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穿粉色T恤、蓝色西装裤,手持黑色的公文包,39岁的汪益平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老板,而不是农民。见到他时,他刚从兰溪一养殖户家里回来。“他们家的甲鱼得病了,我过去帮忙看看。”带着浓重乡音的语言里透露出这位农民老板的质朴本色。
汪益平养殖甲鱼在婺城区西部一带已经出了名。他老家罗埠镇陈家村村民说:“村头最漂亮的那幢房子就是他家。”今年,汪益平成立了金华市寿王鳖养殖有限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拥有温室养殖面积43亩,外塘放养水面面积65亩,年养殖甲鱼60万只,产值1300多万元。
1992年,原本在义乌开快餐店的汪益平回到陈家村养殖甲鱼。“因为当时一个亲戚在养甲鱼,能不能赚钱心里也没底,只是想试试看。”当年他买了2000只鳖苗,结果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死了不少幼鳖,亏了本。不过,1994年他就开始赚钱了。汪益平说,由亏到赚主要是因为自己学到了技术。
他说,同样是温室养殖,1992年时要14至16个月才能将鳖苗养到平均8两;而现在只要8个月就能养到平均9两。“这其中除了饲料配方的改进,更多的是在于技术的进步。”为了掌握技术,高中毕业的汪益平看书钻研、参加培训,并不时地与周边的养殖户进行交流。现在的市场更需要技术。饲料涨价了,成本提高了,就得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甲鱼苗的存活率,降低发病率,才能保证利润。他说,现在他养的甲鱼,4个月都没发过一次病。
汪益平说,市场形势一直在变,原先比较好销的温室甲鱼,有的市场上不一定受欢迎;户外养殖的生态甲鱼更好销。于是,无公害甲鱼的养殖成了他的新目标。他说,通过技术改造,甲鱼的发病率低了,用药自然就少。他说,相关部门每次组织的抽检中,他养的甲鱼基本没有药残留。
汪益平说,当初养甲鱼时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自己能赚这么多钱,“现在的农业政策好,如果技术上去,市场意识强一些,效益比一般办企业的还要好”;二是没想到还能带动这么多人致富。
1997年时,就有七八户同村村民跟着汪益平养甲鱼,现在他们都养到5万只左右的规模了。如今,他的跟随者达到了上百户,近的如罗埠、兰溪的农户,远的包括衢州、龙游等地农户,规模最小的也有两万只左右。
去年,汪益平带动50多家养殖户加入了市科技局发起的“金桥工程”。“对于加入工程的养殖户,公司技术小组根据甲鱼生长周期定期到其家中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养殖水平。”除了技术支持,汪益平还为养殖户们提供了采购、销售一条龙服务。“公司为养殖户们统一采购饲料,以便降低成本,集体采购每吨饲料能便宜500元左右。”汪益平说,“如果哪位养殖户想卖甲鱼了,我能马上为他联系到市场。因为我积累的客户资源比较多,能将甲鱼销售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及江西、福建等省。”
现在,汪益平除了提供技术指导、市场拓展外,还在考虑如何打响“寿王鳖”甲鱼的品牌。这个商标是去年注册下来的。他说,不久前他到阳澄湖去吃大闸蟹了,“我的目的是学习农产品的品牌管理。阳澄湖的牌子很响,是一个榜样,我们农民就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品牌意识。” (本报记者 倪寒霞 邵雪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