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国公是否是一种“公种”?唐初汪华、冯盎等在同时期被封越国公,是否能说明这个问题?
唐代越国公冢 今日文化名片
--------------------------------------------------------------------------------
时间:07-11-03 22:1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131
阳江将迁建冼夫人之孙冯盎将军陵园进行抢救发掘保护
唐代越国公冢 今日文化名片
南粤风物
作为最受“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周恩来语)冼夫人器重的孙子,冯盎生前英勇善战,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而不肯称南越王,唐贞观年间卒于阳江并被恩准高规格建造墓地,其墓及祠一直存续到大跃进期间被毁。日前,阳江市在江城区双捷镇乐安村月亮岭隆重举行了冯盎将军陵园迁建奠基仪式。
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桂雄表示,冯盎将军陵园作为南越不可多得的名将古冢,将成为我省一张新的历史文化名片,陵园建成后,与相距只有20公里的关山月故居,以及相距约40公里的“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起,共同构成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闪耀在粤西大地。
南越史上杰出首领
冼夫人是六世纪时南越的杰出领袖,她有勇有谋、善于用兵,一生坚持和汉族团结友爱,保障地方秩序安定,从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左右)到她的孙子冯盎死时(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止的110年中,广东南部一直保持安定局面,她的功绩为后人所称颂。
在冼夫人的子孙中,冯盎是最为出色的一个。灭陈建隋之初,冯盎已经拥据岭南20余州领地,当时有人劝他趁隋朝内乱自立为南越王,被他一口拒绝。隋亡后,他领有广州、梧州、海南岛一带2000平方公里的地方。唐贞观元年,有人诬告冯盎谋反,唐太宗发令准备征讨,冯盎即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朝见帝,表明忠心与清白,及时化解事端,以免生灵涂炭。
冯盎生前,深受唐皇李渊、李世民父子器重,初为宋康(今阳江西部)令,后拜汉阳太守,迁骁卫大将军,以后授上柱国(军中高级官衔)、高罗总管,后又封为吴国公,继又改封越国公,其事迹载于《旧唐书》、《新唐书》。唐贞观20年,冯盎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刻石像立于唐太宗在西安的昭陵,并令地方官府为其筑高规格墓园,以扬其德。
大跃进时陵墓尽毁
冯桂雄表示,刻石像于西安昭陵,墓前还立有石柱、华表等物,充分说明了冯盎在世时的被器重。在冯冼氏显赫和鼎盛时期的族人中,像冯盎这样功德圆满又死于盛世,被恩准建高规格陵园的是绝无仅有的。据考证,冯盎将军陵园,是迄今发现在冯冼氏族要员中殡葬规模最大、建筑水准最高的一处陵园,也是古南越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最杰出的将军之冢。
据有关资料记载:冯盎死在高凉郡治(时在阳江)任上,享年73岁。下葬的是其真身。陪葬品中除一些瓷器和一套盔甲外,还有一把80多斤重的娥眉宣锦大刀。冯盎墓在阳江城北山(现北山公园附近的花厅村),墓园占地达60多亩,墓首坐西北向东南,墓高约1.5米,表面用石块和灰砂嵌砌;墓窖及墓道(长达10多米)用巨型青砖拱筑。墓前左右各有石柱、华表及石狮分立;拜台分三层,均用花岗岩石板铺垫,可供数百人拜祭,四周还立四条石界。
冯桂雄说,冯盎将军墓无论是当时的陪葬品和墓体建筑材料,抑或是历代名人增修留下的碑记,随便哪一件在今天看来都是珍贵的文物。但令人遗憾的是,大跃进期间的1958年,冯盎将军墓被平整改建民房,陪葬品大多已失散,许多墓穴砖块被人收藏,其他筑墓材料尤其是石碑、石桥、石块等被附近村民用来砌水井铺巷道,冯盎祠的景况也差不多。
迁建三五年内完成
据悉,由于冯盎将军墓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阳江县委、县政府和建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曾动议修复冯盎墓(祠),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拆房复墓难度极大而未果。有鉴于此,近两届市委、市政府经反复研究决定将冯盎墓另行选址迁建。
冯桂雄表示,冯盎墓和冯盎祠的修建,是一个集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保护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时不我待,机遇难得,对于推进古南越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弘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据了解,冯盎将军陵园由冯盎将军墓、广场(含铜像、纪念馆)、牌楼等三部分组成,一两年内初具规模,三五年内基本完成。陵园建成后,将填补粤西地区历史文化景点缺少的短板,成为粤西旅游文化走廊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报记者 毕式明
通讯员 许光荣 许广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