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3 17: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明山和汪道昆(一)
--------------------------------------------------------------------------------
日期:2006-3-31 阅读:1607次
松明山
“家世千秋里,文章百代师”。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府推官龙膺赠给松明山人汪道昆的一副楹联。松明山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孝悌乡龙兴大社千秋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东红行政村,现有人口327人。
松明山背靠黄山第一峰——紫霞峰。紫霞峰余脉九座山峦,像九只威武的雄狮,梯次伸向村庄。因村后来龙山上古松参天,虬枝蔽日,苍老流脂,点火即燃,故称“松明山”。村前一马平川,良田成片,再前是丰乐河,对河就是有名的“歙县两溪南”的西溪南。村中房舍均坐北朝南,村内两条石板街道横贯东西。东边由岩寺经富山、江祁寺入村,村口有座大门楼,称东城门。西边从潜口经塘坝入村,村口也有座大门楼,称西城门。如果东、西城门关闭,整个松明山村就与外界隔绝,外人也就无法进入松明山村,有着拒盗防偷的功能。后街出西城门通往潜口的大路上,原有明代红岩石牌坊,惜在清末倒塌。村右通往西溪南的石板路上有亭称“新亭”,并有清代建造的茶园石牌坊,亦在民国时期倒塌。从松明山前街经新亭,过茶园石牌坊,转上潜口通往西溪南的大路侧有一座文会馆。文会馆飞檐翘角,角置铜铃,风起铃响,有骏马奔腾之势。村头水口有一条人工构筑的土坝,来龙之水自其东麓沿土坝向西经文会馆下折注入丰乐河。坝上遍植落叶乔木,春夏季节枝繁叶茂,秋冬时节叶落霞飞,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明媚的自然风光。
风水之说,东水往西流,富贵在两头。松明山在明代商贾辈出,文风昌盛,更因出了一个明代兵部左侍郎、戏剧家、文学家、文学家评论家汪道昆而载入史册。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四十一年,倭寇犯闽,奉命与总兵戚断光御敌,大败倭寇,因功升兵部右侍郎。隆庆六年(1527),巡视蕲辽边防,上《防务方略》,受嘉许,转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年(1574)致仕归里。工诗文,擅戏曲,与同在兵部任职的王世贞并称“两司马”。著有诗文集《太函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杂剧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长生殿》5,合刊为《大雅堂乐府》。曾托名“天都外臣”作《水浒传序》。为明代“后五子”之一。祖上从休宁县西门迁入松明山,世代务农,传至汪氏十六世时才开始经商,并取得巨大成就。《太函集》卷17《寿十弟及耆序》云:“由吾曾大父而上历十有五世,率务孝悌力田。吾大父、先伯父始用贾起家,至十弟始累巨万。诸弟子业儒术者,则自吾始”。
他方人是左儒右贾,徽州人则是左贾右儒。汪道昆因祖上经营盐业发家致富,其大父曾任浙盐祭酒,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培养他进入仕途。汪道昆与一代明相张居正、大文豪王世贞为同科进士。初任浙江义乌县令时,为保一方人民安居乐业,防盗贼之险,组织地方武装,闲时操练,急时上阵,境内盗贼闻风丧胆,有效地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调任福建副使。当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汪道昆驰浙请援,时任浙江总兵的徽州人胡宗宪选派名将戚继光赴闽抗敌。汪道昆与戚继光率领由汪道昆组织训练的义乌县民团(史称“义乌兵”)奔赴福建沿海前线。汪道昆出谋划策,戚继光领兵布阵,亲密合作,大破倭贼。当时倭寇所用日本军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中国兵器无法抗衡。汪道昆发明“筅”这一神奇兵器,在大破倭贼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命士兵上山斫来老毛竹,削去细枝,留下削得笔尖的粗枝。交战时,士兵手握丈余长且枝桠百齿的毛竹直捅倭贼。倭刀虽利,但削去一节还有数节,很快被没有削完的毛竹捅倒,我方因此大获全胜。“福建倭寇次第削平,斩首6000余级”。合作期间,汪道昆与戚继光结下了生死情谊。万历初,戚继光由统率边关九镇的蓟州总兵调往广东。在挂冠隐居在天都峰下的“天都外臣”汪道昆的劝说下,戚继光辞去其广东总兵之职,经武林(杭州)溯新安江而入徽州,会聚千秋里,同建肇林社,滞留数月之久。汪道昆《太函集》中有《戚少保自肇林饮千秋里,召小女郎歌舞侑觞,漫赋四首》云:“江村八月月生明,上客巾车出化城。忽到新妆当户主,却疑天女散花行。”“女郎阿阁近蓝桥,仙侣纷纷未可招。醉里莫疑西第客,尊前不是董妖娆。”……汪道昆弟汪道贯著《仲淹掌录》云:“元敬(继光)至歙居千秋里,欢饮数月,同建肇林禅堂。请峨嵋僧晓公举圆通忏,为薰修礼拜威仪。开忏之日,拈香膜拜者近万人,一时传为盛事。”以上史料足以证明松明山村在明代万历年间人气是何等兴旺!
松明山不仅有谈禅的肇林社,还有汪道昆组建的以谈艺为主的白榆社。当其时,文人骚客一加入谈艺论文的“白榆社”,则名声雀起,四海称善。在明代万历年间,天下多少文人骚客、佛道精英汇聚松明山,高歌赋诗,纵情论文,谈禅布道,可谓盛极一时。
歙人汪印苔《歙浦馀辉》记载:“王州(世贞)过千秋里,访伯玉,淹留数月。”张潮作《洪愫庵玉图歙问序》亦记载:“王?州先生来游黄山时,三吴二浙诸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先生闻其至,以黄山主人自任,僦名园数处,俾吴来者,各各散处其中。每一客必一、二主人为馆伴,全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约各称其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弈、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有或屈于主。?州大称赏而去。”“僦名园数处”,从松明山残留屋基建筑规模来看,除在松明山安排外,可能利用了隔河相望的西溪南村富商大贾的私家花园。因为在明代的西溪南,有据可查的私家花园多达10余处,而且规模庞大,建筑精致。安排百余位三吴二浙之宾客,加上东道主方的陪客,非松明山一地所能容纳。
汪道昆居屋称“百部房厅”,有花园数处,房屋建筑规模之大,可见一斑。花园里有“畏清”二字刻石,无款识,想来应是大名家手笔。园已不存,仅留遗迹可鉴。如今,松明山汪氏后裔只有5户,不足30人。原因是汪道昆致仕后,晚年移居歙县东门外桃源坞,筑“太函书院”著书立说,今歙县上路街汪氏就是其后代。据笔者考证,汪道昆后来又逃避世俗隐居黄山,闭门谢客,著成天下奇书——《金瓶梅》。
松明山不仅出了个文韬武略兼备的汪道昆,其弟汪道贯、从弟汪道会也是人杰,史称“汪氏二仲”。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八《汪仲嘉程葛人佚事》载:“汪道会,字仲嘉,道昆从弟。著《小山楼稿》。与汪仲淹道贯,称汪氏二仲。天启中,寺人刘朝用以矿事至新安,群不逞翼之,议伐冢夷居,群情恟惧。道会轻身往说之,朝用为所动,他去。全郡以安”。康熙《徽州府志》卷15《风雅》云:“汪道贯,字仲淹,歙松明山人。道昆弟。……中贵刘朝用闻名欲见,辞之。……矿事兴,朝用至新安,群邪翼之,议伐冢夷居,且捕辱余太仆,长使计无所出,道会请往说之,朝用遂散其党,遽还金陵,事得寝。”汪道贯不畏权贵,刘朝用想见他,居然难得一面之缘;汪道会不怕群邪,为民请命,保住一郡之安。
松明山在清代还是人丁兴旺,文风昌盛,经济基础牢固。在清末,松明山建一戏台,八门出入,需悬挂120盏灯火,俗称“亮台”。该戏台可拆移拼装,一色槅子门扇,花鸟虫草,雕镂精致,号称徽州府第一戏台,一时传为佳话。后转卖给西溪南村。
松明山的倒败,大概缘于“长毛反乱”,加上血吸虫病流行,造成人口锐减,田园荒芜,解放前夕仅剩几十人。解放后,这里不仅消灭了血吸虫病,又安置了部分新安江库区移民。今天的松明山,现代民宅连幢接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真是:物换星移几度秋,松明山村竞风流。朝变代改今胜昔,明迹可鉴青史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