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汪达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淮安门户 点击数:173 更新时间:2006-2-24
1903年,汪达之同志生于安徽省黟县.幼年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过着穷苦的生活.在青年时代,汪达之得到了进步思想,投身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一九三O年,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晓庄的青年,学校遭封闭.汪达之受陶行知先生的委托,出任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学校的校长,以"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坚持革命教育事业,掩护党的干部子弟.
新安小学是我地下党领导的一所新型学校,招收的学生有革命子弟,有渔民、菜农的子女.汪先生待学生体贴入微,与群众亲密无间.为美化校园,他领学生开挖荷花池,建造花圃,培育树苗,开辟操场.为了开展勤工俭学, 汪先生把自已的薪水用来买木瓦工具.组织师生办报纸,进行社会调查,发动师生制定办学规划 .学校气象更新,学生生龙活虎,受到群众的称赞.汪达之同志和莲花街的群众打成一片, 把他当作亲人一起看待,乡亲们也很尊敬汪先生, 有什么事总是把他请到一起商量解决 . 直到1966年,汪达之同志还与莲花街群众保持书信联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国民党侵略者.接着,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卖国投降的不抵抗政策,把整个东北拱手送给了侵略者.接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又从东北伸向了华北,妄图吞并全中国.当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斗争的烽火燃遍全中国. 在新安小学学生的幼小心灵里也激起了抗日救国热情, 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陶行知先生的秘密协助支持下,汪达之组织十四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亲任顾问,决心旅行全国,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1935年10月10日,天下着蒙蒙细雨,几百位父老乡亲和学校师生, 在淮安西门码头,送别"新旅"的孩子们.这支十五人的队伍,在汪达之的带领下,每人一身单衣, 一把雨伞,脚穿草鞋,身背挎包,告别亲人,登上轮船,走向了社会.在南京, 他们不怕国民党政府的冷遇,到处放映《一.二八战地写真》等国难影片.后来,又到皖、 泸、浙等地巡回宣传,并于1936年底分批北上, 继而进入内蒙、 宁夏、 甘肃一带活动.1938年1月,新旅到达甘肃平凉.党组织帮助他们成立党支部, 然后接受党的指示去武汉.1938年11月,他们又经过长河到达广西桂林,大力发展组织.在这期间, 多次得到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与关怀,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同志决定后,汪达之率领"新旅"绕道香港、上海转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新旅" 先后发展团员四百多人,走遍了全国十八个省市,战斗十七年,行程四万五千里,为党和中家培了大批人才,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的青少年运动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汪达之同志对"新旅"的成长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1939年和1943年, 他还曾在广西桂林致和村和江苏涟水长蒲河村,两次恢复新安小学,从事革命工作.1944年,汪达之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曾担任过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和华中、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
全国解放以后,汪达之同志一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他首先恢复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的南京晓庄师范,并担任了校长.后来,他又调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 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副主任、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还被推选为广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
1965年10月16日,汪达之同志在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后回广途中,绕道淮安,探望新安小学.他勉励同学们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为学校题了词:"扎扎实实,不声不响,在三、五年内把新安办成一所新型学校."
文化大革命"中,汪达之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长期患病, 不幸于1980年3月27日逝世,终年77岁.同年4月8日,汪达之同志治丧委员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人民教育家.治丧委员会根据汪达之同志生前的遗愿, 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最早从事教育事业和投入战斗的新安小学旧址-----淮安河下莲花街.1981年6月6日上午举行了骨灰的安葬仪式.
汪达之同志的墓地被长满苇蒲和荷藕的肖湖环抱着,洁白如玉的墓碑上刻着"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同志之墓"十二个金色大字."新旅"老团员左林和张牧撰写了碑文, 高度评价了汪达之同志战斗的一生.
今古淮安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