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2 2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古巢汪氏渊源作者:汪文武 日期:2007-10-0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国是中央政权的领导核心,家是人生一切社会关系的渊源,国有史册,家有谱谍,吾族上承祖训家规,敬祖睦宗,追本溯源,下启六千余孝子贤孙,团结互助,定辈正名,择地建祠,缮修族情。雄风源远流长,此乃叙谱之功。
据谱考,汪氏之先出于鲁成公次子,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始姓姬,周王朝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后稷,因姜?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扩大疆土,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权益,便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候国,其中有兄弟十五人,同姓十四人,周王室子孙都做了大小诸候。周公的长子伯爵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成公是鲁国的第二十一位君主,鲁成公黑肱之次子,周始母夫人姒氏,曾梦游山东汶上县(春秋时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详,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得姓,封颍川侯,为鲁上大夫采邑。
汪姓辈出人才,二十六世祖云公,字汉,在永建三年被汉顺帝封为渔阳太守,为汉时平阳派。
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字君睦,在东汉(公元一百九十六—二百二十九)年间,被汉献帝封以龙骧将军,后离汉投吴,任会稽令,为江南始祖,会稽派。
三十六世祖道献公,字君奉,在永昌元年间,被晋元帝封为黟县令,后移家于歙县,为遂安派。
四十世祖叔举公,字鹏远,在南齐时迁至绩溪县登源里汪村,享寿九旬有八。
四十四世祖世华公,字英发,在隋末年间,天下混乱,华公少年勇侠,威振四方,统领江南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号称『吴王』,为政英明,拥有精兵十万,在武德四(公元六百一十一)年,识时务,审时度势,看到李氏政权强盛,主动奉表归唐,封越国公,七年后,进京入朝,授左卫白渠统军,参掌禁军十七年,功劳卓著,多次受封。配钱氏(为唐左武卫大将军之女)、稽氏、庞氏所生孝子有九,均被朝庭赐封侯爵,二十三贤孙,皆衣紫食禄。汪姓家族从此发达兴旺,遍布江南城乡各地。今称之『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公后也』。
世华公于贞观二十二(公元六百四十八)年三月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去世,永徽(公元六百五十)年间归葬歙县,立汪王庙祀。
五十六世祖道安公(为华公七子爽公支下)迁婺源县(今江西省),为婺源始祖。
七十五世祖才一公世居婺源大畈,所生(荣一、荣二、荣六)三公,三祖先能文善武,凡天文地理兵法无不精通,被当地人称之三杰。
另有堂兄、堂弟荣(三、四、五、七、八)公,荣一公迁至柳山脚下,又迁无为濡?河(今裕溪河),荣二公迁至南陵板坦,荣三公迁至繁昌五沟铺,荣
四公迁至五松花园,荣五公迁至铜陵九泷庙,荣七、荣八公仍居婺源大畈。
因战乱,陈友谅为了扩充势力,抢占地盘,以贵重财物礼绢,屡聘荣六公到陈营领兵征战,攻打张士诚,荣六公不愿意看到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便直言回绝,闭门不出,他深知陈友谅为人狡诈,不能为正主,恐防遭陈迫害,公单戈匹马远离家乡,云游四海,历经川广至巢湖南岸、巢县槐林嘴寻兄,见此处东部环山,北临湖滨,西南均为开阔地,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山清水秀,可耕可读,为『鱼米之地』、『发祥之源』,定居马鞍山麓,开垦良田,美化荒山,辛勤耕耘,和睦邻友,造福后裔,为迁巢始祖。
始祖生于泰定二(公元一三二五)年,去世于洪武二十二(公元一三八九)年,(老谱错登卒于洪武十七年,特此更正),享寿六旬有五。
荣六公迁巢后,单传一子华二公,四孙富(一、二、三、四)公,十一曾孙为贵......公,传至五氏己有二十四丁。富一公长子贵三公后裔(澄、源)二公,回归婺源大畈。其他先辈们都艰苦创业,开拓多处发源地,先后分居天鹅(祖基大汪、荷叶地、大周、小周、野里户、罗卜段、鲍塘埂、姜家仓、蒋塘堰、乐小、七路屋、芝麻山凹等村),凤凰(小汪、耙耙山等村)、高林(河口、罗塘等村)、吕泉(栗科、罗塘、甘汪、前汪等村),象山(汪坝、潘家田铺、井头、山陈、山脚等村),后称『五户汪』,至今六百多年,繁衍二十五世,遍布全国(安徽、
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较多)及港、澳、台、美等地,已有六千多人,九世同堂。近有:人廉、旗龙举人,二七烈士(郑州总工会分会会长)胜友,今有各级部门、单位的领导骨干、省劳模、各行各业的精英和致富能手,英才辈出,族兴家旺。世之罕见,为人敬仰。
汪氏老祠建自何年,成于谁手,已无可考证,谱序之详载,祖先们曾四次修建宗祠。首修于嘉庆己未(公元一七九九)年间,因受白蚂蚁侵蚀,又修于嘉庆庚午(一八一○)年间,再修于道光丙戌(公元一八二六)年间,咸丰丁巳(一八五七)年间又遭战乱之变,汪氏宗祠烧毁一空,相隔九年之后,社会有所安定,同治丙寅(公元一八六六)年间,祖先们按照旧墙基复兴土木,重建宗祠落成,寝室庭堂焕然一新,历经一百多年风雨吹洗,毅然完好无损。又因文革期间,自然灾害频繁,国民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状况差,人均收入较低,公元一九七三年,这雄伟古老的祠堂再次被拆。
当今,社会改革,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神舟升空,民生富裕,在公元二○○四年,汪氏贤英聚会,作出重大决策—建祠修谱。筹资献力,任劳任怨,伐木鸠工,艰辛两载,集资三十余万元,请专家设计,二○○五年八月十八日,汪氏宗祠再建落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建筑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主体工程有十八世孙龙胜承建,筹建委员会主管,『五户汪』均有顾问监督,马头墙高十一米,庭堂开架五米,前庭进深七米,后堂进深八米,柁梁斗拱,双桁四柱,青瓦引砖,屏门格扇,祠堂内肃穆庄严,牌位清晰,油漆调和,灵魂安息。正方五米天井院,左右各一花台,台中桂花树有十九世孙美达在象山脚下培育多年,诚心奉献。桂树五股,昂首向上,形如手掌,叶茂花香,标志着『五户汪』似手掌骨肉相连。象征着汪氏族人勤耕者,五谷丰登;奋读者,五子登科。更庇佑族人,互爱互助,五福齐全。寮房依旧复古,祠堂周围塘宽路畅,古树高耸,樟木林立,环境优雅鸟语花香,祠堂门前双双旗鼓,均为朝庭两次所赐,为巢南稀有,雄振四方。
如今盛世,改革开放,社会和谐,缅怀祖先英灵,寻求同根一脉亲情,续修宗谱是族人们必尽的义务。经各支系、房分多次酝酿,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续旧增新。
历经三载有余,步履车舟,登报上网,续修谱牒大业,族人皆知,盛世续谱,难度之大。家谱一修于崇祯十三(公元一六四○)年;二续于乾隆十一(公元一七四六)年;三修于乾隆五十(公元一七八五)年;四修于道光十六(公元一八三六)年;五修于同治十三(公元一八七四)年;六修于光绪二十九(公元一九○三)年;七修于民国三十六(公元一九四七)年,清稿刚结束,由于战争,未正式印刷出谱,又因破“四旧”,清稿全部遗失,前功尽弃。本次为第七次,续谱再修。相隔一百零三载,年代久远,族人众多,居住分散,有迁徙未归,联系无音,苦寻无果,没有按时登谱。更有少数后裔认识不足放弃家族的亲情,不承担族人的应尽义务,不愿意投入宗族的怀抱,众族人深感遗憾。然而大家庭的温暖是永恒的,血浓于水,同藤瓜果,叶落归根,为此,敬告身居天南海北的族人,无论何时回归故里,族人们都真诚相待,以多种形势载入家谱,共庆同堂。
[本日志由 汪文武 于 2007-10-01 08:21 A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