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村汪姓的由来和汪村古祠堂建筑历史(初稿)
一,汪村汪姓的由来,汪氏宗族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汪姓在汪村是大姓,汪村原名叫瀹川,后汪姓的人多了就叫汪村,至今有着近千年的古村落,实际开村的年龄会更长
根据 汪氏家谱记载,我村的姓氏是汪公大帝汪华的后裔,汪华为四十四世,生有九子,为四十五世,长子汪建为建公派是汪氏主要派系,传至六十五世汪讳琪公生二子为六十六世,长子希仲,次子希伸,长子乔迁瞻琪,次子希伸乔迁瀹川。希伸公生三子为六十七世,长子德美,次子德厚,三子德宏。长子德美继承父业,留守瀹川,次子德厚乔迁舟川(现金滩村),三子德宏乔迁龙川(现汪龙坑村)。
可以肯定六十七世汪德美为瀹川汪村鼻祖,由于先祖在世代休养生息不断发展,开山造田,挖河开道,发展到至今九十六世,人口急速增长,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八十二世分迁至瀹潭汪祠号和薛坑口等村,人口已达数千人之多。
汪村从鼻祖六十七世发展到八十世汪公明逐,通过十几代先辈艰辛创作,并建了汪氏祠堂,通过宗族观念并已以世序排行作了统一规定,即是明正光于圣祚昌 宗源永义德承长 国恩家世锡庭邦 凤宝朝纲铭绍良。这也展示了天下汪氏宗族辈分不乱之记。
二,汪村祠堂的历史
姓氏祠堂是封建制度和族权自治家族兴旺与否的象征,也是当今古徽州宗法的缩影。
汪村古祠堂初建时间应追逐到先祖六十七世汪公德美和八十世的汪公明逐。汪村祠堂所建宏伟大业,不是一二代人能完成的,直到七十八世祖得以完工。到八十世汪氏裔孙汪公明逐才宣布开庆功大典,应该推算汪村祠堂属公元一六零零年前所建的古祠堂。
古代建筑特别是祠堂选址朝向,祠堂与水口亭十分讲究风水观念。
汪村的水口既要挡北风又要天文合一,汪村的水口建有水口亭,旁边栽有向大樟树,一踏进汪村水口亭立马感到该村有庄重之风,可惜的是大樟树在大跃进时代被伐。
汪村祠堂就建在离水口亭百米地方,地宽亮丽,朝向是坐北朝南中线,北靠来龙山脉南正对鸡冠尖山头。古人云;只有祠堂庙宇能建正南正北向。这与易经阴阳学说有着一定的索连。可谓是风水宝地之说。
祠堂建筑从设计选址朝向一切都要规范。
祠堂采用三进五开间结构设计,后进有楼,现祠堂总进深42.75米,开间;前进面阔14.8米,后进开间16.65米,实际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前进进深7.42米,前进开间14.8米,中进开间16米,中进进深13.7米,后进开间16.65米,后进进深11.3米,整幢祠堂建筑前小后大,祠堂门口约有300平方米的大空地,可以从事祭祀活动和娱乐场所。祠堂中进和后进建筑宏伟高大,其中大石立柱有14根,大木圆柱有12跟,大小冬瓜梁60支,木撑木雕大狮8只。前进的石柱木梁木狮不计在内。
一进祠堂门上沿悬挂有汪氏宗祠大匾。经过大天井到中厅,中厅为正厅中堂悬挂牌匾;“家政堂”三个大字,左右两边各有小牌匾。中间挂有红木宫灯,中进设有照壁古门坚实而高大,过年过节等大型活动要开启中门眺望后进戏台。中进面积较大约223平米。
后进也叫第三厅两边阶梯到三厅为二层楼面积约187平米,后进地形高扩设有戏台可以举办祭祀活动和演戏等之用。靠后墙约离二米地方装有花板楷子门30扇,雕工精细花板雕有十二生肖。楷子门后面是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后进一层石柱上沿有梁撑4只木雕大狮很是威武壮观。东面间有木楼梯上至二层,二层面积与一层相同。从二层能望到汪村的村貌。
汪村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先祖所创之业使后人难解之述。
汪村祠堂的建筑是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外观看视青山绿水映衬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为一体展现。
最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要三四十人难以抬动的茶园大石柱是何地运来汪村这个崎岖小路的地方,又是怎么把石柱竖起来的,还有又长又厚的大石板又是怎么运进村的。
从我等之辈看来,汪村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等晚辈学习。
如此宏大的建筑,高规格的设计,造价之高,它充分体现了古徽州建筑史上的特色和内涵。
汪村祠堂抢修领导组成员汪彩善供稿
2012年7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