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5616|回复: 20

汪华文化形成背景探析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4-12-19 2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华文化形成背景探析


桐城  汪兴吾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汪华文化显然属于前者,它是以汪王生平、思想、“汪王信仰”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风俗和遗迹等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关于汪华文化的定义和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关系,拙文《汪华文化初探》、《越国公汪华与徽州》已作初步探讨,本文就汪华文化的形成背景作进一步的探析。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汪华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在徽州形成的,其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是与徽州的历史、政治、社会、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一、汪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从隋末自任刺史到建“吴”称王,从唐初归顺朝庭到归葬云岚,这是一段非常清晰的历史。汪华在这段历史中表演了从一方诸侯到一朝重臣的角色转换,也奠定了其在江南六州作为“人文初祖”的历史地位。
(一)建吴称王——肇启人文初祖
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掀起了反隋高潮。汪华在众将士驱除郡将张公后被推上歙州刺史的宝座。不久汪华率军击败宣州守将,杭、睦、婺、饶等州相继纳于麾下。汪华遂“奄有六州,带甲十万,威誉益隆”,势力遍及皖南、浙西、赣东地区。汪华统治六州后,以中原的先进文化结合当地的实际改造土著文化,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整合,使古徽州这一蛮荒之地出现了文明的种子,开始了新安文化的新纪元。汪华被张脉贤教授誉为“古徽州人文初祖”是有历史依据的。
随着势力的增强,汪华在诸将的拥戴下建立“吴”国,自称为王。建国后,凭借六州之险实行对外不盲目扩张、来犯者必拒,对内“赏罚明信”、休养生息政策,“虽四方大扰,部内赖以安业,私谓太平之主,如此者十数余年。” 吴国政权的建立与运行,为新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构建的和谐环境,新确立的平等社会,新统一的独特区域,为今后徽州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在《汪华文化初探》中说:“某种意义上说,此时及稍后的汪华文化等于新安文化。”
(二)归顺唐庭——成就大唐功臣
在李唐王朝行将统一全国之际,汪华审时度势,认为“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可乎?”遂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籍土地、兵民,临遣宣城长史铁佛奉表于唐”,被唐王朝封为“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剌史,越国公”。唐初延隋制建歙州总管府,拜汪华为总管,汪华成为唐代歙州第一任刺史。这是李渊顺应民心的决策,迅速把东南六州人民的反隋情绪转化为拥护唐朝的力量。汪华归唐后先后击退王雄诞入侵之兵,讨伐辅公祏叛军,恢复了一度失衡的太平世界,“兵民各复其业”,六州由此安定下来。
两度用兵,六州百姓更深刻地认识到汪华是捍卫六州的真主,李唐王朝也因此感受到汪华对国家的忠贞。在高祖的旨意下,汪华“明年遂朝于京师”。
至于汪华入京,认为是解决汪华拥兵自重问题似成定论,我认为值得商榷。汪华于高祖武德五年“朝于京师”,但没有留寓京师。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汪华任歙州都督府长史例兼歙州刺史。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歙州都督府,汪华奉诏进京,贞观二年授予白渠府统军,任职于京都。太宗即位后,进行区划大洗牌,不排除解决各地拥兵自重之嫌,但调汪华入京任白渠府统军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绝对可靠。太宗李世民是靠政变上台的,对任命京畿军事官员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不可能引狼入室。贞观二年,太宗已基本控制全国局势,调汪华入京,既是加强京畿防务的需要,更是对汪华功绩的褒奖,对汪华忠唐的肯定。如果单纯是防止汪华动乱,早在高祖武德年间就会将他调出歙州,不可能让汪华归唐后仍统治歙州八年,如王雄诞、辅公祏相继背唐,在平息他们后借机调走汪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汪华入京,再次提升了其在六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贞观十年,太宗改鹰扬府为折冲府,汪华任折冲果毅都尉,无战事则轮番宿卫;贞观十七年升任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继续负责唐高宗李世民寝夜安全,“夙夜尽瘁,事无所乏”,忠勤可嘉。贞观二十三年汪华薨于长安,永辉三年,赐葬云岚山。
徽州历史选择了汪华,汪华也谱写了徽州历史。汪华保障六州的靖民之举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徽州百姓选择他——“汪王神”作为本地域的最高地域神。
总之,汪华出现以前,徽州历史中几乎没有一个详尽的历史人物记载。唐史中最早提到了汪华,各种史料中也有大量的、详尽的汪华资料。汪华在自称刺史、建“吴”称王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安文化;作为大唐功臣,汪华归葬云岚山后推进了新安文化的发展;汪华自身生前殁后的事迹也奠定了独特体系的汪华文化基础。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汪华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
从历代追封到官员祈祷,造就了汪华作为地域之神的地位,这既是地方维稳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
(一)帝王追封——树立忠臣样本
1、汪华神爵的变化:“汪公神”——“汪王神”——“汪公大帝”
汪华作为徽州最高地域神,唐朝已奠定其作为一方神主的地位,由宋至清其神爵也经历了由“公”至“王”再至“帝”的升迁。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对汪华的赞词是目前有史料可查的首次神封,也是汪华殁后第一次由国家最高统治者御赐的徽州“百神主” 。此后,汪华一直为徽州神界之主,冥冥中统治着他的世界,再无其他神仙挑战其地位。
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追封汪华为“灵惠公”,虽在圣旨中称“汪王神”,但实封为“公爵”神;此处的“汪王神”只是尊称,因为汪华曾为“吴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宠以王封,更其公爵”,特封“英济王”,由“公爵”神升格为“王爵”神,是为真正意义上的“汪王神”;宣和四年(1122),加封为“显灵英济王”。宋孝宗先后两次加封为“信顺显灵英济王”、“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至此,王号由两字加至八字,其后保持八字不变,但对王号内容多次进行改封或更封。宋宁宗改“信顺”为“昭应”;理宗改“广惠”为“威信”。淳佑十二年(1252),理宗将王号更封为“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又改“广灵显德”为“广佑显圣”,再改“昭应广佑”为“昭忠广仁”。恭宗更“显圣英烈”为“武神英圣”。元顺帝改“武神英圣”为“武烈英显”。至此,汪王神封号全称是“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
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颁给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保护“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祠”榜文一道。诏称汪华为“徽州土主汪王”,因为“神兵助顺,累著灵威;厥功显赫,理宜崇敬。”明还追封汪华为 “广惠王”。
清“咸丰七年(1857)九月八日,追封圣主洞渊大帝” ,“王神”再次升格为“帝神”,达到神界最高爵位。
2、对汪华褒奖的内容:“保据勋高”——“威著款诚,为唐室辅”——“捍患御灾”。
玄宗在开元五年对汪华的赞词中对其功绩作了高度概括——“光贲我祖”,是唐高祖、太宗时的功臣之一。赞词中分析了汪华生前的功勋:一是“保据勋高,大启尔宇”,隋末为保障六州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威著款诚,为唐室辅”,唐初归顺,并成为唐朝重臣。殁后的功绩凝练为“捍患御灾”。
此后的历代诰封 ,对汪华的功绩均有所阐述。其品格“正直靡私”、“怀抱忠义”,其作用是“大庇兹土”、“诒福一方”。具体有“助乃康年”,使徽州风调雨顺,“雨旸时若”;“有利于农功”,使徽州“五谷丰登”;“能警群迷”,使百姓迷途知返;“去凶残而就有道”,使人心向善;“驱厉疫而却不祥”,驱除各种疾患温疫;甚至“卒弭干戈之悖”,保护境内平安。总之,“旱于某,水于某,虫蝗于某,备言尔功;儒者流,兵者流,阴阳者流,悉受其福”。因为汪王神“凡有所祷,应如响答”,“水旱应祷”,所以徽州人对他是“水旱疾疫必祷”。
3、对汪华及有关人员的追封数量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徽州知府孙遇撰《忠显庙唐宋元诰敕碑跋》 统计,因汪华“护国庇民,威灵烜赫”,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至元顺帝至正元年“褒封诰敕一十二通,夫人钱氏、稽氏、庞氏、张氏,上自三代下及四弟九子并妇、长孙、十从神,共诰敕四十二通”。据《汪氏通宗世谱》汪湘按语:“嗣考元锡旧集,述前后封敕目录,自王曾祖以下至侍从诰敕,及请申约共一百余道。及按目录稿……合之共得十之三耳。” 至明英宗天顺三年(1460),“独唐二诰二圭,宋宝祐、德祐二诰真轴尚存” 。这些珍贵文物,至上世纪中叶已遗失殆尽。
历代皇帝的追封,具有行政命令和社会导向作用,目的是要为官员树立忠臣的样榜,为其统治服务。自开元五年至咸丰七年,历代帝王对汪华的追封历时1140年,仅神号封敕即达17道。这些皇帝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对汪华追封、加封、改封?特别是宋朝锡封密度之大为他朝所罕见。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后有专节论述)不难发现,每当社会矛盾激化时,统治者就需要像汪华这样“威著款诚,为唐室辅” 的忠臣,希望那些起义的农民像汪华那样归顺朝廷,为朝廷效力。洪武初和咸丰年间对汪华的追封也正体现了这一功能,在社会动荡之际,统治者再次推介出徽州现成的忠臣榜样。
(二)官员敬神——借力造福一方
徽州是个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旱、涝、雹、雨、雪等气象灾害交替发生,如“永徽元年(650)六月,宣、歙、饶、常等州大雨,水,溺死者数百人” ;“中和四年(884),江南大旱,饥,人相食”。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是徽州山区的常见灾害。还有瘟疫、蝗灾、山火、鼠灾等,如“咸通十年(869),宣、歙、两浙疫”;“宝应元年(762),江东大疫,死者过半”;“乾符二年(875),蝗自东而西蔽天”。徽州山区还是猛虎老巢,猛虎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灾患频繁,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人们防御饥荒和瘟疫、灾害的能力低,往往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作为徽州地方官员,他们只能求助于徽州最高级别的地域神——汪华,于是便有了众多的祈神、谢神文。如宋理宗时刘炳《捕虎祝文》 、《捕虎谢文》,徽州守钱豫《祈谢雨文》,丞相洪适《祈谢雨文》,苏辙《病愈谢文》,马速忽《禳疫请文》、《禳疫谢文》,宋徽宗宣和间徽州守唐作求《祈雪谢文》。元徽州路达鲁噶齐马思忽《祈平寇文》,万奴《祈驱蝗文》、《谢驱蝗文》。
袁甫是个不信神的官员,“敬神而远之”,宋嘉定十一年(1218)知徽州,六月不雨,吏民建议到忠显庙求雨。袁甫认为“雨旸悉出于彼苍,神安得贪天而掠美?”然而,旱势越来越严重,“焦枯满目”,在数百吏民的泣诉下不得已而求神,“果而神转通天”,“幸明神其终惠”,于是写了有名的《谢过自劾文》;继而“镂神像龛奉之”,并作《家庙刻王像奉安文》。
徽州历代官员对汪王神推崇备至,除写了众多的祈神、谢神文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汪华的文字,加上社会名士的诗文,可谓洋洋大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申请追封、加封、改封。如宋大中祥符二年时任歙州知州方演因汪华生前“保全生众”、“纳款于高祖”,殁后“郡有水旱则祀之,民有疾沴则祀之,鲜有不获其灵应焉”,为了“劝天下忠义之士,慰一邦依赖之心”表请追封汪华为灵惠公;隆兴二年知州吕广问陈请加封“信顺”王;乾道四年知州郏升卿陈请加封“广惠”王;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绩溪知县陈乞改封“昭应”王。知州郏升卿、汪藻等还奏请追封钱夫人及诸子等。
二是对汪华生平、业绩、灵异的记载。如胡伸《唐越国公行状》,汪襄《越国世家》,淳佑时谢堂《感应志》,淳熙五年赵孟连《唐越国公论》,元徽州路总管李贤翼《王签灵感志》,清汪斌《越国公年谱》等。
三是各类庙记、庙考、墓记、诰命记。最早的一篇当属唐末五代人汪台符的《歙州重建汪王庙记》,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朱赋《绩溪县登源越国公庙记》,宋乾道五年罗愿《汪王庙考实》。嘉佑二年许升卿《婺源县灵惠公庙记》,张纯仁《忠烈庙铭》。明嘉靖汪元锡《云岚山王墓记》,胡立忠《越国公诰命记》等。
四是谒庙、告庙文。苏辙《谒王庙文》,宋孝宗时徽州知府王公迈《谒庙文》,宋宁宗时徽州知府赵希远《辞庙文》,徽州路达鲁噶齐孛速鲁敬《谒庙文》等。
五是庆诞、像赞、祭神文。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辙《祭灵惠汪公文》,汪棣金《圣诞祝文》,汪伯彦《题汪王写真》,王克恭、汪广洋作《祭婺源庙文》,张纯仁《改封焚黄祭墓文》,胡立忠《忠烈诞辰祝寿图序》,徽州路总管张楫《清明日躬率僚属谒王陵祭文》,元徽州路达鲁噶齐必刺《改元致祭祝文》等。
七是祠庙、建筑上的题诗、题词。苏辙《题富山汪王庙》,御史李遇《谒庙赓前韵》,朱彦《行部过歙拜王庙》,鄂州守罗愿、内翰程敏政等《题富山庙壁》,汪泽民《题休宁古城庙》,侍郎朱大同《题登源绿照亭》,方回《乌聊登览》等。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收录有以上诗文135篇,还有散见于各类汪氏宗谱、庙志、墓碑等的文字资料。这些诗文词赋极大地丰富了汪华文化的内涵,涉及徽州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徽州宗族、庙会、民俗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汪华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环境是创造文化的基础。汪华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汪华是曾经的“王”;在徽州最大的姓氏中,汪华是他们的显祖;对徽州各姓氏而言,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汪华从神;在抗拒侵略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斗争中,汪华是他们的榜样;在抗灾御患的斗争中,汪华是他们的精神信仰。
(一)郡人祭拜——实现人物神化
汪华入京任职,虽离开了故土,但他的靖民之举和爱民思想感动着家乡百姓,其播下的新安文化在六州得到发扬和光大。为了纪念汪华,家乡父老和官府纷纷出资建庙立祠,使之享受香火供奉,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惩恶扬善、以德报恩的价值观。
“郡人自公入朝,即生为立祠” ,“请建祠堂在(刺史)厅之西” 。祠堂是用于祭神的,为汪华立“生祠”,说明汪华在世时便被当地百姓奉为神圣,是人们心目中的“地方神”。从这里可以看出,汪华能成为徽州地域之神,实滥觞于民间。
汪华生祠“始贞观己亥,著于令甲,历代因之” ,即此庙于唐贞观十三年己亥(639年)在百姓所建生祠的基础上,由官府批准扩建,汪华也由民间认同的地方神升格为国家法定的地方神,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神化”。“大历十年(775),刺史薛邕迁于乌聊东峰,元和三年(808),剌史范传正又迁于南阜,即今庙是也,中和四年(885),刺史吴图克荷冥应,复新栋宇” ,凡“三迁三饰”。
宋徽宗政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敕赐乌聊山汪公庙为“忠显庙”,此庙又载入宋朝国家祀典,汪华再次被确定为“法定”的徽州地域神。德祐元年(1275),宋恭宗改赐“忠显庙”为“忠烈庙”。汪王庙名——“忠烈庙”沿用至今。
其他汪华生活、工作和安葬处也先后建起了汪王庙。汪华墓祠:俗称“忠唐庙”。永辉四年葬汪华于歙县城北云岚山。最初也是由徽州老百姓自发建造的。唐昭宗天复二年(902)陶雅在修饰乌聊山忠烈庙的同时,在通向王墓两边的路旁复立石人石马;天祐三年(906)以汪华晋封追尊,乃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祠宇。这是第二座“著于令甲”的汪华庙。“父老建祠尸祝之,自唐迄明,将事唯谨。”汪王故城:俗称“汪公大庙”。汪华起兵后未建城堡,即从住宅向西远射,以箭落处为中心兴建城堡。“王之故居在今绩溪县之东七里登源之岗,废城之墟,因遗迹而祠焉。” 太平兴国初,庙虽在但栋宇久已毁坏,卢君欲大显越公之异,移建灵祠于华公城旧址,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完成,这就是登源故宅的“忠烈庙”,史称“汪王故城”。这是第三座官定汪华祠庙。汪王故宫:汪华称王后,将原新安郡治所由黟县迁至休宁万岁山顶,筑城为州治,这就是著名的“汪王故宫”遗址,位于休宁县万安镇之东的古城岩。此处至今还保留着“越国古城”等古遗址。“宋乾道壬辰,休令吴诚智……亦表于朝,奉敕建祠于古城山” 。
由汪华推及其祖,还有两座国家认定的重要祖祠。一是吴青山汪华祖祠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以汪华晋封追尊,乃在云岚山建祠,同时追溯其祖,于城东北七里练江岸边的吴青山建汪氏祖祠。祠祀汪华三十三世祖汪澈(汉末仕吴,封新都侯,迁歙始祖,与夫人方氏合墓)、三十六世祖汪道献(晋代人,黟县令,与夫人胡氏合墓),并以汪华配享。二是白杨坑汪华高祖墓祠:汪华高祖汪叔举为南朝刘宋时军司马,葬登岭白杨坑东山下,在汪公大庙后半里处,墓地名“将军踏驽”形。南宋理宗宝庆三年绩溪县令奉诏在墓地建亭,因理宗宝佑五年诏书褒赠汪华曾大父母为通侯小君,训辞曰“福必有基耳”,推及高祖墓,遂名“基德之亭”。
汪华生有九子,宋赐诸子庙为“忠助庙” ,九相公汪献庙为“忠护庙”。
徽州人除了凭借以上祠庙祭拜汪华外,还在各地兴建汪华及九子行祠,加上汪姓祠堂、遍布各地的社屋,编织成覆盖整个徽州的汪王祭拜场所,以致徽州无处不汪王。
是徽州的百姓将汪华神化,也是百姓推动官府承认汪华为徽州最高地方神的合法身份,还是百姓对汪王神的信仰历千年而不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 ,这是百姓始终崇拜汪王神的奥秘所在。
值得指出的是,汪华本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域神,随着时间的消逝,汪华信仰在徽州得到较完整的保存,其他五州已很难寻觅其留下的印痕。但我们如果细心地翻开原六州的志、谱等历史文献,则或多或少还能找到汪华的蛛丝马迹,如《吴山汪王庙志略》 就记载了杭州吴山汪王庙的历史,我们从中读出这是一座几乎与歙州汪王庙同时建于唐初、历1400余年的庙宇。
(二)家族显赫——共祭汪氏显祖
在徽州这一偏僻地域,汪华及其家族有着显赫的地位。汪华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是皇帝心腹。他的九个儿子也是高官厚禄,特别是第三子汪达奉命调守河西,袭封越国公,终会州刺史,其子孙世袭之 。当时汪达一支是汪姓家族的代表,所以汪姓在永定《族望敕》被认定为“国之柱”的“河西汪” 。汪华家族尽管在新安形成了名符其实的著名望族,但由于唐朝廷认定的“河西汪”这一巨大光环笼罩而没有显现出来 。
唐初汪华“顺时归唐”,并入朝为官,先后升任白渠府统军、忠武将军,历三十余年,殁后赐葬云岚山,其本人及家族在六州的地位达到鼎盛,其三子汪达又雄居河西,成为“西汪”(亦称“北汪”)之祖。开元元年,太宗下令秘阁秘书汪行忠对现有“行世”谱状进行“品藻”(等级评定),汪华家族依其旧族身份——“颍川汪”定为国之梁第七位 ,贞观十二年(638年)在唐太宗“崇重今朝冠冕”思想指导下重修的《氏族志》又以新贵身份——“河西汪”定为“国之栋”第六位。
汪华九子十三孙,其后裔遍布徽州,有“十姓九家汪” 之称。显赫家族历代迭起,著名人物六邑广布。宋郑樵说汪氏“宋朝为著姓” ,王明清说:“新安之汪……今之望族。”
唐中和二年(882)原弦高镇将汪武“以私财买地置县城邑”——婺源城,“二十余年,使其人不为外寇侵扰”。因徽州唐末以来都承受着高额赋税,汪武率众抵抗,将婺源县的赋税拒为己有,尽管因拒歙州刺史陶雅暴增民赋而被害 ,但显示婺源汪氏在当地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唐朝末年,汪濆家族居婺源鳙溪,此地“居人惟汪氏一族”  ,亦是徽州最有势力的一支。汪濆“以勇略选为三梧镇将,捍御乡闾,拒贼死之”。
五代时期南唐人汪台符,博学能文,好王霸大略,向南唐先主“陈民间九患,大率以富国阜民为务”,“凡数十年民得以小康,皆自台符发之。”
天禧二年(1018)婺源汪震中进士,其先人自五代时由歙迁婺,“以赀雄饶、歙间” 。汪震子汪宗彦、孙汪谷相继登第,成为“江南闻家” 。汪谷任泰州泰兴县令,因治县有方,被称作“汪泰兴”,名闻淮东;后裔迁饶州德兴,析有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汪藻一族。歙县人汪叔詹,崇宁五年(1106)进士,南宋时升至司农少卿,终因得罪秦桧被贬; 其家族在歙县十分显赫,有人弹劾汪叔詹:“徽州昨经方寇焚劫,欲迁州城于近效,而其地偏浅,且有版筑之劳,邦人大不便之。今新知太平州事汪叔詹适有地介其间,冒哀投牒,必欲迁之,以为己利” 。家族实力可见一斑。其子汪若海《麟书》一出,“使卖国叛君读之色愧” ;侄汪若容中绍兴五年进士(1135),亦算当地著名文人。祁门人汪伯彦是汪氏唯一的一位宰相,当过秦桧的老师,崇宁二年(1103)进士,尽管人望轻贱,但在学术上也有所建树。 黟县人汪勃,绍兴二年进士(1132),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职,尽管在朝与秦桧同调遭人诟病,但在乡间因家财显赫,多有慈善之举,“黟人亦以为佛也” ;其子孙“赒恤穷乏,一遵旧式”,充分显示了其家族乐善好施的品行;汪勃之孙汪纲知绍兴府,大力修缮基础设施和地方水利,以致去世时百姓“闻之多堕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 ;汪纲不仅政绩可圈可点,且著述丰富,还是徽州最早的刻书家,被列为宋代七大私人刻书家之一。 婺源汪廷美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其族“义居数十年,聚族四百口”,他“秋冬赈粜”,对“种败无所收”者,不仅不过问,且“遗麦三石以偿其费”,被当地人号为“汪长者” 。北宋末年,汪濆六世孙汪绍,“以己资辟芙蓉驿道”,建义学“四友堂”,被徽州名士金安节、“江南二宝”之一的胡伸赞为“吾郡义塾之始见也” 。汪濆八世孙汪梦弼至汪宗臣四代经商,第二代汪居易于所居之东建书堂 。朱熹在徽州最早的弟子之一、新安理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汪莘,休宁人,诗学李白,词尚婉约,“凡韬钤之书、释老之典,靡不究习” ,是理学家中具有独立学术性的人物。
徽州汪氏显族有汪伯彦类官宦型的,有汪梦弼类经济型的,还有家境贫寒的名士型的。如元代汪炎昶,“家常不足于食” ,在朱熹门人普遍对先师学术有“异论”时,他坚定地以维护朱子之学的纯洁性为己任 。
作为汪华后裔,他们凭着在徽州人口、经济、政治优势,以其对显祖汪华祭拜等活动影响着其他家族。他们在宗族活动中,始终把显祖汪华放在重要地位。如潜口溯本堂汪氏每年三月三祠祭仪式中将44世显祖汪华放在第一位,汪华长子建放在第二位,然后才是唐模始迁祖汪思立。 所以徽州汪氏家族对保证汪华文化的传承、促进汪华文化的发展、扩大汪华文化的影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彪悍民风——承袭尚武精神
自战国至三国,越人“入山为民”,过起了半原始丛林生活,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以勇武为特征的山越文化。东汉末年起,北方移民大量南迁,挺进古徽州,他们凭籍其先进的武器和中原进步文化,对山越人采取高压政策。两种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形成了更为彪悍的武劲乡风。汪华除山寇,征五州,拒王雄诞,剿辅公祏 ,成为徽州人竞效武功的原始动力。正如许承尧所言:“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唐末、五代的程澐、汪武、汪濆、胡曈等人相继谱写着以武功保卫家乡的赞歌 。
徽州地区之所以大张武劲之风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北宋时,朝廷鉴于唐、五代的历史教训,极力推进强干弱枝——尊京师而抑郡县的政策 。军事上,歙州尽管素称“繁难支处”,地险人劲,但城池被铲平,所配官员少、资质低,统治不严密,政治不清明,事无专责,互相推诿,潜伏着大患和社会危机;士兵“饮食嬉游,无所事事”,以致“缓急不可用” 。于是徽州彪悍的民风得以光大。如休宁县“民有汪姓者豪横,县不能制,岁租赋常不入,适以讼,逮捕不肯出”。徽州之民不怕坐牢,“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簧,恬如也。” 以致“县人翰林汪公藻、吏部朱公松,用文章行谊表表独立,不忍视乡曲蒙恶,顾而之他邦” 。甚至“吏宰婺源者,往往畏避隐去。”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为抗拒官府的横征暴敛在睦州起义,很快打下了徽州在内的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
元朝对“南人”实行极端残酷的血腥统治。至元十三年(1283),歙县人汪仪凤因“兵变盗起,屠戮惨甚,公之族毙于寇者十一人” ,故而起义反元。其后徽州多次发动反元起义,如汪十千、凌六乙、胡发等。
明嘉靖24年7月,倭寇突入歙县,有商人许谷自告奋勇守城。
南明弘光二年(1645),清顺治二年,黟县万村人万黑九揭开佃仆起义的序幕,黟县附郭蔡村宋七领导的佃仆起义,声势浩大,波及徽属诸县。宋七被诱杀后,朱太被推为首领,继续与地主武装及官兵对抗,直到顺治三年三月兵败。徽境各支义军余部至康熙十三年(1674)仍在皖、赣边界张公山中高兴义旗。著名的“黄山大狱案”激起的民变,以免职吕下问、处死许志吉而告终,也充分证明清初徽民继承着尚武习俗。
徽州人自唐以至民国一直崇拜汪华。汪华抗拒腐政、保卫乡民的尚武精神成为徽州人的一面旗帜。每当官府横征暴敏、外族强敌入侵、地方盗贼蜂起、毫强占田霸地时,他们便仿效汪华等血性先民,奋起反抗,保卫家园。这种尚武风俗从歙县“嬉菩萨”(汪华及其九子)民俗活动中“武而不文”的抬骄形式也可窥见一斑。
(四)本土信仰——塑造徽州之魂
信仰是民众在物质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深层次的内心活动。徽民的精神信仰活动复杂多样,既有对自然山水的信仰,也有对地方神祉的信仰,更有对宗族祖先的信仰。徽民崇拜的诸神中,以汪华为重。甚至汪华九子,当年的富将程富、任贵、林凯、汪通、程富、董晏等都被奉为神灵。朱熹尽管成为儒家重要人物,但在宋时不显。因为汪华功业在朝庭,德泽在人心,忠节在当时,御灾捍患在后世,所以南宋以前徽民崇拜的是以汪华为核心的神祉系统。
南宋高宗登基南京,汪伯彦成为重臣并登上宰相之位,徽州近在天下脚下,得天时、地理、人和之便,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徽商蔚起。发达的经济和兴盛的文化,为他们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他们需要塑造自己的精神领袖——徽州之魂。谁最有资格当此重任?惟汪华也。一,他是大宋历代皇帝追封的“百神主”;二,他是徽州地方官员最崇拜的“前辈”;三,他是徽州自人文开发以来所共认的、得到各家族推崇的“人文初祖”。作为地域之神,汪华有他的优势,比之徽民崇拜的五显神等纯神他有真实的身份,是更亲切的人物神;比之在徽州被认可的张辽、关羽等人物神,他显得更为知根知底,是更熟识的本土神;比之遍地分布的土地神他显得更神通,是统领六州的地域神。就是徽州另一著名的人物神程灵洗,也难以望其项背。程灵洗是南朝名将,新安海宁(今休宁)人,于梁末逐捕劫盗,抗拒侯景等,官至云麾将军,封县公,食邑二千户,殁后谥忠壮,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配享高祖庙庭,早期祭祀范围仅限于“其乡”(篁墩一带),主要是家族祭祀。作为地方神,南宋时才封为侯爵神、公爵神 ,成为徽州的地方神之一。
明清以降,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在徽州,汪华信仰仍在顽强地延续,以庙会文化为核心的汪王崇拜形成新的高峰。如遍布各地的“抬汪公”活动,祁门金字牌和黟县渔亭等地“游太阳”,汪华外婆家乡绩溪扬溪的“香火会”,屯溪的“黎阳庙会”,汪华出生地绩溪登源的正月十八“花朝会”,其他如接菩萨坐村、坐庙,游汪公、太子等 。徽民还创造性地将汪王祭活动与原始傩舞结合起来,如在“游太阳”中跳“开天门”、“拨豆腐”、“跳火跑伞”等;还将汪王祭仪式与民间戏曲结合起来,创造出徽剧等地方戏剧;将民间菜肴制作技术融入汪王祭品制作,创造出“赛琼碗”等祭仪,并进而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徽菜。
《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 收录有民国及以前130余人吟诵汪华的诗词。如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等帝王,北宋丞相赵普、苏辙,南宋丞相汪伯彦、赵汝愚、闻天祥,明王爷辽肃王,其他著名大臣、文人雅士如朱熹、罗愿、方回、汪宗臣、护都答儿、汪泽民、张纯仁、程敏政、汪玄锡、许宗鲁、汪志伊、许承尧等。这些诗词或歌颂汪华的丰功伟绩,或凭吊汪华的名胜古迹,或感叹汪华的神功造化,对汪华信仰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荣辱与共——凸显徽州名人
汪华举义时,徽州大多家族都有人参与。仅皇帝诰封中涉及的非汪姓侍从有程、任、董、陈、羊、逮、林、毛8姓;通婚姓氏有曾母姚氏、祖母许氏、母郑氏、妃钱氏、稽氏、庞氏、张氏;九子夫人黄氏、朱氏、葛氏、陆氏、王氏、金氏、闵氏、罗氏、韦氏等16姓。其他若下属、若姻亲则难以统计。所以徽州姓氏与汪华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徽州著名的程姓家族,多尊程灵洗为显祖,而程灵洗玄孙程富即为汪华副将,“隋末佐越国公汪华定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归唐授总管府司马,封休宁开国侯,宋赐华庙食,以当配享,进封辅烈侯。” 桐城著名的伊洛堂程氏——程芳朝家族即为程富之后裔。
汪华后裔中,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历代汪氏名人或汪氏显族中,均有人与徽州名族通婚。如汪藻的侄女嫁给婺源人俞积 。在徽州汪氏仕宦之家中,歙县汪叔詹和黟县汪勃家族无疑是最为显赫的两支 。汪叔詹支中汪叔敖娶同邑洪承允女,汪若川娶同郡曹通判女,汪若容娶绩溪胡舜陟女,汪择善娶休宁金安节女妙湛,汪潢娶金安节另一女;汪若海妹嫁开封迁居婺源人胡闳休,汪若容女嫁歙县罗汝辑六子,汪泽善女嫁休宁朱安国子、常德府司理参军朱扶。而黟县汪勃一支中,汪勃娶绩溪人祝景先女、祝确妹,汪作砺娶绩溪人祝硂女、祝确侄女,汪义和娶黟县程叔达从妹,汪义实娶程叔达女,汪纲娶休宁朱晞颜女;汪义和女嫁休宁朱安国子、衢州通判朱拂。其他如婺源汪绍的妻子是朱松的从妹、朱熹从姑 。明代徽州海商头目——“徽王”王直,其母姓汪,他自号“汪五峰”。
徽州汪氏与这些有婚姻联系的家族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他们共同维持持着自古流传下来的祭汪公习俗。这从迁出徽州的汪王庙传说中也能得到证实。如岳西无愁畈有座汪王庙为陈氏所建。据传说,陈姓先祖与越国公同朝为官,交情甚厚,义结金兰。后陈公遭难,越国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营救,遂成莫逆之交。为报越国公恩德,陈氏后裔一直秉承祖先之意,尊汪华为神,在家庙旁建祠祭祀。陈姓裔孙由徽州迁江西,明初迁安徽怀宁;清时有一支从怀宁分迁岳西无愁畈。他们不管迁到那,都在那儿建汪王庙。1993年,无愁陈氏族众重建汪王庙于105国道边的曹山桥边,2007年扩建,一直香火旺盛。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汪华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徽州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 ,《寄园寄所寄》:“千年之冢,不支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年不改……”
由于境内崇山峻岭,“七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徽州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人口需要,徽州人东晋时代已远贾异乡,奋迹商场,至明清,足迹遍及国内山陬海隅、孤村僻壤,海外日本、东南亚等,“一等生业,半个天下”。歙县盐商,休宁典当商,婺源木商,祁门茶商,“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财力如日中天,人文蔚起。雄厚的财力,使得徽州文化蓬勃发展,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新安医学、徽剧、徽菜、徽派盆景和徽派建筑在中华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汪华文化也得到相应发展。
(一)建制稳定——铸造地域之神
徽州的“山限壤隔”,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隋末汪华割据一方,就是凭籍其相对封闭、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安徽的淮北、江淮之间,既少灾难,又少兵革,号称世外桃源。其独特的环境为中华民族造就一大批精英人物,其中一些人分别在不同领域为华夏文明创立了标志性历史功业。
三国时期,孙吴建新都郡;晋代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建歙州,治黟县,下辖黟、歙、休宁三县。隋大业初年(605)改名新安郡,州治移休宁县。
隋末唐初,汪华建立“吴”政权,持续十余年。其间,武德元年,李渊改郡为州,汪华控制的新安郡亦称歙州。
唐代先后有四代国君经略歙州 :一是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汪华归唐,唐廷在汪华统治的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建歙州总管府,拜汪华为总管,负责六州诸军事,并兼任歙州刺史。汪华成为唐代歙州第一任刺史,这是李渊顺应民心的决策,迅速把东南六州人民的反隋情绪转化为拥护唐朝的力量,六州由此安定下来。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汪华为都督府长史,依例兼任歙州刺史,并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戎、粮禀等事。二是太祖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全国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歙州都督府,歙州等级下降。拜汪华宿敌杜伏威副将王雄诞为歙州刺史。汪华则奉诏进京,贞观二年授汪华为左卫白渠府统军。贞观七年二月,再置歙州都督府,总管歙、睦、衢三州,从军事上又提高了歙州的地位。贞观十一年任命高级将领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以制衡歙州。高宗永徽五年(654)析分歙县,建置绩溪。四是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九日析休宁,建置婺源县,增至五县。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肃宗至德二年(757)再改郡为州。代宗永泰二年(766)建置祁门县,歙州由五县变六县。至此,歙州形成一郡六县的规模,并长期稳定。
宋初沿袭唐制,歙州属江南东路。宣和三年(1121)歙州易名徽州。元代先后设徽州路、兴安府,属江浙行省,辖区不变,升婺源为州;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洪武元年属直隶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属南直隶。
徽州地区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保持建置的稳定,为徽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汪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证。
(二)经济繁荣——催生汪华文化
歙州经济在三国时期就得到初步开发 。
隋唐时期,气候变暖,扬州自隋成为东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是当时长江三角洲的的经济中心,而宣、歙、池三州系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此时歙州经济因地近扬州而得到迅速发展。汪华建立“吴”政权号称“太平盛世”,使歙州经济得到迅速提升。特别是唐初继续重任汪华统治歙州,既保证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使得汪华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天宝六年(747)六月十七日,唐玄宗崇尚道家传说,假黄帝之名颁发敕文,改黟山为黄山 ,以提升道家的历史地位,加强李氏皇权,大大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黄山温泉得到开发,歙州名播全国,社会经济文化迅速提高。诗人、墨客、仕宦踏访黄山者不绝于旅。李白、贾岛、韦绶、杜荀鹤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了吟咏黄山的诗歌。唐代一反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制度和政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兴盛的措施。歙州由于田少,粮食作物生产受到限制,成为这里严峻的社会问题,常常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开发粮食作物以外的经济,与国家振兴商业经济相互应。歙州辖地六县,境内河流交错,水驿、陆驿网络迅速建立、健全 。交通运输的优势,也为商业兴盛创造了条件。如歙州为全国六个茶叶主产区 之一,其纺织品输入朝廷的有绮、白纻、红线毯等,歙纻列第七等 ,“麻布”质量居于全国前列 ,其造纸产品远销两川、吐蕃等地。
黄巢起义后,各地藩镇混战,淮南杨行密拥有江淮、宣歙。杨行密“宽仁雅信,能得士卒心” ,“有长人之心” 。继之而起的徐温、李昪等都能做到保境安民。吴与南唐时期,扬州在社会经济上仍然居于龙头地位,江南三州和扬州经济命脉联系在一起。
五代十国分裂与战乱,不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但各个自立政权为保持统治和征收赋役,也都重视经济发展。相对而言,南方经济恢复较快。特别是北方人口迁徙到皖南地区,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北宋初,太祖便拟订了“薄税敛”以奖励商人的则例 ,太宗、仁宗、神宗等都有新的鼓励政策,给商业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机遇。此时,我国商品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不再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 这里驻军少,官僚少,商品以居民生产、生活资料为主,如粮食、布帛、盐、酒、茶、竹木、牲畜、药材、陶瓷、文具、农耕具等日用必须品。
歙州文具制造业发达,笔墨纸砚得名“文房四宝”。造纸中心由宣州转移到歙州,其澄心堂纸名闻遐尔,仅上供朝廷的就有常样、降样、大抄、京运、三抄、京连、小抄7种。歙州制墨起于唐末李廷珪父子,入宋,出现了“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制笔有歙州吕道人,黟县吕大渊,汪伯立制的笔被列为新安四宝之一 。歙砚最出名,欧阳修认为歙砚在端砚之上 ,苏轼对歙砚也大加赞扬。
茶叶交易红火,“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宣、歙之民勇悍者多以贩盐为业,百十为群,往来浙中。” 皖南山区木材,或由淠河入淮,再由淮溯颍、涡至京畿;或联筏由新安江顺流至杭州;或浮江至扬州,走邗沟、汴渠至京师,皆获厚利 。潘谷至开封府开墨店,歙纸贩运四川。丰厚的商业利润,加速了农业资本、手工业资本等社会资金向商业资本转移的速度,有些地主一改有钱买田的传统经营方式,开始在城镇建商铺、货栈、邸店,兼营商业。
江淮、皖南文化发展也较快。一方面大量文人通过选拔进入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南方相对稳定,推进科学,促进了文化发展。清汪士慎称五代时“惟南唐文物甲于诸邦”。其中歙州汪台符、池州殷崇义、宣州邵拙和舒雅等均以文采闻名,特别是歙州冯延巳,以诗文名家。
自汪华建吴直到北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系功于汪华,正如许升卿所说:“公于曩昔扰攘之间据有兹地,历唐、五代,然后迄于我宋,而民不见干戈之役,故得神于庙。”
南宋时期,徽州地近皇城,不仅成为经济中心,更一跃而成为学术文化中心。因生性柔弱、便捷多能、轻清易变、行事张扬,喜欢读书和以口舌争曲直,“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每以立异求胜” ,故多才子和时代弄潮儿。文化交流和融合步伐加快,文明程度在提高。
元初战乱,徽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元朝统治者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和措施,得到恢复。
徽州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徽州教育、文化的发展。教育自宋仁宗时渐趋繁荣,南宋后,徽州由于受战争破坏小,步入黄金时期。据《安徽通史》卷4统计,全省有记载的书院34所,徽州占21所。而徽州发达的教育、文化又影响着汪华文化,关于汪华的诗词、散文、小说、传说、戏剧、绘画、雕刻、民俗、菜肴、祭仪、祠堂、庙宇、墓葬、建筑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体系;汪华文化也成为催生徽州新文化的原动力,如徽戏、徽菜、徽雕、徽派建筑等无不浸染着汪华文化的灵韵。
(三)形式独具——展现时代风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很强的封闭性,但封闭不是绝对的,徽州与外部交往较多。东晋至南宋,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中原文化南播,安徽是主要通道,皖南是目的地之一,接受中原文化的辐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明清时期皖南与江浙关系密切,其时江浙正是中国经济最富庶、文化最发达地区,皖南经济、文化与之同时发展,且不遑多让,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地域文化,成为中国三大特色地域文化之一。而汪华文化的形成期决定了其在徽州文化中“源”的位置 和“纲领”的位置。
汪华文化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决定了她是徽州各个时期文化的弄潮儿。所以她最能彰显其时代色彩。
汪华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徽州庙会文化,其他如宗族、民俗、戏剧、徽菜、建筑、绘画等徽州各个领域,无不与汪华文化有联系;因为其姓氏的特殊性,汪华文化还突出体现在汪姓村落、墓葬、祠堂、祭祀、汪姓名人等诸多方面。
隋朝时期,汪华在特定的环境下自领歙州刺史,进而拥有六州,建吴称王,创造了徽州地区早期文化——“吴国文化”。这所谓的“吴国文化”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其统治的地域,以致对后来徽州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而永远的影响,逐渐形成徽州社会习俗。所以“吴国文化”既是汪华文化的滥觞,也是新安文化的开端,更是徽州文化的雏形 。有人说汪华是“徽州人文初祖”毫不为过。
唐朝时期,汪华由六州总管到入朝为官,再到归葬云岚,其对徽州的影响一直存在。无论作为徽州的最高统治者,还是朝庭高官(在当时的徽州是最大的官),对徽州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汪华去世后,由于信仰的惯性,在徽州形成了“祭汪公”习俗。同时,作为汪华家族在徽州的崇高地位及其庞大的阵势,对形成徽州宗族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第三子汪达及其后代功著河西 ,继承了“越国公”爵位,其家族被封为“河西汪”,定为“国之柱”第六位 ,更给徽州汪氏增添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北宋时期,历任皇帝的追封,累届地方最高官员的祭拜,所有百姓的求神,更是将汪华文化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时出现了“抬汪公”、“游菩萨”、“赛琼碗”等民俗的雏形。
南宋时期,由于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汪华文化已基本成熟。她涵盖徽州社会的绝大多数领域。汪华文化经过元朝铁骑的践踏一度沉寂,但明初很快得到恢复,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至清朝、民国,在徽州本土也一直长盛不衰,甚至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对汪公的信仰无限放大到各个领域,从戏剧《汪公看稻》可见一斑。
自宋到清,徽州社会地方文化全面发展,形成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徽州文化”,其方方面面都有着汪华文化的影子。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汪华文化的认识觉醒
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汪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实际存在,历隋、唐、元、明、清,直至民国,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的过程,有其独立的体系,历一千三百余年而不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对传统历史文化持批判的态度,汪华文化如同徽州其他地域文化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致被遗忘、尘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徽州文化引起世人的关注。随着梁柱上封泥的脱落,徽州优美的雕梁画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思想禁锢的解放,博大的徽州文化走出徽州,走向世界。历史跨入21世纪,人们在徽州灿烂文化的夹缝中突然发现了一个闪光点——汪华文化。
千百年来,人们对汪华文化的认识始终处在自然状态,翻开各地的汪氏家谱及徽州文献,不难找到一些有关汪华的研究文章,如薛极《唐封越国公讳华汪公传》 、罗愿《越国汪公入唐纳款考实》、汪克宽《越国汪公论》、清汪斌《越国公年谱》等。这些重要文章对新、旧《唐史》中有关汪华形象的定位提出了异议,使得《资治通鉴》、《新安志》对汪华政治形象的表述有所公允。但这些文章多是为配合汪氏修谱的需要而撰写,对汪华的研究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过程。
2003年,鲍义来《云岚山上汪王墓》、胡永吉《被遗忘的吴山汪王庙》、茆耕茹《安徽祁门县的〈游太阳〉》,汪兴吾《徽州的太阳》等分别发表于报刊或网络。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当代人最早专门研究汪华文化的文章。《云岚山上汪王墓》一文从开发徽州旅游景点的角度研究了汪王墓,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汪华影响”这一概念;《被遗忘的吴山汪王庙》和《安徽祁门县的〈游太阳〉》两文分别从庙宇、民俗角度进行研究;《徽州的太阳》一文从汪华生平、墓葬、庙宇等角度研究汪华,文中首次提到“汪华信仰”这一概念,“徽州的太阳”这一对汪华的称呼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该文发表于网络后,对宣传汪华和汪华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清华大学李宾可教授在《龙剑一沉,死而不朽》 一文中说:“很多人引用过汪兴吾先生的文章《徽州的太阳》。另一文《关于汪华的传说》 是他写的姊妹篇,把历史的汪华和传说的汪华区别开来了。”21世纪初对汪华的研究基本是作为徽州文化、氏族文化的典型例证而涉及的,如唐力行《从抗战前夕杭州的徽商看徽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  等。“汪华影响”、“汪华信仰”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汪华文化认识的初步觉醒,是汪华文化研究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
2008年清明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汪华文化研究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飞跃的标志。《汪华文化研究会章程》 正式提出了“汪华文化”概念。方利山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汪华研究——徽州学的新拓展》 的重要发言。汪承兴先生在《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 一文中说:“汪兴吾先生大作《汪华文化初探》……拉开了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的序幕。”此后,一批有力度的汪华文化研究文章相继问世,如方利山《隋唐歙州汪华平议》 ,汪承兴《唐越国公汪华在徽州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汪柏树《新安之神,靖民之神——罗愿新安志关于汪华的研究》 ,童宝刚《古城岩里话汪华》 ,汪兴吾《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道显《关于汪华的历史考辨》 ,汪福琪《越国公汪华与花朝会》 等,把汪华文化研究推向高峰。
2008年以来,汪华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一些著名的徽学专家加入到研究汪华文化的行列中来,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不断见诸报端、网络,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已收集汇编《纪念越国公汪华文集》(一)。在戏剧、小说、影视剧等领域亦相继推出有关汪华的力作,对扩大汪华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汪济2009年率先推出小说《越国公汪华》 ;汪鑫2012年创作小说《徽州魂之建吴称王》 ,并改编成电视剧本,目前正在拍摄成电视剧,即将推向市场;歙县丰瑞里演出了黄梅戏《汪公看稻》。对汪华文化资料的整理也取得重要成果,汪承兴、汪如红等编著的《越国公汪华颂歌》、《越国公汪华文集》相继问世。2010年,叶显恩教授在致广东电白县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称汪华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2012年张脉贤撰文称“汪华是古徽州人文初祖” 。他们将沉没半个多世纪的古徽州著名人物汪华在徽州的地位恢复到空前的、应有的高度。
2013年华建慧副省长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关于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加快打造汪华文化品牌的建议》作出批示:“‘汪华文化’当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内容。”这一批示,标志着汪华文化已经突破徽州的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也标志着汪华文化突破黄山市层级限制,上升为省级、国家级层面。事实上,汪华文化并不是徽州地域或层级所能局限的,她从产生时起,就存在于六邑之地,如杭州的汪王庙遗址就是明证。明初随着移民潮,汪华文化也播迁到全国许多地方,如贵州屯堡的“抬汪公” 、安庆怀宁的“牛灯会”民俗 仍盛行于民间,岳西陈姓建的汪公庙依然香火缭绕,桐城的汪公庙 也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随着宏村、漳琪等徽州汪姓村落的旅游开发,徽州府衙、汪华墓等遗存景点的发掘,大量汪华文史资料的整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汪华这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徽州照壁上,黄山廉政文化长廊里,汪华都排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杭州人也提出把汪华列为当地名人。对汪华文化认识的提升,要求对汪华文化的研究也要跟进。要整理丰富的汪华文献;要把恢复、打造汪华文化旅游景点提高到应有的位置;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创作汪华文化作品,丰富其内涵;还要加速编修《中华汪华通宗世谱》,为汪华家族的研究提供资料。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这次“‘汪华文化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高端论坛”的活动开展,再次有力地证明,汪华文化历千年而不朽,有着巨大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亮点,是中国爱国、宗族、神祉、祭祀、民俗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标本。
2014年9月29日完稿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05

帖子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14-12-19 22: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兴吾 发表于 2014-12-19 22:28
五、汪华文化的认识觉醒
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汪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实际存在,历隋、唐、元、明、 ...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25
QQ
发表于 2014-12-20 0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护国庇民,威灵烜赫”!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193
发表于 2014-12-20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家网上又一篇真正的精品,值得一读为快!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03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宗亲联谊,继往开来,慎终追远,

积分
16957
QQ
发表于 2014-12-20 14: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508

帖子

4万

积分

光明使者

http://www.iwangs.com/bbs/thre

积分
41121
QQ
发表于 2014-12-20 14: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