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湖畔的磨丫山北麓,有一座汪公坟,坟上有一小亭,亭前建有古庙,坟的右则建有寮房,这座古庙就是传说中的“汪公古刹”。千百年来,远近香民争相膜拜,古庙虽在解放前被拆毁,但仍然是香火不断,近些年老百姓自发组织捐款修建庙宇。此地山水幽丽,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度假胜地。 相传:这座古庙中被奉为神灵的汪公是隋末人士,姓汪,字少卿,安徽绩溪人,生于580年,曾为舒怀令,后升扬州牧。忠隋尽职,在乌聊山抗击李世民得战功,封为广惠王。后因隋炀帝昏庸残暴和朝廷的腐败,造成国力空虚,民间久怨,导至干戈四起,眼见隋室大厦将倾,他便弃官化名退隐民间,漂泊无定,到达望江境内,先居赛口金堤河畔(该地原有汪老爷庙,1954年被大水冲毁),后迁隐于磨丫山麓。他以牧营生,为人仗义,济困扶贫,深得当地老百姓敬仰。因本地汪姓居多,故共称其为“汪家公”。 若干年后,汪家公在一个晚上突然不见了,只剩下他身前所穿的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人们从美好的愿望出发,说他的失踪是在扬州得道成了神仙,便将他留下的蓑衣、斗笠筑成坟墓,并经常到此地烧香朝拜。人们非常怀念这位勤劳、善良的神秘的老人,每逢过年以前,许多农户,尤其是养猪的农户,为了表示对汪公的崇敬,便忙忙碌碌的做他生前最爱吃的糯米黑糍粑,在大年三十晚上供完年,以祈求“汪家公”保佑她们养的猪兴兴旺旺。这就是望江糯米黑糍粑——汪公粑的由来,并成为望江特有的一种过年习俗代代相传。 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话:说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兵败后退到武昌湖,陈军战船乘胜也追到了武昌湖,并将朱军围困了起来,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眼看朱军就要被攻陷,这时,汪公在天之灵突然大显神威,驱来龙山的神蜂攻击陈军,朱军在汪公相助下,终于大败陈的水师。朱元璋即位后,不忘汪公大德,颁旨册封汪公为广惠王,并在这里建立了“汪公古刹”。这样一来,引来了许多宦吏墨客撰联送匾,悬挂于亭前、庙中。 如清朝举人檀球联云: 先生何许人也?剩一肩雨笠烟蓑,自卜眠牛大雷岸; 此间多少佳趣,对四面湖光山色,犹怀骑鹤古杨州。 民国初年塾师刘学渊联云: 濯武昌湖三十里清流,俗净尘空,蓬岛飞凫来彼岸; 枕磨丫山五千年白石,松高花暖,杨州明月梦前生。 清代贡生周扬烈撰联云: 濯武昌湖三十里清流,俗净尘空,蓬岛飞凫来彼岸; 枕磨丫山五千年白石,松高花暖,扬州明月梦前生。 清末名士周学鹏撰联云: 撑开半壁湖山,看猴潭水绕,龙勘岸回,地脉有灵,自是几生修到? 卷起一帘烟雨,听樵子歌风,渔翁唱月,天机无限,依然余韵悠扬。 清同治举人周莲堂亦悬联于庙内: 百年兵燹,贻留香火姻缘,看断碣残碑,半潭秋水,犹想见蓑笠遗踪,衣冠古处; 一冢高坟,钟毓山川灵秀,听莺啼鸦噪,几树斜阳,更堪闻渔翁唱月,樵子歌风。 据说,古刹全貌,庄严壮观,飞檐翘角,装饰斗拱,铜铃空悬,迎风作响,悦耳动听。汪公坟原有志,早年已失。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望江县城,国民党县政府逃到鸦滩,于1944年拆除古刹,将建筑材料运到鸦滩建造县署。1954年,大水将汪公坟亭庙淹塌。文化大革命期间,汪公偶像被剖,见像内藏有纸笺云:“唐丙戍年(626)汪公少卿葬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