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470|回复: 13

徽州“抬汪公”民俗及价值---方利山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10-3-22 21: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抬汪公”民俗及价值---方利山




(黄山学院文学院,中国黄山,245021)

【摘要】   隋唐歙州汪华是有功于民于国的历史伟人。由“汪华信仰”衍生的古徽州“抬汪公”民俗丰富多彩,和贵州屯堡“抬汪公”民俗交相辉映,是徽州文化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繁荣之际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汪华  抬汪公  非遗  转变  价值

我国历史上,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国家动荡,群雄竟起,兵火连连。歙州汪华(公元586——649),顺应民心,起兵据有歙、宣、饶、婺、杭、睦六州,保境安民,促成了入徙徽州中原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百姓安居乐业;李唐灭隋之初,又“识机慕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归附李世民,维护唐大一统,被封为“忠烈王”、“越国公”。(1)由于汪华“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有功于国于民的历史贡献,是徽州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在历代封建皇帝欶封、褒扬和民间百姓崇奉、诚敬的造神运动中,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农民首领演变成为“越国公”、“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成为能“出云雨御灾厉”、庇佑百姓、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地方神灵;其九个儿子,也被奉之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成为百姓敬仰的“助护”、“忠护”,“八老爷”、“九老爷”等菩萨。千百年来,在徽州民间百姓中根深蒂固、影响最广的“汪华信仰”,终于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祭祀的民俗活动,这些“汪王祭”民俗活动又形成了各类徽州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饮食艺术、民间体育艺术,成为徽州文化中最为生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特独而亮丽的徽州文化生态。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绩溪登源花朝会,在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生动的描绘。
绩溪西坑赛琼碗    在汪华故里绩溪乡村汪华生日的汪华祭祀活动,民间俗称“闹十八朝”,许多地方汪姓氏族祭汪公父子的活动尤为隆重。绩溪北乡西坑、胡家的“花朝会”更有特色,这就是名噪远近的“赛琼碗”活动。绩溪西坑村早年在村东建有汪公庙,安坐一尊高大的泥塑汪公大帝(称为坐公,不能移动),另有较小的檀香木雕塑的汪公像和太子像(称行公),由太子会安排,每月轮流供奉在“斋官”、“头首”家中正堂上,天天祭拜,香火不断。“斋官”“头首”是组成太子会的成员,从村里东、南、西、北、中五隅选出,每隅有一个斋官,两个头首,;再从全村15个斋官、头首中选一总斋官,负责主持太子会,逢大年(即农历闰年)更换另选。闰年要组织举办大年会(又称“善会”、“龙舟会”);平时轮流供奉祭拜汪公、太子二神,具体组织每年一次的“十八朝赛琼碗”活动。
庆“十八朝”的活动从正月十五开始,社坛大庙里清扫布置,张灯结彩,正厅前面挂上绛色镶金绣花大帷幕,梁上悬满各色彩灯:钟灯、鼓灯、元宝灯、如意灯、双钱灯、八角挑担灯、走马灯……。元宵夜祭拜汪公、太子二神,闹元宵,赏花灯。还举办“送喜灯”活动,由太子会主持,以汪公、太子名义,鼓乐喧天地将一盏盏八角彩灯送到村里本年娶进来的新娘家中,“送灯、送喜,早得贵子”!以博“送喜添灯(丁)”之兆。
十六日,由五隅头首组织村民,撑旗打鼓燃放鞭炮,用四人抬珠珑大轿迎接汪公、太子从村里进入社坛大庙。神像上座时,鼓乐高奏,鞭炮齐响,三门铳响彻云霄。大庙天井内杀猪宰羊,后将整只猪羊披红插花架于猪羊架上。下午,斋官、头首和村里向神灵许愿赞助的人家给二神敬献供品——“琼碗”和烛炬。“琼碗”是每家一行,12只;烛炬一对,重2到3斤,摆在“琼碗”两头。正堂两边还有一对大蜡烛,重达20多斤,木制朱漆描金烛台有一人多高。全堂点亮,烛火昼夜通明。
十七日,汪公诞辰前夕,是庆祝寿诞正日,俗称“暖生”。上午,举行神像出巡赛会。出巡队伍以三门铳为先导,每隅3支,共15支。三门铳由年壮后生跑在前面冲天齐放。松明火把领头,金锣开路,4块回避牌喝道显威。回避牌红漆烫金,有两块刻着“肃静”、“回避”。另两块刻着二神讳名“敇封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敇封通真三太子”。全副銮驾(24件)紧随其后,那是用优质点铜锡铸造的帝王御用仪仗,有日月宫扇、铜锤、斧钺等,威严壮观。接着是五隅的队伍,各有5面龙旗,3面蜈蚣幡,颜色分别是:东隅为青,南隅为红,西隅为白,北隅为黑,中隅黄色。旗幡上都缕金织彩,绣着金龙、云彩等图案,旌旗猎猎,煞是威风。各有锣鼓全套,由五个人齐奏鼓点。专人燃放炮竹,噼啪声响个不停。五隅队伍之后是由老艺人组成的乐队,堂鼓、报鼓、喇叭、箫笛等,演奏徽调曲牌和戏文。汪公、太子二神在众人簇拥中缓缓而来,二神已由平时素袍便盔更换上龙袍、金盔,端坐在四人扛抬、精雕细缕、盘着双龙的珠珑轿里,神态威武而安详。太子会的斋官、头首们手拈檀香,虔诚恭敬地尾随其后,护着二神。
出巡线路从社坛庙起程,沿着村外大道先到桐源河东的窖灶上村(属东隅,同一太子会),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一里多长。进村后,顺着河两岸水街,穿行于东西各巷路,家家焚香跪拜,燃放炮竹,抛撒五彩利市钱(条形及小方块彩纸),祷祝汪公、太子神灵护佑,祈求年丰人寿,国泰民安。游完全村,送二神回归大庙。
下午,举办祭祀,大赛琼碗。
祭祀又称礼生祭,由24名礼生分列两厢,村中年长且有威望者担任大赞和陪赞站立堂上,又有司仪、东引、西引等各司其责,礼生手捧茶、酒、三牲及香、帛等供仪,总斋官主祭。按照传统礼仪,由大赞高唱祭祀程序,司仪引导礼生和主祭进行各项祭祀程式,最后为“捧祭文者读祭文”,大赞宣告礼成。设祭时,观者倾村而出,邻近四村八社的观众也蜂拥而至,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在观看祭礼的同时, “琼碗”也已在祠堂案桌上壮观地摆开。“琼碗”本为供品,因其冠冕艳美,富丽多彩,如琼似玉,故名。观众一边欣赏琳琅满目的“琼碗”,一边品评其技艺的高下,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这就是“赛琼碗”。
摆琼碗的大案桌(名琼碗台),由6张长约8尺、宽4尺的大桌拼成。神像前顺序摆着清茶、美酒、糕点、三牲(猪、鸡、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只。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细瓷碗,碗沿贴上金箔或彩纸,盛着各色供品。这些佳美供品都是乡间徽厨高手艺人所精心制作。有用多种土特产、山珍、海鲜为原料烹制成的各色菜肴食品:用全鸡、全鱼、全鸭制成“丹凤朝阳”、“鱼跃龙门”、“芙蓉香鸡”等佳肴;用猪尾、猪耳、猪内脏、火腿、香肠、肉松、皮蛋配以青红丝制成花色冷盘;用金针菜饰成菊花,香菇做成睡莲,瓜子仁、冬笋片、豆腐皮等配以翠绿菠菜制成梅花、牡丹、月季等花卉;用海参、乌贼、对虾、海蟹、海蚌和海带、紫菜等组成水晶宫八宝图;用面粉制成“蟠桃献瑞”、“福寿(佛手)满堂”、“和合利市”、“年年如意”等寓意吉祥的花色细点。这些菜肴细点,荤素兼备,造型悦目,色香俱全,体现出徽菜特色和徽厨的高超技艺。列展的还有土艺人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和花鸟盆景:如以稻麦五谷排列组合成各种花色图案,象征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将十多种作物种子温室催芽,精心育成多彩的作物幼芽,呈现生机勃发,春意盎然;将彩色纸粘绷于碗口,制成鼓形,把麦秆剪成碎段,染成五彩,用浆糊将彩色麦秆粘于鼓面,组成龙凤、八宝(又称暗八仙)等图案;或在鼓面上用蜂蜜书画上花边和字撒上黑、白芝麻,显现出花边图案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丰人寿”、“金玉满堂”等吉祥语;以松、柏、梅、竹、兰草、藤萝、树桩等设计成“松柏同春”、“岁寒三友”、“竹报平安”、“幽兰吐瑞”等花木盆景;以飞禽小兽制成“百鸟朝凤”、“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百福(蝙蝠)呈祥”、“松鼠葡萄”等翎毛小兽盆景。件件匠心别具,惟妙惟肖。只只琼碗都是特色徽菜的展示,也是朵朵绚丽精美的民间艺术之花。
当日晚间,由村中老艺人(吹唱班)在神前吹拉弹唱,庆闹延寿。深夜,尽欢而散,由太子会供应一餐八宝菜粥,到场观众都可以任意取食。人们特别青睐供奉汪公、太子老爷的菜粥,据说吃了可避祸消灾,四季平安。
十八日,庆祝活动进入尾声。上午,全村出动,同样以热闹的方式,敲锣打鼓敬迎汪公、太子二神回村。(3)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祁门、黟、歙“游太阳 ”   徽州民间把汪华父子统称为“太阳菩萨”。祁、黟等地的汪华庙,人称“大王庙”,慢慢地“大王庙”被叫成了“太阳庙”,这种“大王”向“太阳”的衍变,一说是当地土话念“王”为“阳”;另一说是“汪氏源出汪芒之后”(陈去病:《国粹学报•五石脂》),汪芒氏为禹之夏部,其后裔崇敬太阳,是遗风流传。长期以来,在祁、黟交界的社景等乡村一直流行着“游太阳”的汪王祭祀民俗。在祁门社景村,有汪王庙供汪华及八灵王(汪华八子俊),莲花塘村供有汪华及九相公(汪华九子献)。每年六月十二至十四,村民都要举行“游太阳”活动。在社景村,村民六月十二日入庙请“太阳菩萨”,叫“接神”。晚上,东家设供,世巫传罡斧给四位跳童,操练习仪。十三日晨,抬菩萨进祠。跳童沿途挥罡斧,东家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撒五谷送神。菩萨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完后,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额流血,谓之“开天门”。还置煎油大锅,将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先取出沸油中少许豆腐赠给东家。尔后再将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捞出,众人抢食,传说这样可免灾疫,而世巫手却不灼伤,场面惊险刺激,动人心魄,观者如堵。其时罡斧的撞击声、鼓乐、鞭炮、 儺舞之声大作。十四日,社景所祀八灵王,与莲花九相公被抬出。村民门前挂圆筒状纸伞,伞下挂鞭炮,菩萨路经门前,燃炮焚香,跳童起舞,称“跳火炮伞”,驱邪纳吉。世巫、跳童、乐工、仪仗及杂役,过去每年都是由村中杂姓小户佃仆充当。
“游太阳”民俗,据方有正《古歙谭概》记述,在歙县民间亦有流传。(4)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黎阳“跑马磨豆腐”   原属休宁的黎阳,数百年来最著名的“汪公庙会”活动,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跑马磨豆腐”,其活动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据徽州学专家所写的《徽州的太阳》一文介绍:黎阳的汪公庙祭祀活动是从农历八月初一就开始,仗鼓队巡游至八月十三跑马散会,竟历时十三天,这一庙会之长在徽州是少见的。黎阳“汪公庙会”供奉和参加巡游的菩萨共有十一尊:汪公、老关帝(关羽)、新关帝(关平);三大元帅:程元帅、任元帅、赵元帅;还有钱将军、二相公(汪华次子灿)、八大帝、九相公(汪华九子献)、先锋羊三舍人。每一菩萨都有一个会首,负责这位菩萨的行头募捐并组建一支“仪鼓队”, “仪鼓队”由一名吹笛的领队和十至二十名鼓手组成,有的会首本人兼职领队。
八月初一前,庙会的各会首就委派人到屯溪各商家、富户和一般百姓家去募捐。一般店家和富户要出二元银洋,而一般百姓家都要出二角至四角不等。更有各菩萨的各种战袍、百叶凉伞,也是动员富户捐助,如1923年庙会,三门呈洪家就专为先锋羊三舍人做了棉袄、白衣铠甲、白色凉伞。作为回报,当年的庙会期间,“先锋” 菩萨专门到洪家去了一趟,为洪家驱邪赶魔、招财进宝。也正因为如此,兼任财神爷的赵公元帅的行头特别丰富,光是百叶凉伞就有五顶之多。
农历八月初一晚,十一支仗鼓队在屯溪周围各大村子过街穿巷演奏,既是庙会的预报又是募捐的过程,此过程一直持续到八月初十,连续十晚。八月初九日起,分别在汪公庙前的靖阳滩和九相公庙前邀班演戏三日三夜。八月十一日清晨,由扛着清道旗、敲着游锣的队伍到上下黎阳各处通知各户打扫街道,准备菩萨出游。下午,每位菩萨由各自的会首领队,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百叶凉伞、仗鼓队组成的队伍开道进行巡游。巡游路线从上黎阳汪公庙前的靖阳滩为起点,上至高枧,下顺黎阳街而下,过老大桥,穿过屯溪老街到江西会馆返回。沿街的商店放鞭炮迎接,捐银洋(一般是两块大洋)。八月十三日早晨汪公庙开庙门,祭祀开始。仪式的一切活动由汪氏后裔有功名者担任司仪。祭汪公的场面威严肃穆,正殿当中安放覆盖红呢桌围宝座,换上新战袍的汪华木像端坐其上,两旁站立有二相公、九相公及三位元帅,一位将军。庙中正殿悬挂着各式宫灯,西廊排列锡制銮驾、百叶凉伞、刀斧矛锤等兵器,以及“回避”、“肃静”虎头牌。司仪宣读祭越国公文,祭祀仪式严格按仪程进行。
祭祀活动的高潮是这一天的“跑马”。 黎阳汪公庙的北面有一大片空地,叫靖阳滩,是祭祀活动中的“跑马”场地。祭祀庙会中的跑马活动是这样进行的:巡游中汪公、关羽、关平三个菩萨是坐轿的,后有三大元帅,还有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先锋等共八匹马。所谓跑马,就是马夫拉着八匹驮着上述木主的马,绕着三顶轿子跑圈子。唯有九相公与众不同,要跑上九圈,而且每跑一圈后,就要脱换袍甲一件。由于跑圈象磨豆腐的动作,这一跑马活动干脆就被俗称为“磨豆腐”。“磨豆腐”是整个庙会的高潮,全场金鼓齐鸣,鞭炮震天,人声鼎沸,堪称热闹非凡,所以历代以来,屯溪有民谚云:“隆阜花台率口礼,黎阳跑马临溪集”。更令人称奇的是,八月十三“磨豆腐”,八月十二还真要去高枧村买豆子,就是骑马的先锋和二相公、九相公一起去高枧外婆家“走一趟”,付给象征性的两块银洋,买点豆子到黎阳“磨豆腐”。因八月十三日以后接着是中秋节,各自都有事情忙乎,所以民间就有“黎阳庙会接客不送客”的说法。
黎阳汪公族人和各姓村民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把一场肃穆的汪公祭祀活动,创新性地衍变成了一种近乎体育表演的民俗盛宴。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北丰瑞里“抬汪公”    数百年来,歙县云岚山汪王墓附近的歙北承狮丰瑞里一带,一直有“抬汪公”的汪王祭祀活动。文革以后此活动中断,近年,村民自发修复了“汪王庙”,重塑了汪王、汪华夫人、五谷神的神像,又恢复了农历正月十三、六月六的“抬汪公”民俗,这是徽州地域目前唯一仅存的“抬汪王”民俗,“活态汪华文化”。今年正月十三,我们汪华文化研究会等徽州文化学术团体的一些研究人员专程前往丰瑞里,目睹了村民“抬汪公”民俗的全过程。早上刚刚雨过天晴,近两百村民就纷纷来到村东头一座小山岗上的汪王庙前,江姓、胡姓、张姓、汪姓等村民燃烛焚香烧纸祭拜后,已经把汪王菩萨、汪公夫人菩萨、五谷神菩萨请进了三顶红幔大轿,在喧天锣鼓和鞭炮礼花的迎接之下,村民们抬着汪公等三轿菩萨,由几十面彩旗前导,浩浩荡荡地沿着山间小路,经过田间向村里进发,早就迎候在村口的男女老幼,手拈檀香,向徐徐近前的汪公祷拜祈福,一时鞭炮礼花轰响、硝烟弥漫,汪公菩萨进村以后,每到一户门前,各家都燃烛摆供,放礼花、焰火、鞭炮,都要停下轿子接受祭拜,从早上七点到中午十二点多,抬汪公菩萨的队伍绕村中街巷整整巡游了五个多小时,之后三乘轿子来到村中小广场上,这里已挤满人群,汪公等三轿一字排开,供村民集体祭拜,一时锣鼓咚呛,鞭炮齐鸣,香烟弥漫。除村里各姓村民,也还有附近各村闻讯带着礼花香纸赶来祭拜的村民。后来还有村民特别将汪公请到自己家里祭拜祈福。主持活动的村民张文华的老母亲告诉我们:现在这种“抬汪公”活动,仪式已经简略得多了。以前丰瑞里的“抬汪公”活动,是村人一年中最要紧的活动。在外做生意的人,春节回不回家在其次,正月十三则一定要赶回来祭汪公。这里四村八壋走亲戚也都是在这一天。“抬汪公”的巡游队伍,前面有各色龙旗仪仗队开道,后有舞狮、地戏等等队伍跟随。一些许愿、还愿之家,还要特别请汪公菩萨到家里祭拜祈福,特别是当年有喜事的人家,接汪公特别地隆重。村民告诉我们:汪公老爷是个好人、好菩萨,我们都相信他。丰瑞里这次“抬汪公”活动持续到下午两点多,人们才热热热闹地把汪公等三轿菩萨抬到汪王庙里安放。有人估计,这一天丰瑞里消费的礼花鞭炮香烛至少不下数万元。在从山上下来的路口,我们还看到络绎不绝的村民提着香纸鞭炮礼花向汪王庙赶去,问了几个年青的村民,他们说是上丰、富堨那边的,听说正月十三丰瑞里“抬汪公”,于是赶来了,可惜迟了点。有的村民告诉我们,以前“抬汪公”不但要在丰瑞里巡游,还要到邻近承狮、温塘等村里巡游,热闹得很呢。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县溪头“嬉菩萨”  歙县溪头一带乡村,许多村庄都为汪华和其九子立庙设祭,有不少“汪公会”、“太子会”一类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到十八,都要举行隆重的“汪王祭”,在庙里祭拜汪公之后,要用特制的轿将神像抬出在村庄里巡游,巡游中还特别有戏噱意味,民间称之为“嬉菩萨”,简直就是溪头一带乡村百姓在“汪王祭”民俗中的一个艺术创造。洪村口一带,村民们抬着汪公父子同时出游,巡游特点是汪公的轿行进平稳,庄重肃穆,俗称“文而不武”;而太子(相公)轿,人们抬着行进时,则故意左右摆动,甚至颠致轿顶离地寸许,向沿途迎候的村民炫耀其抬菩萨者的技巧和力气,这就叫做“武而不文”。这种“嬉菩萨”的生动场面,常常将整个“汪王祭”巡游的热闹气氛推到高潮,观者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成为村庄百姓最开心的时刻。而溪头村的“嬉菩萨”则是汪公父子神轿不一起出,只由社公土地神像陪游,行进时,也是“文而不武”,这虽比洪村口“文、武嬉菩萨”稍逊精彩,但排场仪仗却和接观音一样非常庄重华丽,盛名久列歙东四大著名酬神民俗(“江村朝献、桂林社,溪头龙灯、竦口会”)排榜。溪头“嬉菩萨”,不仅仪式庄严繁缛,地戏班子庞大、剧目繁多,灯彩争奇斗艳,日夜巡游队伍壮观,而且有许多巡游程序,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成为溪头村一年中最隆重的民俗活动。(5)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县武阳汪公灯    歙南武阳的“汪王祭”,其特色是在正月十三接“汪公菩萨”和正月十七送“菩萨”巡游过程中要大张旗鼓地“嬉灯”。这些加入抬汪公巡游活动的纸扎灯彩,名目繁多,有玉皇灯、王母灯、龙王灯、观音灯、十八罗汉灯、太岁灯、哪吒闹海灯、嫦娥奔月灯、猴王上树灯、九头枭鸟灯、凤凰灯、公鸡灯、元宝灯、水晶灯、花蓝灯、七星灯、莲花灯、玉兔灯、鲤鱼灯等等,遇到大年,还要加入竹马灯等等。这些彩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好看。都是在“汪公祭”一个月前就请许多有名的乡村纸扎工艺师傅集中精心赶制的。在抬汪公巡游过程中,这些造型奇巧、精美绝伦、通体明亮的彩灯,有的还巧设机关,人物、鸟兽会动、会飞、会舞,引得四乡八壋村民塞满村街,观者如潮。这是一次民间灯彩技艺的大演示、大比赛,也是武阳村一年一度的盛大民间节日。(6)
古徽州“汪王祭”民俗,除以上列举的特色活动之外,各地乡村还有许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特色民俗,象绩溪上庄“安苗节”、歙县薜潭“划龙船”,歙县中村“扎龙阁”、绩溪扬溪“破寒山”、绩溪墈头“太子会”、歙县渔梁“比亮船”、歙县澹淇“嬉鱼灯”等等。普遍流行于古徽州乡村的“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成为徽州文化中一幅最靓丽出彩的民俗地图,是老祖宗留给徽州后人的回味无穷的文化财富。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徽州文化生态
我们的徽州先人经过数千年的历史风霜,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徽州古村落等等让世人艳羡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出色地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承载中华文魂的许多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各类徽州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特色民俗等等。这些丰多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非遗”,有机和谐地附着和融入徽州这片得天独厚的美丽自然环境,构成了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而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文脉相传,深深扎根于徽州民间百姓之中,成为徽州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特色徽州文化生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泛宗族   徽州“抬汪公”的“汪王祭”民俗,虽然大多是由汪姓宗族组织、主持的宗族显祖祭祀活动(在徽州,“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汪氏族姓最为发达,有“天下汪”之谚,名姓大族的祖祭活动影响很大),但由于汪华在徽州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汪王祭”从起始就已经不仅仅是汪氏宗族的祭祖活动,而是成为歙、宣、杭、婺、睦、饶六州百姓一致认同的泛宗族敬神活动,汪华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徽州各姓宗族无不顶礼谟拜,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徽州“抬汪公”“汪王祭” 民俗,已经成为属于徽州各姓宗族共有的社会祭祀活动,象近年在歙北丰瑞里重新复活的“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就是由当地张姓、江姓、毕姓、汪姓等百姓自发组织的,主持者是张姓。考察徽州各乡村“抬汪公”活动,许多都早已淡化了纯汪氏宗族活动的气味。
流传广   正是由于“汪华崇拜”已从汪氏宗族显祖崇拜演进到徽州地方神崇拜,所以千百年来,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流传在古徽州乃至当年汪华所统一的“六州”之域广大乡村,而在徽州“一府六邑” ,“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最为流行。汪华逝后,在历代朝廷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汪王庙”、“忠烈祠”、太子庙等等遍建于徽州大小村庄,就是杭州、淳安等地的“吴王庙”、“汪公庙”、“太子庙”,也很有名气。“汪王祭”的盛行,促成了各地特色“抬汪公”巡游民俗的产生,培育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徽州“非遗”之花,丰实了引人瞩目的徽州文化生态。这种“抬汪公”民俗,甚至随着明初洪武朝徽州汪氏族裔被派入黔戌边,在贵州屯堡(吉昌屯、鲍屯)等地盛行起来。这些地方,许多徽州汪氏、鲍氏的族裔,随其先祖屯边在黔地繁衍生息,一直崇敬着“汪公大帝”的威灵,六百多年来,无论社会沧海桑田,有几多翻腾变化,都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抬汪公”“汪王祭“的古老民俗。当地史志记载:“安顺普定正月十七日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城东南小五官屯),十八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即今之吉昌屯,引者注)共迎汪公,亦于十七日备执事旗帜,鼓吹喧阂,迎至杉木林,观者如堵。汪公庙二场屯中皆有,如本年自狗场屯庙中供奉,次年自鸡场屯迎至狗场屯庙中”。(7)记载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屯堡“抬汪公”民俗的盛况,而且还指出,这种民俗不仅在当地由徽州入黔汪姓、鲍姓后裔聚居的村寨流行,而且在附近的各族杂居的村寨也都盛行抢抬汪公的民俗,“各屯等寨皆有”,流布贵州安顺广大地区。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在长期的融入当地民间文化过程中,贵州傩、抬阁、地戏等等特色“非遗”都在“抬汪公”民俗中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屯堡古村寨数百年来对明代以来中原和江南文脉的坚守,古风古韵,所蔚成的“屯堡文化”让世人瞩目,1902年就引起了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的关注,他对屯堡入黔汉族屯兵子孙数百年后仍“继续保存着祖先的遗风”表示“真是不可思议”。(8)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万明教授通过对屯堡“抬汪公”民俗的考察研究,着重指出这种源于古徽州“汪王祭”的古老民俗,是徽州文化和贵州屯堡文化亲密联系的有力见证。(9)现在,屯堡人善用“抬汪公”这一宝贵文化资源,把这一“非遗”亮靓地展示到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并获得山花奖金奖殊荣,这是“抬汪公”、“汪王祭”流传影响最新的典例。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类多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在成为泛宗族的徽州全民祭祀民俗之后,就产生了富有各乡村自身特点的“抬汪公”名目,这些名目,主要有“抬汪公”文艺民俗、“抬汪公”民间技艺习俗、“抬汪公”民间体育表演竞技民俗,等等。历史上,绩溪登源每年的花朝会,搭台广邀各地徽班日夜竞演徽戏,实际上是一种徽戏的大会演、大促进;绩溪扬溪民间“汪王祭”时盛行的舞蹈祭典“破寒山”,舞者化装成古代武士,一武士手执花棍开路,一武士肩驮“太子”神像,一武士撑龙伞随后,二武士扮和合二仙在“太子”身边起舞,走村串巷,节奏欢快,诙谐活泼,舞之蹈之。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经发掘整理成《破寒山》、《戏丑图》,先后参加县、地、省文艺汇演,还获过奖项,这是“汪王祭”民俗文艺类的发掘。(10)而前述绩溪西坑“赛琼碗”一类“汪王祭”民俗则是民间徽菜制作传统技艺、徽州盆景制作传统技艺的大比拼和大倡扬。黎阳“跑马磨豆腐”的“汪王祭”,人们已将肃穆的汪公祭大会演变成了紧张快乐的“跑马磨豆腐”体育表演竞技活动。歙县薛潭的“划龙船”“汪王祭”,嬉汪王太子菩萨“七老爷”、“八老爷”、“九老爷”,要连续划龙船四天。划龙船时,龙船上竖多杆五米多高的彩旗,船头大锣大鼓,村民用华丽大轿抬来太子菩萨供于船舱,四十余名青壮村民执浆排列两侧船舷,锣鼓三通,一声令下,龙船就奋力从樟村湾起点向瑶村终点划去。沿途遇有商船过往,龙船上鼓点顿时急促,划船水手精神大振,鼓劲追赶,于是就有了“追商船”的名目,被追的商船,争强兴起,忙添加水手,加快行船,但仍落在龙船之后,所以“薛潭划龙船”在歙南很有名声。1940年,漳潭村向薛潭挑战,要以小渔舟和大龙船竞赛,欲以渔舟之小巧快捷和龙船一较高低,但薛潭龙船水手们在锣鼓和村民们的助威中,龙船仍乘势直上,超过了小渔舟。这种“汪王祭”民俗,已成为民众广泛和热心参与的民间体育竞赛了。(11)歙县渔梁的“灯船”、武阳的“嬉灯”、中村的“扎龙阁”,则是徽州民间纸扎手工传统工艺的精采亮相和技艺交流。
    独创性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村民们在数百年的祭祀程式演进中,其文艺、技艺、体育竞技才能得到了空前激发,终于形成了象“跑马磨豆腐”、“赛琼碗”、“嬉菩萨”这样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抬汪公”民俗项目,这些项目,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就连其名称也是独一份,绝无仅有,而且都很有文化内涵,很有艺术性,观赏性,群众参与性,有的还很有刺激性、娱乐性,象祁门社景“游太阳”时的“开天门”和油锅里赤手捞豆腐,惊险、刺激。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各类特色民俗,简直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徽州文化“非遗”富矿。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抬汪公”民俗之价值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内涵丰厚,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活态历史文化遗产,原始、草根、不无迷信成分,但是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却实在是我们要着力加以关注的。
中华古文化的见证    在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人们延续的是“抬汪公”“汪王祭”的形式,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这些特色民俗,是中华古文化的难得化石和生动见证。
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    为了向世人精彩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国家设立包括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内的十个国家级地域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文化生态保护提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任务是着力保护徽州文化的各类特色非物质遗产项目。如前所述,“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绝不是有人疑虑的“封建糟粕”,而是徽州文化生态需要保护的奇珍。
徽州学的新视域    汪华在隋唐促成徽州由中原入徙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对新型徽州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没有汪华奠定的徽州社会的基础,就没有徽州文化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崛起和明清时期的大繁荣。通过对“抬汪公”“汪王祭”这些至今尚活在徽州民间的特色民俗的研究,开展对汪华文化的学术探研,是徽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徽州学蔚成大国,渐成显学,而对汪华文化的开掘,当属顾及不多的一个新视域,无论是从徽州学纵深拓展的角度,还是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角度,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项目的探析研究都已十分紧迫和重要。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启迪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表达了民间百姓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是一种群众性自发的社会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当时是乡村社会秩序管理的一个有力补充。其思想潜移默化作用和社会有效掌控,对当今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启迪意义。村民们仰慕能保境安民、一意“靖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汪公大帝”,钦仰越国公“识机慕化”维护江山统一的英雄行为,敬畏历史,诚服于惩恶扬善,总比一天到晚迷恋麻将桌,迷信“有钱、发财就是生活的一切”要好得多。现在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还是不大丰富,思想教化方式也较为单一,社会治安制衡手段也有不少欠缺,如果善于利用和复活徽州“抬汪公”一类传统民俗,积极引导,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种创新。徽州汪氏从来是名宗大族,汪公族裔现在遍布海内外,不下五、六千万,许多汪氏名人、成功人士寻根认祖、故土情深,“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团聚内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汪华文化激发汪氏族裔和所有徽州人的历史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动力。
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贝    胡 锦 涛总书记和温 家 宝总理在今年两会前后,都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已经把旅游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对绿色GDP的呼声更高。我市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建设为目标,因此,坚决转变单一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转变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坚决转变光靠卖地建房卖房发财的发展方式,尤其已经“刻不容缓”。徽州山清水秀,山、水、空气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光盯着遍建工业园区,虽得近利,必有远忧;徽州从来“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寸土寸金,卖地、圈地、圈钱的房地产业模式,终非我市发展的可持续大计。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利用好老天和老祖宗厚赐我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切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大做活我们的旅游产业,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一个蕴聚着许多徽州文化特色“非遗”项目的聚宝盒。我认为,如果它能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发掘整理得好,保护利用得好,很有可能这是一个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徽州文化乡村旅游新突破的重要支点。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间百姓早已将其从单纯的宗族传统祭祀活动,衍化成了“嬉菩萨”的各种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体育表演竞技娱乐活动,虽然旨在“娱神”,其实意在“娱”人。这一个“嬉”字,在徽州既十分古老,又十分通俗和现代,“嬉”者,“玩”也,现在的时髦叫“休闲”、“旅游”。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整个市内,城乡四季都游人如潮,所有来徽州游“嬉”的海内外宾朋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应该把徽州的“汪公菩萨”,象这些年贵州屯堡那样,热热闹闹、声势浩大、精美丰富地“抬”起来、“嬉”起来,把“跑马磨豆腐”在黎阳街、屯溪老街“跑”起来,把“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在新安江岸上、水上摆开来,把“游太阳”、“破寒山”演起来,把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做成有大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人家云南一个三月三,光“泼水”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我们的汪华文化,有“十八朝”、“六月六”、“八月十三”,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的有序和精采复活,不仅是我市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对待徽州“抬汪公”、“汪王祭”这类民俗活动,放任自流不如积极引导,不必顾忌重重,畏首畏尾。把这些徽州文化的宝贝“嬉”好,“嬉”出名堂,“嬉”出文化,“嬉”出效益,为老百姓“嬉”出实惠,是我们各个方面都需要下力气做的大文章。
              
                             写于庚寅清明徽州汪王祭前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研究》(09BZX070)、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2009JJD70002)系列论文之五)
(方利山: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山学院研究员。安大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主持人)

注释:
(1)汪华事迹,详见  胡司业•唐越国公汪华行状•新安文献志[Z]•明刊本•455 ;    罗愿•新安志[Z]•汪华•合肥:黄山书社,2008.5.39;   方利山•隋唐歙州汪华平议•徽州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2 .424
(2)洪树林等•徽州五千村[M]•绩溪•大唐汪村花朝会•合肥:黄山书社,2004.9.72~ 77
(3)程尚远•十八朝赛琼碗考[J]•汪氏宗亲网•2009.2.3
(4)方有正•古歙谭概[M]•民风民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8.349
(5)柯灵权总编•溪头志[Z]•汪公祭•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855~ 856
(6)、(11)柯灵权主编•歙县民间艺术[Z]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 33 .50
(7)贵州安顺府志[Z]•祭礼•清咸丰刊本
(8)黄贵才编著•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鸟居龙藏博士的贵州人类学研究[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8 .324
(9)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中国史研究[J] • 2005 1 135~  148
(10)黄山市社科联•徽州五千村[M]•绩溪•合肥:黄山书社,2004.9.179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