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614|回复: 0

(转帖)我眼中的绍兴、苏州和徽州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8-3-25 17: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我眼中的绍兴、苏州和徽州

作者:江浙人士 2008-03-24  来自:《新华论坛》


中国自古以来出现过很多名城,但是历来出经济政治强市容易,出文化名城困难。

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化名城当中,既非首都,也不是一般认为的大城市,

甚至都不是省会城市,但是他的文化影响力却大过绝大部分省会,

自成一派,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甚至能代表一大片地区,形成自己的文化派系,

这样的地方在全国范围内肯定不会多,但是我以为起码有三个:

那就是同样地处江南的绍兴、苏州和徽州。



江南自古多才子,可是哪里的才子有像苏州人唐伯虎这样风流潇洒,富于传说?

哪里的才子有像绍兴人徐文长这样狂放不羁,淋漓洒脱?

江南自古出佳人,可是哪里的佳人有像绍兴人西施这样倾城倾国?

哪里的佳人有像苏州名姬陈圆圆这样色艺超群?

江南自古富庶,可是哪里人有像苏州人沈万三、徽州人胡雪岩这样富可敌国?

江南自古风景秀丽,可是哪里的风景有像苏州的小桥流水这样富有诗意?

哪里的风景有像徽州的黄山这样壮美?

江南自古出文学家,可是又有谁像绍兴人鲁迅这样文笔犀利?

江南自古出学者,可是又有谁能像徽州人朱熹这样思想、教育、理学集大成?

江南自人古举止优雅,可是又有哪种曲艺能像苏州的昆曲这样余音缭绕?

……



每提起这三个地方,我的脑海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看完戏的苏州人穿过上千年的街道,回到家里,点上橘红色的灯光,

开始做晚饭。于是,伴随着袅袅炊烟,星星点点的光亮也汇成了万家灯火。

不远处的古城门,长着千年的藤葛,城外的虎丘塔隐人夜空,上面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趁着这月色,绍兴城外的乌篷船依然在穿梭着,橹声欸乃,他们要把客人送到远方去,

或许这里面坐的是当地的农民,或许是少年时的鲁迅和蔡元培。

绍兴城里,最热闹的还是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酒店,

里面的人各式各样,但是都一边喝着黄酒,一边高谈阔论着,直至深夜。



深夜,月亮下去了,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的时候,徽州某村落一个大家族的人就起床了,

这一天,他们要送族中两位刚满十三四岁的兄弟俩出远门,

按照族里的规定,男子到这个年纪要么一心读圣贤书谋取功名,

要么就出远门学习经商,一大家的人可全要靠在外的几个商人养活,这肩上的担子也不轻啊!

兄弟俩第一次出远门,家中的的老奶奶对他们叮嘱叮嘱再叮嘱,可总还是放心不下;

族人们把兄弟俩送到村口,目送他们,直到他们在蜿蜿蜒蜒的古道上走了很远很远……


比较研究绍兴、苏州和徽州,我以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江浙两省古属吴国和越国,至今江浙仍为自己辉煌的吴越文化而骄傲。

而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正是苏州和绍兴。

也许,江苏的南京、扬州甚至徐州的历史都不输与苏州,

但是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代表,苏州无疑更有资格代表江苏。

同样,虽然有杭嘉湖的出类拔萃,还有宁波的咄咄逼人,但是能真正代表浙江灵魂的,

还是以绍兴为核心的越文化,这也可以从浙江人向来以越人自称中可以看出。



其次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江苏省名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而得,

安徽省名是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而得,

但是两省的文化重心却无一例外地倾向了后者,江苏干脆简称“苏”,

而安徽则有着无数以“徽”字命名的东西,比如徽派徽商徽菜等等,却极少提到“安”字。



更有意思的是,绍兴、苏州和徽州三地都各自出现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

又在全国影响深远的戏曲,分别是越剧、昆曲和徽剧(进京后演变成国粹京剧)。

在今天看来,无疑京剧的影响力最大;但是论历史,论文化沉淀,还是首推昆曲。

而后起之秀越剧,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

《红楼梦》等等有影响力的作品,让人刮目相看,在今天俨然已是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





细说三地的历史,又怎能割舍得开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阿!

也许苏州的建城最早,但是追根溯源,我以为还是绍兴的历史更为漫长。

从远古的圣贤大禹开始,一个名叫会稽的地方就进入了我们民族记忆的视野。

这个之后涌现出无数名人的地方,就是后来的绍兴。

绍兴和苏州的第一次交锋,是在吴越争霸时期,

这场战争在中国差不多人所共知,原是一场分不清是非的混战。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吴国失败了,越国笑到了最后。

从此也造成了两地文化的差异,吴人更为温和柔婉,越人更善于开拓进取。

两者各具特色,很难说孰优孰劣。

但是我觉得其实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此开始,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和以绍兴为核心的越文化,

开始正式在历史的这个大舞台上亮相,并且在今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这之后一直到明代以前,和苏州有直接的关系的名人,

就有孙武、陆龟蒙、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等等,

绍兴更是涌现出了王充、嵇康、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等等名人。

徽州的历史相对短暂,徽州行政区域划分虽然在中唐以后就已经基本完成,

但不可否认此时的徽州在文化方面仍是个与世隔绝的落后地区。

徽州的正式开发是在唐末黄巢之乱以后,那时大批赴歙州避难的中原世族传入了

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得到南唐君主保护的唐文化由宋继承并发扬光大。

因此,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徽州,从唐末开始便站上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由此,灿烂的徽州文化也拉开了序曲。北宋末年出现了方腊,南宋时期有又出个朱熹,

以及由此繁衍开来的新安理学,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三地同时进入文化高度繁荣时期的,我以为是在明代。

明朝初期,苏州就出现了个全国首富沈万三,

而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的徽商,到了明代中叶,才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

徽商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无徽不成镇”的至高赞誉也应该是从那个时候才传播开来的吧!

明代的苏州,昆曲开始兴盛,他们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戏曲家,他们有盛况空前的虎丘山曲会。

他们还有了唐伯虎和仇英的绘画。到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金圣叹。

在绍兴,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王阳明(余姚人,当时属绍兴管辖),

这位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与陆九渊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

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而另一位横空出世的天才,便是这位才华横溢,性格又狂放到疯痴的徐渭。

他的书画一扫明代早期沉闷的气氛,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

他也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难怪不无孤傲的郑板桥,

都哭着喊着要做什么“青藤门下走狗”!



而三地的集体联动,是在对东林党人不遗余力的保护上面。

江南向来文风柔弱,但是在明末的反对魏忠贤及其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的却毫不含糊。

东林党发起于无锡,影响却遍及江南。

我总是在想象,当时朝廷在绍兴、苏州和徽州三地大肆逮捕东林党人的时候,

柔婉的三地人民是怎样的大气凛然和义无反顾的?

之后的崇祯年间,苏州人为张溥、张采在虎丘成立了复社,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

声势遍及海内,这其中有一连串闪光的名字:苏州人顾炎武、绍兴人黄宗羲、王夫之等等,

而这些人无不受到徽州的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若再往上追溯,

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是二程的门徒,而理学的集大成者徽州人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

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十分明确地宣布他是讲程朱理学的……



到了清朝时期,徽州商人继续在全国扩张,苏州更是包揽了26名状元,

占到全国清一代状元总数的23.2%(清代共出状元112名,2名满榜状元未计入),超过其他所有各省。

相对而言,绍兴人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师爷帮,

但是整体上而言,表现还是相对较弱的。

但是到了晚清,绍兴开始出现以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

他们的表现,直追东林和复社。

再稍微晚一点,又有两位巨人在绍兴诞生,一位是教育家蔡元培,另一位是周氏三兄弟中的老大周树人。

我以为,中国现代最有资格称为文化大师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绍兴人周树人(鲁迅),

另一位是徽州人胡适。

而现代出两院院士最多城市,是苏州。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有明清人物的43个学科所收的明清

(凡1870年前出生或1935年前卒的近代人物也基本收入)专家学者

(含有成果或著作条目的作者)为主要依据,统计出明清时期一流的专家和学者数量,

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苏州、杭州、徽州和绍兴。

当然这是从数量上而言,如果论及质量和人才密度,我以为绍兴第一、苏徽并列。



为什么总是绍兴?

为什么总是苏州?

为什么总是徽州?



我以为这和三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在今天,如何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是个迫切但又艰巨的课题。

我们看到了绍兴、苏州和徽州在这一方面的努力,成绩斐然,

但是能做的还有很多……



在过去的时间里和岁月里,绍兴那些大师们的脚步已渐行渐远;

姑苏城外的虎丘山曲会,早已盛况不再;

而徽商的队伍,也随风消逝古道和青山绿水之中……

也许绍兴还有穿梭的乌篷船,苏州还有大大小小的园林,

徽州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和牌坊。

但是在今天,作为一个强势地方文化的代表,

不得不说,绍兴、苏州和徽州三地整体上的表现是黯淡的。



但是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不一定就是坏事。

三地本土虽然不再光芒四射了,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却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扩展。

徽商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精神面貌依稀有几分相似的浙商;

今日的江南依然是繁荣富庶的江南,在苏州和绍兴的背后是一个全方位崛起的长三角。

绍兴人鲁迅依然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作品篇幅最多、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苏州的园林和昆曲、徽州的黄山和古村落,

都已列入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关注它们的是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

不管是绍兴、苏州还是徽州,

都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