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http://www.dangdaiqiyejia.com/Catalogue1.asp?id=311&cna=
中国百家姓汪氏旺族遍华夏
中华三显学徽州文化耀神州
——汪氏宗亲联谊与越国公汪华文化暨徽文化研究蓬勃兴起
■ 本刊记者 任建英
南国三月,万木吐绿,木棉花红,春意盎然。
15日这天,来自广东、北京、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地的越国公汪华后裔、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员和海内外徽学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在佛山市南国桃园宾馆相聚一堂,举行"徽学"与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
徽学与藏学和敦煌学一起,并列为中国三大显学,它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绽放着绚烂的光彩。2001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到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山市考察时,就曾对徽文化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开发利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种形势下,徽文化的研究热潮不断兴起,而作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人文初祖"、曾对徽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也日益升温。
徽学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并在徽商.徽州宗族.徽州社会文化等方面已取得不少有份量的成果。而作为徽州学新拓展的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近年也开始热门。2008年4月,在汪华故里古徽州.今黄山市成立了汪华文化研究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徽学专家、学者,越国公汪华后裔,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成员一起相聚黄山。开启了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黄山市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总参谋部某部原政委、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汪承兴(逸群)先生,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说,纵观汪华文化现象,其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遗产是:一心为民,保境安民,保护了古徽州的安全,促进了山越民族与中原南迁衣冠大族的融合与和谐,为古徽州的后续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切为国,主动放弃王位归顺朝廷,以身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为贞观之治的鼎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古徽州从隋唐时期一个偏僻落后之地,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和徽商故里,引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数百年,无不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汪华的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着他千古不朽的人格魅力。他认为,在徽州及江南六州和全国有关省区,由祭祀越国公汪华产生的徽戏、徽商文化、庙会、花朝会、抬汪公、游太阳、赛琼碗等民风和民俗文化,既奠定了徽文化产生、发展、传播和繁荣的基础,又衍生和促进了徽州民俗、徽州戏剧、徽州工艺、徽菜等独具特色的徽文化的发展繁荣。开展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不仅为徽州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新的视野,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把徽州文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新水平,对弘扬徽州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实现民族复兴,都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各民族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共同发展,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中华民族又姓氏繁多,自古有百家姓之说。而且各姓氏宗族枝繁叶茂,犹如母亲河上的各条支流,共同汇聚成波浪壮大的长江黄河,孕育出华夏之文明,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与发展。
在我们伟大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的百家姓里,有一支汪氏宗族,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光辉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创造着辉煌,闪耀着光彩。
和整个民族一样,汪氏宗族源远流长.据汪氏宗谱及有关史书记载,汪氏宗族可上溯到公元前2697年轩辕黄帝,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等,至公元前576年鲁国第21任国君鲁成公(周文王姬昌之后)与夫人姒氏生一子,因其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遂合而取名为汪。成年后汪仕显鲁国,被封为上大夫.颖川侯,食采颖川。汪生一子名挺,任周司谏,挺长子诵,任周司马,他依祖父之名为姓,改姬姓为汪姓,遂开汪氏之宗,并奉汪侯为汪氏始祖。
汪氏开宗至今的2580多年以来,顽强的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族群人数不断地发展壮大,迁徙聚居地也不断地扩展。自春秋战国和先秦时期发祥并活动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起,两汉和隋唐期间,已遍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河南.湖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北等地,宋元明清至今,即以安徽为中心,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扩散,还有一批移居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据史书记载,汪氏人口在宋朝时约47万,占全国人口0.60%,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时约为62万,占全国人口约为 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当今480多万,占全国人口约0.4%,排在百家姓氏第56位。
汪氏宗族作为轩辕黄帝后裔.周文王一脉,作为贵胄世家.名门旺族,几千年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汪氏宗族从一世鲁国上大夫汪侯,到四十五世越国公汪华九子,连续45代,历经1300多年,均建功立业,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列于六卿.司马.郡守.县令,世代显赫。唐朝之清末,汪氏共有进士807位,其中有8名状元。特别是宋朝以来,汪氏宗族更是枝繁叶茂,兴旺发达,英才辈出,仅《中国名人大词典》就收录汪氏历代名人382人,占《中国名人大词典》总人数的0.81%,排在全国名人姓氏的第20位。其中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03%,排在第18位;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07%,排在第19位。
在汪氏宗族100多代繁衍生息出来的英才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第四十四世越国公汪华。
公元586年出生于古徽州绩溪县登源里汪村的越国公汪华,是中国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也是古徽州一位传奇而又传神的大英雄,还是汪氏宗族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显赫人物。在隋朝末年朝纲不振.天下大乱之际,他举兵起义,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并建立吴国政权,称帝吴王。他保境安民,造福一方,在其统治上述六州的二十多年里,广施仁政,促进了古山越族与中原南迁衣冠大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元621年,在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稳定北方即将挥师江左之际,他审时度势,为江南六州黎民百姓福祉着想,主动放弃王位,归顺大唐,使人民免遭一场战争灾难,为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和人文始祖,越国公汪华对徽州文化,特别是徽州民风,产生过深刻影响。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从而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而归顺大唐之举,又使得本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当地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在官府的教化及当地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这就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徽州文化的孕生发展。由于越国公汪华在前歙州后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的局面,徽州人由衷地崇敬和爱戴这位乡里伟人。久而久之,他被逐渐地神化为徽州的地方神,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既是六州安稳的保护神,又是尽忠报国的典范,还是祈雨抗灾的灵神,过去甚至被桑梓故里的父老乡亲奉为徽州的太阳。唐宋元明清至现在的1400多年来,徽州暨江南六州的百姓爱戴他、怀念他、祭祀他,历代皇帝肯定他、褒扬他,唐朝以来先后有9位皇帝19次下诏嘉封他;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敬仰他、参拜他,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赵普、周歆 、吕蒙正、汪伯彦、朱熹、苏辙、文天祥、护都答儿、汪志伊、胡富等数百多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题词、写诗颂扬他。
这次研讨会,由广东及海外汪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汪俊主持,黄山市越国公汪华研究会副会长王庆丰等出席了会议。与会的徽学专家、学者和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成员纷纷发言。他们认为,汪华文化研究要置放于徽州文化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要借助汪姓源流探路及其宗亲网络编织古徽州丰富的社会人脉资源及繁复关系,建立强化区域间乃至境内外的睦族联谊关系,为招商引资、建设徽州故土、振兴家乡、聚拢人脉、搭建平台,汇集资金。他们认为,越国公汪华善于施仁政、惜子民、识大体、从大局、顺潮流、智明断,不惜放弃王位助益国家统一,研究和弘扬汪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需要越国公汪华的这种胸襟和情怀!
据悉,今年11月,将由黄山市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和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在黄山市举办"越国公汪华文化暨徽州文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将有2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黄山市有关方面对于越国公汪华遗迹的整修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