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江右书生

汪琬研究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句法灵动,造语多变
汪琬的学识渊博,经典史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前人言其「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可见汪氏经学涵养的深厚,其为文的技巧与风格,受经典的影响也很大.
另外他对史籍诸子神仙浮屠之书,也有很深的兴趣与修养,在〈答陈霭公书〉一文中,自述平日阅读的兴趣所在,「仆尝遍读诸子百氏大家名流与夫神仙浮屠之书」,他的学生惠周惕描述他涵养的渊博,「然后浸淫乎史汉,反复乎欧曾,折衷乎紫阳,博取於吴临川,元清河,黄金华诸君子之文」,可知其涉猎书籍的广博与丰富.
由於汪琬平日阅读书籍的多样,故为文技巧上显得变化多姿.另外,清代的文学思潮,带有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倾向,他生於此时,多少受到一点影响,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即句法的灵动多变,中国文学史上各个阶段发展出来的造句变化,在汪琬的文章中几乎都找得到,并且发挥运用得当,这在前人的文章中是少见的.
前人往往著眼汪氏论理之文,称赞他「明理卓绝,简洁有气」,然少有提到他深情宛然,神韵动人的作品.〈大通桥分司壁记〉一文造语雅洁朴实,却凝鍊有力,令读者密咏恬吟,味之再三.其它如〈兵马司西阁记〉,〈容安轩记〉亦有类此成功之作.
要之,汪琬在文章的写作上,能够句法灵动多变,造语纤巧华美与平实雅洁并至,主要归功於他广博的涉猎,及对古文写作的用心与孜孜不断的磨练,故能於前人的创作经验中,得到源源不绝的丰富养份,达到行文炫丽多彩,变化多端,不居一格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碑铭之作,自出新意
汪琬於清初时文名即已大盛,四方贤士推为古文大家,故当时求文的人很多,陈廷敬〈翰林编修汪钝翁墓志铭〉云:

而四方贤士大夫,苟知文之可贵,求为金石镂刻传叙之作,以示后裔附不朽者,惟先生是归.
陈氏所谓「金石镂刻传叙之作」,即为石碑上的文章,为今碑文,志铭之文,其主要的目的为传播德名功善於后世,以冀万世不朽的名声.
汪琬妙善文章,盛名所至,人皆求之,加上文才浩瀚,行文敏捷,故生平碑版志铭作品甚多,根据他晚年自订的《尧峰文钞》,光是墓志铭就有三十二篇,塔铭有三篇,行状两篇,墓表九篇,碑文八篇,共五十四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其中虽有应酬世情之作,仍不乏蕴含挚情,别出新意的佳作.可见碑志之作,是汪琬作品很重要的一部份.
(六)构思精巧,情韵真切
汪琬的作品中除了明理卓绝的议论文,明白晓畅,气势雄建的记叙文之外,还有构思精巧,情韵真切的抒情文,然而汪琬身为一个积极追求外在事功的经世古文家,其文章神韵的传达乃得之於理趣.
汪琬对客观现象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掌握客观现象的特质,彻底的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在文章中抒发所观察到的独特见解,并寄托以深情,使文章情理相生,完成情与理的统一,从而达到情意真切,神理动人的境界.汪琬作品中「议论说理带情韵以行」的散文,以〈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一文为代表.此文中的序是以议论为主的,但序文中说理与抒情紧密结合,在说理中自然流露深刻的友情,将难以表达的议论与难以言尽的情感,描写得恰到好处,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经世实用,局限性大
至於汪琬作品的缺点,前人亦间有批评,例如叶燮指出:
汪君摹仿古人之文,无异小儿学字,隔纸画印,寻一话头发端,起承转合,自以为得古人之法.
又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云:
尧峰之失,毗於震川,而弱过之,其疾徵于欧阳文忠公……,所畜不足,故其疾易见.

各家的说法,间或囿於成见,其中不乏有一定的公正性,如魏禧〈答计甫草书〉云:
奉古人法度,犹贤有司奉朝廷律令,循循缩缩,守之而不敢过.
此语精确的指出汪文中遵守前人「法度」的一面.要之,汪琬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置於济世救民的远大目标之下,提倡文不本於道,不足称为文,文章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必须文道合一.
由於他怀著经世的目标去创作文学,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及所包含的题材内容,皆以经世济民为济民为衡量标准,以达到儒家外在事功为终极目标.汪氏无法抛开儒家救世的包袱,故在文学的内涵及境界上,始终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中,无法超越.这样一来,文学作品的成就,无形中被限制住,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
而汪琬的作品数量众多,本身虽然文思敏捷,文才丰富,然作品中不少是应酬世情之作,多多少少会削弱了个人作品的整体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遵循前法,难以创新
汪琬为文遵循前人的法度.他从前人的创作经验中,提炼,归纳出创作过程的内部规律,作为古文的规范及戒律.相对的,他也受到限制,为前人的法度所囿,无法进一步发展出属於个人的独特风格.
他意识到文章之所以动人心魄,主要是作者才与气运行其中,然而天性自然的才与气,必须用后天的学养加以控制驾驭,此为后天的学养,即为「法度」,为文讲究法度,方使文人的才气得到更大的发挥.
他了解学法前人,不能停留在剽窃模拟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加以融裁变化,达到「舍法而超然上之乎」,「忘乎法」的境界.然而汪氏自身为文,始终无法超越「法」的约束,达到「忘乎法」的境界.初月楼《加文绪论》云:

国初如汪尧峰,文非同时诸家所及,然诗话尺气,尚未法净.
吴氏所谓:「诗话尺气,尚未去净」,就是汪文受囿於「前人之法」的现象.汪氏无法扭脱加於自己身上的桎梏,故为文无法神奇变化,达到浑然无迹,自然天成的境界.
(九)小结
汪琬作品的特徵,已归纳为以上数项;其散文方面的成就,在清朝时得到很高的肯定.《四库总目 尧峰提要文钞》云:
惟琬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两家回别.其气体浩瀚,流通畅达……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可见清初三大家,以汪琬地位最高.故尧峰当时的名气及成就,皆为文坛首屈一指.
整体看来,汪氏的作品具有以上叙述等特徵.在文学写作技巧上,总和了前人创作经验.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带有强烈的写实性,深刻而丰富的记录了明未清初「天崩地坼」的局势与人物.在文学风格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相应於清初经世文风,为文著眼於「经世济民」的发挥.就作品的后世影响上,汪琬与随之而起的桐城文派,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汪琬的文章足以为清初文坛的代表,在清代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文章欣赏
(一)〈江天一传〉
1.原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於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枺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於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於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於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於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於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师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於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 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於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於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於死.天一为机 辩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士无以尚也.
予得其始未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江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徵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於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鉴赏
我国古代散文中,忠臣,义士传记很多,传世名篇也不少.后来的人,写得不好就容易落入俗套和公式化.然而,《江天一传》却自有特色,不同凡响处令人瞩目.
明末清初,公卿大夫,文人学者坚决抗清的甚多.江天一不过是一个生员(秀才),又没有什麼文名诗望,汪琬与他非亲非故,仅仅听翁汉津所说,就为之作传.参加过修撰《明史》的汪琬,自然知道不少大人物的事迹,但独对对江天一这个不大有名的人满怀兴趣.显然,作者是被江天一的事迹所激动的,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可风可传的典范;同时,汪琬也想借他寓寄自已内心深处那一部分不可明言的思想感情.
汪琬对传主有准确的把握.江天一活了四十几岁,一生可写的事迹很多,倘若巨细无遗地罗列出来,就会「通体平均而根本残缺」,形象反而模糊了.因此,就要从传主一生丰富复杂的事迹中,准确把握能表现心灵品性的最突出的事迹,并且将所写的各种事迹统一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江天一之所以可风可传,主要在於他一生最后二,三年.这几年正是时局动荡,江南大乱,明被清亡的时期.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作家把握了江天一协助金声组织老百姓,打败哗变后沿途又烧又抢的「狼兵」,保卫了徽州人民的安全,又为此事奋不顾身地替被权奸马士英诬陷的金声辩护.不过,这些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的事,还是「次亮点」.两年后,即顺治二年,又率众抗清救亡,终因大势已去,城破被执,与金声同时慷慨献身.对於一个人,生死往往是最严峻的考验.那个最后终於杀了江天一的洪承畴,就是因为受不住这考验而降清的.这是江天一人生历程最后也是最有光彩之所在,或者说是他心灵品格的「最亮点」.作家用约四成的篇幅来写「最亮点」,用约三成的篇富「写次亮点」,其余几十年的事迹及必要说明,只用了不到三成的笔墨议论,而且议论中又有为其壮烈牺牲而发.短篇传记就是应当样抓住根本之处,大写特写.
准确的把握,不但要抓住一生中最可传之事,而且要选取最生动最有特徵的细节和人物语言,也就是要从整体著眼,集中笔力写关键之处,以具体的举止言谈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品格.本篇在这方面有许多出色之处.当清兵南下,江南大乱,许多州县望风归附之时,江天一带兵据守丛山关.清兵攻之不下,转而攻新岭,守新岭的黄澍投降,於是徽州城陷落.江天一看到徽州抗清事业已经失败,急忙将老母托付於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就捕.有了解他的人要释放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他是以牺牲自己来保存亲属的.而金声劝天一争取活下来以事奉老母,他理解这一好意,但谢绝了.「笑谢」一个「笑」字,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决心,坦然和胸有成竹.「哪有同人家共事而独自逃避死难呢 」这样的反问比正面陈词更有力地表现出他的尚义.「请您千万不要为我的老母顾虑.」既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对赡养老母已作了安排,同时也是为了宽慰金声.在敌军营门裏他不可明说做了什麼安排,匆匆一见之间他不可能多说无关紧要的话.简短的对答,说明了在被捕后突然见面时彼此最关切的事.而江天一的回答,不但表明他的义与孝,表明了对金声的深切了解,也表明了他的从容和机智.含笑回答的短短两句话,表面上并不慷慨激烈,却蕴藏著丰富的内涵.
固然,金声是他的知己,但他愿与金声同死,并不只是遵循「士知己者死」的古训,而主要是出於抗清救国的忠诚.这在他被押解到江宁(今南京)后,对总督洪承畴所说的话中反映出来.洪承畴想不予追究,问罪,他却说:「我为你打算,你还是杀我;要是不杀,我必定再起兵抗清.」使洪承畴不能不杀,不敢不杀.这是智激的话,倘真被释放,再起兵成功的可能也几近於零.所以,这些智激洪承畴的话,说明他铁了心要以死殉国而不愿苟活偷生.据记载,他还曾朗诵明思宗谕祭洪承畴文,来羞辱这个降清投敌的显贵,只是此事太犯忌讳,汪琬不便也不敢写罢了.到了通济门外刑场,他又三呼「高皇帝」,向南——明朝抗清残余再拜,从容就义.以致使在场的老百姓都为之叹息流泪.「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借用文天祥这两句诗来说明江天一的牺牲,是很恰当的.於是,作家生动地写出了传主的大节,晚节,写出了他「立品」的最后完成和最高境界,将江天一之牺牲写得气贯长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就是点和面的结合.作为传记,固然要大写特写最主要之点,但也不宜只写一点不及其余,有点无面.否则,读者也会感到不满足.所以,作家先写江天一的孝悌,怀才不遇,安贫好学.接著,又写传主深沉多智,勇武知兵,挺身保卫乡里,亲率壮士打败哗变劫掠的「狼兵」.在笔酣墨饱地写了传主抗清救亡事迹之后,又回叙因杀「狼兵」之事,金声将被权奸马士英置之死后,他为之极力辩白,与金声可谓生死之交.此事在前而却后写,这种倒叙的运用,不但为了避免流水帐式的行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读者误会,以为江天一壮烈牺牲主要是出於对金声的义气.最后又用插叙,写了传主努力表彰淮安民妇冯氏对婆婆之孝.所有这些,都围传主所说过的「立品」来写的,所以和抗清救亡而壮烈牺牲,不但一脉相通,而且构成众星拱月的作用,使读者了解传主一生为人,明白他最后慷慨献身并不是偶然的.这些都表现出汪琬「叙事有法」.
最突出的一点是寓一己之情於叙他人之事.前面谈传主的选择时已接触到这个问题.汪琬是在清朝做官的人,但明亡时他已经廿二岁.他在清朝做官,内心显然是矛盾的,所以一再称病辞官隐居.他第二次出仕是因为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一等,而参加修《明史》.在当史官期间,「棘棘争议不阿」,以致只到任六十日,就再病辞官.这既说明他为人正直,也说明他由於故国之情而与一些秉承清王朝的史官格格不入.他被江天一事迹所感动,要表彰江天一,但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处境.所以他行文谨慎,措词斟酌.他尽量多从正面写传主,不得已须写到清朝官兵时,就作客观叙述,或者不指明姓名,个别犯讳之事(如江天一羞辱洪承畴)只好避而不写.但是,他将江天一抗清牺牲作为传记的重心,将传主被捕到就义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实际上是寓一己之情於叙事之中.「观者无不叹息泣下」,如果闻者的汪琬自己内心不「叹息泣下」,就不会为江天一立传,即使立传也不会这样写了.在不涉及抗清事迹时,汪琬用「具有至性」,「深沉多智」,「好奇尚气」这样一些概话性评语.末段特地指出,江天一是明末徽州府「独以诸生殉国」者,这是点睛之笔,看似叙述客观事实,而赞叹之情溢於纸上;同时,又是用春秋笔法对明朝显要降清的鞭挞.所以前段说他为金声辩白,受金声器重之后,忽然笔锋一转,说「其后竟与公(指金声)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这不但是赞颂他的义,更是赞颂他「以诸生殉国」.这些赞语都浸渍著作家深切的崇敬与无限感慨之情.
《江天一传》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传记.但它也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只写传主的优点而不写缺点,弱点,以致几乎是个完人.末段论赞中说到江天一表彰冯氏割肝医治婆婆不治之症,既反映了作家的迷信,从传记的艺术角度看来也多少有蛇足之嫌.最后一句「翁君汉津云」,也与前文重复.不过,通篇看来,作者匠心独运,写得颇有特色,其成就是很值得重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1.原文
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
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於甲第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
王子勉旃:事上宜敬,接下宜诚, 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矣.
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2.鉴赏
汪琬如王士祯一同考中进士,汪琬留在京城任户部主事,王士祯则出任扬州推官.临行的时候,汪琬写这篇〈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赠别.
文章劈头就针对王进士离京外任扬州这一件事,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朋友的私情得失来立论,没有泛泛的俗套语,而是单刀直入,有先声夺人之势.「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这是站在地方百姓的立场,为王进士的外任而庆贺.接著又推挽一笔,写道:「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这是站在京城裏朋友的立场上来说的,表示友情难舍.这一段文字,分作两层意思来申说,却紧紧围绕著公义私情的得失,两相比较,如:「诸曹失之,一郡得之」;「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权衡得失,倾向很鲜明.而「十数州县之庆」和「二,三士大夫之憾」,这中间哪个重哪个轻,也不难作出结论.作者把得和失,庆幸和遗憾,通过整齐的句式排比出来,虽然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见,但他的态度却十分明确.王进士的外任而引起的公私得失,又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这个人对国家和朋友都很忠诚,是一位可贵的人才和可交的良友,因而他的去就动向才能牵动人心,引起不同方面的强烈反应.本来,在封建社会,中了进士,不能留作京官而到外地就职,会被人认为不光彩.但作者却一反这种俗见,不发惋惜感叹的言辞,而把期待寄托於励勉之中.这短短两行文字,措词得体,又有独到的见识,而且蕴藏著爱才惜别的无限深情.这的确是一个很精采的文章开头.
接著后一段顺势点出王进士的名字:王贻上.「年少而才」,是对他的一个总的评价.王士祯中进士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很年轻.汪琬比王士祯大十岁,但因为是同年进士,所以称他为「吾友」.「於甲第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扬州.」这几句交代王士祯中了进士和外任扬州推官的经过,语气之间,并无褒眨的意思,使人感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将与吾党别」,流露出惜别之情.「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这两句是想像之词,虚中有实,生动地写出同的时间,不同地方,对於王士祯离京外任的反应,好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把京师友人的惜别惋叹和江淮人民的热切盼望迭印在一起,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效果.同时「憾者」和「庆者」,又同开头「十数州县之庆」和「二,三士大夫之憾」相呼应,进一步补足前面的意思,行文回环往复,摇曳多姿.
下来一段是临别赠言的正文,为赠序这种体裁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写得极为简约.作者勉励王士祯,到任以后,在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等四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作者在勉励之后,紧接一句:「反是罪也.」从正反两面著笔,有勉励,也有告诫.这几句临别赠言,总的精神不外乎仁义忠信的礼教规范,也表现了忠於职守和体恤民情的思想.作者谆谆劝勉,语重情长,四句排句各用一个「宜」字,语气宛转,态度诚恳,完全是朋友间相互勉励的口吻.「吾告王子止此矣.」显得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所说几点,虽无惊人之语,却朴朴实实,隐含有尊重和信任对方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段:「朔风初劲,风雨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渲染送别的情景,寥廖四句,就构成了一幅满著离情别意的风雪送行图.作者目送友人在风雪中扬鞭远去,不胜其依依惜别之感,千言万语归并一句:「努力自爱」.这四个短句,情景交融,语言精练,好像一首抒写离别情思的小诗.它不但使眼前送别的情景历历如画,而且触发人产生一些诗意的联想: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漫天风雪,依依话别;扬鞭挥手,匹马南行.这情景是颇为荒寒而凄苦的.但是想到扬州一带老百姓的等候和欢迎,心头的寒意也就冰雪化了.这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结尾,有寒冷孤寂的氛围中渗透出温暖的友情和良好的祝愿,因而并不使人感到哀怨消沉.文章到这裏戛然而止,显得情韵悠然,余味不尽.
这篇短文,不过廖廖百余字,却蕴含著期望,勉励,怜才,惜别等多种情思,从容宛转,一一流於笔下.写来回环往复,曲折多姿,开头突兀奇警,很快入题;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文章的承接起伏,跌宕开合等,处处都见出作者谋篇的匠心,因而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展现了大可回旋的的余地,真不愧为短文中的上乘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