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诲图书馆有一个独特的去处,很可能你还一点也不知道。走进那里,一种悠远的历史文化氛围便向你弥漫而来,这里古朴典雅,红木小桌、红木靠椅,静静地恭候着你。左侧靠墙处,高大的红木玻璃橱里整齐地陈列着大部的线装书,右侧靠墙处,则是4台非常先进的胶卷缩微机。
这里是展览馆么?不是。这里是大陆唯一的珍藏着华夏祖先根系的家谱阅览室。那一本本散发着纸质馨香的泛黄线装书,就是一册册非常珍贵的家谱典籍。在这里真让人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起寻根之远念。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周朝,自汉以后,盛行于民间。
家谱阅览室,保存了全国22个省,250多个县的9万多册家谱,分为313个姓氏。其中陈姓最多,计有729种;依次排列,张姓721种,王姓602种,李姓463种,吴姓436种;其他如徐、黄、胡、杨等皆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也有80余种。依地区排列,以浙江省为最多,约占30%;其次是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等省。家谱保存最早者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最完整的是明成化四年《太原王氏大统宗谱》。在这众多家谱典籍之中,有不少是赫赫有名人物的家谱,如孔子、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鲁迅、留少奇、荣毅仁、包玉刚等人的家谱。
在这雅屋里,记者的一颗心变得很宁静。此时却听到邻座的一位老人在轻轻地叹息:“对不起,对不起,老祖宗啊,我今天还没有找到你。”原来是一位姓冷的老先生,他从英国回上海探亲。听说这里有家谱阅览室,就来了好几回。他下决心此番定要在家谱上找出个头绪后,才返回伦敦。
再看看四周,除了好几位老人正在用放大镜在作研究之外,倒也有几位年轻人在全神贯注地作着笔记。年轻人对家谱也这么执着?此位娴静小姐,是台湾艺术学院美术史研究所的邱馨贤硕士研究生。她的面前,家谱摆着一大摞,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她说:“收获真是大呀。研究清代的画家的流派,从家谱体系着手,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于画派的产生演变到衰弱,家谱提供的史料,特别细微而有连续性。有的家族中竟然出了20多位画家,在200年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我们就能理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动态的线索来。我的硕士论文快成功啦。”而那位瘦瘦高高的男青年,则是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生吴涛,他研究的是“宗族与救灾救济专题”。他首先强调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母亲的身世,是白痴。人类不懂的自己的历史,就是没有责任感,就是愚昧。历史学的意义就是再现历史的真实画面。看看在过去的时空里,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是在做些什么。他告诉记者,他通过150余种宜兴地区的家谱,考察了清代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宗族怎样展开有效的抗灾救济活动。他发现,当时的组织工作居然作得有条有理,从族人开始,到关心邻里,然后在全县境内,均是有计划地展开了社会性赈灾。他细微地考证了这些家谱资料,已经发表了25000字的历史论文。
目前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你给出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和出生地,那么就有可能查询到你的家谱,然后开始一步步寻根认祖。但是这样查询成功的机会还是比较小。所以,国际中文文献的共建共享的合作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需要一部中国家谱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