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大昭:科学就是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jmnews.com.cn 2008-5-22 1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汪大昭
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形成分科的知识体系,是为科学。人类对科学的认知程度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局限,虽然在一定时期达成了普遍认 同的概念和方法,但继续深入探索没有终极。无论一项重要的成果,还是一次惨痛的代价,往往给人类的探索带来深刻启示,甚至促成突破性进展。
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科学的尊重得到了理念上的大幅提升,进一步看清从准确预测地震到降低震时受损,再到震后救灾和重建家园,无一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左右,其中既包括科学应对自然现象的所能所为,也包括现阶段科学水平尚不能解决的难题。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又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国,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也较大,而历经磨难、愈挫愈勇恰是中华民族的可贵品性。面对地动山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信只要意志坚强,一定能够共渡难关,这正是抗震救灾重要的科学判断。
地震发生后,人们对解决准确预测预报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发展的立足之处,相信掌握地震规律是迟早能够做到的。承认现代技术手段还无法透彻了解地壳运动的全部奥秘,决不等于主张不可知论,相反,这正是地震研究重要的科学态度。
感情不能替代科学,抢险救灾必须在严密的组织指挥下有序、有力、有效地进行,根据灾情,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抢救、医疗、防疫、安置等方案。在这场 特殊的战斗中,十几万部队官兵、专业人员、医务工作者以及大批设施装备都达到效率最大化,殊为不易。这正是抗震救灾重要的科学方法。
认识到难以未雨绸缪,就更应当亡羊补牢。特大地震让人们积累了一定的防震知识,尽管有限,却很有必要。当人类尚不能根本免受地震之灾的时候,尊 重科学就可以尽量减少损失。从改进建筑物的选址和质量,到进行躲避和自救等训练,人们完全可以做到像提醒孩子“吃饭前要洗手”“过马路要看车”那样,保持 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警惕和防范。这正是防震抗震重要的科学预警。
科学是件严肃的事情,不是神话。埋在废墟下170多小时竟能生还,大大突破了人体生理和意志力的传统极限,个例和奇迹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殊价值。
科学是有过程的事情,在研究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工作都不成功,只是为最终取得成功搭梯而已,却又必不可少。
科学还是艰苦的事情,不能指望侥幸和运气。探索永无休止,享受科学成果是相对的,叩击未知世界的大门是永恒的。
有朝一日,人类必定会以把握地震规律的成功突破告慰汶川地震中的在天之灵。每一个生者都应当以科学的人生态度,挺身肩承人类共同的重任,而不是站在科学的反面无所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