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3 16: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几世裔孙计算
按头尾算,用“大数-小数”公式。
例:爽公是45世,中元公是58世,即58-45=13,从爽公算起中元公是爽公第十三世裔孙。
注:“孙”字的繁体字是“孫”。《说文解字》:“孫”,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康熙字典》采用此解。“孙”字单独使用时,为《尔雅•释亲》“子之子”之义。但“孙”有时、特别是和其它字组成词时,则具有多种意义,其意义虽与“子之子”有关,却不等于“子之子”:“子”之各世后裔依次为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几世孙——在世系上,定某人为第一世,则其子为第二世,孙为第三世,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依次为第四至第十世。(请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孙”。)
对于第一世的某人来说,第十一世及以后的世数者,只用“第一世的几世孙”、而不用“×孙”来称呼。这就是“几世孙”一词的来因。因为要记忆来、晜、仍、云、耳已经不那么方便,假如再创造更多的孙名,就更麻烦了。人们发现“几世孙”,其逻辑性好记好用,就推前到玄孙及以下都使用它。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就有“晜孙……己之六世孙也”之说。西汉《史记》说赵武灵王是赵鞅的七世孙。
“几世孙”的原意为“下(或后)几世孙”。其中的“孙”,解作“后裔”,不是狭义的“子之子”。既然是后裔,“下(或后)”可不必带着,就迳称“几世孙”;而且,“子”亦可以称为“一世孙”了,即“下一世的后裔”意。(实用上仍称子、孙,计算上则为一世孙、二世孙。)与此相对称,“几世祖”原词为“上(或前)几世祖”,其中的“祖”,解作“先祖”,不是狭义的“父之父”。同理,可迳称“几世祖”;而且,“父”亦可以称为“一世祖”,即“上一世的先祖”意。
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中就载有:“晜孙者,玄孙之孙,己之六世孙也。”即:
世系: 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名称: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来孙 晜孙
己之几世孙: 一世孙 二世孙 六世孙
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
这是“几世孙”的算法,也可以说是定义。(由此可见,“世系”的“世”和“几世孙”的不同。若自己为第五世,则晜孙为第十一世,儿子仍是自己的一世孙,晜孙仍是自己的六世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