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肃清创作当代《清明上河图》
——《百业新图》向国庆60周年献礼
【字体:大 中 小】 2009年10月09日08时39分 【视力保护:■ ■ ■ ■ ■ ■ ■ 】
池州杏花村中学退休教师著名画家汪肃清倾住巨大心血,历时半年,创作长卷风俗画作品当代《清明上河图》一一《百业新图》向国庆60周年献礼。
《百业新图》长39m,行业100个,人物405个,各种车辆40辆。这幅画中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故乡和祖国各地一样,经济繁荣,商旅成流。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每漫步街头,见到无数小商小贩或奔波于集市社区,或忙碌于街头巷尾。他们用智慧和辛勤汗水自主创业、自食其力,在改变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同时也给国家减轻就业压力做出了奉献。想到这些,画家汪肃清钦敬之意油然而生。
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当代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来表现和讴歌这些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者,自是责无旁贷。为此,画家汪肃清数年前便打算创作一幅表现小商小贩辛勤劳作的《百业新图》。由于种种原因的耽搁未能如愿,,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他激情澎湃,历时半年,终于完成《百业新图》向国庆60周年献礼。
长卷风俗画作品《百业新图》不同于同类题材长卷作品的是,画面将所有的人物、道具等连续有机地安排在一起,使人物之间有着内在的事、物联系和情感交流,而不是将它们一个一个孤立地去表现,试图从人物间的相互联系和面部表情中,体现出一种和谐气氛和乐业的精神面貌。画面以“导游”带领游人(隐喻带领观众)的方式进入,连续不断的人物安排和散点透视的运用,让观众在观看画面内容的同时,有着漫步街头边走边看那样身临其境的感觉。紧接其后的是安排一个老人卖传统的手工艺品“中国结”,以此激发观众、游人的爱国情结和饶有兴趣地观看后面市井风情的欲望。随后就是一支鼓号队和礼仪小姐簇拥着一块写有“开业大吉”的牌匾,预示着后面各行各业的渐次展开。画面中两次运用了人物重复手法:一是在画面的前部,有几位打工仔身背行囊,精神焕发、满怀希望地去外出打工。画面的后部,这几位打工仔再次出现,他们风尘仆仆满载而归,不远千里赶回来和家人共度春节。二是在开始和结尾部分安排导游和游人两次出现,目的是给观众一个前呼后应完整画面的交待。最后,以一位姑娘手持相机按下快门,将这繁荣的市场、勤劳的商贩与和谐的气氛美好定格。
从多方面努力体现《百业新图》中的“新”是本画的重点。全画中的人物服装款式、文饰、发型、鞋帽、箱包、车辆和诸多服务行业使用的工具等,都力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即使是代代相传最为传统的烤山芋和濒临消亡的钉秤行业,还有电子秤的出现。
画面所表现的各行各业除了一部分是本地传统的手工艺、土特产品外,还有很多外地的如新疆的烤羊肉、果仁糕、江苏馋嘴鸭、阜康方片糕,以及新兴行业的电脑配像、雕刻机、织补、彩票、签名设计、手机贴膜等,甚至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小吃如韩国铁板烧、意大利煎饼、台湾手抓饼等。
在画面黑白灰的处理上,人物、道具的线条用浓墨勾成;其边缘轮廓线和结构线的边缘是用不同深浅的浓淡墨染成,其余大部分形象均未着墨和色,力求给人一种清爽雅致的艺术效果。
为了做到画面既同样又有变化,在人物安排上尽力做到疏密有致、聚散得宜、高低错落。同时,在整个画面中人物、道具的黑白灰处理上力求节律美感。(纪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