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之旅
汪日海
在黄山脚下,有一个很古老的县衙府,是安徽省歙县。
今年的清明时节,因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约函,我和几位汪氏家族的后裔一道去参与那场蛮有意义的活动。
在去之前,我以为那个地方是个很大的城市,因为,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之地,所以认为到古城歙县肯定有游玩的雅兴。在车上,一路上高山峻顶从窗外而去。到达目的地,是下午的四点左右。我的眼前,这个号称千年古城的歙县所在地,面积并不大,前后左右用眼四周一看,是群峰相围,树竹参天。一座在大山坞里的城市,并不像北方那么个开宽的地城。但是,在大山的脚前,有一条名叫新安江的河流,清清如碧的水面,在临近傍晚的余辉照耀下,使我想起古人一句佳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望见半山腰的坡地,杏黄的油菜花面地盛开,在沿江两岸也是花的世界,依山傍水的微派建筑,的确别具一格,那街道上,人流如织,大多数都是前来祭祖或踏青观光的外地客。
我们来到披云山庄报名登记,在这块占地约二千平方米的倚山而居的山庄屋堂内外,有数百位从祖国各地汇集的汪氏后裔,还有旅居海外港台的游子们,人面初识格外相亲的语言,大家都自报家门,场面非常热闹。作为东道主,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组织者,他们对不远千里甚至万里的来客招待十分周到,并且由各位来宾用毛笔签名,真是头一回碰上的稀罕事件。
还好,我没有出洋相,拿着毛笔写上姓名时,身后有一大群人在观赏我写字的模样。有的伸出大拇指讲:汪华文化的血脉流淌千秋,大有后人……此时,一位长者对我说,一定要把毛笔字书法往下传去。听后,我激情感动地向那名退役的老将军敬了一个礼。
在夜晚,虽然人生地不熟,浏览夜市街面上风情,好客的徽州人却对我们十分热情,无论是在商场里,还是在街道中,只要想打听什么或者想了解当地的民俗,蛮有文墨气度的歙县市民用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夜市中的人烟川流不息,灯光通明透亮,显现宁静而安稳的城市风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回味。
第二天早上,丽日和风。大家在披云山庄用膳后,整装待发,并且由歙县的公安、交警、城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乘车往越国公汪华安息的云岚山集结,在那儿举行了特别盛大“壬辰龙年越国汪王清明祭”活动。在这儿,我所见到的千年老祖先的墓址,有历代的大文豪作赋颂词,铸立在草地上一块块历尽风霜的碑石,见证了不计其数文人骚客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也许,以推崇读书谋业的微州人民,把我们的祖先汪华奠定为徽派人文始祖确是有历史依据的。
此项活动完毕之后,又随即来到了古衙府里面,不妨讲点见到的奇观古建筑,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古城墙,是古时微州县衙的遗存之物,那一块块灰红色的岩石,彻垒成墙的状态,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淋,但仍然坚固而结实,在古衙门的正南面,有一座“大学士”门坊,门坊的石刻,记载了这地方历代读书人求取功名寒窗励志,让人读后百解其史,还有“微州人家”的雅室楠木雕画装饰,仿佛回到千百年前的徽州人家繁华豪宅。当由黄山市组织的汪华文化研讨会文艺节目表演,宽阔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把这古城的文风推上高潮。看,那个在千年以前流兴的抬“汪王公”民俗艺术展现,古瑟古铜锣的敲打吹唱,一段段安徽黄梅戏歌的表白……悦心赏观的观众们,安微省电视台的记者们,黄山市政的主要领导,还有从上海、北京、台湾、香港、云贵高源到河南,山东至江浙的汪氏后裔和游客,把这么个千年古衙府捧得热火朝天。在文艺表演之前,由歙县的副县长程兵先生祝词,在他的讲话中,用安定和谐的歙县人民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们来看一看今天的千年古城历史见证,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明裕先生(原黄山市委副书记)、黄山市社联主席汪炜、徽派学者方利山先生和原黄山日报的高级记者汪怡民先生,他们分别用古典精彩的文辞向大家述说了古城歙县千年历史的演变……
好一个独特的徽派文明象征,不管怎样讲,也不论参与此项活动的来客姓属何方,这么个隆重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清明祭祀活动,是向世人展示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延伸。在我看来,书香溢墨传家诗的古城歙县徽州这地方,仅从一方青石砚台,就可以使我触及摸索这地方久远流长的历史来源,可以从越国公汪华那时追溯至秦汉时中原文化,你说,这五千年的华夏历史的辉煌,在哪一个地方不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遗风吗?
不虚此行的徽州之旅,有时间我还会来此地作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