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旅游新闻网·旅新社8月25日讯 (文/图 纪良发徐从福) 池州东至县张溪镇有一个奇特而又神秘的类似“中英街”的村子,在民国时期被两个县所管辖。从通往池州公路东湖村路段十字路口,沿着“村村通”工程水泥道向东行3公里,神奇古老的村子——张溪镇东湖村的东田古镇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沿着曾被两个县管辖的干净而又整齐的古街道上,街道两旁虽已换成了小别墅式的楼房,但这个神奇的小古镇依然洋溢着神秘的色彩。
两个县管辖的小古镇
这个曾经被两个县管辖的小古镇,到了公元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一个县,取名“东至县”,东建街也随之易名“东田村”。
据县志记载,这个村子明清时期叫着古港镇,坐落在黄盆河(张溪河段)西岸,与石潭村(明清时称石潭镇)隔河相望。两镇之间的河段设有石潭官渡,是祈门经此官渡到至德——江西、东流——下江安庆的重要古徽道。民国时期即从1914年易名为东建街,隶属建德、东流两个县管。街西为东流县管,街东为建德县管,故名东建街。
在这块神奇的地方,汪李两大姓氏和睦相处,分街西、街东聚族而居。200余户,1000多人口。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内乱外患,到处抓壮丁以补充兵力。但在东建街抓壮丁时一个也抓不着。东流县派人来抓壮丁时西街的青壮年就跑到东街去;建德县派人抓壮丁时东街的青壮年就跑到西街去。东流、建德两县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独特的“硬腔”
东建街语系虽属赣语区,但这里人说话的语音与周边邻村人语音有一定的差别。他们说话时的语音有一种独特的“硬腔”,重音往往放在句尾。这时,一个70多岁的李老正坐在门前晒着太阳,记者和他攀谈了起来,如说“上半夜落金子银子,下半夜落棍子落袋。”“银”为第一声;“袋”为第三声,以描绘解放前一夜之雨造成不同的结局,前句表达欣喜之情,后句诉说痛楚之状。据了解,现在年轻人都不用“硬腔”说话了,只有六七十岁的老者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还能用“硬腔”相互交流着。
独创捕鱼工具龙网
李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独创了龙网捕鱼工具,到现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网长100余米,深5米左右。捕鱼时由两条船协调行动,每只船上分别由3人操作。船头是年轻小伙子,称“头奖”,中间的是中年汉子,称“放网”,船尾的是饱经风霜的长老,称“艄桨。”捕鱼前,渔者将龙网均等的堆放在两船舱上,并排行进。当艄公发现有鱼窝时,一声令下,两只船迅速分开,随着桨起桨落飞速前行,形成3亩左右的包围圈。接着船老大一个动作,“头桨”“放网”两个渔者同时拉紧上下网纲有节奏地往船舱里收网。当龙网快要离开水面的时候,网中的鱼纵身雀跃,场面十分壮观。据说,历史上曾经一网捕过上万斤鱼,这是任何一种捕鱼工具都无与伦比的。
卷烛芯的人半夜眠
古时的东建街热闹非凡!整条街道人来车往,人声鼎沸,简直是个“不夜街”。打大网的人五更起,卷烛芯的人半夜眠。汪氏家族卷蜡烛芯的活计多是在夜间进行。这个独门绝技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汪氏家人自觉遵从祖制,确保子孙后代财源不断。他们卷出来的烛芯一部分自己浇注蜡烛销售,一部分销往安庆、九江,供不应求,收入可观,财富滚滚来。
卷烛芯要具备三种材料,即灯草、芒杆和丝绵。灯草的最好的产地在苏州。它细长如粉丝,柔而软,软而脆。芒杆主要生长在山冲的河沟里,一到秋季,他们自带干粮,爬山涉水几十里,翻山越岭几道沟收割着芒杆,备足一个家庭一个冬季的劳作之用。烛芯芒杆有极严格的尺寸要求,按“五个”“半斤头”“一斤头”等类型,将芒杆放在特制的芒床上固定,用锋快的刀切割成4寸、8寸、1尺2寸长的小芒子,就可以在案板上卷烛芯了。那柔脆的灯芯草紧紧地卷在小芒杆子上,然后用丝绵紧紧缠住芒杆两头,以防灯芯草松散。学卷烛芯,如果能者不点拨于你,你就是学它个十天半个月也学不会的。
勤劳而又睿智的东建街先人们,李氏家族独创“龙网”捕鱼,汪氏家族独掌卷烛芯绝技,为子孙后代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们还不断的追求精神享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
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的“东至花灯”节目,那古典厚重的东田磨盘灯视频播出以后,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说到磨盘灯,磨盘灯的传承人李老支书,滔滔不绝地讲叙了磨盘灯抢救性恢复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艰难情景。
由李氏独门承玩的磨盘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这个灯体笨重而又奇特,远看似亭子,近观像小戏台。上下有两个盘子安装在2.5米左右的中心轴上,以竹为架,蒙绿布,镶红慢。舞动时,百烛齐亮,灯体通明,灯盘边装饰的各色花卉,飞禽走兽,在或顺或逆转动中栩栩如生。在转动的盘上伫立两个男孩扮成“老鞑子”和“小鞑子”;下盘四个穿红着绿的男扮少女,手提花篮,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在锣鼓乐器声中口唱民歌黄梅调。
说到李氏承玩磨盘灯,汪姓家族自豪的讲叙着舞红龙灯的美好传说: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晚,传说生性好玩的河龙王小太子云游至此,看到人间把玩着磨盘灯,大吃一惊:人间怎么有这么美妙的“龙珠”?不免降下云头,随着磨盘灯的舞动,来个“小龙戏珠”。贪玩的小龙王,忽然听到雄鸡啼鸣的声音,落下行头而去,被汪氏先人拾到,供奉在祠堂里,真是求雨有雨,求福得福,求子生子,求财发财。乐善好德的汪氏族人将小龙的行头披红挂彩,走村串户送福送吉祥。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鞭炮接送,热闹非凡。汪氏舞红龙灯闻名十乡八里,乡间纷纷效仿,便衍生了黄龙灯、青龙灯、乌龙灯和紫龙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