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china.cfhot.com/product/11689.htm
汪道诚---威武将军 汪道诚(1783-1854年),字勉旃(音占),号砺轩,乐平里汪村(今属乐港镇)人,出生在比较殷实的农家。其父曾中武举,但没有为官,以种田为主,兼营小煤窑,有时也担任武术教师。 汪道诚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气禀充实,人们一见都夸赞他长得一副伟人相。他幼年时,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随父习武,有时也参加一些劳作。他力大无比,收割时到田里挑谷,别人用谷箩担,他却要用大粟篓担,一担足有三百余斤;到县城挑大粪,别人用尿桶担,他却用大推桶担。有一次,因天下雨路滑,摔了一跤,将大粪打泼了,弄得满身是粪。他爬起身来,将扁担放在旁边水沟里,去洗身上手上弄到的粪。不料这扁担竟随着正在上涨的水向上流去。他触景生情,边想边自言自语地说:“这莫非是天意要我弃农从武,去争上进吧?!”于是,他产生了从武的念头,习武更加刻苦,每天早起晚睡,读兵书,练武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几年时间,他就精通了兵书,十八般兵器样样都会使,特别是骑射学得出众,几乎百发百中,有“万夫不挡之勇”。他23岁时考中武秀才,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乡试中不但高中武举,而且一举夺魁(即武解元)。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京赴试,又高中武进士。按照当时朝廷规定,凡是中了武进士的人,第二年还要进行殿试,才能录用。汪道诚在京等待殿试的一年中,没有回乡,天天专心练武,带去的银子当然不够用,多亏同去京城赶考而未中的江西武举们在回乡时把剩下的银子留给了他,才使他在留京期间有钱花销。汪道诚在殿试中,除考了兵书兵法之外,还进行了五场武考;第一场是戏虎,第二场是拔油桩,第三场是舞大刀,第四场是耍花抢,第五场是骑马射箭。这五场考试,他场场都名列前茅,获得满场喝彩,嘉庆皇帝也龙颜大喜,钦点为头名状元,并加封御前头等侍卫,入直乾清门。次年(1811年),汪道诚父亲去世,他奏请皇上恩准,回乡奔丧,在家守孝。 嘉庆十七年(1812年),汪道诚假满回京供职,在紫禁城里担任侍卫官值班,四年期满后,以游击用拣发福建,历任上杭游击标中营参将、泉州前营游击、补漳州诏安营游击、泉州城守营参将。后经泉州城守营总督赵慎荐举,进而任福州城守中营副将,不久又授福建协副将,总督孙尔准再荐之,升直隶天津镇总兵,后调云南鹤丽镇总兵。汪道城在任20多年期间,曾奉召三次回京晋见皇上,汇报营务、漕务及海防情况,皇上对他的忠贞和业绩备加赞杨。后来,他以母老为由,请求乞假侍奉。朝廷根据他的请求,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十六年(1836年)春,两署任他为浙江提督,以便就近迎养老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云南边境上,越南、缅甸夷人刁录绪勾结少数民族叛乱分子捣乱,屡挫官军,皇上下旨改授汪道诚为云南提督。他接旨后,亲率精锐兵将,星夜赶到云南,围剿贼寇,斩获甚多,生擒贼二号头目管布黑等数十名,随后又抓获贼首刁录绪,解省正法,驱散余匪,维护了我国西南边界和整个云南省的安定。汪道诚任云南提督期间,不仅剿灭了贼寇,还亲自带领士兵认真操练,广置屯田,积聚钱粮。他对部下官士关怀备至,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如有士卒婚丧,发给赏恤,因而深得兵士和当地百姓的爱戴。当地曾刻碑记其功绩。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汪道诚母亲病故,他回籍守孝三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由咸丰帝继位。汪道诚哀请回朝叩谒梓宫(即道光帝灵柩),恭逢极乐大典,咸丰恩给一品,加封威武将军。咸丰二年(1852年),汪道诚因年事已高,精神日见衰减,不敢以微躯恋栈,六月间赴京,向咸丰帝面呈实情,当即准奏,发下圣旨:“前云南提督汪道诚虽很少出兵著绩,惟前在各任内操练认真,人亦体面,现在年近七旬,精神恐不能周著,以原品休致,加恩赏,给半俸以养余年。”汪道诚从此便告老还乡,优游田里,亲掌家政,并著书立说,有《六合长矛陈》、《抬抢演炮图说》等军事著作。同时,经朝廷批准,他在乐平城建造了一座状元府。这个府党分前、中、后三个厅:第一个大厅悬挂“状元及第”金字匾,第二个大厅悬挂“威武将军”金字匾,第三个大厅悬挂“提督军门”金字匾。乐平人则把状元府坐落之巷改名为状元巷,一直沿用至今。 不久,汪道城的子孙亦被朝廷委以重任:长子汪茹连,任福建瓯宁县县丞,世袭云骑尉,授五品衔;次子汪茹鉴,授户部主事、福建补用道;长孙汪普恭,任漳州都司。汪道诚由其次子汪茹鉴迎养至福建,于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病逝于福建寓所。 汪道诚病故之后,福建巡抚代奏皇上,奏曰:“汪道诚天性忠厚,忠君勤业数十年,与人无毫发私,事上官必敬,待僚属必诚,平生宦业所至,无不化险为吉,中外称其为福将……。”咸丰帝看了奏章后御批:“赐祭葬如制,并予谥勤果,给碑价银两。”是年,汪道诚的灵柩由其子孙护送回乐平,安葬在同心桥马家(今属市良种场)。汪道诚生前穿戴的朝服、花翎帽与使用过的一柄大刀,一直收藏在里汪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