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124|回复: 0

房价的真相, 一名经济学博士的感言 - 老涯 - 和讯博客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发表于 2013-8-2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制造以及维持高房价的原因是在制造海绵,吸收超发货币,维持整体物价稳定,同时保证前几年的投资需求。
  货币现状不改变,房价如果下跌,将会造成物价飞涨,影响社会稳定,政府绝对不允许,所以相关政策一直在隔靴搔痒,甚至推波助澜,维持高房价。
  尽管我现在也是刚需,我依然不希望房价暴跌,因为这随之而来的社会及经济问题将会让整个社会陷入灾难,包括每个人。
    前几天的央行的盘活存量货币政策看似跟房地产无关,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央对货币的态度转变。
  水少了,海绵自然就显得没有必要,甚至海绵的存在会吸收过多的水分(货币),导致经济萎缩,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懂。

  看了房产观澜很多天,大家一直在讨论,老百姓的买房刚需,地方政府的卖地政策、政府垄断土地源头等,但是大家不去看为什么,看完我的分析,大家以为一切的源头是货币超发吗?其实距离本质还有一定的距离,货币超发其实也只是个结果,或者说跟高房价一样也只是个现象。
  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政府印货币并不会增加社会的财富(美国除外,美元的特殊货币属性),但是印钱可以转移财富,举个通俗的例子,你有半杯糖水,你再往里倒半杯清水,然后在将整杯水到处半杯,表面上看,你还是拥有半杯糖水,其实你的含糖量已经变味原来一半了,这就是货币对财富的转移作用。
  中央印了那么多货币,其实就是不断的往杯子里加水,然后通过地方土地财政的方式回笼货币(往外倒水),你的财富就在不断的被稀释,简单的例子来让大家明白,08年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极度恶化,中国人又因自古的忧患意识和储蓄习惯,不愿进行消费拉动内需,在这种形式下,政府能怎么办,政府需要老百姓的钱,需要这些钱来拯救这个国家,否则大家都将卷入世界金融危机的漩涡,几代人的努力都将白费。政府需要老百姓的钱,又不能明抢,或者让老百姓捐款,那么一边往里倒水一边拿海绵吸水的抢劫方式应运而生,而且当时形式紧急,一下倒了4万亿。我没有谴责的政府的意思,也没有说这个政策不合理,只不过指出这是国家在除了税收之外向老百姓拿钱的事实。
四万亿只不过是往杯子里倒水比较猛的一次,其实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货币超发一直金冠全球,政府对百姓的剥削一方面需要用来养几百万的公务员,一方面也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否则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发展成果。
  说到现在,高房价的本质是政府对百姓的盘剥,政府需要钱,一个发展中改革中的政府更需要钱(如果这个政府有点腐败的话,需要的钱就更多),直观的表现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政府这样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因为较低的财产分配权和生活的压力有助于这个民族的人勤奋,所以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和加班的时间都是在世界上第一的,过劳死也是时间上出名的,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的付出是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牺牲了这一代的利益或许可以换中国更好的明天,我想政府也是长远考虑,近代以来,中国受了世界太多的侮辱和白眼,一个泱泱大国沦落到这个田地确实愧对曾经雄踞世界的列祖列宗。
  但是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一份子,尤其是平民老百姓,根本无法感觉到这份历史重任,老百姓只希望能生活的好一点,压力小一点,有句话其实也是在警示政府当前的做法,“中国你发展太快了,请慢下来等等你的人民”。

  所以,面对高房价,大家不要一味的指责或者愤慨,政府一直维持高房价有其中的道理,只是作为被牺牲的一方必然会心存芥蒂,感到不公,为什么牺牲的是我们。

  似乎已经有所改变,感觉到之前的做法虽然目光长远,但是风险也在累积,同时对当代老百姓似乎真的残忍了一点点,民生问题开始提前放上了中央会议的圆桌,政府忍受的GDP增长下限也在放宽,货币政策发出了曾经罕见的“强音”,这一切在我看来,对我们这代人当然是好事情,不过凡事都有个过程,一个国家经济的突变往往对应的是硬着陆的痛楚,希望政府能够谨慎为之,一个稳定,健康,公平的金融环境才是人们需要的,而不是所谓的楼市崩盘,真正崩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有房的贷还没有还完就变负资产,没房持币的货币资产会急剧萎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