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452|回复: 2

【转帖】李宾可教授文章:石窟群的开凿年代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267

帖子

752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7520
QQ
发表于 2008-5-17 17: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窟群的开凿年代
                                                                         李  宾  可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 100084  
        摘要  迄今为止,尚无确凿证据证明石窟群的开凿的确切年代。根据笔者研究,既然这些 洞窟是在汪华时代大致同时开凿的,则开凿时间大约在公元616-621年(隋大业十二年至唐武德四年)左右这段时间。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年代支持这一说法。应用某些科技测年法,石窟的断代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关键词 石窟群  断代  石钟乳
      
        解开“花山谜窟”等石窟群之谜,主要是弄清石窟群是什么时候开凿的,什么人开凿的,为什么要开凿这么多、这么大的石窟群。笔者前文论及于此(1),认为:
      “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花山谜窟”、“龙游石窟”、“淳安石窟”和此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的人工开凿的石窟群在内,都是隋末唐初,在汪华据有六州(歙、宣、杭、睦、婺、饶)、自称吴王的时代,作为一项“国策”的执行,广泛动员军队和民众,在几年的时间里,大致同时开掘的备战工程。
      并且具体指明,开凿年代就在公元616-621年前后几年(不到十年,很可能是五、六年)的时间里。
      在众多疑问中,确定开凿年代最为重要。确定了开凿年代,什么人、为什么而开凿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所以,确定开凿年代的问题,就是破解“谜窟”之“谜”的关键。本文试为解说之。
                                                   一、靠什么确定年代
      笔者认为,要确定所研究的石窟群的开凿年代,需要依靠下面一些证据:
      1、文献记载
      关于洞窟的开凿,如果有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文献谈到此事。所以目前的宣传报道中还是众口一词:历史文献上找不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记载。其实,这一点应当有所保留。也许今后什么时候,就找到了某些记载,希望总是有的。
      笔者认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记载的“洞口之战”(2),应是这些石窟实际应用的第一项纪录。当然,这项证据也不是直接的,它只说汪华和王雄诞在某一“洞口”打过一仗,并没有直接说到挖洞的事。宋朝胡伸《越国公行状》一文提到的“越巨石室”也是这样。虽然有的记载说,几百年后有人发现有洞子等等,也没有说明何时成洞的问题。
      2、洞内遗物
      发掘发现,这些石洞几乎是“空洞”,就是没有发现什么很有价值的遗物。
      据报道,“龙游石窟”清理时二号洞发现一尊青石材料的无头石像。但据推测,头像与石洞开凿无关,是后人投入的。“花山谜窟”在清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物件(3)。下面一段对确定年代颇有价值,兹摘录如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盏土灯和几件釉陶器。这种土灯由铁油灯盏、三叉树枝支柱和石雕底座三部分组成,树枝支柱插在圆锥形石底座中间的孔内,油灯盏搁置于树枝支柱的三叉上,灯芯草浸在油灯盏的植物油中点燃照明。清淤民工发现时,四盏土油灯依然完好地置于石窟中部一大型水池周围,他们划动简易船只,一一取出。釉陶器已发现的有罐、钵、碗、坛和部分碎片,均为当年石窟开凿者的生活用具,经有关部门鉴定,认定为晋代的釉陶产品。石窟公司董事长朱立刚据此撰文推断:“石窟中发现晋代釉陶的事实又为该石窟的挖掘始于晋代或早于晋代的认可提供了依据。”
      这样详细地描述土油灯等物件,有一层意思是说,这些物件发现时未经破坏。这当然是很重要的。
      应当注意灯是铁质的。
      3、古代遗迹
这里指的是与洞窟直接有关的未经破坏的古代现场遗迹,如可以确定为是当时刻于石壁上的某些痕迹。有些遗迹的甄别则费力一些。
      龙游石窟于92年发现后,为了招徕游客,曾对石洞加以人工修饰,做了一些雕刻,模拟汉唐古迹,甚为无谓。这些都与“证据”无关,但还容易区别出来。
      龙游石窟二号洞南壁入口处和其它几处有大型粗壮刻线。有尖锐的曲折,类闪电状。无人能确认那是什么字,有人说,据象形文字,可能是“正”“伏”二字,不知代表何意。应当指出的是,在花山谜窟35号洞的石壁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纹,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在龙游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石壁上刻有马、鸟、鱼,并不十分清晰,是何时何人所作,其寓意如何,也有待解释。
花山谜窟2号洞和35号洞内巨型石柱侧面有大型弧线符号、24号洞口有少数民族文字符号,都有待解读。说不定会对确定年代有帮助。
      这说明,洞壁上的古代遗迹有一些,暂时还没有弄明白与成洞时间有何关联。至于洞内被水浸淫形成的“秋色图”,对推定年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洞内的钟乳石应当说是很好的遗迹,应予特别重视。
      4、文化现象
      其实,许多古代文化现象也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结果。一旦这种文化被揭示出来,再有相类的文化现象出现,就可能同它挂上钩。但这种挂钩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证明。直接的证明,还得靠考古证据。文化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有其稳定性。如果在文化现象上扞挌不入,就不能说是属于同一种文化。因此文化现象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文化现象包括得比较广泛,甚至科学技术都在内。
      如果指明洞窟群成于某个朝代,他就须与那个朝代的文化现象相合。如果说石洞成于春秋时代,就须证明凿洞所用的是铜器,等等。
      一个完整的证明,需要符合所有事实。现在的确难以找到上述各项所要求的全部事实。但是如果有一项乃至几项证据非常“过硬”,既可据此提出关于断代的假说。
                                               二、石窟群究竟成于哪朝哪代
      到目前为止,最有说服力的大概要算洞内钟乳石的证明
如果钟乳石断代能非常准确,也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测一测就行。可惜不是这样。石钟乳断代只是给出一个大致范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石窟群的钟乳石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根据五六厘米厚石钟乳的生成需要1500-2000年左右计算,石洞的形成当在两晋。这话前一句是科学观测结果:生成五六厘米厚的石钟乳需要1500-2000年。后一句“石洞的形成当在两晋”就是推断了。查,西晋在265-316年,东晋约在317-420年。2000年前是东汉初年,1500年前大概在南朝梁武帝时期。晋梁之间是南朝宋、齐两朝。这样,在1500-2000年前的这500年中,两晋只占了155年,遽断成洞在两晋,还得详细说明。
      另外,1500-2000年之说,虽是科技人员说的,但不同的科技人员也许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有报道(4)说,“今人无从考证石窟的具体形成时间,专家从石窟近期发现的非常短小的钟乳石考证,估计距今至少1700年。”据《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6),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已介入淳安石窟的考察。“记者从已介入此谜窟的省第三地质大队了解到,……该地质大队认为,这是一批前人开挖的洞群,从洞内大小和厚薄不一的石钟乳形成时间、生长速度、弃渣的胶结情况等技术参数分析推测,以及综合淳安县人类文明古迹与发展,推断这一石窟群距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介绍该地质大队的资料说:“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创建于1958年,主要承担金华地区及浙西南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探任务。近半个世纪来,共完成国家、省地质勘查项目500多个,评价了9处大型和特大型矿床,36处中型矿床,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找矿奖25项。”可以说这个单位经验丰富,成果累累,其结论是有根据的了。地质大队说,洞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东南地域文化的历史之谜”——龙游“地下石窟群”的考察与探析(5)一文中,有两处提及断代问题。其一说:“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洞窟是成于汉代的,更无论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期了。大部分专家的意见,其开凿年代不可能太早。”其二说:“至于石窟的年代推断问题,更为复杂。我们的基本推测:其下限,据有关文献资料,运用排除法逐代排除,应不迟于明代;其上限,最早不可能早于汉代(专家组的共同意见,似不可能如此之早)。” 根据这些地质研究的证据和分析,石窟群成洞时间,在汉朝和明朝之间的可能性大,不大会更早或更晚。
      笔者认为,洞窟开挖使用的是铁器。因为隋唐之际,铁器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在“花山谜窟”,发现了铁制工具,如能证明这些工具就是开挖石洞的工具,则开挖时间就不会在汉代以前。“花山谜窟”内发现的土油灯是铁质的。灯的历史悠久(7),演变甚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此后直至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及唐三彩狮子莲花灯,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种繁多。
      铁器在春秋战国时代虽有发现,但作为日用器具和工具使用,仍在汉代以后。这项记述可能提示,土油灯产于隋唐之际。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形势的变化,挖洞工程大多没有最后完成而仓促掩埋了。由于工程是秘密进行的,现在找不到有关记录,成洞时间问题遂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以上一些证据和研究,大致指明洞窟的形成最可能在距今1000-2000年的汉唐之间。
据笔者的研究,在指定历史时期内组织领导进行这一工程的人,最有可能是隋唐之际的汪华(1)。工程是在公元616-621年(隋大业十二年至唐武德四年)附近的几年(不超过十年,很可能是五、六年)时间里,大致同时进行的。这个时间距今大约1400年。
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年代支持这一说法。当然,“支持”并不等于证明。洞窟开凿于616 — 621年的提法,仍是一种“主张”,不过,笔者认为是一种合理的主张。
                                   三、诉诸科技测年法 —— 石窟群的断代问题可以解决
      近现代考古,大多借助于某些先进的“科技测年法”。准确确定了年代,给其它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就石窟研究而言,有三种方法可以推荐。
      1、14-碳测年法
      14-碳测年法可用来确定5000 — 50000年的古物的年龄。其准确度须详加讨论。钟乳石是否适合此法,如何取样,也须仔细考究。
      2、热释光法或光释光法
    在1000——2000年范围内,热释光法对14-碳法有其优势。年龄在2000年的样品,热释光法的准确度可达100年左右。该法对于陶瓷类样品尤为合适。光释光法适于测定各种沉积物的年龄,从近百年到几十万年不等。
      3、加诉器质谱法(AMS)
与14-碳法相比,它测量的不是射线,而是原子数。所以样品用量很小。其灵敏度极高,准确度可达0.3%±18年,同4-碳法一样,需要校正曲线。不过,这一方法的前景,被人们高度重视,尽管该法所用设备和技术较为复杂。
      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它一些科技测年法的可能。实际上,在国内,所推荐的三种方法都可以使用。
      因而,石窟群开凿年代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起码,科技测年法提供了有效手段。有了一定准确度的科技测年法的结果,石窟群的断代问题不难解决。

     参 考 文 献
(1)李宾可,“花山谜窟等石窟群开凿于汪华时期”(《汪华和古六州石窟群》之一,(出处未详)
(2)李宾可,“‘洞口之战’和汪华降唐”,(《汪华和古六州石窟群》之二),(出处未详)。
(3)江志伟,《花山谜窟揭秘》,第47-48页。黄山书社,合肥,2002年。
(4)“黄山花山谜窟,千古谜团待解”,“大纪元”网,2006.5。
(5)周少雄,王涤,“东南地域文化的历史之谜”,《龙游石窟研究论文集》,第110页。龙游县旅游局,2002年。
(6)王成,叶良喜,“千岛湖惊现神秘石窟群,地质部门推断距今已千年以上”,《浙江日报》。“千岛湖”网2005年10月转发
(7)胡国强,“藏在故宫——有关光明的记忆”,国际在线,2005.12.26

The time when the caves were excavated
(Li-Binke, Tsinghua Univ. Beijing 100084,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hina, P.R.)
Key Words: The caves, Dating, Stalactites
Abstract  Up to now , there are still no proofs to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mysterious caves. According to author’s study, now that the time of the engineering should be specified in the years of Wang-Hua’ s regime, the age of the caves could also be determined from the same time(around 616-621 A.D.), e.g. about 1400 years ago. This statement is supported by the age of stalactites discovered in the caves. By using of some technical methods, the problem of cave-dating can be solved with no big difficulties.

作者简介:李宾可,河北人,1939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已退休。Email:lizc1688@gmai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522

帖子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8-5-18 13: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的石窟研究论文,拜读了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43

帖子

4335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335
QQ
发表于 2008-5-18 15: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郡户口不过八万,有十万甲兵纯属乱掰。按当时大业初统计有户口近九百万户,六郡算全了也只有这么多户,不到百分之一。
又按:从〈汪公行状〉,有汪公攻击太守记录,故应该在州改郡之后,不知道六州是怎么算出来的。
再按:奉表时间,杜某可不是自命行台,而是被封吴王,奉唐之命平定江淮、江南的。
再再按,“自以为必以忠”,这话就有点意思了。
五按:历史确有记载,某人奉几州归而封公的,但是后来有又反了,也没有把公去掉,为什么历史学家偏偏于我们过不去,把我们家的越国公给丢了,仅记个总管,太不公平了。
六按:按王起兵是,说是道路不通,虽奉隋正溯,所以没有奉表,大无道理,因为史有载,在炀帝崩前后那么乱的情况下,都有人奉表的,而且是给皇泰主(越王侗)。好象是窦建德和杜伏威都有。王起兵时,应该是炀帝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道路不通,不能奉表是说不通的。
七按,杜某在武德三年还是二年就归唐,人家势力那么大,都知道归属得快,可见王还是慢了一步,之前就向隋奉表,被封楚王的。
八按:以臆测而推论“淮阴击降”,有莫须有和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嫌。
九按:杜未为纯臣,是唐初的误以为,其实太宗后来平定杜某手下的叛乱后,查看了相关文档资料,方知系出手下伪造,已经平反做了定论。
十按:〈行状〉出于故老,不言自明,以故老传言而对抗公史史料,一目了然,何需喋喋为?劝诸君,引用考查史料,不要见风就是雨,人云亦云,更不要仅仅列出出于某志、某谱,以为信实讹传讹。更不能肆意阉割,舍其疑而定其确。对于阉割笔削过的资料,更不要摆出无空而推荐给人看的姿态。
所以虽然行状出自江南二宝之一的胡某,也和某人批评的一样了,“虽出名笔。。。。。”,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程敏政批评的也是后人委托书写的是徽州开府公程云洗公,考之于本网,所有王之资料,大抵都是出于胡某之手,至多稍作损益而已,说为抄袭也不为过,这样的研究,纯属博笑尔。
以上十按,恭迎大家之批评。
附转一阉割的名言作为教训,我们估计最有记忆的就是天才汗水的名言,转如下:“句名言的全部内容是: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爱迪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