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小通史·夏商》卷中的“禹杀防风”
近读《中国小通史·夏商》卷(中青社,1994年12月第一版),其中有“禹杀防风”的故事。这是研究先秦史的历史学家笔下的“禹杀防风”故事,当然让我很感兴趣,现抄录如下:
“距今4100年左右,在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有许多氏族和部落,他们联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主要活动地区在今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陕西的东南部,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也就是后世称的“华夏地区”。史学家称这个部落联盟为“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是陶唐氏部落的酋长尧。
相传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特大的洪水,而延长很长时间。尧与联盟各酋长商议后决定命鲧负责治理洪水。鲧是皇帝的后裔,其先祖由西北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其时鲧为下部落酋长,尧封他于崇(今河南登封嵩山附近),为崇伯。
鲧用筑堤围堵的方法治水失败。这时尧因年迈让位于舜。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指责鲧“治水无状”,“违背了天帝的命令,危害了同族”,于是将鲧流放到羽山(今江苏赣榆县西南),后来又将他杀死。
夏禹,又名文命,字高密,鲧之子。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南部一带),随父鲧迁居嵩山下。其时被封为夏伯,他聪明能干,为人通达守信,办事周密勤谨,深为各氏族部落人民爱戴。他18岁时娶涂山氏之女女娇为妻,自此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涂山氏部落,有的说在浙江绍兴,有的说在四川重庆,有的说在安徽当涂。涂山即为三涂山,在登封附近)。
在一次部落联盟的议事会上,舜问四岳:“谁能当治理水患的官?” 四岳说:“伯禹担任管理工程的官,治理水利一定能成功。”于是舜任命禹负责治水。
伯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他经过了13年的苦斗,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百,小者无数”。
由于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南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和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这样以禹为首的夏后建国时,才会很快地把许多氏族、部落统一在夏王朝领导下,才会出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是夏王朝统一中国的象征。
在夏王朝形成的过程中,各地区性的氏族、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各个部落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势力。中原地区最大最强的部落联盟是华夏部落联盟,而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部落是南方最强的一个部落联盟,于是在尧、舜、夏时期,两个联盟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争夺战。
三苗,古史书上称为苗、蛮、南蛮,相传为颛顼的后代。三苗在舜推荐禹为华夏联盟领袖时,又起兵向禹发动进攻。禹率领5000人出发南下“禹伐三苗”,直抵三苗活动的根据地——江汉流域。三苗酋长被禹军射死,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跑到各地,渐渐被融合到其他的氏族、部落中去了。只有向南退却的苗氏,才得以保存下来,相传后世湖南、广西、广东以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
“禹伐三苗”胜利后,禹的势力已经达到江淮流域,而且北方和东夷的许多部落,也纷纷向禹表示愿意归顺——“四方归之,辟土以王”。禹建立的夏王朝,以原华夏部落联盟为基础,统治地区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大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当时这些地区小邦林立,社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当时东夷部落势力也很强大,“禹伐三苗”时,禹也想联合东夷共同出兵,但因东夷集团与三苗有婚姻关系而未成。
禹建国后安抚了原华夏部落联盟中各氏族、各部落之后,为统一江南地区各氏族、部落和巩固对东夷的统治,就去“省方”(“禹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即以天子的地位到东南各地巡导。当禹走到涂山时,就住了下来,和各方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相会。“涂山大会”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也是禹力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检验。
“涂山大会”诸侯以后数年,禹为了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再次出外巡导。地处江淮流域的东南地区是夏建国后禹所经营的一个重要区域。这里分布着古夷人的许多氏族、部落。在古书中,称这些夷人为东夷或夷方。东夷在当时也正处在由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阶段,而比起中原地区各部落来,在文化、礼教方面并非全落后。“禹伐三苗”,东夷未能出兵,虽然在“涂山大会”上,东夷也来朝贺和进献玉帛,但禹对东夷终不放心。所以这次禹来巡视是有目的的,除了加强自己在政治上统一以外,还要交流、学习、传播先进文化、礼教的用意(“禹东教乎九夷”《墨子·节葬》)。
禹这次巡视水陆并行,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受到隆重欢迎接待,各夷人的氏族、部落都感激禹的德教、表示愿意听从禹的教化,臣服于夏。
禹来到了越地(今浙江境内)的苗山(又称为茅山或防山,在今绍兴境内),在那里住了下来,并下令传谕各地诸侯于第二年春天来苗山相会,并在相会时依各诸侯的贡献大小来计功行赏。
到了相会之期,禹先在苗山的行宫接受诸侯们的朝见,然后举行祭祠,告祭天地山川和祖先。祭祠以后,宣布自“涂山大会”以来根据每诸侯数年来各自对夏王朝的贡物和其他贡献,应是什么样的功,并计赏物和封号。计功封赏以后,又举行祭祠仪式和庆功会,演奏了中原乐舞。就在庆功会之后,方见一个叫防风氏的诸侯姗姗来迟。防风氏的族居地就在距苗山不远的地方(今浙江德清)。此人原是古越人部落一支的一个酋长,曾表示臣服于夏。
防风氏生得高大健壮,常自持其勇力而欺凌其他部落,在越人各部落中也算是一个有势力的部落酋长。他早有建国称王之心,可是他得知三苗比自己强大都被禹打败,只得到涂山参加朝见禹的大会。在那里他得到禹的封号,列为夏王朝的诸侯,他也表示愿意听禹的教化、号令。但他总想独霸一方,只有成为越人诸部落之长或称王才甘心。禹巡守到苗山,他本应先去朝见,可他不但没有先去,反到有意在苗山会期之后才到达,而且见到禹时不但认为自己迟到无罪,态度还十分傲慢。
防风氏的所作所为,禹在巡视时早已经知道,而且为禹的政令所不容。为了警告各地诸侯,禹毅然下令将他杀了,并且暴尸三日。
“禹杀防风”,是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也是第一次以天子的威力杀诸侯。这说明国家产生,王权出现,从夏禹就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