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7398|回复: 13

[转]汪华的历史考辨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11-24 09: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幸福晚年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wangdaoxian001   

家网对越国公的论述已经较多了,今转汪道显先生的文章共5篇供本家参考。

  
汪华的历史考辨
                      汪道显 2006.9
(本资料主要来源“汪氏通宗世谱”子上部卷一到卷三)   
    汪华原名汪世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世字,改名汪华。汪华系汪氏四十四世孙,又称新安一世。其一世祖姬汪鲁是东周周定王后鲁成公一支子。汉建安中业龙骧将军汪氏三十一世祖平黄巾打过长江成为江南始祖。汪华出生于现绩溪登沅洞汪村,在绩溪建县前这儿属于歙县白杨。汪华祖父勋明南陈武帝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元帝以其功封戴国公,父僧莹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宁(现休宁)令,又为稷州长史,卒年七十四。母歙西郑氏,梦黄衣少年长丈余,拥五云自天而下,骇然一惊,觉有娠,陈至德四年(586年)正月十七日在登沅洞汪村生下汪华。
  一、侠义勇为,名闻乡里。汪华年少就颖慧,母常带他去外婆家,好玩弄而不归。九岁时喜为舅外出放牧,常踞坐盘石如将帅样指挥群儿。长大后身长九尺,广额方面大眉高鼻美髯,不从事田间操作,独喜白天睡觉。听说睦州有演公教习武事,就往习武,年十八岁回,在乡里以勇侠而闻名。婺源寇起,州里派押衙董平前去讨伐,战败。郡将张公招募有胆略者前往御之。汪华带兵前往,很快击溃盗寇。回来后张公效劳奖赐不公积下民怨。   
二、拥领六州,建国称王。   
隋大业间王政不纲,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各建王号。汪华奋然曰:“世变如此,吾死兵革无撼于百姓。”杜伏威起兵于江淮,郡将张公欲与相应,心独忌怕汪华,设计谋害汪华。事露,汪华怒,带领众人突入府欲杀张公,张惧而逃去。众士人人请汪华曰:“张公贪而酷,赏罚不公。今幸已逐走,境内无人统领。今天子南幸江都,盗贼拥阻,诏令不通,欲求一刺史非汪公不可,待贼平再请命于朝也不迟。汪华不得以而从之。   
宣州守闻之,派精兵八百人来袭,汪公怒拔剑斩之。宣将急退,追至宁国冈上,宣守请降。汪华公不予追究,将其释放,抚定其民,收其精锐以归。后杭、睦、婺、饶等州相继而下。公拥有六州,带甲十万,威誉益隆。诸将劝汪华说:“中原纷乱,大众已集,但若以刺史统军之号临之,恐复瓦解,天与不取古人所戒,公宜进王号。”汪华辞至再三,乃斋戒,泽日建吴国称吴王。   
三、镇静一方,保境安民。
汪华建国后以天瑶为右相,铁佛为左相,他们都是族人,其它乡佐将校择能者用,特别注意录用原境土著部落山越人的首领,例歙县的毛甘、黟县的陈朴等。原外来移民与土著山越人因地界及文化习俗的差异经常械斗不止。汪华提出“保境安民”,号召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兵乱。在共同利益中,境内矛盾得到化解,调和了土著人与外来移民的矛盾,促进了两种文化习俗的融合。在后来的追封中,南宋谆祐元年,陈朴也被追封助利将军,毛甘也被追封为护国将军。汪华为政严肃,赏罚分明,远近莫不爱戴。虽四方大乱,境内赖以平安不见兵戈十多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史称“镇静一方,保境安民”。   
四、不以己利,顺民归唐。   
唐高祖起太原已称帝,而秦王已出师江左。吴王对群下说:“日月已出,而烽火不可不熄,我计决矣。”唐武德四年九月一日乃籍土地兵民遣宣诚长史铁佛奉表于唐高祖。高祖嘉之,并于九月二十二日下诏曰:“……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偶待宁晏,识时务,远送归送款有诚意,宜从褒奖受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杭、睦、宣、饶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爵位相当于从一品)。   
杜伏威据丹阳自称行台,于武德四年十一月派王雄诞带饶洪兵万余人来伐。汪公遣天瑶铁盾一百二十斤,带精兵以冲敌,伏威大败,死者过半。天瑶带精兵八十追之,贼军还军合战,天瑶势困,因奋势越巨石,所践成迹,贼军惊异乃退,郡境安宁。杜伏威入朝,其副手辅公祐夺王雄诞兵权,以叛伪建位号。汪华引兵讨之,旗帜蔽江而下,公祐惧退,武康丹阳遂平。汪华令兵民各复其业。次年(即武德七年)汪华挚七子偕二房及三房夫人遂朝京师。   
贞观二年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折衝都尉,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诏为九宫留守(房玄龄为正),汪华夙夜尽瘁,办事不知疲乏。太宗还朝尤褒奖其勤快。   
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薨于长安。汪华初病唐太宗尝劳向,赐医药,薨时赐杂綵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诸子扶公灵柩还歙,四年十月二十六葬歙北云岚山。   
五、除非存是,罗愿有考。   
唐书中记有杜伏威派王雄诞伐汪华,汪华力穷才归唐。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宋代史学名家罗愿(1136-1184年,有多部著作入修四库全书,并著有“新安志”十卷)为排非存是对此作了考证,其主要论据如下(原文见“汪氏通宗世谱”子上部卷二之二十四页“越国公行状”篇所附的“汪王庙考实摘节”)“纳款愿尝,以王庙食此邦逾五百年,而民爱敬之久而愈深不惟能出云雨御灾历,亦由其不失正道,始终处于靖民,故天下方乱则以身蔽六州之民,及其初定闻真主而遂归之,事合天心,不斗一民,不烦一族,开关自托于唐者乃王之大节”;“今武德诰命具在,所以褒表者其语甚明。而旧唐书本纪不著明归唐日期,新纪虽已著明于武德四年九月归唐,至列传杜伏威遣王雄诞来伐又不著明其已受唐命,反而更追书称王(注:指汪华称吴王)时事,遂使览者徒见纪传所书皆在四年,因指为一事意负固累岁,而伏威雄诞以天子命来讨,力穷势单至是归唐降耳,则与诰命所谓远送款诚者岂不相戾耶”; “谨按资治通鉴王遣使归唐载于九月,而雄诞来伐别载于十一月,则是归唐已受封拜。而伏威雄诞自己私意伐之耳,是时伏威之于唐未为纯臣,王之归唐必思以忠自列耻”“若夫王之屈于伏威虽出于不得已,然彼方以行台自名,而实雄诞左右之,吾(注:指王)为唐行台屈耳,肯遽出其下哉”“不知唐于此时亦未能全制东南” “雄诞以行台袭王为己功唐亦不德而欲也。”;“岂天子亦欲见王而为之遣伐耶,故未己又遂朝京师”  “考王归附之初高祖以大国使见,与其一时褒崇之语及贞观之问典宿卫者二十余年,太宗远伐委之管匙非夙嘉其节而深信其心何以及此诰命所表,虽汉甲令称忠殆不若此之明也”。(以上标点为笔者所加)   
由上面罗愿考实看出,汪华死后五百多年庙火兴旺持久不减,且越久民爱之心越深,这不单是汪华能阴护郡民抵御灾害,更主要的是汪华在保卫六州当吴王期间及后来主动归唐都是处于爱民之心,这是汪华的大节。而旧唐书不注明归唐日期,新唐书虽注明归唐日期,但不注明雄诞来伐时汪华已归唐,反而追书称吴王时的事,致使读者误以为汪华是力穷才归唐的。这与尚在的唐诰命中“远送款诚者”的褒语是不相符的。在资治通鉴中明确地写明了汪华是唐武德四年九月归唐受封,而雄诞来伐则是十一月,是汪华归唐之后。王雄诞为什么要在此时伐汪呢?因当时杜伏威王雄诞还不是唐之纯臣,自认为汪华归唐必称其忠,而自己则必列于耻,因妒忌心以私利制造事端。假如汪华出于不得以屈之于杜伏威,然而杜伏威以唐行台自居,实王雄诞左右,王屈于行台哪肯屈于王雄诞呢?另外当时唐还未全控制东南,雄诞以己利伐王为己功,唐也不得以而授之。哪有天子要见王而又遣人伐之,不多时又招王进京的。在王归附之时高祖以大国重使见,与其时褒奖之语及贞观间任典宿卫二十多年,太宗伐辽时又委以九宫留守(房玄龄为正),这些事不仅是嘉其节而深信其心也。   
汪华的一生可谓是“有棠树之诗,无良弓之叹”,在“通宗世谱”子上部中记录了大量的名人对他的赞美的题字、诗词、楹联,而他又得到了一个忠臣应该得到的良好结局。可以说汪华是古徽州建国称王的第一伟人。   
六、民爱久深,死后追封   
汪华死后从北宋开始到明初先后十五次诏封各种名目的王,从二字王直到八字王,是历史上被诏封次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近八百年),同时连带被诏封人数最多的一次,连带被诏封的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九个儿子及夫人,二个亲弟,堂弟二人,长孙、汪华部下侍从九人共四十多人,这是历史上一次奇特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他在世时做出的贡献外,死后几百年了徽州人民还感受到受其阴护。在“通宗世谱”中有大量关于遇天灾人祸时人民祈祷即灵的具体事例的记录。北宋末年内忧外患,人民更加怀念他,朝廷也需要汪华这样的忠臣,皇帝也更想通过诏封来收买人心。    对汪华的诏封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北宋末年开始,这阶段基本上是地方州官顺民意上奏申状,请求加封。在这些申状中除了陈述汪华历史上的功绩外,更多的是列证汪华死后阴护徽州人民祈祷即灵的事例。   
1、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知州表请追封“灵惠公”,申状中提到“唐高祖太宗功臣良将可谓多矣,至于享庙食恒亦灵则罕见”。于是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三月追封汪华为“灵惠公”。   
2、政和四年歙州申本“有灵惠公神庙祈祷即应”,请求“诸神祠应增封者先赐庙额”。  
①、宋徽宗于政和四年三月先赐“忠显庙”  
②、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十二月诏封“英济” 王  
③、宋徽宗于宣和四年六月诏封“显灵英济”王   
3、隆兴二年知州吕广奏请加封“信顺”二字,在申状中介绍:“有驻本州水西太平兴国寺军兵意欲潜图不轨以火为号,显灵英济王托梦统制官朱宣赞,朱先发制人领兵收捕斩其恶首”; “绍兴初年张琪带领溃兵数千上万亦欲焚劫,夜梦白衣神人身长面亦须髯,告琪曰早速行,不然祸及琪,第二天早琪入庙焚香瞻礼神象宛然如昨梦,琪悔过谢罪,不敢为非”   
宋孝宗于隆兴二年闰十一月诏封“信顺显灵英济王”   
4、乾道四年三月,州官郝思奏请加封“广惠”二字,申状中介绍“绍兴二十三年,乾道二年临近邑疾疫大作,百姓受其灾害者不知其数,本邑人相与祈安于王,遂疾疫不发作,民无夭折者。”   
宋孝宗于乾道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诏封“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   
5、嘉定四年九月绩溪知县陈某奏请改“信顺”为“昭应”二字,申状中介绍:“郡朝散朗赵希远到任头年四月大旱,五月内飞蝗入境不可胜数” “嘉定二年六月、七月两次大旱,赵带官入庙祈祷都即连获甘露,禾苗勃然而生,蝗虫也尽殄灭”   
宋宁宗于嘉定四年十一月诏封“昭应显灵英济广惠王”。   
第二阶段:南宋末年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徽州又是南宋京城的西大门,杭州(临安)当初也是汪华保卫的六个州之一,南宋王朝最末二个皇帝更是在没有奏状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诏封。   
6、宋理宗在位四次诏封。  
①、宋理宗于淳祐八年十二月诏封“昭应显灵英济威信王”。   
②、宋理宗于淳祐十二年九月诏封“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   
③、宋理宗于宝祐二年诏封“昭应广祐显圣英烈王”。   
④、宋理宗于宝祐六年诏封“昭忠广仁显圣英烈王”。   
7、宋恭宗上台第一年又是改赐庙额又是诏封,但上台第二年南宋王朝就灭亡了。   
①、宋恭宗于德祐元年四月十五日改赐“忠显庙”为“忠烈庙”   
②、宋恭宗于德祐元年四月二十三日诏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   
第三阶段 元末明初   
8、元顺帝于至正元年闰五月诏封“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   
9、明洪武四年七月皇帝圣旨诏得“徽州土主”,要求“除已恭迎神主于天行翼祠祀外,祖庙殿庭省府合出榜文告知各种头目军人等不得入内安歇、损坏屋宇、砍伐树木、栓击马匹、牧养牲畜、无理作践,以致亵渎。如有违者则断罪按责赔偿。”   
七、敬奉成神,庙宇林立   
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诏封没能改变王朝的命运,却使徽州人民更加敬仰汪华,使汪华真正成为徽州人民心中的地方神,人民称他为汪公大帝或汪公老帝。各地有汪氏后裔居住的村落都建立庙宇、社屋,里面供着汪华及其子女的神像,每年定期接到祠堂里进行祭拜活动,连不是汪氏后裔的村落也供奉着汪华的神像,也定期进行祭拜活动。这些活动有抬着神像游行、舞龙、演戏等各种文艺活动,有的临时搭台演戏,稍大的村落还建立了永久戏台。村民农忙是务农,农闲是自娱自乐学戏排戏,进行祭祀活动时登台演戏,这大大促进了徽戏的发展,才有后来的徽班进京,徽戏成了京戏起源的古剧种之一。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邻里乡村都来串亲观戏,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又成为农民进行物资交流的好机会。农民互通有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来就发展成定期的庙会。  
在建立的众多庙宇中,下面这些是比较大而且比较重要的:  
  
1、歙州鸟聊山忠烈庙。
它是汪华的总庙,原庙内存着镇庙之宝:皇朝榜文、一铜印、一木圭、二玉带。自王入朝京师,郡人思其恩德应父老请于贞观已亥(即贞观十三年)即为立生祠于刺史厅西(注一);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刺史薛邕迁鸟聊山东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刺史范传正又迁于南阜,即后来的忠烈庙;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刺史吴图复新栋宇;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前后陶雅先是将真灵宫后又将始灵宫进行修饰(即三迁三饰),这期间又在王墓复立石人石马;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寝殿神光楼遭风雨雷雹部分被毁而重建;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府张公及守卫发动大小僚属捐己俸,乡人踊跃效力对忠烈庙进行大修,凡不坚者予以拆去重建。   
2、王墓陵庙。
陵庙应是汪华入葬后不久建造(未查到具体时间),住在王墓北约五里的慈姑支派(又叫歙县支派)他们是七子爽公的后裔,五十九世永固开始主持世守王墓。据现在的墓邻老翁回忆墓前陵庙规模宏大,内部富丽堂皇,大厅内二根大柱子上盘着两条雕塑得非常精美的大龙,大厅东边是一个可同时容纳二百人吃饭的餐厅。   
唐天复二年陶雅在修饰鸟聊山忠烈庙时在通王墓两边的路旁复立石人石马;南宋淳祐壬寅年(公元1242年)郑侯治郡二年间将王墓“修举百废”;元燕山马候历任中朝,犯事在郡任期间于至元四年(公元1276年)往王墓拜,见陵墓左倾右颓不能挡风雨,首捐己俸并号召在位官员各以品秩出金,命歙县主簿韩世杰主持修饰,不久告毕内外一新;壬辰(公元1342年)兵变陵庙被毁于火,于××往谋划兴创,居民乐相参与,不久前堂后宇变换一新,并复以钱购田四十三亩入庙,供僧人住持长领修守之用;日久墓田多为土人所侵,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奏闻于朝廷,收复了一半;弘治年间(1488-1491年)太守彭泽修饰庙貌,而田被侵另一半又言于后任太守张芹逐渐收复之。   
明嘉靖十年(1531年)墓邻江涛江藻于墓侧大开石穴深入数丈;清康熙四十四年墓侧又一次被窃。以上两次因发现处理及时大概均未伤及墓之主体。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墓庙被当作收容所收养孤老和流浪人员。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墓被盗,从石棺中抽出一未腐的年轻美貌的女尸,衣服都完好无损,据分析这女尸应是汪华第四夫人钱氏。2004年间歙县开发东山营工业园迁入了二个墓于王墓顶上(陵庙早已遭破坏)   
云岚山王墓是汪华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的合葬墓。王墓在富山下,富山背靠云岚山。陵庙内有苏辙及罗愿题字。   
3、绩溪县登沅洞越国公忠裂庙   
登沅洞忠裂庙乡人立之故不知年份;太平兴国初庙虽在但栋宇久已毁坏,卢君欲大显越公之异,移建灵祠于华公城旧址(注二),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完成,这就是后来的登沅洞忠烈庙,新建成的庙宇严而壁立,门沉沉而洞开,规模宏大,俗称大庙。后来登沅洞汪村俗称大庙汪村;南宋绍兴年间庙年久失修,绩人以为愧,大梁曹训之为邑长以其超人十倍之资投入,十乡之民知君之为人则相与言于县官愿捐私财之力以新登沅之祠,旧庙不可靠之处尽拆之,绍兴戊寅(1158年)九月开工,次年正月完工;宝庆丁亥(南宋  1227年)距曹君修饰已六十多年,风雨侵蚀庙貌已不如他处,道士吴如宗与乡人吴恒、周骇、胡天录出力营造缔建,十乡人民踊跃捐金,完工后殿宇宏丽,楼阁高张复还先前之状况,如宗又买旁地植林木以周荫之。王的高祖叔举公墓在庙后(注三)。叔举公又称司马公,在司马公墓与大庙之间有司马公祠;元末明初庙毁于至正壬辰(1342年)之乱,洪武八年皇旨“凡祀典神祗庙宇或废或破旧皆新之”,公元1343年修建完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庙遭彻底破坏,庙址已卖给村民盖了民房。民房主人还有一些保护文物的意识,为将来可能恢复大庙留了一手。庙后“司马公祠”还在,正门上方“司马公祠”四字清晰可见。   
4、其他比较主要的忠烈庙  
①、歙县灵山  越国公祠  
②、歙县髦田忠烈庙  
③、婺远大阪高路汪王庙   
④、休宁忠显庙   
⑤、休宁古城山汪王庙   
⑥、休宁鸟龙山越国公庙   
⑦、黟县横岗忠烈庙   
⑧、祁门县忠烈庙   
⑨、婺远灵惠公庙   
⑩、杭州吴山汪王庙   
以上这些庙宇除司马公祠外大概全遭破坏了。  
(注一)鸟聊山忠烈庙首建日期有二种提法:1、是汪华死前建的生祠,①、“子上部卷三之九”“休宁鸟龙山越国公庙祀中”“汪公有庙在鸟聊山始贞观已亥(即贞观十三年)”,②、“子上部卷二之二十四页”“越国公行状”末了“而郡人自王入朝思其恩德即为立生祠于刺史厅西”。2、死后于贞观二十三年建 ①、罗愿考实中未加评论直接采用了“汪台符庙记”(子上部卷二之二十七)中的观点:“汪台符庙记称贞观二十三年父老请建祠堂于厅事之西”(子上部卷二之二十五页倒四行)。②、子上部卷二之二十三“忠烈庙唐宋元诰敕碑跋”中“二十三年毙于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邦人追慕功德立祠祀之”。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更具体明确些。  
(注二)登沅洞汪华城:汪华起事之初未建立城堡,即以汪华宅向西远射箭,落地之处为中心建立城堡。登沅水由东向西穿过登沅洞汪村,而后折向南,再继续折向西。城堡就建在登沅水西岸,在绩溪县城东七里处。城堡北面是汪华的高祖叔举公墓。  (注三)四十世叔举公南齐时为军司马,后人称其为司马公。家住歙县,一天由临溪沿登沅水而上三十里处有一小盆地,见登沅水两岸风景优美,就举迁登沅洞(所谓登沅洞就是指登沅水而上的一段峡谷地带),在小盆地处安家,这就是登沅洞汪村。从此汪氏人口在徽州有较快增长。叔举公卒时九十七岁,有二个墓(一假一真),另一个在登沅岭前白杨坑,就是现在在登沅水附近叫高车、石榴村一带,有墓庙与石人石马,现已全遭破坏。   
附录一、汪华的五个夫人   
1、原配夫人钱氏,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原人,端彦公之女,生于陈至德四年五月,卒于义宁元年二月(公元586-617)享年三十二,生三子:长子建、次子灿、三子达。   
2、次嵇氏,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圭宗沆公之女,生于开皇十三年二月,卒于贞观十五年七月(593-641年),享年四十九,生二子:五子逊、六子逵。   
3、庞氏,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实雱公之女,生于开皇十三年五月,卒于唐龙塑二年二月(593-662年),享年七十,生三子: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   
4、继钱氏,湖州长城光化县人,任巢国公九陇之女,生于隋仁寿元年八月,卒于贞观九年十一月(601-635年),享年三十五,无子。据罗愿考实,该夫人应在王进京后才结婚。   
5、张氏,蓬州伏虞人,谨燮公之女,生于隋仁寿元年八月,卒仪风二年十月(627-677年),享年五十一,生九子献。   
五个夫人均多次被诏封“夫人”。   

下面列出五个夫人与汪华各主要时间年令关系,并假定汪华称吴王十二年后归唐。               

生卒年 称吴王时年龄  归唐时年龄  汪华入朝时年龄(武德七年) 汪华死时年龄  寿年
汪华        586-649  25                        36                39                                  64                64
长房钱氏  586-617  25                  已死4年          已死7年                        ——              32
二房嵇氏  593-641  18                        29                32                              先死8年        49
三房庞氏  593-662  18                        29                32                                  57              70
四房钱氏  601-635  10                        21                24                              先死14年      35
五房张氏  627-677  未出生                  5                  8                                    33              51
    附录二:汪华的九个儿子  
长子建:唐朗州都督府法曹,卒六十一岁,娶黄氏,后娶萧氏,葬岐州县东北凤凰堆,第八次追封为崇德衍福广祐王,生六子。建的长子后裔迁旌德新建,后又迁歙县唐模、稠墅、东山、古关、西溪等地,建的二子到六子全迁麋山县(可能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后裔情况不详(注四)。  
次子灿:唐费州涪川令,卒七十六,娶朱氏葬涪川北五里,六封崇顺衍惠公,生二子,长子随父迁涪川(可能现重庆涪陵),次子在浙江衢州发展。   
三子达:征贺鲁、龟兹、高昌,镇边有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娶葛氏,六封崇善衍祐公。生三子,长子镇守陕西巩昌(今甘肃陇西漳县一带),后裔在这一带发展;二子后代迁回绩溪高田、西坑。   
四子广:唐左卫府飞骑尉,卒七十三,娶陆氏,葬歙之云岚山,六封崇应衍泽公。生三子,主要在歙篁墩。  
五子逊:唐左卫府飞骑尉,卒二十一,娶金氏,葬长安积福里,六封崇利衍济公。无子(是否有继子作后裔不详)。  
六子逵:唐薛王府户曹,卒八十四,娶王氏,葬歙云岚山,六封崇安衍顺公。生四子,支派情况不清。   
七子爽:唐岐王府法曹,生武德元年正月,卒咸谆四年六月(618-673年),年五十六,娶闵氏后娶戴氏,葬登沅水下游离登沅洞汪村二十里地,距司马公墓三里许,土名叫辛田的一田中心,六封崇和衍烈公。生二子,后裔人口最多,徽州各县及周边县、南京、杭州、浙江开化等地均有发展,五十六世道安公为婺远始祖,后裔又回迁休宁西门等地发展。   
八子俊:唐郑王府参军,生于贞观辛卯四月(631年),卒于中宗丁酉年(697年),年六十七,娶罗氏,葬汪村(可能是登沅汪村)西盘园,六封崇惠衍庞公,敕赐龙井山立忠助庙。生五子,后代人也较多,主要在歙县、旌德、休宁、绩溪等地发展。  
九子献:卒年十九,娶韦氏,五封崇福衍正公,敕赐郡城南宫立忠护庙,无子。   

八子、九子是入朝京师后出生,故汪华应是挈七子偕二房、三房夫人入朝的。  
(注四)汪华九个儿子的后裔情况主要指五十一世以前。

在此对在收集、整理本文资料时给予本人指导与帮助的胡云老师及吴瑞林老师致以感谢。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应该发在一起的,待续见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3686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1-24 1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38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7-11-24 13: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1-25 0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阳汪氏宗谱\\越国公传>记载:
             "汉兴平间,有龙骧将军文和公,避地渡江,始家新安。数传泰公,泰公生勋公,勋公生僧莹公,皆仕于陈。僧莹公即公之父也。公之母,歙西郑氏。尝梦年少长丈余,拥五云自天而下,与之迂,觉而有娠。遂于陈之至德四年,正月十八日子时生公。其时,香雾满室,三日始散。公幼慧,及长,状貌魁梧。所居常有奇气依之。父殁后,家窭贫,母挈归外氏抚养。甫九岁母亦殁。遂为舅氏牧牛。..........'"

       上述记载与楼主所说,华公只是由母亲带着走外婆家玩玩而已,=====两说差距甚大,

        我相信谱上的话:华公早年丧父,由其母携往舅家生活,九岁母又殁,由舅父抚养成人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1-25 0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谱书和亮公那里的说法是一样,华公早年丧父(三岁),九岁成了孤儿,由绩溪郑村的舅父养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7: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的起因及是非(五辨)   
  2007-12-17 10:40:05

汪道显
       在唐书王雄诞栏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汪华在歙郡称王十年,杜伏威派雄诞攻之,华以精兵出新安洞拒雄诞,雄诞以弱兵数千与战,且战且退,华军追膛,至暮返营,雄诞以精兵守洞口,华进退无门,逐降。雄诞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春公。”
    杜伏威是何许人?在唐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隋末大乱伏威踞丹阳,自称“大行台”(大行政区),辅公祐与王雄诞是其副手,“李世民讨王世充,招伏威,伏威表示归附,高祖授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也有二处提到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一处提到“其年十一月杜伏威遣王雄诞袭汪华,华蓋是已归唐不复力拒,而雄诞诱袭之”,另一处提到“杜伏威踞丹阳自称行台,十一月命王雄诞以饶洪兵万余人来侵。华遣天瑶等击之,天瑶持铁盾一百廿斤以冲敌,伏威军大败,天瑶与八十人追之,贼还军合战,天瑶势蹙乃退,因奋势越巨石,所践成跡,贼军惊异乃退”
    由上看出汪—王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战争,那么这次战争的成因是什么?其间又有哪些是是非非呢?我们先看下列的时间表。

    一、“汪氏通宗世谱”记载的时间表
    1、武德四年九月甲子(即初一)汪华派堂弟铁佛(汪华称吴王时为左丞相)及汪华弟世英、世华等奉表归唐。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诏见铁佛甚欢曰“此数州我复无忧矣!”并下诏“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相当于从一品爵位)。”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还列出了拟制高祖诏令的六人名单,即中书令上柱国宋国公周瑀宣、中书侍朗、中书舍人等。并由尚书左仆射  徵、尚书右仆射,上柱国魏国公  寂、吏部尚书等六人拟制送达汪华的告知奉行书。前者大概是用于存档备查,而后者必须以前者为依据拟制。
    唐帝又授铁佛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注一)、金紫光禄大夫、六州总管府长史(注二)
    1、十月十一日高祖准授总管府汪铁佛兵符。
    2、十一月十一日诏授汪华族弟天瑶(原为右丞相)为金光紫禄大夫、歙州总管府长史、淮安郡开国公。赐铁佛、天瑶紫禄金带等物。并由中书令周瑀宣、中书舍人王孝远奉玺书远送“宣朕意寄信物如列以示朕怀”。(这一行动让人怀疑,高祖因杜伏威作梗而才派中书令周瑀宣以持玺书名义到歙州看看真实情况,因这封玺书并不像给汪华诏书那么重要,用不着拟诏书的中书令前往)。
    这样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应该说是比较真实的。由这个时间表可以肯定汪华是在王雄诞来犯之前上表归唐的,决不会是唐书上写的汪华是进退无门作为一个叛将才归唐的。这一点对认识汪华与王雄诞之间的战争性质是特别重要的。
    在分析高祖的诏书中有二点特别要注意的:①“因离乱保踞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这儿唐高祖高度肯定了当初汪华起事时,就是天下大乱以身保六州人民,新皇帝既出为了六州人民安宁即归顺唐朝。再看看汪华起事过程的情况:当时歙州太守张公劣迹已引起民愤,天下大乱时想叛乱附丹阳,张公最怕汪华,企图谋杀汪华,事败露。汪华带领众人奋而冲入州府,张公惧而逃之。众人要汪华领州事,不从。众人说现朝大乱天子南幸江都盗贼拥隔诏令不通,欲求摄刺史以镇一方,非汪华你不可,公宜从众,待贼平,再请命于朝庭,于是汪华从众。高祖取得政权后逐渐统一中国,汪华对部下说:“高祖起太原已受隋禅,而秦王出师江左,日月出矣,而烽火能不熄吗?我意已决。”于是派铁佛上表归唐。这与高祖在诏令对汪华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汪华当初的推辞与接受众意都不是虚伪的。②在唐朝只有东都洛阳与北都太原各设立东牧、北牧一职,这二职都得是亲王才能担任。高祖授汪华以方牧,虽然只是一个荣誉虚职,也足见高祖对汪华的肯定与重视。这一点也可看出汪华决不是进退无门,作为败将才归唐的。

    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1、汪华于武德四年九月奉表归唐
    2、十一月王雄诞进犯汪华,是汪华归唐之后。

    三、唐书中的疑点
    1、没有标明时间
    2、在歙州有很多山洞却没有一个叫新安洞的。在汪华出生地,登沅水边的汪村,资料中也有叫登沅洞汪村。在汪村登沅水下游二十里处有一个登沅洞,洞不大。汪华的一生与这个洞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据报载,近年施工时,在万安万寿山下,炸出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比较大,类似于花山谜窟。据考查,这个洞(包括花山谜窟)是取石料修万安大桥、牌坊、铺石板路等用的,那都是唐以后的事(万安大桥是明朝造的)。所以汪华在万安(当时州府所在地)起事还没有这个洞。这个洞与花山谜窟都比较大,但也不可能用来屯兵几千人,屯几百人都不可能,在里面躲几个人还差不多。汪华与方腊的起义模式不同,不需要一个什么神密地点来躲藏。
    3、古时皖南山区都是些只可供单人列队行走的小路。易守难攻,一支外来割据势力进入这山区,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汪华在歙州又深得老百姓爱戴,不要说埋伏,就是在行进路上早就有人翻山走近道把情报送到汪华手中了。就是王雄诞把汪华出生地的登沅水入扬之水处作为一个“洞口”守住了,也不会使汪华进退无门。因从出水处到汪华出生地登沅洞汪村有一段三十里地的峡谷,从四面八方都有翻山小路通入这峡谷。外来势力怎搞得清这地区“交通”。所以讲汪华“进退无门”使人无法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已有铁路、公路穿过徽州(抗日战争暴发后铁路自行拆毁)连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敢进入徽州。只是偶尔派飞机来轰炸骚扰。

    四、推测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过程
    在推测汪华与汪雄诞之间战争过程之前,先要认清当时形势中两个情况:①唐朝刚建国不久,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尤其是东南方形势还不明,时局也不太稳,因此高祖在处理问题时肯定要留一手。②当时的交通与通信很不发达,靠马力或口口相传,往往一件事的消息还未送达,情况又变了,这样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结局。考虑以上两点推测如下:
    1、九月一日汪华派铁佛带隋从奉表上京。二十天左右到京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召见铁佛并下诏。因为杜伏威已在京城,知道了汪华归唐一事和高祖对汪华的器重。自比自己是李世民“兵临城下”才归唐,自列为耻。因而想利用时间差赶快派人指示王雄诞进犯汪华,扩充地盘以邀功。
    3、高祖让铁佛在京待命。皇帝诏书不是什么人都可带的。因此铁佛让随从赶回报喜。
    4、十一月王雄诞以唐行台名义来攻汪华。此时汪华已知皇帝的诏命,但诏书还未到。为了不使歙州人民再吃战乱之苦,汪华不复力拒,开门迎接唐行台“使者”王雄诞。
    5、王雄诞以己功上报朝庭。唐帝因当时东南方情况还不十分明朗。“来单”照收,并授王雄诞为歙州总管(在唐制中刺史才是州太守,为州第一长官)。
    6、十一月中下旬铁佛持诏书与兵符到,不久中书令与中书舍人持玺书到,真相大白,王雄诞无颜,无奈地退出歙州。
    以上推测与罗愿对汪华的历史考证结论是相符的。
    根据唐书记载,杜伏威的付手辅公祐后夺取兵权发动叛乱,王雄诞自杀身亡。后来杜伏威也中毒身亡,相比之下,更显汪华及其部下对朝庭的忠心。汪华入朝后典宿卫二十多年,太宗远伐辽时,汪华被召为九官司留守,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宗谱记载,汪华派天瑶参加了平叛辅公祐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注一:凡是注有××郡开国公的,就是地方一级爵位
注二:六州总管与歙州总管是通用的。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3-10 09: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把汪华的历史考辨(一,二,三,四,五)编在一起,方便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38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8-3-10 0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龙吉于2008-03-10 09:13发表的  :
建议把汪华的历史考辨(一,二,三,四,五)编在一起,方便阅读
http://blog.sina.com.cn/wangdaoxian001
(文章都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3-10 10: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据各谱,各持各调,越辩越杂,越论越乱。  谁是谁非,只能广集众版,少数服从多数了。

        期望哪位有神通的本家,寻到古《云岚志》的印刷件或石刻件,拍成照片发上论坛以示权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