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觉明 明 月 照 丹 心 ——刘伯承和汪荣华长征途中结婚记事
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在长征结束后的合影
1936年9月,是个秋风送爽,大地铺金的好季节。走出雪山草地的红二方面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中路纵队在贺龙的直接指挥下,胜利攻克了成县城,前卫部队红四师在成县城内作了短暂的停留后挥师徽县,三十二军则留在成县继续开展群众工作,进行休养整顿。其时,红军战士带领当地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分财物,赈济穷人,扩充军队,张贴标语,高呼口号,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建立苏维埃政府和抗日游击队。县城内外以及近郊乡镇处处是红军战士忙碌矫健的身影、欢快嘹亮的歌声和老百姓送子送夫报名参军的场面。整个成县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中。 在一个霞光灿烂的傍晚,成县城东边的清源河边,三三两两地散布着一些洗衣服的红军战士。这时有一对男女红军战士正在碧草如茵的河边缓缓散步。男的长得高大瘦峭,戴着眼镜,看着文质彬彬却又透着一股威武之气;女的梳着齐耳短发,年轻而又干练,娇小的身材套着军装,显得英气勃发。这男的就是我军有名的精通兵法、能征善战的“常胜将军”刘伯承。当时在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打击排挤下,他被撤掉了红军总参谋长之职后,主动要求到红二方面军工作,随同三十二军长征,在成县休整期间正受命筹办红军大学。而女的则是红军总参谋部四局的汪荣华同志。她是安徽省六安县郝家集人,14岁就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红军。他们正一边在碧波荡漾的清源河边散步,一边在交流着思想和感情。刘伯承和汪荣华的最初认识是在1935年元月中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时。当时汪荣华是川陕苏维埃省政府邮政局副局长,驻地在川康边界的杂古垴。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碧空如洗的早晨,在一阵阵响亮的口号声和掌声中,杂古垴的军民们迎来了中央代表团。中央代表团在经过欢迎的人群时,汪荣华看到了头发斑白、有学者风度的林伯渠,也看到了戴着眼镜、有军人气质的刘伯承。但她并不认识刘伯承,就问身边的红军战士陈明义:“那个戴眼镜的是谁呀?”“不认识吗?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承总参谋长呀!”陈明义竖起大拇指回答她说。汪荣华注目看着刘伯承同志从她面前走过,眼中充满了一个战士对首长的崇敬和爱戴,同时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 后来,汪荣华同志调到总参四局工作,与刘伯承见面的机会多了,经常在一起行军,就算认识了。在第二次过草地时,有一天汪荣华掉队了,刘伯承看到她行走困难,便让她骑自己的马,汪荣华很是感激,但她坚决辞谢了,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赶上了前进的队伍。汪荣华的倔强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特别关注起这个来自大别山区的农家女战士。他发现,这位纯朴美丽而又聪明善良的少女,虽然年纪轻轻,但她吃苦耐劳,忠诚老实,工作负责,作战勇敢。在打仗的时候,她是红军战士;发动群众的时候,她是宣传员;在枪林弹雨中,她抢救过伤员。只要革命需要,她都愉快地去干,从不计较个人的名位得失。在过雪山草地时,刘伯承在料理完繁杂的军务后,就抽空教汪荣华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他对汪荣华的学习要求很严,抓得很紧,汪荣华的学习劲头也很足。刘伯承教她学语文要注意“广看、精读、多写”,学习书法要注意“间架笔势”、“临帖认真,持之以恒”。经过刘伯承的帮助,汪荣华的政治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刘伯承平易近人的态度,诚实朴素的作风,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汪荣华。尤其当时刘伯承正遭受张国焘的迫害,可汪荣华却一点都看不出他情绪低落,他对革命前途总是充满了信心,和红军战士谈笑时幽默风趣,鼓励同志们奋勇前进。汪荣华对刘伯承更加敬重了!他们通过一年来同甘共苦的革命斗争和工作接触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有一天,在草地宿营之后,刘伯承处理完公事,就磨了一盘浓墨,提起笔,工工整整地用蝇头小楷写了一封信,小心翼翼地叠起来装进信封,然后叫来警卫员黄兴正,嘱咐他一定要当面交给汪荣华同志。黄兴正觉得这封信不同寻常,立即跑步送到汪荣华手里。汪荣华拆开信一看,脸就红了,原来这是刘伯承给汪荣华的求爱信。这一封信打乱了十九岁少女汪荣华的心。她又激动,又害羞。刘伯承是她心目中崇敬的首长,在万里征途中,能遇上这么一位知己,她从心里喜欢。但自己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只读了一年私塾,两年洋学堂。参加革命以后,经过实际工作和革命锻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刘伯承同志相比,不论资历和学识都相差太远,和他结成伴侣合适吗?她心中充满了顾虑,于是没有贸然答复。这次红三十二军在成县休整,刘伯承同志住在成县曲子镇(今成县支旗镇)张式咏家,汪荣华就住在邓文福家,两家相距不远。这天晚饭后刘伯承约汪荣华到清源河边散步,她答应了。于是在晚霞灿烂的余晖里,在波光粼粼的小河边,汪荣华向刘伯承吐露了心中的顾虑。刘伯承听了她的话,爽朗地笑了。他说:“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穷苦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为此,我考秀才被县官赶出了考场。正因为穷,活不下去了,我们才起来革命。为了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何况我们的结合是自由恋爱,我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尽力帮助你。”听到这样推心置腹的话,汪荣华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了,她被刘伯承真诚的话语和高尚的品德深深感动了。能和这样的人结成伴侣,她从心底里感到幸福。当他们从清源河边散步回来,准备告别时,汪荣华对刘伯承嗔怪地说:“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那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呀!”刘伯承诚恳地回答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严肃认真喽!” 他们二人的恋情在部队休整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于是在中秋前夕的一个月明之夜,在成县曲子镇张式咏家简陋的农家土屋内,刘伯承和汪荣华结成了终身伴侣。媒人是走出雪山草地后,在哈达铺吃饭时就积极主动要求保媒的贺龙和关向应。婚礼极为俭朴,没有丰盛的酒宴,当地的农民拿出核桃等土产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没有鲜花和彩礼,红军战士和群众用彻夜的歌声表达着他们衷心的祝愿;没有崭新的被褥,跟随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的行李记录着他们忠诚不二的爱情;没有红烛新房,农家土炕见证着他们风雨同舟的婚姻。在他们相识的这段时间里,从杂古垴相见,到共同走过雪山草地,经历了人间罕见的艰难困苦,在这样的环境里结婚,他们感到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富有意义!他俩经过生与死、血与火洗礼的爱情,就像那夜天上圆圆的月亮,穿过长征路上的万里风云和六十多年的岁月烟尘,至今还闪耀着皎洁的光辉。
参考资料: 《刘泊承回忆录》(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红军长征在陇南》陇南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