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八是四十四世祖汪华公诞辰1422周年的纪念日。
汪华原名汪世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世字,改名汪华。汪华系汪氏四十四世祖,又称新安一世。一世祖姬汪鲁是东周周定王后鲁成公一支子;汉建安中业龙骧将军汪氏三十一世祖平黄巾打过长江成为江南始祖;祖父勋明南陈武帝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元帝以其功封戴国公;父僧莹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宁(现休宁)令,又为稷州长史。陈至德四年(586年)丙午正月十八日子时,母歙西郑氏在绩溪登沅洞汪村(在绩溪建县前属于歙县白杨)生下汪华。
汪华少年父母早逝,随歙县舅舅生活。成年后,他被州府招募入伍,机智勇敢,屡立战功,深得将士拥护而被提拔为军官。州将张某很嫉恨他,企图加以谋害。汪华忍无可忍,带兵赶走了张某。宣州刺史得信,派兵来剿。汪华当即宣布起义,随兵攻下宣州,接着攻下杭州、睦州(今浙江建德)、饶州(今江西鄱阳)、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地,起义队伍发展到10万多人。汪华被拥为吴王,驻兵休宁万安山,后又迁至歙县乌聊山。他为政清明,深得人民拥护,在他的统领下,六州人民在战乱时代过了10多年的太平日子(史称“镇静一方,保境安民”)。
唐高祖称帝后,他上书唐朝表示归附。高祖下诏表彰了他,任他为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几年后,朝廷又命他入京统掌禁兵。唐太宗出征辽东时,任他为九宫留守副监(房玄龄为正)。他忠心耿耿,深受太宗赞赏。公元649年(己酉三月三日午时),汪华先祖殁于长安,汪华公初病唐太宗尝劳向,赐医药,薨时赐杂綵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公元652年(永徽三年)诸子扶公灵柩还歙,653年十月二十六葬歙北云岚山。
汪华公百年之后,从北宋开始到明初,朝廷曾先后十五次诏封他为各种名目的王,从二字王直到八字王,是历史上被诏封次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近八百年),同时连带被诏封人数最多的一次,连带被诏封的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九个儿子及夫人,二个亲弟,二个堂弟,长孙及部下侍从九人共四十多人!这是历史上一种奇特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他在世时做出的贡献外,死后几百年六州民众还感受到受其阴护(在“通宗世谱”中有大量关于遇天灾人祸时人民祈祷即灵的具体事例的记录)。北宋末年内忧外患,人民更加怀念他,朝廷也需要汪华这样的忠臣,皇帝也更想通过诏封来维护其统治。
由于汪华深得人民爱戴,身后六州民众将他敬奉成为心中的地方神,人民称他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各地有汪氏后裔居住的村落都建立庙宇、社屋,里面供着汪华及其子女的神像,每年定期接到祠堂里进行祭拜活动,连不是汪氏后裔的村落也供奉着汪华的神像,也定期进行祭拜活动。这些活动有抬着神像游行、舞龙、演戏等各种文艺活动,有的临时搭台演戏,稍大的村落还建立了永久戏台。村民农忙是务农,农闲是自娱自乐学戏排戏,进行祭祀活动时登台演戏,这大大促进了徽戏的发展,才有后来的徽班进京,徽戏成了京戏起源的古剧种之一。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邻里乡村都来串亲观戏,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又成为农民进行物资交流的好机会。农民互通有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发展成的定期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汪华的一生是“有棠树之诗,无良弓之叹”。据 “通宗世谱” 资料,子上部中记录了大量的名人对他的赞美的题字、诗词、楹联,而他又得到了一个忠臣应该得到的良好结局。可以说汪华是古徽州建国称王的第一伟人。
今天,他的后裔遍布天下。作为汪华的后代,我们因有这样的先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汪华先祖诞辰1422周年之际,我们一起纪念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