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386|回复: 6

汪可受(聊斋志异)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6-23 1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读书僧寺。僧有牝马产骡驹,爱而夺之。后
死,冥王稽籍,怒其贪暴,罚使为骡偿寺僧。既生,僧爱护之,欲死无间。稍长,辄思投身
涧谷,又恐负豢养之恩,冥罚益甚,遂安之。数年孽满自毙。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
以为不祥,杀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忆前生以早言
死,遂不敢言,至三四岁人皆以为哑。一日父方为文,适有友人过访,投笔出应客。汪入见
父作,不觉技痒,代成之。父返见之,问:“何人来?”家人曰:“无之。”父大疑。次日
故书一题置几上,旋出;少间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则见儿伏案间,稿已数行,忽睹父至,
不觉出声,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
为?”由是益教之读。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  北极星书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23 17: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有其人。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7-17 2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兵部尚书 汪可受
  
   汪可受,字以虚,号静峰。黄梅县汪革人。万历己卯年(1579年)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初任浙江金华县令。旋提升礼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补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升按察使,转陕西右布政使。擢顺天府尹,巡抚大同,升兵部左侍郎。适值父丧,守服期满,仍授前职。总督蓟、辽宁、保定等处,部署抵御倭寇侵略。己未年因病重辞官,蒙准回籍休养。庚申年(公元1620年)因病卒,诏赠兵部尚书。可受在仕途四十年,政绩著显,很有声誉。出守吉州,创建白鹭书院,著《道心亭说》、《下车草》,和邹元标等共谈性命之学(唯心主义哲学)。督学山西时,学界风气大变。任霸州兵备道时,皇上命他与总河李化龙共同协作,历时四年,生活艰苦,手头无半点积蓄。在陕西任职时,为修建关中书院捐献俸禄,置办学田,与冯从吾等互相鞭策,为百姓作了很多有益的事。做大同巡抚的时候,发卜失兔向朝廷求婚和求册封,问题没有解决,局势非常紧张,可受想尽一切办法,跟他搞好关系,西方边疆,因而得到安靖。守服期满,再起用时,总制东边,保卫京都,又亲自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修治防御倭寇的工程,保卫了畿辅地方。可受幼时,曾读书黄连咀,号黄连居士。晚年建挪步园于紫云峰,以供憩息。
  (源自:《黄梅县志》)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7-17 23: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李卓吾墓

  在通县城北大悲林村。李卓吾:即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林载贽,后改姓名,又号洪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以反对儒家礼教之学著名,喜佛教禅宗,著作言词激烈,有《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著作。后?quot;敢倡乱道,惑世污民"罪名被捕入狱,以剃发刀自杀。"卓吾以剃发刀自刎死。其友通州马侍御经纶,为之殡。筑冢高一丈,周植柏扬百余株。碑二,一曰'李卓吾先生墓',秣陵焦题;一曰'卓吾老子碑',黄梅汪可受撰。"原墓在通州北门外迎福寺侧(今通县城马厂村),1953年迁葬于此。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7-18 0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挪步园,旧名萝葡园,是明末兵部尚书汪可受颐养天年之地。座落在黄梅县紫云山正南面。是我县保护最完整的自然森林公园,2003年被湖北省定为省级旅游风景区。

  纵横10公里,方圆25公里, 与江西庐山牯岭隔长江相对峙。挪步园奇峰险崖,雾海流云,层峦叠嶂,变化莫测。龙泉劈山而下,苍林翠竹形成妙绝风光。

  北有紫云山、双峰尖、鲤鱼峰、静风修书洞。南有巢云寺、夺印石、天门松、寄马寨,金扁担(山);东有老祖寺、出米石、出水池、紫云瀑布、郑文彬镌石墨迹、电站。西有静凤当店、清静洞、郑文彬、吴学信等游人诗词手迹、好汉寨等。  


这里山峰奇石千姿百态,雾海云瀑变幻莫测,泉水叮咚,山花烂漫,清茶飘香,空气清新,山景幽丽。现有50多处风景名胜点,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7-18 0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聊斋汪可受与黄梅汪可受,一人耶?二人耶?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9-28 2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松龄和湖北人物传说    韩致中  



    蒲松龄既是文学家,也是民间故事家。相传,他为搜集《聊斋志异》的素材,常备烟茶于村头招待路人,听他们讲各种传说故事。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如此痴迷,自然影响很大,以致“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这就是说,当时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蒲松龄为中心的搜集民间故事的广泛网络,从而为《聊斋志异》的终于成书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这一网络所涵盖的范围有多大?从《聊斋志异》本身所透露出的讯息看,涉及到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今湖北省。《聊斋志异》中的《汪可受》和《杨大洪》,就是难得的重要实例。

    《汪可受》的主要内容是:湖广黄梅的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二世为骡,三世为农民。他终于生汪秀才家,先是为怕暴露实情惹祸,便装作哑巴,后来脱口说话,显露出惊人才华,从此一帆风顺,“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黄梅确有汪可受其人,为明代万历己卯年(1579年)举人,至今当地还流传关于他的大量传说,其中包括《投胎转世》、《门栓哑》等。其基本内容不仅和《聊斋志异》相同,而且更加丰富、生动、离奇,具有古老、朴野的民间风格,从而可以断定其为《聊斋志异·汪可受》的原生形态,或者说准原生形态。

    《杨大洪》的基本情节是,他进食被噎成病,夜梦神仙赠诗曰:“江边柳下三弄笛,抛向江心莫叹息”。第二天,果见三弄笛于柳下的道士,知其为神,便倾囊中之金献之,以求治病。道士掷金江中,以示看破红尘,不为金钱所动。但杨大洪却是尘念难消,为之惋惜。仙道已知难以度其成仙,便乘隙“力拍其项”,以致呕出喉中物,把他的病治好了。

    杨大洪是杨涟的号。他是今湖北广水市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明天启四年(1624年),上书劾阉党头目魏忠贤,得到左佥御史左光斗的力赞和响应,时称“杨左”。第二年入狱致死,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今当地还流传着他的大量传说,其中的《蓝袍朋友》也说,他得了噎食病,不过,给他治好了的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个驴子精;在他冤死之后,后者还变做身穿蓝袍的友人去为之吊孝哩。显然《杨大洪》是由此脱胎而生的,虽然它已非原汤原水,但却可以从中品出一些原味。

    总的来说,蒲松龄处理民间文学的基本方法是:除一律改口语为文言以外,或大体保持其本来面貌,如《汪可受》;或只是作为素材,而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即再创作。《杨大洪》当属后一类型。且看此文后边的“异史氏曰”———即蒲氏的评论:“公生为河岳,没为日星,何必长生乃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为公悼惜;余谓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圣人”。可见这里的神仙及其所表达的出世思想,都是作为被否定的反衬物而由蒲氏创作和设置的,而原来的民间故事,只不过被改造成了适合于作者所需要的载体而已。但这载体对于作者及其作品又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民间文学尽管靠口耳相传,却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有的竟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例如《孟姜女哭长城》就萌芽于春秋时代。最近陆续发现并纪录成文的汪可受、杨大洪的大量传说,至今已流传数百年,仍同样使我们眼界大开,十分惊喜。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它们明确无误地证明:当年的蒲松龄的确青睐民间文学作品,不仅孜孜以求,不断向民间搜集,而且还影响和动员了一批可观的采风队伍,把手伸到了包括今湖北在内的广大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应该说,这是文学史上的一大佳话和奇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4月15日第七版)


[s:1]  [s:1]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