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574|回复: 2

石窟群开挖出的石料去向何方

[复制链接]

5

主题

12

帖子

240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
发表于 2008-6-19 18: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华与古六州石窟群》之四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 100084  

  尽管开山取石不是“古六州”石窟群开凿的主要目的,开出的大量石料的去向问题,还是应当认真对待的。石料虽然量很大,但并非多到无法处理。最合理的出路就是就近利用。花山谜窟出产的石料是一种沉积岩,砂岩,可以用来铺路建房、修提造坝、建碑营坟、雕柱镂板,用途广泛。在几年之内,消费几十万方石料,大概不是难事。“古六州”范围其它石窟群的石料出路问题与此相仿。

关键词  花山谜窟,石料,砂岩

“古六州”石窟群研讨中,有一个问题非常受关注,就是开出的石料的去向问题。笔者在前文[sup]([/sup][sup]1[/sup][sup][/sup]中主张,

“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龙游石窟”、“花山谜窟”、“淳安石窟”和此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石窟群的开凿,都是隋末唐初,在汪华据有六州(歙、宣、杭、睦、婺、饶)、自称吴王的时代,作为一项“国策”的执行,广泛动员军队和民众,在616621左右几年的时间里,大致同时进行的备战工程。

并认为,此一说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围绕石窟谜团的既存事实。这些事实,在文中列举了15项。迄今尚未发现与笔者主张相违背的重要事实。(更准确的说法是“符合”。既存事实符合“假说”,“假说”符合既存事实。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两相符合。)关于开出的石料的去向问题,也列入这15项中(第210两项),并做了这样的说明:

2)开挖体积大,采出大量石料。开挖的洞体都很大,开出的石方也很多。按进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估计,挖出的石料有几十万立方。但是采石只不过是挖洞过程的副产,不是主要目的。不排除开采出的石料运出去、卖出去用作其它项目材料的可能。

(10)洞体的石质较软。石质较软,易于开凿。无论是花山的红砂岩或白麻岩,还是龙游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泥质岩)石质都不太硬。凡是考察过龙游石窟的,都发现石质较软,在未开凿风化前更是这样。洞体石质不太坚硬,一可以说明凿痕条纹间距较大的事实,二可以因此而减低开凿的艰巨性,三可以解释开采出的石料质地并不太好的现象。

一、开出大量石料

就花山谜窟而言,开出的石料共有多少?

据很多研究者和观察者估计,整个花山36洞(到目前为止,说是这么多),能开出几十万立方米的石料[sup]([/sup][sup]2[/sup][sup][/sup]。笔者基本同意这个粗略估计。

应当注意以下的基本事实,即石窟的体积,并不等于石料的体积;荒料(石窟开出的石料)的体积也并不等于成料(具体使用的石材)的体积。这里有成材率的问题。“古六州”石窟开挖时,成材率是多少,笔者不敢妄言。可供参考的有目前我国石材生产的状况。有一篇文章[sup](3)[/sup]称,

我国矿山开采技术落后,大多数仍采用原始的爆破炸山方式开矿,其荒料成材率(2-3m的立方体)仅占15% -20% ,开采设备较好的其成材率也不过30%,其余70%-80%的宝贵资源变成了废石渣,…………..石材加工厂在板材加工中又会产生30%以上的废料。

这样算起来,目前,在较好的情况下,成材率也不过20%。由“荒料”制成成材(比如板材)过程中30%以上的损失,来自于“荒料”去除六面石皮和锯缝的损失。当然,古代开采方式与现代不同,比如不用爆破法,成材率可能较高。但另一方面,当时的条件(开凿“古六州”石窟的条件)也会造成车材率的下降。比如,开石并非挖洞的主要目的、施工时间非常紧迫等等。在已经发现的大多数洞里,都有大量堆积的石渣碎屑,有的厚达七八米,这说明,当时的成材率也不会很高。洞子的体积,据估计[sup]([/sup][sup]4[/sup][sup][/sup],花山谜窟2号洞(“地下长廊”、“环溪石窟”,深146,面积约4800平方米)“出石量约6万方”,笔者认为这个估计是指石洞体积,并非成材的体积。花山谜窟35号洞(“、地下宫殿”、“清凉宫”,深170,面积约12000平方米),“出石量约10多万方”,这个估计,大概也是石洞体积。这两处是花山谜窟比较充分开发的景点,其估计大约较为准确。按照目前我国矿山的出石率计算,其成品石料不过约(6+10﹡20%=3.2(万立方米)。花山谜窟36个洞合起来,出石量按几十万方粗估,差不了太多。

几十万立方米的石料,为数不少。其去向不可不查。所谓“不可不查”,就是必须有个说法。研究者们,有过各种推测。有的说建了水坝,有的说盖了房子,有的说运到北京去修十三陵了,有的说现场考察表明,碎石是就地堆放的,后来成了附近的山丘,这就是“山丘说”。

还有的说,这都不足以说明大量石料的去向。这么多的石料运出去,是人力不可为的,说是“外星人”把开洞时的大石料运走了。这样的解释等于没有解释。笔者对“外星人”的印象,好像就是“神”。

二、开出的石料属沉积岩,砂岩

石料的用途,取决于它的材质。花山谜窟凿出的石料,是什么材质?多数都说是白麻石、红麻石,用作铺路等用,完全可以胜任。抛开颜色不论,“麻石”是什么石料?地质学上所称的“麻石”,不属沉积岩,而属火成岩,质地较为坚硬,类于花岗石。但笔者认为,花山的“麻石”却是沉积岩,砂岩或砂页岩。

其实,这个观点有人曾经提出过。在研究石窟的成因时,有一个“十三陵说”[sup]([/sup][sup]5[/sup][sup][/sup],介绍是这样说明的:

在明定陵地下殿石壁上有“石料来自徽州,木料来自柳州”的刻。于是,人猜想,屯溪石窟群的石料采用木排載運,沿新安江至杭州入京杭大河,直抵北京,用作修建十三陵的石料。但据地質學家勘定,明定陵所用石料均为白玉和花岩,而屯溪石窟石料均为地一般的麻石和白麻石,为中生代的沙岩,两地石料材截然不同。

这就是说“十三陵说”不能解释花山谜窟石料的去向问题。并指明花山谜窟的岩石是一种沉积岩。

网上还见到一篇关于洞窟成因的讨论[sup]([/sup][sup]6[/sup][sup][/sup],其中提到:

刘兴诗,今年71岁,是成都理工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的地质地貌专家、科普作家,他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小片岩石说:“这是我从洞中(注:花山谜窟某洞)随手捡来的,这种钙质胶结砂页岩与洞中另一种钙质胶结角砾岩,是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我在洞中看到了清晰的X形裂隙,是自然形成的;我还看到在砂页岩中间含有一大块不规则的角砾岩”。

这里说的也是水成岩砂页岩和角砾岩。文中还提到,刘教授有勘查过一千多个石窟的经验

三、最合理的办法是就近利用

工程的主持者们,在开工当初肯定对大量石料的出路有所谋划。就近利用应当是最佳选择。所谓“应当”,是指就可能性和现实性而言。

石料虽然大量,但并非“大”得不得了。而且,石窟群出产的石料,并非是很高级的石料,只是些质量平平的“大路货”。正因如此,它的用途广泛,用量很大。

很多省份都保有汉代以来的采石遗址,规模都很大。石料应当也是就近使用了的,而且用量很大。笔者参观过广州莲花山采石遗址,露天开掘,采出的石料数量巨大。从山南的莲花山起,偏东至莲花山渔港折向北,延伸长约3000,留下的采石工作面平均高约25,最高40,如悬崖峭壁,钎痕历历,桩孔累累,估计开采面积逾33万平方米,能开出多少立方米石料不知道,反正为数不小。浙江淳安著名品牌“茶园石”的原开采地,现在成了泱泱的“天池”旅游胜地,体积也够大的了。浙江温岭长屿峒天是另一处采石遗址。据介绍,只一个“观夕硐”硐群,面积就有5万多平方米,采出的体积有130多万立方米。据介绍,“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留下来的景观,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千百年来,长屿人一钎一锤的凿击,取出了上亿立方的石材,现留下了28个硐群,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这些采石场裁处的石料都比石窟群大得多。

谈到石料的用途,首先想到的应当是筑路。历朝历代无不重视筑路,因为筑路无论对于“国防”还是经济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汪华在隋末起兵,据有歙、宣、杭、婺、睦、饶“古六州”之地,自立为王。其地在今浙、皖、赣交界处,虽有新安江蜿蜒其间,还需修路。汪华要巩固对““古六州”“统治,“保境安民”,不修路是不行的,尤其是联系浙皖的、“古六州”核心地带的道路。

笔者不知当时已经有多少路,还有多少路要修。根据现在的初步了解,在“古六州”范围内就有好多条历代建成的古道,或古驿道,是古徽州地区主要的交通通道。现在有部分保留着,有的已废弃,有的改成了公路。

古时,单是由徽州城出发的道路就有9条,即出西门的徽浮古道、徽安古道、徽池古道、徽开古道、徽婺古道,出北门的徽泾古道、徽宁古道、徽青古道,出南门的徽昌古道。就是所谓“九龙出海”。除此之外,安徽的古道还有旌浙古道、休淳古道、休龙古道、黟太古道、黟祁古道等等。一些因地形而建的关隘,建设时也要用石。单是歙县境内的关隘就有箬岭关、昱岭关、新安第一关、汤岭关、乌泥关、连环关、劳诸岭石关等。在今天的榉根关,还可见到石头垒成的关隘。

举出这些,并非是说它们都是用花山的石头建造的,建造时间也前后不一,只是想说明,出产的石头是大有用场的。

四、石料用处多,用量大,去向不成大问题

砂岩是可以用作建材的。除了筑路以外,还可以修河筑坝、建屋垒墙,或用于牌坊石雕、修碑造墓等,用途广泛。如果到古徽州实地考察一番,定会发现许多以砂岩为材料的建筑工程。与木料的使用相似,石料也是分级利用的,一项工程可能要用到数种石料,其中包括砂岩。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分析了广州“南越王陵”古墓的石料样品后,对广州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层地貌、岩石组合、岩石特征及开采条件进行了考察研究,在番禺莲花山发现至少有8种与古墓相同的石料,证明陵墓当初使用了莲花山的红砂岩

砂岩既可作建材,谜窟开出的石料就近利用是不成问题的。拿铺路来说,如果用石板铺路,假定路宽5尺,板厚15公分,以紧密排列计,铺设100公里,使用石料的量就是2万多立方米。介绍石窟谜团之大的文章就说过,仅35号洞开除的石料,就可以修一条从黄山到杭州的200公里的公路[sup]([/sup][sup]4[/sup][sup][/sup] 于是有人担心,其它35个石窟开掘出的石料堆在一起岂不铺天盖地?意思是多得无法处理。如果考虑到石料可用于筑路垒墙等多种用途,还有必要这么担心吗?况且,开出的石料,也不一定有“铺天盖地”那么多。

笔者认为,花山谜窟的开凿,主要目的并非取石。但开出的几十万方石料可作建筑材料,用量可能是很大的。几年之内消费掉几十万方石料,大概并非难事。

“花山谜窟”的石料去向问题如此,“古六州”范围内的其它石窟群,也可以准此。石料的使用,因时因地因条件制宜就是了。





1)李宾可,“花山谜窟”等石窟群成于汪华时期,已投稿,待发表。

2 “花山谜窟”的八大猜想,乐途旅游,2006年3月16日。,

3  网站《中国石材贸易网》,2007年1月10日

(4)“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刘英娟,“ 花山谜窟千古之谜何人解”。

(5 )“花山有谜窟,谁解其中秘”,东湖博文,作者wjh3000 ,2006年12月5日。

6 )“掀开花山谜窟的面纱(下)” 于向真, http://yuxiangzhen.blshe.com/post/60/68127
2007年6月22日

Where’re gone the excavated stones from the  
mysterious caves
(Li-Binke, Tsinghua Univ. Beijing 100084,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hina, P.R.)

Key wards:  “Huashanmiku” mysterious caves,  Stones,  Sandstone
Abstract  Although stone-mining is no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mysterious caves(the total number of the caves is more than one hundred ) in the six ancient county , the problem of whither of the stones should earnestly  doing by.  The amount of the stones though was large,(for example ,of Huashanmiku  caves in Anhui province) but was not yet such large as could not be handled. Logical ways and means are the handy use of the stones. The stone stuff could  be  used  as materials of road-paving ,house-founding , torii-building , tomb-constructing, stone-carving etc. It looks that to consume hundreds thousand cubic meters of sandstones in several years  did not a very difficult business.



作者简介:李宾可,河北人,1939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已退休。Emaillizc1688@gmai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9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石窟石头到那里去了?
             《故园徽州网》laowu
                                  2002年作
    我认为石窟石头开采之初应在唐宋之前,石头主要用于当地建筑之用。而大石窟之形成应在元、明二代,大部分石头用于运河和江南城市建筑。
    古代大规模的石头开采必须要有国家级大工程才能进行,古代中国国家级工程主要是国都皇城建设和河道及海堤建设。根据徽州新安江河运分析,石料不太可能大规模运往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古都。而石料运往运河修筑和南京、苏州、杭州城市建筑的可能较大。其理由为:
    一.古运河南端杨州至杭州段周边基本无石料开采基地,而必须通过水路进货石料,而从新安江下水而行运石料至杭州再至苏州再到南京扬州就比较顺利了。就象今天从湖北、江西长江挖沙运沙到上海一样,虽然运距较长但水运较陆地运输要便宜和便利,况且古代没有汽车,在几十公里外用陆路人力独轮车推石头再比较从新安江几百公里水路运石料,肯定是后者快捷而经济一些。
    二.运河修凿于随代,但随唐以后,时世推移,北南阻绝,大运河久己淤塞荒废。但到了元代,成吉思汗的后代把定都北京,号称大都,但维糸国家命脉的粮食、布匹及各种财富不在北方,绝大部份要依靠江南。于是疏浚大运河,开通江南到大都北京的运输通道就摆在蒙古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当然出钱出力的不是他们,而是江南人民。于是统治者下令,几万几十万农民、工匠挖淤清河,开山取石,筑堤修坝的宏大场面就出现在江南。也只有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才有这样的大气魄,不顾民力财力,从几百里地处的徽州新安江边开山取石,再由几百艘上千艘河船将凿成一块一块的石料运往运河两岸,运河两边的一尺一尺的石岸,一座座拱桥,一个个石阶码头修好了。于是通过运河,每年上百万担粮食,布疋运往北京,供应蒙古骑兵向西向北推进,往西一直打到黑海、地中海;往北一直打到贝加尔湖,为我大中华拥有史无前例的数以百万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三.再看看杭州、苏州和江南水乡一个个小镇,如乌镇、周庄、同里,那一条条街,一条条巷,一条条河不是用标准的成方成条的石料彻成,其石料又大多麻石,与石窟石头质地相近。这更为徽州石窟石头的去处找到答案,试想一下,任何一个石料场,如用放炮炸石,绝不可能这样方方正正,只有在特大型的石料基地才能有这样的标准石块出产。这些城市间形成和繁荣虽然历史时期不同,但真正的大规模建筑是在南宋、元、明、清时代。南宋杭州成为首都,于是在三四百公里左右的新安江上游取石筑城也就成为最为经济方便的了。而苏南的小镇建设也都是在元明之际。
    四.再从徽商的形成在南宋,而最旺盛在明清来看,如果没有快畅的安全的交通是不可能形成的,这是首要条件之一。而从庞大徽州石窟的石料工场运输,可以推断,那时新安江上是几百条上千条江船在来来往往,于是随时可以载货上船,而徽州运往苏杭的土特产只有两样,一是茶叶,二是木料,木料不需要船运只要放排即可。但茶叶一定要走水路,于是将体积大重量轻的茶叶和体积小重量大的石料搭配运往下游则是最好的运输搭载了,再加上江河上船只如梭,两岸的土匪抢贼也就不敢下手了,有了这样一条快捷、安全、畅通的运输线,徽州商人就有了开展大宗贸易的手段了。
    五.经营徽州石料的不是徽商而是江南巨富沈万三
    沈万三,字仲荣,元未明初江苏长洲县周庄人。生于元中,殁于明初。正史对他的记载甚微,但确有其人。元初由于连年战乱,江南人口锐减,水利失修,大部份田地荒芜,元政权统一中国后,盼布了一糸列发展经济,鼓励军民开垦荒田的政策,这时沈万三之父沈祐正是利用这一大好时机造田致富的。他在在这水乡泽国围湖造田,从几百亩发展到上万亩。到沈万三当家,己是元朝末期,他利用农业上的积累,进行大宗贸易,而他与之贸易的首个合作伙伴就是徽商。孔迩的“云焦馆纪谈”中说,“沈万三成为海商,来往贸易于徽州、池州、太平府,资巨百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在元未明初成为江南笫一巨富,
    而主要业务齐是建筑业和建材业。周庄、同里、苏州观前街以及许多码头和仓库都是他开发和经营的,可见他是当时的主要房产开发商。那么经营建筑建筑材料肯定也是他发家的生意之一了。在他去世后,民间传说他致富是由干得了两件宝贝:一件是乌鸦石,二是聚宝盆。这乌鸦石是不是就是徽州麻石呢?
    沈万三富在石头上,祸也石头:朱元璋借口沈万三修筑苏州街道以矛山石(可能徽州石料供给不足而取江苏石料)为街石,有谋反之心,派兵抓他欲杀之,后家产充公,流放云南,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杀掉了。
    这里又有一个悬念,既然江苏的矛山石不能用于筑城,这是朱皇帝的金口玉言,那么又有谁敢乱用江苏之石呢?那么明朝二百多年中江南的城市建筑所用石料又取之何方呢?当时徽州人在明朝有多人在朱在周围,如朱升、李善长等,而且朱元璋打天下与张士诚对抗时,徽州是他的根据地,出钱出粮,徽州人是立了大功的,由此有没有可能将提供石料这块肥肉交给正在走红的徽商呢?
    当然徽州石窟石料的出处也还有多种猜测。如北宋的花石纲之说并由此引起方腊的农民起义; 南宋筑杭州城取徽州石之说等等,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徽州石窟的形成与当时政府的建设和行政命令应有关糸,不然那么多石头运往何方不会不引起政府的警觉。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77

帖子

2631

积分

认证会员

鄂东黄冈世泽堂 汪(广)洋

Rank: 6Rank: 6

积分
2631
QQ
发表于 2008-6-20 09: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的"麻石"大部分是指的变质岩,也就是千枚岩,板岩之类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 北方农村很多老乡都是用这种石头做瓦片....

从安徽地质资料来看,徽州东南部,尤其是黄山,天际山区域, 以元古代(2500百万年-500百万年)的青灰色,灰色砂岩,板岩为主. 徽州西北部(休宁等地), 以中生代红色砂岩,含砾砂岩为主. 这种石料和常见的大理石,花岗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依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都认可石料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但对开采石窟的目的依然存在争论.
http://baconw.blog.sohu.com/#tp_38b16587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