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14 16: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片断之三:由《花》想到的
晚来无事,枯坐斗室,瞎翻闲书,见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北村、格非、吴滨……翻到中间,无意间见到一篇汪曾祺的几百字小文《花》,于是便散淡地心不在焉地读着。读着读着,我愣住了。啊呀,汪老头呀汪老头,您今年也是古稀之人了,可您这个老的精灵,还能写出这样不枯不瘦的文字,字里行间无处不透着灵动之光。您哪里老呀!您的文学之心比我辈还年轻些!这一两年,您虽身体欠佳,可您不断在思想着,脑子一下没能离开您心醉神迷的文学,您不愧为一代宗师。
录《花》如下:?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 (这个过程多利索!)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这哪像老人说的话,简直像个孩子!“我开了”,看这话说的!“我开了”,这是多白的大白话,可用在这里,全活了,将前面的文字全救活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跳得多远,这思维,这意象。可是何尝又不会下雨呢?)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上面的雨水水银样地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你问谁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的。(跳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老人枯坐着,意识在流动。他想得多深远呀,他坐在那里出神,眼神空洞,他眼前像过电影似的: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响。荷叶枯了。雨停了。下雪了。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看到最后,我心都碎了,这哪里是写荷叶,分明是写人的一生,写他自己人虽老矣,可心如孩童的一生)。
汪曾祺不老。?
片断之四:鸳鸯湖中老高邮
1981年汪先生夫妇回到阔别四十年的高邮省亲。其间他们被县里安排到高邮湖泛舟。汪老说,别人都说我们是“高邮湖中老鸳鸯”,先生的孙女听到了,纠正说:不对,应该是:鸳鸯湖中老高邮。啊呀!这孩子。
“老高邮”汪家应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汪先生是192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生。汪先生的家庭是个旧式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家里有田产,还开着药店和布店,可生活相当节俭。据汪先生回忆:他的祖父爱喝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高邮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喝了酒就一个人在屋里大背唐诗。
汪先生的祖父还是个有情趣的人。有这样一个片断:一次小汪曾祺不停地打嗝,他的祖父把他叫到跟前,问:我吩咐你的事做了没有?小汪曾祺使劲想,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只得说:没有呀!他的祖父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祖父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方法。
汪先生的生母姓杨。在汪先生3岁时即因肺病去世。母亲读过书,字写得很清秀。?据汪先生回忆,他的父亲汪菊生是他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人,对他影响极大。
汪菊生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武术。
汪菊生有一间自己的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汪菊生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
汪先生谈过这样一个片断:我父亲的画室里堆满了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
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汪菊生就打开画室作画。汪曾祺就站在边上看。见他父亲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汪菊生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汪先生回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汪菊生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汪先生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我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箫笛。
汪菊生养过鸟,养过蟋蟀,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汪先生说,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汪菊生是个聪明人。汪曾祺是个聪明人。这里面是不是有点遗传关系?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跟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的。
汪先生回忆:我父亲是一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汪先生的父亲曾对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菊生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汪曾祺。不但影响了汪曾祺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汪曾祺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片断之五:老爷子又有蛋了
老爷子又有蛋了。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说。
打开汪先生的文集。他的代表性的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寂寞与温暖》,用一般读者眼光看,似写得很轻松,散淡,都是一些平实的话,平实的句子。毫无刻苦用功之处。略知内情的人,特别是他的家人,是深知“老爷子”写东西也是颇费思量的。虽然汪先生博学多才,灵秀聪颖。
几年前一个冬天,我和青年作家龙冬去拜访汪先生。汪先生忙乎了半天为我们做了几个拿手的菜,记得有煮干丝和咖喱牛肉。席间免不了谈一些创作上的事,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说了个老爷子写作的佳话。?
还是汪先生写《大淖记事》的时候。那时他们家还住在甘家口,全家五口人只有一张桌子,家里没地方给他写东西。汪先生总是想好了再写。他是坐在一对老沙发(还是汪先生岳父手里置的)上发愣,——凝眸沉思,烟灰自落。待考虑成熟了,汪朝说,像一只老母鸡快下蛋了,到处找窝,家人就彼此相告:老爷子又有蛋了,快给他腾地方。?
汪先生写作是认真的。师母曾说:老汪都是想透了才写。汪先生那天多喝了几杯,平时多凝神听别人说话的他也说了几句:我就要写出同别人不一样。别人看了,说,这个老小子还有两下子!
汪先生说,一个作家要有自信,要有“这种写法我第一的感觉”(汪朝插话,“这是一个狂老头!”),都说汪先生超脱、平和,其实先生骨子里是很自负的。记得1993年冬在汪先生家,席间先生也曾说过:都说我淡,我也是爱激动的。他告诉我,他在赶一篇稿子,就是写他生活中的另一面的,题目叫《饮鸩止渴》。
汪曾祺是个奇怪的现象。
什么叫大器晚成?可以用汪曾祺印证。汪曾祺现象很有趣。20岁写过几篇小说,在四十年代结集出版《邂逅集》,之后没什么作品,六十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作家肖也牧的建议,约汪曾祺写了几篇儿童文学,结集出版了一个小册子《羊舍的夜晚》,之后又是一段空白。汪曾祺真正进入创作状态是到八十年代初,这时他已60岁了。别人退休的年龄他开始为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一“工作”就不可收,成就了一个“汪曾祺”。
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一句俗话,“菌子没有了,气味还在空气中。”他“空白”的一些年里,虽然没写作品,但是汪曾祺是在思考的、是在“凝神”生活的,他的文学活动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没有中断过的。
片断之六:“老汪今天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外遇?”
一个文学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知我同汪先生相熟,请我为他求一本先生签名的著作。电话中朋友很激动,说,我们家只挂两个人的相片,一个是周总理的,另一个就是汪曾祺。他解释说,在为人上我以周总理为楷模,在为文上以汪先生为榜样。
他的这番话吓我一跳。也使我怦然心动。
可以说我也是汪先生的追随者,八十年代初,我曾抄过汪先生的许多小说,集在四个大笔记本上,先生也曾为此写过一篇短文《对读者的感谢》发在上海《文汇报》上。后来认识先生,与先生的交往增多,那种远距离的崇拜心理慢慢淡了,倒是平静的、对先生的关爱增多了。每见到先生,望住他:最近身体好吗?写了点什么?
汪先生实在是太平易了。?
汪家一家人可以说是好人。是一家有情趣的人家。有一年到他们家,那时他们家还住在蒲黄榆。师母说了这样一个趣事。
说前不久老汪酒喝多了。回来的路上跌了一跤。先生跌下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能不能再站起来,结果站起来了。还试着往前走了几步,咦!没事。汪先生自己说。回到家里,汪先生一个劲地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照得师母心里直犯嘀咕:老汪今天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外遇?七十多岁满头银丝的师母说完这话哈哈大笑,那个开心。其实汪先生是照照脸上皮有没有跌破。
就这么一快乐的人家,对青年人十分友好和爱护。
师母身体好时,我们每次去都能有些收获:喝点好酒,或者吃个开心的菜,或得一幅字画什么的。记得有一次去,先生拿湖南吉首的一瓶酒(包装由黄永玉设计)给我们喝,席间先生说老人有三乐: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无事可做。吃喝谈笑完了,我从先生书房翻出一张画,是一枝花,先生说:送给你。即为我题了“苏北搜得旧作”。
还有一次去,先生在煮豆汁。煮得一屋子气味。先生说:我们一家子都反对吃,你去闻闻,又臭又酸。他又说:就我吃。
我望住他,他站在那儿扎叉着两手,过了会又说:梅兰芳那么有钱,还吃豆汁!
我在汪先生家惟一的一次不愉快是1993年12月4日。
那年11月底,我将自己的两篇小说送给先生,想请他看看,写几句评语。汪先生说:可以。我临走时,先生回过头来:稿子呢?弄哪去了,这不能丢了。先生看起来漫不经心,骨子里是负责、认真的。我当时特别感动。?
几天后的12月4日我们去,汪先生不说话,我也不问。快临走了,我问了一句稿子您看了吗?汪先生不说话,过了会,说:《小林》写了什么?要体现什么都不清楚。之后就批评我,一缺乏自信,二是太懒。汪先生说,沈从文刚到北京来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看了契诃夫的小说后说,这样的小说我也能写出来。做一个作家对自己的信心都没有,还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笔头又不勤。两三年了不写东西。三天不写手就会生的。先生说,老舍先生这一点做得最好,有写没写每天500字。你们这么年轻,不下功夫?
说得师母在边上直扯汪老的衣角。师母说,你们没来,老汪就琢磨怎么说,我叫他说婉转点,看,又给他说得年轻人没信心。
我那天一点情绪也没有。事后想想,汪先生对喜欢的青年是严厉的。
这样一位天真的、有情趣的、又非常严厉的老人,正直的有上进心的青年人都会喜欢的,甚至崇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