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06-9-1『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持续的高温给我市许多地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旱情。但徽州区西溪南镇过塘村由于科学总结往年受旱教训,提前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合理安排茬口,大多数村民不再为农田抗旱而发愁。
走访过塘村,许多农民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他们正抓紧晴热天气,将已经丰收的芝麻收获进仓。据村委会主任汪自武介绍,过塘村有农田1200多亩,其中600多亩属于重点易旱区。过去一到旱年,就要组织村民进行大规模的渠道清淤,启动3公里外的保村电罐站进行三级提水,往往是费力费钱,收效甚微,水稻产量仍会大幅度下降,甚至颗粒无收。“年年抗旱年年旱”的现实迫使过塘村人“水路不通走旱路”,水稻易受旱,就改种耐旱的作物。村两委干部从去年开始就认真总结教训,引导村民调整结构,把提前播种、改种耐旱作物作为抗旱的重点。正在田里打芝麻的村民汪明珠说:她家种了6分地的芝麻,可以收获50多公斤芝麻,净收入也有500多元,比种水稻成本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芝麻耐旱,收获有保障。
如今,过塘村的种植结构正悄然变化,过去“油(菜)+(水)稻”的模式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西瓜+芝麻”或者“早稻+芝麻”的模式,一些村民也开始尝试种植其它耐旱的经济作物和蔬菜。新的种植模式不仅经受了严峻的旱情考验,而且农民的收入不减。今年全村改种了600多亩芝麻,除了400多亩已经收获,另外200多亩芝麻也长势良好。据了解,改种芝麻后,平均每亩田收入约650元-700元,尽管亩收入比风调雨顺的年份种水稻要减少100元左右,但由于芝麻受旱情影响较少,收获有保证,因此,改种芝麻成了多数旱区农民的选择。
目前,该区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广过塘村的做法,积极探索长效抗旱机制,力争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姚 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