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学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近读题为《“汪公”、“五显”崇拜及安顺地戏的两大流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l992年第二期)的论文,该文共讨论了五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汪公’考”。“汪公即唐初越国公汪世华.亦即汪华,是徽州汪姓祖神,也是贵州安顺东路地戏中的一位十分重要的神灵。该文根据安顺西屯、鸡场屯、五官屯、狗场屯四个地方有关“汪公”的民间传说和零星资料,推论出“汪公”的生平行状,为研究安顺地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其中仍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商榷和补订,如关于“汪公”是否真有其人的问题;关于“汪公”的名字、籍贯、父名、母姓、生卒、归葬……等问题;关于“汪公”一些主要事迹的系年问题等。笔者乃汪氏后裔,“汪公”系笔者四十四代先祖(见余手抄本《平阳族谱》注)。平素对涉及吾祖事迹的史料颇感兴趣,亦有所积累,今以平昔所得有关吾祖——“汪公”——事迹的材料为据,对”汪公’考”作些补订。不要之处,敬望作者和读者指正。
一、关于“汪公”是否真有其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汪公’考”是这样说的:“尽管我们花了大量精力所考证的‘汪公’至今还无法确认实有其人”,“由于唐史对于这位国公级的人物并没有只字的记载,实在不能不说仍然是一个谜。”但据我所知,“汪公”确有其人,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及其它典籍都有关于“汪公”事迹的零星记载。如《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就有两次提及“汪公”。一云:“武德四年,平汪华,置歙州总管。”再云: “睦州,隋遂安郡,武德四年平汪华,改为睦 州。” 《旧唐书》卷五十六《杜伏威传》也有大致同于该书《地理志)的记述。其云: “武德四年,(杜伏威)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 《新唐书》卷九十二《杜伏威传》所记与此略同。 记述“汪公”事迹更为详细的是《旧唐书》卷五十六《王雄诞传》: “歙州首领汪华,隋末据本郡称王十余年。雄诞回军击之,华出新安洞口以拒雄诞,甲兵甚锐。雄诞伏精兵于山谷口,率赢弱数千人当之,战才合,伪退归本营,华攻之不能克,会日暮欲还,雄诞伏兵已据其洞,华不得入,窘急面缚而降。” 《新唐书》卷九十二《王雄诞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所记与此略同。 另外,《全唐文》卷一还收录了唐高祖李渊《封任华越国公制》一文: 汪华,往因离乱,操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 宁宴,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 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 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干户。 仅就上面所引述的或见于正史(如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或出于“钦定”文编(如《全唐文》)的几条材料,完全可以证明”汪公’考”一文说的“唐史对于这位国公级的人物并没有只字的记载”之非,关于“汪公”是否真有其人的问题,通过这些记载已找到肯定的答案。至于地方志、族谱中记述“汪公”事迹的材料,就更不在少数了。 二、关于“汪公”的名、字、生卒年及归葬问题 关于“汪公”之生平行事,可考索之处尚多,现仅对“‘汪公’考”一文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些补订。 关于“汪公”之名,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卷一《封汪华越国公制》、宋《新安志》、明《弘治徽州府志》、清《康熙徽州府志》、《道光徽州府志》、《道光歙县志》、《民国歙县志》皆作“汪华”;《平阳族谱》则作“汪世华”。《平阳族谱》云:“先是,公名世华避讳去世字。”但宋《新安志·汪王庙考实·王讳》云:“按初封告(按:指唐高祖《封汪华越国公制》)在武德中,无所谓‘世’字,……考一时归唐者如王世充、李世勋,皆无所省,世勋在贞观时犹复如故,……及世勋之为勋,皆在高宗之时。讳亲之典,安有当贞观时为人主则不讳,而在武德时才为藩王,人反为避哉。然今相传云王有二弟,世英、世荣。或曰:初实二名,既贵,自欲从省,要不为唐讳设也。”《新安志》编者罗愿虽认可“汪公”名世华的说法,然于其略称汪华之因尚无从断定。依笔者之见,避讳说较为可信。唐太宗曾下诏规定:单用“世”或“民”者不避,若“世民”二字联用则避(见《全唐文》卷四唐太宗《二名不偏讳令》)。因而高祖、太宗时没有避“世”字之必要,高宗时始避“世”字,故高祖、太宗时之人名有避“世”字者,皆太宗以后人之改作,如苏世长之为苏长(《大唐新语》卷三)、郑世翼之为郑翼、萧世翼之为萧翼(《全唐诗》)、邓世隆之为邓隆(《贞观政要·论文史》)等等。唐高祖之封制称汪华,显示后人删改。世称汪华,相沿成习,反将其本名——世华——遗忘了。故“‘汪公’考”之“汪公名汪华”的说法应改作“汪公,姓汪名世华”。 关于“汪公”之字,“‘汪公’考”末云,然参稽史乘,也略可知晓。《平阳族谱·世系本始图说》、《康熙徽州府志》卷十二《人物志》说“汪公”字国辅。《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志》、《道光歙县志》卷十一《人物志》云“汪公”字国辅,一字英发,此可补“‘汪公’考”之阙。 关于“汪公”的生日略有歧说。“‘汪公’考”根据安顺五官屯的一部清同治年间的材料,确认“汪公”生于南朝陈至德四年正月十八日子时。然《道光徽州府志》和《平阳族谱》则认为生于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子时。两说相差一日,无关宏旨,故可不论。“汪公”卒年亦有两说。一说卒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见“汪公’考”、《弘治徽州府志》、《康熙徽州府志》、《道光徽州府志》);一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三月三日(见《平阳族谱》、《新安志》、《道光歙县志》)。然两说皆以为他生于南朝陈至德四年,享年六十四岁。依贞观二十二年计其,则只有六十三岁,按贞观二十三年推之,则刚好六十四岁,故以贞观二十三年说为确。 关于“汪公”归葬歙州的时间问题,“‘汪公’考”云:“永徽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发柩回原籍。”此说误把安葬的时间当成发枢回原籍的时间。据《弘治徽州府志》载:“永徽二年诸子以丧还,葬歙北七里云岚山。”(《康熙徽州府志》所记略同)。又《道光歙县志》云:“永徽二年归葬歙县北七里云岚山。”可知发柩回原籍的时间不在永徽四年,而是在永徽二年。《平阳族谱·华公行状》云:“高宗永徽二年六月,诸子以公丧还,四年癸丑十月二十六日葬歙县云岚山。”(《道光徽州府志》所记略同)。可知遗骸发回歙州的时间是永徽二年,永徽四年才葬于云岚山。 “汪公”归葬之地,现存材料皆以为在歙县城北七里的一座山上,然于此山之名有三种说法:一曰岚山(见“‘汪公’考”),二曰云郎山(见《道光徽州府志》、《新安志》),三曰云岚山(见《平阳族谱》、《弘治徽州府志》、《康熙徽州府志》、《道光歙县志》、《民国歙县志》》)。考此三说,当以云岚山说为当。首先,据材料的多寡而论,云岚山说有五证,其它二说或两证或一证,故当从证据丰富的云岚山说。其次,据《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裁:“云岚山,在邑北七里,唐越国公汪华葬此。”卷二《营建志》云:“云岚桥,在江村,近云岚山,故名。”是知歙县本有云岚山、岚桥,云郎山、云郎桥,考诸各种有关的方志材料,在歙县城北七里处,都不见有其地名的记载。故当以云岚山之说为当。“‘汪公’考”引鸡场屯关于“汪公”的记载说:“葬于歙州北七里云岚山。”此盖由作者于采访中先将“雲”简化成“云”,后因“云”与“之”形近而误“云”为“之”之故。谓“云郎山”者,则盖因“郎”“岚”音近而误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