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我老师的日记:
“到温州一趟不容易,早就耳闻其成功的理念和闻名遐迩的温州精神,于是自己就带着商人的有色眼镜四处寻觅,看温州人的成功之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吧。
一、迅速变现
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是朋友互助。温州老板老乡观念很强,极富互助精神。二是赊货变现。
温州有一绝----卖人参。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东北,反而在千里之遥的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东北供货价是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却只卖1900元/公斤,旁观者傻了,千里迢迢运输后,还比东北贱卖。明摆普赔本买卖,温州人是图热闹还是图好看?这样一来,由于价格关系,东北没有形成参茸市场,反而在温州形成了全国专业市场,何等奇妙?
温州老板做参茸生意,一般第一次订货,开口, 10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关系熟了后先付30%的定金,卖掉货后再交钱,关系铁了后,往往不用一文定金,来年再付,东北老板觉得铁哥们迟一年无所谓,这样就好操作了。
温州老板与东北老板的行法正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参不是货而是现金。
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甚至低于进货价,变现后的一年可以做五、六回其他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颇丰,这样温州老板有了二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
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方,温州老板盘活商业资源的手法真可谓绝了。
二、低价策略
到义乌就惊叹小商品的低价,7元1双的皮鞋,成本都不够,赚钱的来源在哪里?后来知道人参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佩服之余,不禁会想:温州人与我们同为中国人,为什么他们能成功,而我们却不如他们呢?人们常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细究起来,主要是思路的不同。思路带来财路,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温州人的思路。有位温州人这么说:“假设某人口袋只有人民币100元,他对外人称作200元,他肯定是北京人或北方人;说成50元,非上海人莫属;说100元,实对实,猜想是广东人;如果是温州人的话,你想套出他口袋里到底装着多少钱,嘿,难矣!”温州人的精明,自然主要表现在生意上。
有位温州籍的张先生,在上海普陀区开了一间颇具规模的五金店,他常谈起他的生意经,他说:上海人第一次购买东西,都要先跑数家商店,用小本本记好每家商店同类产品的最低价格,比较出哪家价格最低,然后上那家商店购买东西。所以我见到陌生的上海人第一次来店购物,总是把价格报得低低的,以后的生意就会主动找上门。到时,你不妨把其他商品的价格稍微提高一些。
温州人营利上注重多赢、注重小利。温州人往往能够寻找营利的突破点。
温州人非常注重双赢、多赢,两个人合作,他不一定考虑你钱赚多少,我只要能够赚到钱就可以,这也是温州人从商的一个理念。赢利双方或多方不管有多少利润,都会有一种进取精神,我们讲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温州有很多企业实际上都是从小利发家的,所以温州人是大利大干,小利也大干,短期无利、长期有利也干。
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好高骛远,大单生意不好找,小单生意不愿做,理念差矣。
三、吃苦耐劳
前日朋友请我午餐,进入餐厅大门好奇不已,原来进的是卡拉OK厅,大家围坐在沙发上,把茶几上摆上菜肴就算是午宴了。好奇心就开始探寻朋友,因为毕竟这OK厅吃饭在我来说是第一次。朋友说,早上10点到晚上8点前,几乎没人到歌厅娱乐,这就是资源闲置,于是他们就早上开麻将馆,中午和晚上经营餐厅,客人可以边就餐,边享受免费的唱歌;晚上凌晨2点后,唱歌的人走了,把包间打扫后,立即变成钟点房,价格1晚40元-60元。这样24小时,这个歌厅都处于营运状态,当然人也处于忙碌状态。我不禁叹息,自己在四川人中绝对都算十分勤奋的和吃苦的了,但和温州人相比,差得实在太远。
温州人在经商上的成功,离不开学习。他们不把眼睛盯在一张文凭上,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很多温州人小小年纪便出门远行,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干一路,“路费就是学费,市场就是学校”。凭借这种原始的、特别的学习,使大批靠双手打工的补鞋匠、弹花匠、小木匠、油漆匠、推销员见多识广,他们比别人更敏锐地觉察到什么叫做商机,如何把握商机。
就这样,务实的温州人在最底层定位,又在最高层寻求商业目标。他们既住五星级大酒店,也躺拥挤的火车地板;既坐飞机,也挤公交;既赴最高级的宴席,也将就最便宜的盒饭;既穿最昂贵的西装,也能打赤膊干活;既能倒头睡一整天,也能连续几天不合眼……
在成都,自己认识一对低收入年轻夫妻,周末小两口为了还房贷,不敢外出消费,就在蜗居里空耗48小时,睡觉、看电视成为主题。可以预测,这两口子再过10年也就这个版面吧,因为惰性。
在温州,自己也认识一对中产的年轻夫妻,平时两口子各自在自己的商圈里打拼,周末见面后,除了年轻夫妻的“正常节目”外,静下来就互相探讨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有哪些商机?不能预见,再过5年,这两口子的事业是否如日中天,但一定人生是精彩的。”
没想到研究营养学的老师,研究商道也如此入木三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