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80年来,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批又一批转业退伍军人回到地方,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积极贡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江淮之子·老兵新传》专栏,报道近年来我省优秀转业退伍军人的先进事迹和风采。
他舍生忘死见义勇为,曾经感动过一座城市;他起早摸黑勤勤恳恳,终于成为当地种植大户;他时刻不忘乡亲父老,新农村建设又当起了排头兵——
一个三十出头的精瘦汉子迎面走来。不高的身材,短短的头发,深陷的面颊,质朴而沉稳。“这就是当年的见义勇为英雄,汪宣国。”郎溪毕桥镇长河新村吴支书笑着介绍。汪宣国连忙摆手:“我身上的军装脱了,英雄也是过去的事了……”
1998年3月,汪宣国刚从部队退伍,搭乘“江渝1号”客轮回家探亲。途中风狂雨骤,客轮不幸触礁。“大家别慌,别乱跑!”汪宣国凭着军营生活磨炼出的沉着冷静,跑前奔后把旅客们带到安全地带。忽然,一声声“救命”的呼声传来。一名中年妇女双手拉着栏杆,身体已经悬空江中。汪宣国急忙伸手去拉,不料重心不稳当,两人双双落水。汪宣国拼命将妇女救上了船。一名年轻妇女一手拽着栏杆,一手护着婴儿,江水已漫至胸部。汪宣国又迅速游过去,双手托起落难妇女。母婴成功获救,汪宣国因体力透支昏倒了……这个英勇救人的事迹很快传遍山城重庆。重庆市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嘉奖令,长航重庆客运公司将感谢信寄到了郎溪。这年,汪宣国当选为“皖东南十佳杰出青年”。
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家乡肥沃的土地杂草丛生。荒凉的灾后景象触动了汪宣国,那双坚毅的眼睛湿润了: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总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他和父母商量,拿出退伍安置费,买了农用机械,和家人起早摸黑砍草复耕。一个个日日夜夜过去,五十亩水田里插上了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汪宣国成了全镇第一个种植大户,当地种植水稻的“星火工程”示范户。国家减免了农业税,购买大型农具还给补贴,汪宣国干劲更足了。他积极配合村“两委”返租倒包抛荒田,先后和在外打工的141户村民签订了返租倒包合同,并引进先进技术建起了2300亩的鱼珠混养基地。
“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小汪富了真没忘咱乡亲。”村组道路不好,水塘淤积,他总是竭尽所能出钱出力。家乡村民在外打工,老人孩子在家没个照应,他又义务当起了治安队员,每天为村民巡逻到半夜。这两年,长河新村长河自然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汪宣国被大伙推选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副理事长。从此,他更是事事忙在头里。一条条村级道路修好了,一阵阵文明新风吹来了,乡亲们乐开了花,汪宣国也笑了。
【人物寄语】
“身上的军装由绿变黄,胸中的军歌依然嘹亮;头上的帽徽藏在心底,不变的使命担在身上。光荣的记忆留给往昔,今天的岗位是新的战场……”汪宣国熟悉的这首老歌,唱出了他的心里话。
来源:《安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