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448|回复: 1

汪忖芝的灵性与《黄土女女》的价值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12-7 1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3afdd0100ax25.html
汪忖芝的灵性与《黄土女女》的价值 (2008-12-07 09:37:52)
标签: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 金融危机 梅兰芳 电视剧 民间艺术 文学艺术 生活 情感      

                                      作者  刘存智

   《黄土女女》是一个本身有故事的女人写的故事书,也堪称是个有灵性的女人写的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许多民间的土哲学,还随处用形象语言,指出保护民间民俗传统、弘扬母亲教育的道理,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家在这本书中,以悲剧的情调叙说了一群西北男女的生活追求以及绵延潜流在这个群体中的民间文化——方家奶奶对刺绣和剪纸热爱了一生,直到她去世后,她的作品才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邹维福是农村文化生活的全才能人,尤其喜欢皮影道情,但是为了生存,他却要贩卖牲口,兼搞皮影演出,艺术是他的至爱,也是他的拖累,直到在一次凄凉的演出后,绝望的他溺水死亡;对家乡建设怀有一腔热血的大学生郭延平深爱着青梅竹马的秀秀,但现实却使他不得不与秀秀保持着道德所要求的距离;方秀秀的丈夫黄东东在生活的压力和金钱欲望的刺激下锒铛入狱,获刑八年,这个人目标大,能力小,由于从小缺少民间文化的熏陶,从而缺少培育生活的艺术根基,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使他面对残酷的人生难题时,不知所措,从而演绎出了他别样的悲剧人生;身患癌症的秀秀爹在带着病痛坚持社火演出,直至倒在演出现场离去……书中让作为主人公的方秀秀,承载了命运、家庭和社会施加的重重压力,但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她都能够遵循她的精神导师方奶奶灌输给她的民间生存智慧,从容地面对命运,勇敢地挑战命运,也坦然地承受命运。方秀秀不仅完全承传了奶奶的刺绣、剪纸艺术,也承传了奶奶善良、刻苦和宽厚包容的高贵品质。正如奶奶的剪纸“生命树”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一样……

    这部小说是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背景,以陇东高塬农村为故事发生地,以庆阳特色的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为切入点,反映了陇东地区民风、民情,不时也涉及社会各个时期农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风貌,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农民的精神史话,是中国农民的顽强生命力的颂歌,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主人公的经历中表明时代不同了,中国当代的黄土女女终究要冲破世俗偏见,依靠自己的努力顽强勇敢地生活下去,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她们都可以寻找到机会发展自己。书中体现了一个老问题——女人命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做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答案。她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和故事,就是对当前时代精神最美妙的歌颂。所以,书中虽然没有政治术语,但却处处都高唱生命的颂歌,体现着艺术灵性和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肯定,其政治意义重大,是女权主义的好教材。

    从《黄土女女》中,可看出汪忖芝拿捏人物、幻造事实的能力很强,全书具有依山点石、借海扬波的气势,情节丝丝相扣,把独特的生活、奇特的视角、鲜活的人性,通过一个女人的成长奋斗史为主线自如地串接起来,再旁涉几个影响她命运和生活的身边人物,感人至深至切,生命的主旋律始终都唱得很响亮。汪忖芝的小说没有故弄玄虚的编造铺排,不借助媚俗和色情描写吸引读者,通过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叙事,以朴实真挚的人间情感流露,以引人入神的、新鲜的、有冲击力的曲折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这和那些企图用庸俗文化和色情文字吸引大众眼球的作者来说是可贵的,她的小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源于她的这个笔力。比如,《黄土女女》中奶奶与郭家二少爷的感情,方秀秀与郭延平感情贯穿全书,但她却始终没有用下半身说事,让读者读后有一种感动而遗憾的情感存在。男女关系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心理科学和社会动力研究的主题,汪忖芝用小说的形式,把女人细腻的心思描写得淋漓尽致,她把青年女子思春,西北女子的苦恋都写活了,没有借助色情,写得真挚而高贵。

    虽然汪忖芝几乎没有文凭,有着“高玉宝”、“吴运铎”式的经历,但她又不同于他们。她写的这部书堪称是一部具有灵性的艺术作品。从她在书中这些体现的这些活泼的民间语言、抒情的民歌段子可看出汪忖芝“精、气、神、灵”的兼备程度,看出一个农民生命的激情和情感的奔放,看出她的人生态度、奋斗精神和理想主义的高远境界,可以说,《黄土女女》是靠作者的灵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者或许从她奶奶或母亲那里传承下了灵性的因子,那丰富的生态经验、奋勇向上的心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做人做事的教化,都给人一种饱满而立体的感觉。正如上海作协的张斤夫先生说的:“作者用心血、泪水和智慧耕耘出一片神奇的、属于她自己的文学特区”。她的灵性、才情和笔力,使她的小说有种独特的风韵。可以说,这本书具有民间哲学的意义,是一部厚重的小说。

    作者汪忖芝只上过六年小学。但她上的这小学的前三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浩劫渡过的,那时的乡村小学教育散涣,学生在学校里没有人管,冬天在墙角晒太阳,风雨天就在教室里吆三喝,四吹牛皮打扑克;农忙时,由于学校受生产队领导,学生就成了生产队长不给工分的义务工,学生经常替社员干些麦穗、拔豆子、掰包谷的社会劳动。这样,正儿八经地算来,汪忖芝也就只上过三年小学。因为家境贫寒,作者在小学六年级就被迫早早地离开了学校。一般女人处于她这种境地,就会心灰意冷,屈从于命运地安排,围着锅台转,生儿育女安心过日子,但她却对于过早地辍学心尤不甘。正如书中的一首民歌中体现的:“黄沙沙的地哟蓝格莹莹的天,泪蛋蛋淹死人没深浅,弯弯的河水缓缓的流,长长的日子够不到头。红艳艳的山丹花满洼子长,啥时候活出个人样样……”她决心要活出个人样样来。于是,她自学起了文化知识。她要通过自学来抵抗命运对她的不公。从失学那天起,在陇东的山沟沟里塬畔畔上就多了一个放养女娃,她与众不同的她一手拿着放羊鞭,另一只手攥着书,这就是少年时代作为一个牧羊女的汪忖芝。少年的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走上了她漫长的自学之路。经过积年累月的知识积淀,历经生活中那酸甜苦辣,再加上一些看似天性中的因素,汪忖芝这一个生于西北农村的苦孩子就做起了作家梦。她这个梦一作就是二十年,最终,这个命运坎坷的农村妇女,终于化蛹为蝶,成为一个有才情、有笔力、有生活经验的女作家。

    汪忖芝和它的故事启发我们询问这样一个问题:陇东地区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文科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就写不出一部很好的小说,来展示陇东地区的地域文化,而让一个真正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农村妇女写出来了?从汪忖芝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娴熟的民间语言的使用上看,有时语言看似不符合学院所谓的语法规范,但正是这种民间不规范的语言,却给她的语言增加了活力,小说中常有神来之笔,具有新鲜的味道,有冲击力,原创性很强。那么,她所有具有的这一切,仅仅只是通过后来艰难自学和苦苦挣扎得到的吗?难道我们今天的学生还不够苦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奋斗历程还不够长吗?汪忖芝的特殊经历,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可以启发一些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汪忖芝本人的经历和她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在汪忖芝的小说中,多次展示出了民间民俗对人的熏陶、家庭母亲的行为艺术和哲学教育的哲理对人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幼年的女女第一次看到奶奶珍藏的一大包香包时,女女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除了看见妈妈笑时很美;奶奶的脸比其他老婆婆的脸长得美;太阳落山时那霞光很美;杏树和梨树开花时很美;吹风时,那半人高的麦子一摇一摇的很美;过年穿上新衣服时,感觉很美;此外,再没有比香包、比奶奶的锈品这么美的东西了。这里的美使我惊心动魄,这里的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占有欲。”“在我的眼里,奶奶是一个神奇的不同一般的农村老太婆。”小说的启示正就在这样的话语中可以被发现,这些话语说明了,一个人如果在他的幼年有幸触摸到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那就会给他的终生带来灵性。这说明,中国民俗和民间艺术是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汪忖芝和她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由于在幼年时,把民间艺术之魂灌注到血液和灵魂之中,使人的灵性从此在潜意识中孕育发展,这种孕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蹦涌出来。人心中深藏的这个灵性的幽灵,会给一个人以能力和动量,使他能够超越常人所能跃达的高度。

    早年母亲的影响直接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国民间哲学和针工女红可以训练人的思维、技术态度和人生态度,对人的养成教育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很好地挖掘。这样一些想法的理由,都直观地、感性地、灵性地反映在汪忖芝的书中了。以母亲为承载的针工女红和民俗文化是一种中国人永远都不可放弃的重要的教育资源。汪忖芝第一个用小说的形式说明了,原生态文化——“中国女红”对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的影响,她在书中证明了这样一种哲学体会和观点:“以家庭或母亲为载体的女红香包文化是一种教育和养成技术精神和技术态度的文化,而这种技术精神和技术态度,正是“中国制造”目前最为需要的一种文化,这种技术精神已经在日本社会中与现代管理、现代技术交融与共了。而日本传统文化来自中国,但这种技术精神和技术态度却不幸在在它的母国失传了。汪忖芝的书中把这种传承的必要性和这种文化的教育作用展现了出来,表明这种文化在甘肃庆阳地区仍能够得以绵延流动。黄土女女的故事说明:原生态文化——“中国女红”、中国民俗和民间哲学,对人生态度有着根本性、奠基性的影响。

    汪忖芝的小说中反映出通过艺术之路成才的另类道路以及当前中国教育中出现的“教育过度问题”。什么叫过度教育,就是用僵死而无用的知识,消磨掉人的灵性为根基的创造精神。正是由于汪忖芝是一个云游野鹤,她写的文字才有了灵气,尽管这种野生的存在状态使汪忖芝受了许多苦,但野生动物有灵气,家养的动物就失去灵性了。过度教育消磨了学生的灵性,这是中国大学生写不出灵动文章的原因。而那些早期就受到奶奶、妈妈民间艺术家影响的人们,早早地就可能奠定他一生创造性的完成事情的根基。尽管过去苦难的生存状态使汪忖芝受了许多苦,但是学校出来的大学生却写不出灵动文章,从这点来说,她所受的苦难也许是值得的。中途失学,对于汪忖芝也许是一种幸运,使她免受“过度教育”的危害。

    在这个人们只相信科学技术的所谓理性时代,大多数人已经普遍不相信神秘的东西,城市生活使人们脱离开阴沉多彩的大地,从而使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显得生硬干瘪,毫无生气。但是,作为一个小说家,相信梦和潜意识中的深层道理,相信某种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天意和某此幽远神秘的历史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这是作家能够写出灵动的东西的一个原因,赤裸裸地推理不是人文作品就有的风格。所以,也许汪忖芝是幸运的,野生状态使她保留了她从民间艺术中得到的才气灵性,设想一下,如果汪忖芝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学,他也许会得到物质生活上的舒适,但精神上绝不会达到这样高远的境界,文字上也不会有民间语言的鲜活灵动,自然也就不可能写出这种充满激情、有滋有味的小说。所以,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考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持守住孩童天性中的灵性,从而在中国人心中建构起以艺术为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使民族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我们说,汪忖芝从她奶奶身上承袭的柔韧奋斗精神,作者的灵性才气,都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那么,我们就还要问:汪忖芝她奶奶和母亲的这种柔韧精神和灵性才气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这是一种与生存地域和生活环境有关的事情。

    文化是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交流互动不只是在人群之间发生,而且也包含着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而“庆阳也是先王地,城东仍有不窟坟。”世界最大的黄土源面——董志塬这片神奇厚重的黄土地上,曾经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生活过的地方,它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它也是周先祖开疆拓土的起根发苗之处,在这块神灵俊秀的土地上至今仍然积淀着厚重的中华文化,黄土本土文化,村庄小镇文化,家族家庭文化,母亲针工面食节庆文化,这一个成系列的文化串,组成有血有肉的中华民族黄色人种的文化之魂。而这种魂魄的基础,就奠基在黄土地上,潜存于奶奶母亲所承载的家庭文化之中。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陕西男性作家群传递的是中华帝国、中国人的神气,中国男人的阳刚之气,那么,庆阳的女作家,庆阳民间哲学、庆阳香包和在庆阳得以保留下来的中国女红则正好传递了中国人的灵秀才气、美学精神和艺术灵性,中国女人的温柔敦厚精细灵巧的才气。汪忖芝的小说指出了一条持守灵性,以艺术为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家庭灵性教育之路。

    母亲离开了乡土和艺术,儿童随之就会失去灵性和才气,因为那一掬掬乡土、那春雪夏阳秋雨冬雾,那泥泞土路和乡村小街,那充满欢乐的节日温馨之家,就是人类灵性和才气的寄居之所。这本小说给我们启发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是黄种人,生长在黄土地上,必须从小就受到一些厚重的乡土文化的熏陶。人不能只屈服于物质环境,而更应该追求心灵的幸福和真挚的爱意,只有心中永远保持着一些美好的儿时回忆,再坚持终生都保持对民间艺术热爱、精研和交流切磋,永远不断地刷新和保持自己的童心,这个人就会永远年轻,这就是黄土女女艺术之魂——有了这个魂,心气就高,底气就足,做事就精细,就追求卓越,追求超凡脱俗。对于有了这种黄土女女之魂的人来说,即便生活得再苦些,她们的精神也是充实的,生命力永远都是旺盛的。一个人奋勇向上的至高心气和强人意志,探索探险的好奇心和艺术追求,不计较蝇头小利、在物质利益上的大气,处事的决绝其实都是儿童幼年时早就受到母亲的影响教育形成的。

    所以,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教育的腾飞,首先在于中国必须培养出有灵性有才气的母亲,这些母亲必须把根深深的扎在民间民俗文化之中,这历来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来源。也是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

    但愿庆阳能出现更多的黄土女女和汪忖芝能写出更好更美的作品。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12-7 16: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东地区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文科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就写不出一部很好的小说,来展示陇东地区的地域文化,而让一个真正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农村妇女写出来了?

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教育的腾飞,首先在于中国必须培养出有灵性有才气的母亲,这些母亲必须把根深深的扎在民间民俗文化之中,这历来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来源。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