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655|回复: 1

汪桂芬轶事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6-23 18: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桂芬轶事

江上行

    三十年代中期,上海票界前辈江子诚、罗亮生、徐凌云、林植斋、顾森柏、陈小田、宋小坡等,有一个谈戏的聚餐会。我以后学忝陪末座,并责召集之责。一次在四马路会宾楼举行,江子老叫我去约请赵如泉以特宾身份来参加,席间罗先生谈起汪桂芬。
    汪桂芬(1860~1906)外号汪大头,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倒嗓后改习文场,曾为程长庚操琴,因而掌握一部分程的唱腔,曾师事程长庚,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程门三杰,此三人中孙菊仙年龄最大,谭鑫培次之,汪桂芬最小,但他去世最早,因而对他的文字记载也比较最少了。罗先生说庚子前在上海天福茶园看过他的戏,只记得他演《打鼓骂曹》中饰演祢衡,用的是场面上的堂鼓,不同于后来,即谭鑫培演此,也是特制的花盆式大鼓。汪桂芬且擅演老旦戏,在天福茶园曾和李长胜(李如春的父亲)合演《断后龙袍》饰李后很受欢迎。不过当时罗尚年幼,对他的唱工不能领会,直到后来在北京同仁堂药铺,听了乐家收藏的汪桂芬《硃砂痣》和《捉放曹》的腊筒,才觉得汪调与人有别,贵在嗓音运用得法,不仅高低音都动听,其中音尤佳,韵味之足如饮醇酒,有独到之处,非谭、孙所能及。
    接着赵如泉谈了很多汪桂芬的轶事,他说:“我父亲赵祥玉唱架子花脸曾与汪桂芬同班,由于这层关系我曾为汪配演过《硃砂痣》剧中的娃娃生,照剧情娃娃生要向扮演韩员外的汪桂芬叫声‘爹爹',当时只见汪脸上突然出现一副惊奇的神气,以乐不可支的口气答应了一声‘嗳',就是这一‘嗳'字,声音清脆,如穿云裂石,震耳欲聋,把我吓得几乎要哭出来。可见汪桂芬不仅是唱腔,白口、做工也具有深厚功底。”
    赵如泉又说:“汪桂芬在上海时期,寓所外面经常有许多戏迷聚集在那里,偷听他吊嗓子。因为汪每天起床后必自拉自唱吊上几段,习以为常,戏迷们掌握了他的生活规律。不过他的性情古怪,要门外没人时才肯吊嗓子,戏迷们就躲藏在隐蔽地点,并且讲好必须屏息静听,不可出声,以免被他发觉。有一天,他在吊《文昭关》,门外戏迷听得比在戏园买票还过瘾,内中忽有一人情不自禁叫起好来,汪桂芬发现有人窃听立即停弦,叫好人成了众矢之的,竟然被他身旁的人打了一个嘴巴,其他诸人也群起而攻之。此人急忙分辩说:‘你们打我自然有理,但是我听他唱得好,不叫好会把我憋死。'可见当时汪调之受人欢迎了。”
    从前也有人传说,汪桂芬最恨观众叫好,其实并不尽然,赵如泉又接着谈下去,他说:“在前清末年,有很多各地驻沪的客帮,其中以北方人居多,大豆嗜好京剧,当时上海戏园全靠这批客帮观众捧场,每逢有新角来沪,都先由案目陪同演员去客帮拜客,以兹联络感情。后来上海一直有拜客之风,就是从那时开始。客帮中的观众当然也良莠不齐,欣赏艺术的人固然多,喜欢起哄捣乱的人也不少。汪桂芬对后者非常厌恶,为了对付这帮人,有一天他故意‘泡汤'唱念象背书一样,这样一来起哄的人反而闹不起来。第二天他开始唱的很好,等到台下一乱叫,他就又用这个办法来对付他们,好在他不出差错,台下无法喝他的倒彩。几天以后这帮人共谋对策,想法子要触触汪的霉头,准备在汪出场后一哄而散,来坍他的台。那天正是他演拿手好戏《文昭关》的日子,当东皋公唱完落坐将要上伍员的时候,这帮人就不约而同地一齐起身走了,待听到汪在幕内一声‘马来',觉得比往常精彩,这帮人走到半路又停住脚步。等到汪上场后一句‘伍员在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这帮人竟不由自主地又都回到原位,乖乖地听完了整出戏,可见他的艺术魅力之强了。”
    据赵如泉说,汪桂芬艺术虽好,脾气很坏,最大的缺点是不受信用,不仅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福寿堂有过临场逃遁辍唱的怪事,即在上海天福茶园,也有戏园卖了满堂,他却装病不到的事情,还有一次上海丹桂茶园的老板刘维忠,挽熊文通做中人,预付他包银三百两,立下字据作为他下次来沪演出的定洋。不料他再来上海却在另一家戏园登台,为此讼诉于上海会审公廨,结果判决杖汪一百,掮枷游街示众,这件事确属事实,很多人亲眼看过汪大头披枷戴铐在大马路(即今南京东路)游街,一时传遍申江。

汪桂芬

汪桂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2: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谙世事的“汪大头”

汪大头,本名汪桂芬,字艳秋,又号美仙,是清末著名的京剧演员。因为他的脑袋长得特别大,人们就叫他汪大头。

    汪大头初学老生,后因嗓子倒仓而改拉胡琴,长期为程长庚演奏。后来刻苦练嗓,登台唱戏,形成高昂激越、慷慨悲愤的艺术风格,自成汪派,在剧坛大放光彩。但汪挂芬脾气耿直,刚正不阿,又任性率直,不谙世事,唱戏看人头,只要不对他的心思,他说不唱就不唱,有一股犟劲,任凭是谁都劝不动。尤其是侍候王亲贵族的堂会戏,他一概严辞拒绝,常常弄得前来邀请的人下不了台。

    有一次,某亲王召他去家中演出,汪桂芬不动身。某亲王勃然大怒,派人把他捉来,像程长庚一样,也被锁在戏台旁的柱子上,逼他去应差。汪大头天生傲骨,软的不吃,硬的更吓不倒他,绝不屈服于淫威,大声地说:我头可断,戏绝 不唱。

    又有一次,慈禧太后委派专管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大臣继禄前来邀他入宫唱戏,这在一般演员,是求之不得的事,可汪桂芬也不应允,气得继禄大骂说:宫里请你去唱戏,是看得起你。你不去,真是不识抬举,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的。汪桂芬听了,嘻笑着说:我是奴才,本来就没有出息,所以只能学唱戏。如果有出息,我就不会当戏子,也像你一样,成为天子驾前的一位大臣了。这话把继禄噎得好半天才喘过气来,却也只能干瞪着眼,拿他没有办法。

    汪大头性情倔强,不合潮流,很容易得罪人,生意也 萧条起来,常常弄得家里揭不开锅,只好到天津和上海等地演出,以维持生计。可是,外地的码头也不好闯。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汪桂芬在天津鸣盛茶园演出。戏开演后,场内坐满了观众。他从幕帘后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心中十分高兴。不久,轮到他上场了,场内的一些观众却离座而去。戏还没演完一半,观众差不多都走光了。这使汪桂芬非常着急,在台上大卖力气,扬开他那宏亮激越的大嗓门,欲留住观众,可还是不顶用,观众照样退场,场内几可罗雀,弄得他好不懊丧。谁知屋漏偏遭连夜雨,戏院老板也对他冷嘲热讽说:你这叫唱戏吗?你上场,人都走了,有这样演戏的吗?你还摆出一副名演员的架势,好不害躁!几天后,这个老板终于忍不住了,竟拉下脸来,扣了他的包银,打算把他赶出戏院。汪桂芬百思不得其解,面临着艺术生涯的危急关头,抛出了杀手锏--上演自己最擅长的《文昭关》,以争取观众。果然,海报刚贴出,观众蜂拥而至,把戏院挤得水泄不通。汪桂芬心里很高兴,从戏一开始,就使尽浑身解数,全力以赴,唱念做打,字字情真腔圆,招招潇洒漂亮,观众的掌声不绝。演至全剧最精彩处,是他最为得意的唱段《叹五更》,以前要是唱到此处,台下总是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但这次没想到当他张口刚唱了几句,台下的观众不但不鼓掌,反而陆陆续续离场,不一会儿,只剩下寥寥无几。对观众的如此冷场,汪桂芬痛心得几乎要哭出声来。等到演完戏,他的精神接近于崩溃了。

    其实,汪大头在天津演戏遭观众遗弃,并非是他的戏唱得不好,个中原因,他却一直浑然不知。直至很久以后,他才明白真相。这也许是对他不谙世事的一种报应吧。原来,当初他在天津唱戏时,恰逢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人们害怕打仗,人心惶惶,那有心思看戏。冲着汪桂芬是京剧名家,来津演出一次又很不容易,他们又怕错过这一难得的机会,所以在白天都去买了票。晚上坐在戏院里看戏,心中却惦记着时局。那时,社会上天天谣言纷飞,什么外国人己打了进来啦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家里人不放心,到剧场把看戏的人一一找回来。戏院老板明知此事,仍然逼着汪桂芬上台卖命,以赚取大把大把的钞票。这就是戏院天天票卖光而人却冷场的根本原因。耿直的汪大头对此毫无知觉,一直蒙在鼓里,像猴子一样遭戏院老板耍弄。看来,旧社会的梨园艺人不仅要有精湛的演技,还应具备洞察世事的能力。

    这样才不会上当受骗,被人欺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