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065|回复: 1

原来《汪氏通宗世谱》贵池县林家圩竟然在这里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656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积分
38325
QQ
发表于 2013-5-1 2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鹅洲溯源时间:2010-10-19 14:47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飞落东西 点击: 86 次我在木鹅洲上走来走去,每天无意识地丈量着它的宽度长度,感受这湿漉漉的沙粒、滋润润的江风,总有一股热烘烘的暖气浸润心头,生出无端的谓叹。

沙洲上来自长江南北各种各样的树木,在这里生根成长、枝繁叶茂,绿荫如盖。年龄最大的也只有四、五十年的树龄吧!你看它浑圆挺拔的树干、直抵苍天的树梢,显现的是勇士赴疆场的豪气与“霸道”,这不能不让人感慨沙洲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营养元素是它释放能量的基石。

一粒粒江沙、一座座沙渚,被长江水顺手牵来,没能让长江水冲走,它以自己的喜忧哀乐在这儿相拥相聚,静观长江亿年流淌、静听长江千年绝唱,演绎了多少似真似幻的传说,又蕴含着多少让后人无法解读的奥秘。

《安庆晚报》记者阎树泉先生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木鹅洲》一文,该文在我地百姓中也口授相传。木鹅洲到底在哪儿?该文没有定论,让人好生疑惑。

枞阳县誌记载“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献舒、庐、黄、靳四州给后周与其划江为界,用木鹅浮在江中,随其所至定南北界线,木鹅止于江心沙洲,固命名木鹅洲,其地在今枞阳县内”。这是有关木鹅洲最早的官方历史文字记载,其地域方位也未详细说明。老百姓怎知其详,又怎知其缘由。木鹅洲,你似一个弃异的婴儿,其身世是那么扑溯迷离。

枞阳县很有名望的诗词作者吴朝晴先生著《枞阳皕咏》有一首诗词的注释:“、、、、、、今长沙洲、凤仪洲等洲的原始水影,即当年的木鹅洲.”依吴老先生的解说,木鹅洲当是现在的长沙洲无疑。

木鹅洲无语,生于斯长于斯的木鹅洲百姓无语。只有长江水拍打着洲岸,发出震天动地的嘶鸣。

据我考证:木鹅洲就是现在的枞阳县老洲镇竹源村,桐贵村、陶圩村、王套村。此地东北濒临陈瑶湖,西北紧依老洲湾水网圩区。受上游白荡湖水下泻、下游陈瑶湖水顶托入江与长江水交汇影响,长江上游的江沙与两湖淤泥相阻沉淀聚集而成。据此洲的高姓、王姓族谱记载:沙渚的原始水影当在南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479-502)即成形。因此得名武梁洲(将梁武二字反用)。武梁洲上至现在的汤沟镇江厂村,下抵老洲头的林家圩,西北与老洲湾隔江相望(夹江尚存,现名叫东升河)。因白荡湖水经汤沟河从王套口入江,将该洲一分为二,又有上武梁洲、下武梁洲之称谓。传说木鹅漂至又得名木鹅洲。清末民初,老洲头为五娼庙开光庆典唱戏,东乡著名私塾先生曾作108字的长戏联,下联是“······八百年秋色平分八甲皈依······铜琶铁板闲弹古调闹鹅洲。”八甲:地名在老洲头下十里。鹅洲:即目鹅洲,在老洲头上十里(在博文《一副戏联的故事》有详细解读)。这些文字记载说明武梁洲即木鹅洲、木鹅洲即武梁洲无疑。

在唐宋以前或唐朝年间,枞阳东乡区域的长江主航道在北岸,抵现在的横埠河中游一线。横埠河北岸蜿蜒起伏的山岗亦能印证,如龙山矶头、九儿潭小不矶、横山矶头、苎家矶(即苎镇)、龙王矶等。这些山岗直抵江面,方称“矶头”。在这里,长江南北宽度达二三十公里。长江与湖泊相依相融,河沟如网密布相通。老洲湾、源子港这块狭长的水网陆地横卧江心,是南北过江的跳板。此段江面沙渚、孤岛不计其数。讯期,亦或是大水年份,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东乡沿江平原的百姓还在津津乐道的相传:在人类涉洲垦荒之前,此地是“南海稍”之说,滔滔江水、粼粼湖波,犹在眼前。依稀见得,湖依着江,江穿行于湖,沙渚隐没,岛屿摇曳,是一幅浪涛拍岸嘶鸣的画卷。岁月交替,沧海变桑田,水涨水落,沙砾俱下,泥沙聚积,沙渚与岛屿遂连成一片。在雨水少的年成或枯水季节,蒿草丛生,芦苇密布,鸟兽虫鱼相聚。黎民百姓始涉洲觅食果腹,捕鱼充饥,才渐有人迹,且多为江南贵池和江北山区贫民。随后人口渐多,垦荒沙地面积有限,江南贵池移民与江北周潭移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乡俗差异有别,地域偏见也难融合,矛盾逐渐显现。土地是贫民生存的根本,土地之争尤显突出,土地权属纠纷渐起,官司层出不穷。相传在唐朝末年,即有讼状告到朝廷,皇帝懒理朝政,便命大臣断其公案。大臣即命一木匠雕刻一木鹅浮于长江上游,看流向何方,判断地域归属,解决纷争。结果木鹅即停留在老洲湾南下武梁州北的芦苇丛中。此后上下武梁州即属贵池。从此,武梁洲又有了它的新名字—木鹅洲。此虽是民间传说,有以讹传讹之嫌。但八百里皖江,沙洲不计其数,唯武梁洲和木鹅洲共名,相依为命、难解难分。贫民百姓一代一代相传,你是难封其口的,这也证明:木鹅洲即武梁洲、武梁洲即木鹅洲。

木鹅洲地名传说的版本很多,但结果都是木鹅漂至而成名。但武梁洲就是木鹅洲毋庸置疑,有史可考武梁洲地域在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归属贵池亦是事实。

现在居住在武梁洲几户大姓族谱记载,此洲在南北朝时期即有原始沙洲水影,亦有可能,我认为该史料翔实。现在居住在该洲的高姓、王姓、纪姓、胡姓,来此拓荒垦殖,都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但他们肯定不是第一代移民。在他们登陆此洲前,即有丁家圩、孙家小圩、陶家圩等以姓氏命名的小圩口。而这些姓氏现在本地难寻其踪。有这种姓氏命名的圩口存在,则说明垦荒时间早于居住在这里的几家大姓前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有史可查,明朝初年,原桐城县在东乡设源子港、六百丈巡检司,这两地均距武梁洲上下不过十里。说明在明朝初,这一带沿江流域人烟稠密,课赋渔业相当可观,经济相当富庶。而这种繁荣不是几十年能够形成的,从南北朝到明初的七八百年间,社会安宁,风调雨顺的年景即有先民在此沙洲结庐为居,结网捕鱼。如遇水灾、人祸又迁徙他乡。沙洲上的一木一草,似乎是先辈离乡的背影和拓荒弯曲的脊梁。她们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频繁的洪水灾害导致贫民迁徙的接连不断,这就是沿江沙洲祖居先民的哀叹:富也沙洲,贫也沙洲;也是沿江平原文化习俗的凄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短暂的历史记载。

鲜活的长江水哺育了先人一代又一代子孙,又湮没了先人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啊!

在清朝初年,长江主航道南移,武梁洲和老洲湾之间只存夹江,最窄处不足几米。为便于两洲居民往来,地方绅士捐资筑桥,构通了贵池与桐城两县的交往,所以其桥命名:桐贵桥。现在的桐贵村即以此桥名而来。该桥毁于清光绪1898年间的百年不遇之水灾。清末民初,因普济圩几度筑堤垦殖,时兴时废,为堵上游夹江之水,在该桥遗址筑坝拦水,堵汤沟河(白荡湖)水经王套口入江,从此,下武梁洲与老洲湾、老洲头遂成一个整体,上武梁洲与老洲湾隔王套河相望。

1936年,民国政府将贵池县的大兴圩、九合圩划归桐城县第五区管辖,大兴圩、九合圩即是上武梁洲和下武梁洲。也即木鹅洲

漫步于水泥浇灌的长江大堤,眺望辽阔的东乡沿江平原,白浪滔天,沙渚摇曳的景象不复存在了。木鹅洲也好,武梁洲也罢。你屹立于长江边,站立了一千五百年,没有被江水冲垮,没有被长江水淹没,这让后人倍感欣慰!你的名字镶嵌着一个朝代的年号,透视着我们先人农耕渔业,生息繁衍的历史渊源。你的无畏和刚强阻挡一只飞流直下的木鹅,烙印着一个王朝的没落、腐朽和无能,彰显着你的底蕴与悠久,厚重与风骨,我们为之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56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积分
383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23: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1L43Q)S2J`W1QEX%{33(T2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