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543|回复: 1

鱼米乡变黄土坡 言虽狂却警世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9-21 09: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巧俊:鱼米乡变黄土坡 言虽狂却警世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9:24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巧俊

  题由:19日,一位科学家口出狂言,说百年后“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将变成黄土高原。这位科学家就是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教授汪永进,他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才作出如此“大胆预测”的,而预测是来自一些洞穴中的石笋。(9月20日《现代快报》)




   



  语出惊人的汪永进教授,招来网友的纷纷责难,有人骂他危言耸,哗众取宠,是典型的说话不负责任的“叫兽” ;也有人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汪永进教授热衷“画鬼”,就是“画人”没招了,是用“语不惊人誓不休”来招轰动效应……但也有不少网友在冷静地思考,有位网友的话就很值得我们深思:“科学界已经证明,人是从猿猴演变过来,但过去曾有人说:胡说!我牵只猴子来,你将它变成人?”有一位学者说,汪永进教授在石笋方面的研究的确有深度,石笋的形成的确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折射。

  我仔细地拜读了《长江学者语出惊人:百年后鱼米之乡成黄土高原 》这篇新闻,汪永进教授通过对小小的石笋的取样调查发现,50万年前至今,全球最大的气温波动也就在7~8摄氏度。如果这一数据是准确的,那么,根据以往气候的波动规律,在未来100~200年,北半球季风带的气温将发生突降,降温幅度约为最大气温波动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可能会降低1~2摄氏度。“鱼米之乡”的江浙一代将会发生同样的状况,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干旱气候,降雨大大减少。 降温、降雨大量减少,将出现干旱气候,同时甚至还会导致一种文化的消亡,比如,曾经的中原文化。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到时候也可能变成黄土高原。这是一种推理假设,他说“如果这一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干旱气候,降雨大大减少……”,所以我不认为汪永进教授说的这些是“高烧结论”。

  翻开史书,我们就可知道:当今的黄土高原原定并不是黄土高源,曾经也是水草丰美,河湖密布,森林遍布,也就是我们说的“鱼米之乡”,也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鼎盛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肥沃的土地却失去了自然屏障,由于毫无遮挡,被来自北方的风沙剥离了黄土之上的植被,于是河湖干枯,黄土外露。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如今不也常常饱受沙尘暴的威胁之苦?沙尘暴只是一个符号,真正威胁我们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据报道,1993年5月5日的这天下午,甘肃金昌县的天空只在一瞬间就完全的黑了下来,这里经历了两次共31分钟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当天整个金昌市9600平方公里的面积共降尘244800吨。今年夏天,重庆遭遇189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最高气温43.4℃。面对这样的高温,我们是否思考了高温的成因没有?

  如今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浙江的网友说得好:我们不能讲100年后江浙就一定会变成黄土高原,但我所住的城市的天却比以前越来越矮了,我们很少可看到碧蓝的天空,只能看到灰蒙蒙的云层,很少看到清澈见底的江水,只能看到污水浊扬的河流。毫无疑问,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气候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鱼米之乡”变“黄土高原”这“盛世之忧”才不会不期而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鱼米之乡”变“黄土高原”即使是世纪狂言,也能给我们以警醒!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9-21 09: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气候的影响是不容低估!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