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3455|回复: 17

汪姓郡望探析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9-7-15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姓郡望探析
                                                               桐城  汪兴吾
        “汪无二郡”,这是所有汪姓人都知道的熟语,而且认为汪姓的唯一郡望是“平阳”。历史上汪姓曾出现过颍川、歙州、河西、平阳、陇西五个郡望,为什么说“汪无二郡”呢?
        为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两点:
        1、什么是郡望?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在隋唐时叫“姓望”。它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和寻根问祖的重要符号。
  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始于先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
  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可以顾名思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有了第二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2、郡望变化的过程如何?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个姓氏都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汪姓郡望的变化基本符合以上规律,通过考察汪姓郡望形成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汪无二郡”的含义。
        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到汪姓郡望的是唐贞观元年汪行忠审定的“族望敕”。在这个“族望敕”中,汪姓凭其鲁公室后裔的地位,被列为“国之梁”第七位。而此“族望敕”中,汪姓被称作“颍川汪”。可见这里的郡望是得姓始祖的食采地,是作为郡望的第二层含义出现的。
        在唐开元五年审定的“族望敕”中,汪姓被提到“国之梁”第六位,被称为“河西汪”。
        对河西这一郡望,我们汪姓人似乎无法理解。河西指的是“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郎”,汉武帝时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因在黄河之西而名之曰“河西四郡”,昭帝时又置金城郡,故又称河西五郡。唐睿宗景云元年置河西节度使,景云2年从陇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西、陇西均置节度使。汪姓人似乎并没有在此地生活,怎么形成“河西汪”呢?
        考诸汪姓宗谱,第二十四世有兄弟三人,长汪洪居河西,次汪澄居清河内,三汪浍居广平。但汪洪后裔并没有在河西形成望族,是绝迹了,还是融入少数民族,不得而知,因为在汪华编的汪氏宗谱里只有北地、宜阳、清河、扶风、淮阴、广平六支及汪华本支的记载。所以开元“族望敕”认定的“河西”这一郡望并不是指汪洪一支。
        那么汪姓究竟是怎么与河西连在一起的呢?汪氏宗谱记载:汪华第三子汪达,“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终会州剌史,葬白渠府北二十里”;汪达次子汪处惠,“袭封越国公,居巩昌(指巩昌府,府治在今陇西县,汪姓元朝时居漳县)”。有的谱记载汪达“留镇巩昌”有误,始居巩昌的应为其后世子孙。
        汪达参加“征贺鲁、龟兹、高昌”战争情况如下:
        1、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为唐所灭,置高昌县。
        2、贞观二十二年(648)汪达奉命讨龟兹(龟兹故城在今库车县库车镇)王,贺鲁归属唐朝,即以贺鲁为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以贺鲁所属(庭州莫贺城一带,就是今天阜康以东的地区)为瑶池都督府,任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
        3、651年,贺鲁及其子运率众西取咄陆可汗故地(双河一带,今博乐市西效博尔塔拉附近),自号沙钵罗可汗。高宗派梁建方、契何力等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兵与回纥兵西进。永徽三年(652),唐败贺鲁所属的处月部。永徽四年(653)罢瑶池都督府。永徽六年(655)5月,唐第二次出征贺鲁,派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中郎将苏定方率领一支军队进驻鹰娑川(今天焉耆北部的珠勒都斯河)。显庆元年(656)败贺鲁所属歌逻禄部、处月部、处木昆部、鼠尼施部。终因逗留不进而贻误战机。公元657年,唐高宗第三次发兵,分南北两路讨伐阿史那贺鲁。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前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由南道西进。658年,在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俘获了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贺鲁于659年卒于长安。
        “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这句话比较笼统,汪华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其三子汪达因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此前贺鲁是主动归顺唐军的,“征贺鲁”应是在袭爵以后。
        汪达参加的战争主要在新疆地区,怎么突然“留镇巩昌”呢?汪氏宗谱云“终会州剌史”,也就是说汪达是在会州剌史任上去世的。玄宗时,甘肃境内分属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管辖,而节度使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无所不统。会州主体在今甘肃白银市,属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亦属河西道。
        再阅汪氏宗谱,开元五年的“族望敕”,其“考定”有个过程,“永徽六年考定二十六姓与诸姓不同,各得出处远近;其乾封元年君羡考定,至今伊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族望敕最初是永徽六年考定的,其时汪华已葬三年,高宗派程知节征贺鲁。乾封元年再次考定,其时已灭贺鲁八年。汪达卒于高宗永淳元年(682)。开元五年颁旨时汪达已去世35年。
        既然汪达卒于会州剌史任上,那么在任会州剌史之前任何职?根据汪达参加征高昌战争时只有十五岁这一实际判断,汪达任“左卫勋(府)骑都尉”(即宫廷禁军将领)应是高昌战争后的事。从灭龟兹之后汪达任何职呢?
        自汪华去世后,汪达是汪氏家族最高的官,也就是说汪达是汪氏的代表人物。而唐朝颁布“族望敕”的宗旨是“崇重今朝冠冕”。所以此族望敕是以汪达家族所居之地审定的。由此可以断定,汪达在灭龟兹后或直接任会州剌史或“留镇河西”其他地方,因为河西是内地通往新疆的前沿阵地。
        至此,汪达任职情况基本有个清晰的轮廓:贞观十四年(640年,15岁)随征高昌;灭高昌后任太宗左卫勋骑都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23岁)讨龟兹王,纳贺鲁,灭龟兹后留镇河西(含会州剌史);曾协助参加灭贺鲁的战争;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卒于会州剌史任上,时年57岁。
        开元五年重颁族望敕认定汪氏族望为“河西”,说明汪处惠袭封越国公后仍留镇河西。
唐时因皇封的郡望是“河西”,尽管汪姓在歙州(徽州)形成了真正的望族,但不会放弃“河西”这块金字招牌的;又因为隋唐时期对旧郡望抛弃不用,汪姓原有“颍川”这一郡望也就消失了。
        历史进入宋代,汪姓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郡望。随着对“河西”记忆的丢失,汪姓人开始从源头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郡望。始祖颍川侯姓姬并不姓汪,汪姓真正的始祖应为三世祖汪诵,汪诵才是汪姓之源,而汪诵的居住地是“平阳”(今山东新泰市)。所以,宋时汪姓人敲定自己的郡望为“平阳”。
        汪处惠的后裔后来由“河西”而镇守“陇西”。特别是元朝,其二十五代孙汪世显及其子孙们因“三王十国公”而形成著名的陇西汪氏家族。但汪世显后裔们也同徽州汪姓一样恪守着“汪无二郡”这一历史的约定。
                                                                                                             2009年6月30日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05

帖子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09-7-15 22: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同意兴吾本家的分析。开元时定河西汪为望族,应该是对汪华及其子孙肯定。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309

帖子

8693

积分

版主

合肥汪氏宗亲联谊会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693
发表于 2009-7-16 0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期待与各地宗亲一起,共创汪氏宗亲事业美好的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9-7-16 1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之见:  我们不仅要恪守一个郡------即平阳郡,  将来统谱后更要坚持一个堂-------即平阳堂,   "一郡一堂"的理念希望能得到大家共识,从目前来看,汪氏家族内部自立堂号有点太多,不易记也难区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9-7-16 2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深刻,资证充分,兴吾辛苦了! 将“歙州”改为“新安”,似乎更为贴切。    概括叙述,使人更易看明白:   

1·隋末唐初,因汪华主镇新安甚至六州,功高且丁众,被公认为新安最大的望族,史称郡望新安,即“新安郡”。

2·唐朝中期,因汪处惠镇守巩昌即河西走廊,被朝庭审定为河西望族,称河西汪,亦称郡望河西,即“河西郡”。

3·史至宋朝,汪氏先贤及修谱人,议定真正肇姓始祖汪诵的仕居地即鲁之平阳为全体汪氏的郡望,即“平阳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9: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龙吉于2009-07-16 11:21发表的 :
个人之见:  我们不仅要恪守一个郡------即平阳郡,  将来统谱后更要坚持一个堂-------即平阳堂,   "一郡一堂"的理念希望能得到大家共识,从目前来看,汪氏家族内部自立堂号有点太多,不易记也难区分,

恪守一个郡望可以理解;坚持一个堂号就难了。堂号是区分各支族的标志,堂号众多使得汪氏文化更丰富多彩。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885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544
QQ
发表于 2009-8-7 10: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长了见识!
俊公后,旌德义门,西庄文谅公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5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20
发表于 2009-9-21 11: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兴吾在5楼发表的意见:汪氏郡望统一认定为 平阳。堂号不必统一。汪氏现在居住星散,人丁500万众,分支众多,各支自定堂号自有其含义,也难以统一。加强宗族联谊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01

帖子

6186

积分

风云使者

见证家族的点点滴滴

积分
6186
发表于 2009-10-9 16: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堂号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堂号后面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家族支系,应该在深度挖掘,让更多的族人受到教育,增长学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59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37
发表于 2009-10-9 2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1
汪乃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