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826|回复: 2

一千八百岁的黎阳古城(转自故园徽州)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8-6-9 11: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千八百岁的黎阳古城
    黎阳老街,坐落在屯溪老街西边。东自西镇桥朝西南延伸,全1200米。按1985年编的门牌号是1——273号。黎阳街分上黎阳和下黎阳,今天一中的学生公寓楼上首原有一座古老的路亭叫“新亭”,便是上下黎阳的分界线。今昔对比,下黎阳街的北面保存得比较完整,下黎阳街南面和上黎阳街则拆毁改建较多。北面的门牌是双号。其中2、4、8号是旧式木版门面房。12号是石家大宅院,18号是李氏医寓,28、30号是贾家大宅院,这三座古宅院保存基本完好,是黎阳老街的亮点,和这种石库门在北面鳞次节比联成片的木板门店面还有20——26号;32——38号;68——94号;114——120号。在南面木板门店面保存有27号、31——45号、53、54、81——111号等。黎阳街两侧还有不少巷弄,北面有黎新巷、利农巷、炉厂巷、黎阳巷(陈家巷)、朝阳巷;南面有曙光巷、黎明巷、黎中巷、光明巷、黎红巷(景昌巷)、胜天巷(通天巷)、黎川巷、邵家巷、红星巷(地狱门)等。这些巷道中还保存有一些遗址和古迹。

    古城黎阳的故迹拾遗
屯溪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先有黎阳,后有屯溪。按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这里设犁阳县(后改黎阳),归新都郡管辖。三百多年后的陈天嘉三年(562年)撤黎阳县,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又据《新唐志》休宁县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盗方清陷州,州民拒贼保于山险。二年,贼平,因析置归德县。”据《寰宇记  新安志》记载:废归德县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贼方清陷郡城而县人自割据八乡之地保于此。从方位距离分析,这归德县治也是处在黎阳。黎阳从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古黎阳是否就是处在现在的黎阳古街呢?如果不是,它又处在何方?
据笔者多年的考察,认为最早的黎阳县城就坐落在气象台和黄山高专的“金山”上。有这么几个依据:
一、    一两千年前的县城、郡城与明清时期的城不同,它的功能主要是政府机关和驻军驻防的城堡,没有大量的民居和商业街道,因而范围较小。为安全保障的需要,一般处在有险可守的临河的山上。例如歙县城最早置于乌聊山;休宁县城最早置于“今县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后于三国时期的公元258年“移治于万岁山上”。灵鸟山就是现在的凤凰山,万岁山就是今天的古城岩,两座山都面临横江,而且都有人工开凿使之陡险的痕迹。而金山北临蟾溪东南临率水,四周除与前山岭相联连部分外都是陡险的岩坡,明显带有人工开凿的痕迹;需要指明的是,一千多年前,率水是紧挨着小龙山、主簿山、金山流过,在华山脚下与横江汇合,现在每逢洪水暴发,站在黎阳的率水河大桥引桥上,率水古河道还会再现。从险要和临水这两项条件,金山都胜过前述三座山。
二、    “金山”上黄山学院施工建造住宅小区时,笔者在施工场地找到几片黑陶片,还有一些粗糙的南北朝时期的瓷碗,这表明金山上很早就有人居住。
三、    前山岭(或潜山岭)古称“城山岭”,即现在的屯溪火葬场所在的山岭原是与金山相连的,金山即古代的“城山”。只是后来由于率水改道,城区扩大,小小的城山容纳不下,黎阳城迁至现在黎阳街一带。“城山”名存实亡,加之时代久远,语音衍变,“城山”变为“前山”,再变为“金山”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黎阳县城何时迁往现在的黎阳老街一带,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只指望在开发黎阳时有新的考古证据出现。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黎阳老街已有一千八百年的高龄了,它比起屯溪老街要老得多。建议在2008年为黎阳老街举行一千八百年的庆典活动,结合黎阳老街的开发,一定会提高黄山市人文景观的档次和品味。
    黎阳老街的故姓大族
在屯溪老街建成的明中叶以前,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以后,徽州的木、茶、漆等土特产多由黎阳河岸沿新安江下泛浙江杭州,黎阳老街是休宁的商业集散地和徽商的发源地之一。长达近三里的黎阳街上起青阳会馆,背靠主簿山、前山岭,傍率水随流依势直达率水、横江和瞻溪的三水交汇处¬——沙洲口。街上是各种店铺和一座座住宅、祠堂、牌坊和木板门店铺,通向河边的小巷连接码头,在这里登船的徽商和学子顺流而下,直达杭州。伴随着儒商的繁荣,黎阳老街出现了一些显赫的家族,即汪、邵、任、陈四大家族。这些家族迁入黎阳的时间已不可细考,但至少是在宋代,因而称其为本姓。在明清时期大都在江浙湖广一带经营盐业、典当、钱庄等大买卖。而且还出了不少“学而优则仕”的大官,如汪家、邵家就是如此。
在古徽州,汪姓是第一大姓,有“十姓九汪”之称。在《新安汪氏统宗谱》上,黎阳的汪氏被称为“塝上门”,在现在黎阳镇政府南的“高基”上原有汪氏的大宅院,毁于咸丰兵燹。黎阳汪氏的一支,在称作“后第汪”的地方建有大片的古宅,还建有宗祠,宗祠前建有半月圹,上黎阳街穿过半月圹南面而过,是黎阳街上亮丽一景。可惜这些建筑现在仅剩下汪庆余堂和汪公庙的残部。徽州汪姓大都是隋末保卫歙、宣、严、杭、婺、饶六州汪华后裔,因此各地都建有祭祀汪公的汪公庙。黎阳汪氏也不例外,据《休宁县志》记载:“黎阳汪氏宗祠,祀唐越国公华。康熙三十二年建,嘉庆十五年重修。”清代同光中兴之际“后第汪”子孙重修了汪公庙,恢复了祭祀汪公的仪式。汪公庙的大门坐南朝北,上悬一《护国佑民》匾,这是与徽州别处的汪公庙不同之处,据说黎阳塝上门汪氏自认自己是汪华的正脉谪传,追抚汪华归顺唐朝,在长安被封越国公,因此坐南朝北,保持朝臣的方向。但黎阳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黎阳别的大姓,为了利用“风水”这一着抑制汪姓的发展,买通风水先生,让汪公庙面对汪姓的一个公主坟,即现在的黎阳小学后面的调味品厂这块高地上,所谓的对着白虎头,以抑制汪氏子孙的发达。其实这两种传说都有偏见。如果联系黎阳汪姓明清时是以经商为主,此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据“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于火,金火不相容,不利商路。明清时黎阳汪姓子孙经商人数之多,营商范围之广,远近闻名,在各种行业比较起来基本上是“商贾十之九”。故汪姓商贾之家为保住财源茂盛,加上程朱理学的倡导不坐北朝南了。可见徽商保护财富受文化的影响,他们将文化意蕴运用于祭祀之中,以达到他们祈求祖宗神仙的护佑。汪公庙现在还残存,下黎阳的九相公庙则荡然无存。有关九相公庙的来历,黎阳至今流传一种说法: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气势熏天,封九千岁,全国各地的党徒争相为他建生祠。休宁余村、兖山、黎阳等地魏党在下黎阳(今昱城中学处)建成魏忠贤生祠,供奉魏的木主。明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失势,刚落成的生祠被魏党改为“九相公庙”,魏的木主被冠以“九相公”冒名顶替汪华的第九个儿子得以保存下来。因而在汪公的祭祀活动中多了一个骑马的九相公。
邵家在宋徽宗政和元年迁居黎阳黎阳定居,历代亦贾亦儒。在清初更是显赫,家族中有人官至谏议大夫。雍正年间修建成的“大夫第”,在通天巷在西侧,前通率水河,后通黎阳街。“大夫第”共九进,面对率水的五凤楼、官厅早已被太平军烧毁,中间有几进也改建了,现在还保存后边的两三进。另一处豪宅“一棵印” 在通天巷的东侧,现在还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黎阳老街的西边第一条巷即现在的红星巷,原称“地狱门”是邵家的另一处大宅院的的遗址。这处宅院的北面大门开在黎阳老街上,南端的后门靠河边建有一座石砌的券门和坑道,是邵百万家的内码头。清中叶之前,航船可以直靠在券门,运送银两货物进出内院。邵家是典型的徽商,当时称“邵百万”。按老一辈人的说法,所谓百万,至少有两百万两白银的家财,一半是地面上的浮财,另一半是窖藏于地下。由于经商有风险,如果经商失败,还有另一半资产可供东山再起。邵家清代前期是盐商,是一种官商性质,倾赖于清政府的盐政而发财。嘉庆年间盐制改革,邵家地面上的财产赔掉了。由于率水北岸河滩的的下延和宁家桥的修建,邵百万家的内码头成了供佣人下河的去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邵百万家窖藏被发掘,宅院被焚毁,又因当时尸首狼籍,人们将券门贬称为“地狱门”,一百多年一直荒芜,无人敢在上面建房。邵家在黎阳还有两座祠堂,一座为“世科祠”原址在屯溪一中的大门至老教学楼,老教学楼就是建在祠堂享堂的上,用条石砌就的基础有一人高,八十年代前屯溪一中师生都有印象。世科祠是邵氏历代祖先中了进士等有功名的祖先有资格享用供奉的,当年大门外立有一列旗杆斗,旗杆斗是用石料制成外成八棱型、内有供插旗杆用的圆洞,每当祭祀的日子,悬挂上这些祖宗的头衔、封号、等用彩缎制作的旗帜,率水上过往的船只、官道的行人,举目就可看见邵家祖宗的光彩。其中之一如邵齐焘,乾隆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京兆分校。再如邵齐然乾隆十三年进士,选庶常,改任刑部主事,升郎中。出守温州,调杭州太守。世科祠东大路上,立有几座牌坊,由于休宁这边的牌坊大都是用白砂石料建成,容易风化,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一座贞节坊,上刻“娣姒双贞”四个大字,是旌表一对清代乾隆年间共同守节的妯娌,这座牌坊是屯溪一中建校时才拆除的。世科祠正对麒麟山,风水特佳,造就了邵氏人丁兴旺,“学而优则仕”。1949年4月16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张义纯将省政府迁在这里勉强维持10天,又匆忙向西逃跑。另一座总祠面向黎阳老街,原是黎阳小学校大礼堂。抗日战争时期邵氏后裔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精神,将总祠改作“高阳乡中心国民学校”。当时邵家的一位女大学生邵婉兰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年任该校校长。
黎阳的任、陈两姓的建筑遗迹已大多湮灭在历史的岁月中。上黎阳街141号的“任家厅”已改建过,大门的门楼已失去华丽的风采,门框还是原貌。陈家的大厅等只剩地名了。现在,黎阳巷“下郑”大院的北面原称陈家坦,而黎阳巷原名陈家巷,陈家巷东口原有一口水质特别甘甜的陈家井,而陈家井的南面跨黎阳街而立的就是上下黎阳街的分界标志——“新亭”。“新亭”供养的是一金面的财神菩萨,在明初以来,在新安江流域生活着“九姓渔户”(传说是明初朱洪武贬陈友谅及其部下九姓,只许生活在船上,并禁止与岸上人通婚而形成一独立的人群)特别信仰这尊菩萨,因此黎阳人称此菩萨为“船坛佬”,今天看来,这有点象海峡两岸人民敬仰的天后娘娘。可惜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只留下遥远的回忆。

黎阳老街上的客籍
明初,程维宗在屯溪建成八家栈。特别是明嘉靖十五年屯溪镇海桥建成以后,黎阳老街的商业区逐渐东移,黎阳的四大家族逐渐式微,让位于客籍的的徽商。这正应了一句俗语:屯溪是火龙地,只发客姓。在屯溪为据点的客籍徽商,有相当一部分都把宅院建在黎阳老街上。如婺源县上坦孙氏十四世祖荣玮公在屯溪观音山开茶号,在黎阳街180——184之间建起了占地四亩的大宅院“孙礼安堂”。后来子孙繁多,又让二房在河边千年银杏树(当地人称鸭脚树)旁边戴虔婆的大院遗址上建起一片住宅,由于生有三个儿子,堂名为“孙三槐堂”。大厅特宽畅,抗战时期,皖南行署驻在这里办公。三房孙竹庵在邵家巷岳父家的土地上也建了一片住宅。现在“三槐堂”和“鸭脚树”大厅只剩下残存一小部分,而邵家巷已成为率水河大桥的东引桥了。
类同的还有下黎阳石家和贾家。清代后期,绩溪旺川的石家在西镇街经营“石翼农药号”,江右贾家在西镇街上经营瓷庄,但都在黎阳老街上修建了豪门大宅。现在由东过西镇桥进入黎阳老街,保存完整的就依次是石家老宅、李氏医寓和贾家老宅。民国十八年四月五日,朱老五一伙火烧屯溪街后,拎着火油准备到黎阳街放火,贾家的主人先是用点心食品招待他们,最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黎阳老街。时隔两年,中国银行屯溪分行在贾家宅院开业,之后才搬至屯溪中马路。
黎阳老街上客藉中有青阳的几个大姓。池州和和徽州邻境,池州府所属青阳县有许多家族在徽州经商、为官,主要有宁、曹、郑、李、徐等姓,他们的祖祠都在青阳县境内,为了同乡联谊的需要,在黎阳河沿“地狱门”西端建造了“青阳会馆”。宁家在清代是世代官商人家,光绪年间在南京为官的宁本瑜和歙县的汪廷栋等曾募捐重修了金陵新安会馆。徐家曾在下黎阳街徐福茂烟店。
徽州的青阳籍家族中值得一提的当数黎阳郑家。郑家原籍青阳县,但从始迁祖郑斌起就与徽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明弘治《徽州府志  卷四 封建 职制》记载:“新安卫百户郑斌,福建漳州府人”。而《山南郑氏宗谱》记载得更详细:郑氏先祖为福建省漳州龙溪县人,元末时郑斌随朱元璋军队征剿张士诚於平江路得军功,洪武年间被授予武德将军领新安卫左所百户,后升正千户,世袭三代。因隶属卫藉,永乐年间领子郑锡迁居在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南。郑氏宗祠堂名为“笃庆堂”,其族谱上自称为“山南郑氏”,尊郑斌为“山南郑氏”始迁祖。其后二世祖锡公、三世祖安公、四世祖源公世袭武德将军领新安卫正千户。永乐年间郑锡奉旨编纳里甲标插官旗受屯田立卫藉。屯田的范围就在徽州和池州府所属各县。郑锡和三世郑安不但经营在徽、池两府的屯田,还曾轮管漕运,负责将屯田的粮食和税粮经大运河运到北京和北边境各卫所。清初,郑氏因为“屯卫交兑”而耗尽家产。郑氏自始迁祖后十世不分家。至清乾隆后期分家后分迁在徽州休宁屯溪的是谱中深公派世寿公支下郑士谦,迁居黎阳的始迁祖十一世郑士谦是上黎阳宁家的外甥,来黎阳探亲后,及长就在西镇街成家,开始在屯溪经商。郑氏经商的经常往来大通和悦洲——祁门——屯溪之间,做干鱼、枣类、粉丝中介中介生意,有了一些积蓄。定居在休宁县十八都上黎阳,其堂名“郑崇正堂”,由于后来郑家的主要产业为经营南北货的“郑景昌号”,所以迁黎阳的祖居地所在地被称为景昌巷(现黎红巷)。为了子孙的教育,在郑家大宅院左边还建了一座学堂,据民国年间“休宁县土地陈报单”记载:郑家的宅院“郑崇正堂”包括学堂在内占地1.167亩。在当时看来,宅院不算太大。清末民初由于子孙繁衍,清光绪江南壬寅科典试举人郑惠人在邻近宁家(现屯溪福利院原是宁家的宅院,宁家原籍也是青阳)的黎阳河边邵家巷口造了一片住宅(现原址为一中家属宿舍),被称为“上郑”。惠人弟弟吉人在陈家巷造了一片民宅,被称为“下郑”。而原来的郑崇正堂被称为“中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郑家也无一例外遭受重创。等战争结束,在屯溪稍事清平的同治二年,郑佐廷和诸兄弟掇拾灰烬、料简盈虚、整治旧业,将残存的资金在屯溪恢复“大昌”南北货号。经营至光绪末年,由于郑氏家族人丁众多,各房后生常到大昌店里食宿玩乐,加之亲族经常到店内借贷、赊货,几乎吃空、赊空、亏空店产,郑氏几代人经营的大昌南北货号岌岌可危。于是各房长辈公推喜爱读书、善于经营的郑吉人接管店务,委任为总店管事(总经理)。在郑吉人的主持下,宣统元年(1909)黎阳郑家几个房头合股将“大昌”号改组更名为“郑景昌”,总店座落在屯溪老街一马路口(原新华书店)主营批发,对面的“晋昌”号(今年内中共皖南特委纪念馆)是另售店。资本金扩大为十万银元;并吸收亲友、社会闲散资金近十万元,郑吉人任经理。经营南北杂货、粮、油、糖、烛、海产品以及纸张、锡箔,批零兼营。奉行“深购、薄利、远销”的方针。销售范围:溯率水而上自龙湾、五城、上溪口直至婺源;沿横江上行自万安、休宁、渔亭直到黟县、祁门。进货则在沪、杭、宁波等地设坐庄由“上郑”郑惠人和长子浩予负责;在金华、兰溪设寄庄;并在更远的南昌、汉口、广州挂庄代办。“郑景昌”经营的青豆集散地是浙江淳安县港口镇。经营青豆的利润低,是以薄利多销取胜,郑景昌资力雄厚,在港口镇设有“泰源昶”连枝店,收购和转运青豆,供应对象是屯溪和徽州各大豆腐店和酱园。占有屯溪街市场的50%。 “郑景昌”成为徽州最大的南货业巨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长江轮船航道的开通,青通河口长江边上的大通镇、和悦洲成了徽州商业与长江流域的转运枢钮。这时大通镇上有“隆昌”号、和悦洲街上有“森昌”两家南北货的商号,连同“郑景昌”时人称之为“江南三昌”,而“郑景昌”被誉“江南三昌”之首。 “郑景昌”还参预屯溪茶业收购季节性放款,贷出的资金则在上海等茶叶售出后收回,直接用于在上海进货的款项,获利丰厚,也为创办“大有赉”染织厂提供条件。
1930年左右,资金雄厚的“郑景昌”合资在上海法租界建立了“大有赉”染织厂,郑浩予出任经理,成为徽商在上海开办现代工业的一个典范。据在染织厂工作过的孙永江回忆,当时有一百台机器,在上海只能排在百名之外,但却是徽州商人开办的少数现代工业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合资方抽走资金,“大有赉”面临破产危险,急需十万元资金维持。“郑景昌”只好将徽州的商业网点收缩,将几乎所有的流动资金抽调上海为“大有赉”输血,保住了工厂。“郑景昌”在资金短缺、货源枯竭、运输梗阻的抗日战争后期不得不关门歇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坐落在租界上的“大有赉”厂被日军军管,郑浩予的弟弟丽予因将一包棉纱放在轿车中带出厂被日军警卫查获(因棉纱是“战略物资”)被迫害至死。解放后,“大有赉”在公私合营运动中成为“国棉十七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做出贡献。
改革者开放后的今天,黎阳郑氏后人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分布在国内外。如郑丽予的次子郑名源是航天晨光公司的副总裁,是制造香港天坛青铜坐佛、无锡灵山青铜立佛、海南观音青铜立像三座世界最大青铜佛像的总工程师。
作为一代徽商进军现代工业的代表,黎阳郑家的旧居遗存不多,青阳会馆、“上郑”宅院已荡然无存,“下郑”宅院拆除大部。唯有景昌巷的郑家大宅院还基本完整,只拆除了一座厨房外,现在正房三进、学堂、花园、门庭等都还完整。理应成为屯溪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黎阳汪公庙祭祀汪华活动的探寻
古代屯溪周围祭祀庙会有不少,如占川马鞍山的二月八,东临溪镇的九月九,商山的九月十三。但庙会的日期最长,项目奇特,影响较大的当属黎阳老街汪公庙祭祀活动。黎阳的汪公庙祭祀活动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仗鼓队巡游至八月十三跑马散会,历时十三天。庙会之长是少见的。汪公庙会供奉的菩萨共有十一尊:汪公、老关帝(关羽)、新关帝(关平);三大元帅:程元帅、任元帅、赵元帅,还有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先锋羊三舍人。每一菩萨都有一个会首,负责这位菩萨的行头募捐并组建一支“仗鼓队”:由一名吹笛的领队和十至二十名鼓手组成,有的会首本人兼职领队。
八月初一前,庙会的各会就委派人到屯溪各商家、富户和一般百姓家去募捐。一般店家和富户要出二元银洋,而一般百姓家都要出二角至四角不等。更有各菩萨的各种战袍、百叶凉伞,也是动员富户捐助,如1923年庙会,三门呈洪家就专为先锋羊三舍人做了棉袄、白衣铠甲、白色凉伞。作为回报,当年的庙会期间,先锋专门到洪家去一趟,为洪家驱邪赶魔、招财进宝。也正因为如此,兼任财神爷的赵公元帅的行头特别丰富,光是百叶凉伞就有五顶之多。
农历八月初一晚,十一支仗鼓队在屯溪周围各大村子过街穿巷演奏,既是庙会的预报又是募捐的过程,此过程一直持续到八月初十连续十晚。八月初九起,分别在汪公庙前的靖阳滩和九相公庙前的选班演戏三天三晚。八月十一日清晨,由扛着清道旗、敲着游锣的队伍到上下黎阳各处通知各户打扫街道,准备菩萨出游。下午,每位菩萨由各自的会首领队,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百页凉伞、仗鼓队组成的队伍进行巡游。巡游路线从上黎阳汪公庙前的靖阳滩为起点,上至高枧,下顺黎阳街而下,过老大桥,穿过屯溪老街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石牌坊北面)返回。沿街的商店有的要放鞭炮迎接,有的捐出二块银洋。八月十三日早晨汪公庙开庙门,祭祀开始。仪式的一切活动由汪氏后裔有功名者担任司仪。祭汪公的场面威严肃穆,正殿当中安放覆盖红呢桌围宝座,换上新战袍的汪华木像端坐其上。两旁站立有二相公、九相公及三位元帅、一位将军。庙中正殿悬挂着各式宫灯,西廊排列锡制銮驾、百叶凉伞、刀斧矛锤等兵器,以及“回避”、“肃静” 虎头牌。司仪宣读祭文:

            祭越国公文
    维
大清光绪某年岁次八月十三日某某之辰裔孙头首某某等谨以刚鬣柔毛清酌庶馐                    之仪百拜致祭於    敕封襄安昭忠广仁武英圣王暨圣嗣九位相公尊神座前而言曰:我祖忠贞世笃六州著保障之勋,胙豆代馨,千秋隆蒸尝之祀,大义充塞乎乾坤,仁威清宁夫海宇,引徽土永传于奕叶,福庇更深,洪川远绍乎萁裘,恩波罔极。欣逢圣诞,敬洁豆觞,日升月恒,祗承世德于於勿替,寿山福海,共祝圣泽于无疆。伏愿灵爽式凭,千社沐无私之化雨。  帝心简在,亿姓沾有脚之阳春,寒燠雨暘,征四时于咸若,魑魅魍魉驱百邪于远方,茨梁有庆,鸡犬无惊,子母权衡,利尽东南之美。兄弟荣显,名扬海外之邦。悯兹无知,诸罪咸宥,恤我众庶,有寿必灵。惟神垂歆,介以景福 尚饗
   
祭祀活动的高潮是八月十三的“跑马”。汪公庙的北面有一大片空地,叫靖阳滩,是祭祀活动中的跑马场地。祭祀庙会中的跑马活动是这样进行的:巡游汪公、老关帝(关羽)、新关帝(关平)三个菩萨是坐轿的,后有三大元帅:程元帅、任元帅、赵元帅,还有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先锋等共八匹马。所谓跑马,就是马夫拉着八匹驮着上述的先锋、将军、元帅和二位相公木主的马,绕着三顶轿子跑圈子。由于跑圈象磨豆腐的动作,这一跑马活动干脆就被俗称为“磨豆腐”。更令人称奇的是,八月十三磨豆腐,八月十二要去高枧买豆子,就是骑马的先锋和二相公、九相公一起去高砚外婆家去走一趟,付出象征性的两块银洋,买豆子到黎阳“磨豆腐”。黎阳汪姓人通过这种形式,把一场肃穆祭祀活动,衍变成一种民俗表演。
可能是一种历史的玩笑,也可能是一种巧合。1962前后,黎阳街上的汪公庙成了真正的豆腐作坊。又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今天仅剩下一对大门边的雕刻瑞兽的石础,述说历史的苍桑。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8-6-9 2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个徽文化的失落。

重新拾集汪氏文化的历史资料,整理徽文化遗存,很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89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8-6-10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黎阳古城的史料很值得探询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