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作者:吴兆民
`````````昌溪现处中心的庙坦上的古庙──“社稷坛龙关庙”,为元朝至正十四年所建, 那时这里即为村头水口。后人丁繁衍,民居向外扩展,使得该庙成了村中古庙, 这一水口也就成了村中水口。
说到这“社稷坛龙关庙”, 据家谱记载:“至顺年间,伯父麒翁、父麟翁……又于龙关桥畔,舍地捐资,造成庙宇,曰社稷坛龙关庙。”可知它建于1341年前后。后在明、清时它都修缮过,并从那时起更名为“忠烈庙”。庙的正殿中央供奉了威震六州的汪华和他的第八子(俗称八老爷)──汪俊两尊菩萨。
汪华(586—649) , 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 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汪村(隋唐时属歙县)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父家中,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惭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五州,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并颁布一系列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公元624年,汪华奉诏进京,任忠武将军等职。唐太宗征辽时, 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富留守。据说, 朝廷对他拥有九个儿子心存忧虑, 怕他日后作乱。汪华体察出朝廷的此种担心, 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赤胆, 便杀了自己的八个儿子, 只留下第八子, 俗称“八老爷”。于此足见他对朝廷的一腔忠烈之心。汪华于公元649年病逝于长安。三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云岚山又叫东山营,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墓葬背靠云岚山,与其遥遥相对的是县城无聊山,近下是富资河。此一墓园由于历代的修缮和扩建,原有牌楼、石人、石马等建筑,加上历史上每年的祭祀活动,是徽州区域内的一道人人瞻仰的著名景观。目前则仅存遗址和残存构件。最近,有学人根据其地位和影响,提出了恢复汪王墓园的建议。但愿此建议能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
汪华在天下大乱时保全了数州百姓生命,因而在徽州一带长久被人怀念,以至被称为汪公大帝,将其升为神与菩萨同列,以祈保佑。因此,徽州各地纪念“汪王”的活动很多,“汪王庙”在徽州也是时常能见到的景观。但昌溪的“汪王庙”又称“忠烈庙”,并且到今天还保存完好, 则体现了昌溪人对汪华的忠烈之心的由衷敬仰。在此“忠烈庙”柱子上有楹联曰:“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功封社谡丕昭今古隆, 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 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 ”, 于此看出昌溪人对忠烈的特别看中和追求, 天长日久也使它逐渐成了昌溪人内在的固有品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