各地有所不同,江北芜为县人,依照妇女大多整日围着锅台转这点,还称妻子为“烧锅的”,温州人则又根据妇女白天在家,所登门的客人均由其接待这点,又称妻子为“老迎客”,真是无奇不有。
“金莲”指的是旧时缠足妇女的脚,也指脚很小的妇女。如果再在“金莲”这两字前面加上“三寸”二字,便是形容缠足妇女脚小的程度。昔时未缠足的妇女是嫁不出去的,並且崇尚脚越小越好,大多在八、九岁尚未发育时就得缠。西乡又称这样的小脚为“蹢(dǐ)蹢﹝dí﹞脚(jǐu)”,估计可能是受来自古书上的“蹢”字又指的是蹄子的解释的影响,因为沒穿鞋袜的“蹢蹢脚”,只能看到一个大脚趾和另四个被强行弯曲合成一体、踩在脚底的脚趾,确实很像偶蹄类的蹄,可见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很受歧视的。但终究也还有个别富于“造反”精神的,她们不堪折磨,躲着偷偷地“放脚(解开缠足的布)”。那时,对于那些大脚的妇女是很被人看不起的,称她们为“撑船婆(bēn)”(撑船的人如果脚不大就蹬不住船板)。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已很难看得到这种畸形的脚,不久的将来,在地球上恐怕再也无法寻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08: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腾仂”即巫婆,是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她们装神弄鬼前,总先要问清情况,然后再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地翻腾跳跃,以示驱鬼,闹腾一阵后,再装成魂不附体的样子,假称自己的魂灵已被神灵所护,依照神灵指点,已腾云驾雾离开人间,目睹到阴曹地府亡灵的景况,编造谎言,並以神灵的身份替人“破法消灾”,骗取他人钱财。人们便根据巫婆要问、要翻腾、喜闹腾、假腾云的四大特点,给了她一个极不糟料的名字:“问腾仂”,“仂”是“的人”的意思。
佛教当中有一种教徒们极为崇尚的仪式,那就是能亲临佛堂跪拜佛祖,虔诚地将头伸向诵经的长老,然后让长老亲手撫摸你的头顶心,整个仪式称“开光”。据说,开过了光,便能得到佛祖的庇佑。也有将物品送到佛堂,请长老一并“开光”的,同样,被“开光”过的物品,上面附有佛祖的灵光,佩带在身上能辟邪消灾。在西乡方言里“开光”一词还有另外的一种解释,那就是指郑重其事地搞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人们常说:“看,嗯一身太邋遢哩,快去打点水,开光开光”。估计该词可能引申于昔时社屋、庙宇所举行的“开光”活动。何谓“开光”呢?“开光”是将庙中菩萨重新油漆装金,一般十二年一次。先取出菩萨后背內“五脏”,写上神牌同埋于地下,並设神坛祭拜,谓之“退神”。所谓菩萨的五脏即:蜥蜴、壁虎、乌龟、麻雀、稻谷,又被喻为“五行”,蜥蜴俗称小龙,龙为“金”、壁虎为“木”、龟为“水”、麻雀为“火”、稻谷为“土”。每次开光,要为菩萨更換新的“五脏”,需提前择日,派人带上准备好的“五行”,夜入深山,听到鸟兽叫声后即刻关闭盒子,憋死小动物后,带回备用。菩萨重新油漆后,回填新“五脏”,谓“上(xíu)神”。上神要敲锣打鼓、鸣爆放铳,又谓作“闹神”。然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嬉菩萨”活动,在欢快的鼓乐声中,人们手持火把、钢叉、天平铳(cān)和五色旗,抬着靓丽的菩萨,沿着广场四围打转。数圈后,随着鼓点声的位移,游行队伍又载歌载舞地转向村內,游遍大街小巷后回到坛场,围着神坛打圈,焚烧神牌。最后给菩萨开光,即由僧道边诵经边在菩萨额头上点上猪、牛、羊的混合血,再在点处用相应颜色的漆涂平。开光后,供回龛座,全体拜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08: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授头”,照字面解释是:正儿八经、毫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头交付给人家。这号人实在太傻了,在此比喻那些不想伸张正义,自愿任人宰割的人。
“羊头”,并非是指山羊的头部,而是指羊群中的领头羊。领头羊均为膘肥体壮的公羊,在“族内”既是“族长”,又是“保安”,还“肩负”繁殖后代的任务,所有“重大事务”兼归它“管”。在这里含贬义,形容那些善于出谋划策、领头干坏事的人。
“缯(zán)把脚”,是平常人们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将三根竹杆的上端用绳子交叉绑连在一起,然后再张开,用来搁置竹杆,晾晒东西的土制三脚架,比较安稳。这里比喻那些志同道合、能力相当,相聚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创办事业的人。
“灯消火灭”,灯也消失了,火也熄灭了,哪里再还会有人间“香火”?这是一个贬义词,是对别人怀有深仇大恨,巴望其尽快死去,是情绪极度愤恨时咀咒别人的词语。
“打半日”即“打摆子”,亦有人称“半日鬼(guī)”,医学上云:疟疾。疟疾是一种以蚊子为传染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周期性发作,由于疟原虫的不同,或隔一日发作,或隔两日发作,也有的不定期的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其最大的特点,每次发病时间祗不过半天光景。抓住其“要害”,歙县人便擅自为“疟疾”易了名。记得旧时缺医少药,对付这种病的方法是在快发病前,为增强抵抗力,先饱饱地吃上一顿美味的韭菜加鸡蛋的“油炒饭”,然后再蒙起被子睡大头觉,使自己出一身汗。解放后,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同时注射疫苗,现已基本上消除了这种病。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症状是局部皮肤突然出现成块的,像垃圾状的不规则肿块,发痒。但消退也很快,不留任何痕迹,常常复发,突如其来的冷、热和吃了过敏性的食物,都会诱发这种病。使得病人坐立不安,相当难受,故此又被乡人称之为“发勒术(垃圾)堆”,犹如垃圾成了堆。
“疰(jǚ)夏(hǒ)”是中医临床诊断中所踫到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的患者多为小孩,且在夏季,症状是持续发烧不退,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热,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多由排汗机能发生障碍引起的。而方言却将这词用来泛指那些,因对夏天的温度、湿度及其他方面因素的不适应,而造成体态比另三个季节消瘦的人。该词又用来泛指有些人每到夏季就会消瘦的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0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降”一词虽然极为文明,但是确实令人费解。“开”即开始,“降”为降下,到底开始降下何物?旧时,西乡读书者多,受着传统的儒学教育,言行举止都能为人师表。进而由他们调教出的自家姑娘,多数均知书达理。姑娘家对于初次月经来潮,不但恐惧,而且羞涩,身为父母,此时说话当然要顾及姑娘的情绪和颜面,双方都感觉到无须明示,经过“推敲”,“开降”一词名列榜首,专指姑娘的初次月经来潮,一直延用至今。
“朱砂仂”,朱砂是一种红色或棕红色的无机化合物,无毒,中医用作镇静剂,来医治精神病患者。以“朱砂”来称谓“精神病患者”,毋庸赘述,肯定是中医先生们开创的先河。
“利市人”一词中的“利市”二字,能有三种解释:1、利润;2、买卖顺利的预兆;3、吉利。西乡方言选用“吉利”这层含义,与“人”这个词根组在一起,即便是吉利的人,一般多指婚庆主持人,亦指社会上一些有名望的、从事中介工作的人。
“古董”是古代留传下来的珍品,在研究、了解古代文化时,很有作为参考的价值。在汉语里,“古董”一词並还可用来比喻已经过了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在方言里除同样具备上述两层意思外,还可借用古董稀少、稀奇古怪的特点,用来比喻那些不正经、爱出鬼点子的人,如:“喏,看喂,古董一个,好事从来就冇俤叻份!”“古董”还可以用来泛指那些博学多才,说天,天知道,说地,地也知的人,习惯上称这号人为“老古董”。
“鞭螺”学名为“陀螺”,儿童玩具,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作,尖端钉有铁钉,玩时用鞭子抽打,它便会尖头朝下快速旋转,如若不继续抽打,就会倒地停止转动。日常生活当中,常用来比喻那些调皮捣蛋、说好话不听、非讨打不可的小孩,至今民间还常有“鞭螺不打不转”的说法。有时也用来比喻某些缺乏自觉性,不主动,须得领导出面批评处理,方才认可,爱“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陀(dē)螺(lē)芯(sìn)”是指陀螺尖端的芯,陀螺旋转全靠芯的转动。这里含褒义,西乡人用来比喻那些遇事敢作敢当,有作为的小孩。那位看官又要说了,为什么放着方言中现成的“鞭螺”不用,偏要引用普通话中的“陀螺”呢?得出的结论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古人亦早有之,“月亮都是外国的圆”,“鞭螺”又怎么能比从外地引进的“陀螺”更加“陀螺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08: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米”一词在西乡单从字面上来讲,可解释为“四散的火星”。火星如果是溅到衣裤上,就会烫坏衣物,如果是溅到皮肤上,就会烫伤皮肤,使人感到很难受。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火米”都很讨厌,继而被加以引申,用来喻指因某人或某事使得自己很反感,如:“俤不听卬叻劝阻,始终强词夺理,搞哩卬真是火米”。
“上(xíu)气”,普通话里沒有这种说法,而是浮肿,是一种疾病。用手按这种患者的皮肤,皮肤上便会有凼凼,手放开鼓起较慢,皮肤光亮,尤如充满了气体。其实是人的内分泌系统失调,造成体内水分不能正常排泄所至。所以说,有些词也不必过分推敲,在造词者的脑海里,气总比水容易停留到皮肤里,“上气”比“上水”确实又通俗又形象。关于“上气”流传有一句比较科学的俗语:“男怕钉靴,女怕戴帽”,其意思是:对于患病之人,如果男性脚上气、女性脸部上气的话,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
“落床”一词从字面上来说是指物体掉落在床上。对于南方人(北方人睡的是炕)来说,白天除睡午觉外,一般是不轻易上床的。如果一个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二十四小时全都睡在床上,那么这个人不是病重,又会是什么呢?所以“落床”指的是病人的病情,危重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了。
“跌股”不能理解成“屁股掉在外面”,也不是股市下跌,而是比喻有失颜面、当众出丒。
“弃货”一词是一个道地的方言词,单从字义上理解是“被遗弃的货物”的意思,其本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东西坏掉了,如:“拖拉机上叻柴油机弃货哩,卬只好早点歇工。”另一层是表示事态发展不尽人意时所持有的抱怨情绪,如:“喏!嗯桩事俤跳出来跟卬打对台,那真弃货哩!”
    “停当”,在普通话里是指齐备、完毕的意思。西乡方言抓住“齐备、完毕”四个字的含义,既然已经齐备、完毕,肯定样样都好,一切都乖、都听话,便将“停当”二字喻义用来表扬小孩乖巧、听话,如:“嗯个嫚(mǎn)真停当,真有犒”。正因为该词存在着意思不同的两种差别,再加上古代读书人一般都会避家讳,也就是说对长辈的名字的回避,有时往往就是因为讳名过分,以致最后闹出笑话。古时候,有一位叫“德平”的书生,他父亲叫“圆满”,祖父叫“庭当”。父亲在兰溪经商,德平由祖父母照看,在家上私塾。圆满本人没读几年书,十三、四岁就被往外一“丢”学生意,肚子里没有什么“货络(方言指才学)”,每当有事要写信回家,都是三言两语,找人代笔的。眼看就要过年了,圆满又托人写了封信给儿子,信上寥寥可数地写着:“吾儿知之,在家要停当、听话,父不日即便回程,有待一切收拾停当后。”收到信札,祖父要孙子德平读给他听。德平很尊重祖父,忌讳直呼祖父的名字,当读到“停当”(与庭当谐音)一词时,就用“朝朝(西乡对爷爷的称呼)”一词来替代,其结果原信被读成:“吾儿知之,在家要朝朝听话,父不日即便回程,有待一切收拾朝朝后。”家人听了都大为吃惊,祖父更是气得发颤,真是岂有此理!世间竟然有此等不孝子孙?祖父一把抢过信,细看方知是孙子为了尊重自己,将原信的“停当”换成了“朝朝”,殊不知却给人造成一个没上没下的误会,而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