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ww.hb.xinhuanet.com 2007-06-29 18:48:29 新华网湖北频道
三峡商报消息 6月2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命令、通令,给5个单位、28名个人奖励,同看电视的市夷陵中学校长杨碧君告诉记者,获得一等功荣誉的某部某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汪玉就是从夷陵中学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下面是记者了解到的汪玉其人:
1987年12月,汪玉被分配到海军某研究所。27岁时已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8岁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4岁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39岁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主持完成45项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三等奖各7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曾3次荣立二等功, 1次荣立三等功。他还获得过中国青年科技奖,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拥有全军武器装备军内科研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博士研究生、海军优秀青年、海军青年标兵、海军某单位“一级”科研功臣等多种称号。
聪明、勤奋、懂事
当记者叩开已经退休的戴思源、梁智老师的家门时,他们早已知道了许多关于汪玉的好消息。原来,今年5月初,夷陵中学在北京成立校友会时,汪玉也带着爱人和孩子来了,聚会时他一直陪伴在戴思源老师身边。他十分关心老师们的身体健康及学校和家乡的发展情况,他投身海军装备科研以及出色的科研业绩在校友中一时传为佳话。回宜后,戴思源早已经把汪玉的问候和好消息传递给老师们。
“汪玉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戴思源脱口而出。他告诉记者,当年面向宜昌地区只招生两个班,能考入夷陵中学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秀。与同龄人相比,汪玉特别勤奋。对此,梁智老师补充说,除学习课本知识外,汪玉十分爱好读书,于是老师们推荐他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
“汪玉的成功并非偶然,中学时代的他就显得格外懂事。”梁智清楚地记得一次班会上,汪玉表达了要为四个现代化而争分夺秒的学习决心。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和后来考取清华大学的季林红同学相约每天提前1小时起床学习,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他俩每天睡觉前都用绳子系住各自的一支胳膊,谁先醒就轻轻地拉绳叫醒对方,彼此监督,互相激励。高考时,季林红和汪玉仅以1分之差,分别夺得宜昌地区第一名和第二名。填写报考志愿时,本来可以与季林红一起上清华大学的汪玉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
远见卓识、长于谋略、勇于任事
“真的啊,我太高兴了!”当记者把汪玉受到中央军委记一等功奖励的消息告诉季林红教授时,他兴奋得叫起来。他告诉记者,他一直为有汪玉这样的好朋友而庆幸,中学时,他们比学习成绩,工作后在不同岗位共同进步。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工作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季林红说,汪玉一直非常上进。毕业分配时,他毅然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不为当时大学研究生“下海经商热”、“出国热”的诱惑,选择投身海军,碧海蓝天,保卫祖国海疆。
“在科研上,汪玉可以说具有远见卓识,长于谋略,勇于任事。”季林红说,为了担负起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仿真技术难题研究,他常常请教清华大学有关专家,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查资料、跑图书馆、与同学交流。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尚处空白,一缺技术资料,二无经验可借鉴,汪玉从最基本的参数一点点抓起。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源,汪玉还深入南海,住简易“地震棚”,克服艰苦的科研条件。研究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他一天24小时吃住在办公室。经过两年的刻苦攻关,他终于把这项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这项创新成果使我国舰船动力系统仿真研究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短短时间,汪玉先后主持完成了20项舰船仿真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季林红说:“记得《解放军报》曾对此做过报道,称汪玉在国际仿真会上引得外国专家的惊讶和赞叹:‘没想到中国竟有这么年轻的高水平专家’。”
干起事业,没日没夜
“责任压人”、“没日没夜”、“八十几不得闲”这是记者采访汪玉父母、妻子及妹夫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
为了承担起祖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重任,汪玉说服妻子徐霓放弃外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支持他从事军事科研。徐霓说:“从单位到家只有15分钟路程,而我们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汪玉的妹夫黄群对此可谓见证人。他说:“我曾在他家住过1个月,很少见他上床睡觉,常常是工作到天亮,有时困了就趴在电脑桌上睡着了,有时就在沙发上合衣而虎,睡个囫囵觉。”
说起儿子的拼搏,汪玉的母亲徐代凤说:“为了一心一意从事科研,汪玉曾坚决不要孩子。”今年74岁的徐代凤告诉记者,他一方面支持儿子干事业,另一方面动员所有的亲人说服儿子为自己添个孙子。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汪玉37岁时为她添了孙儿。
为了不影响汪玉的工作,汪玉的妹妹、嫂子及父母轮流值班,帮汪玉带孩子,让他全身心投入科研。
“父母和宜昌亲人永远是我事业家庭最坚强的后盾。”谈起自己今天的成就,汪玉非常感谢父母、妻子及宜昌亲人的无私帮助,他希望将来有机会为家乡宜昌发展尽一份力,做一份贡献,盼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快。
(责任编辑 徐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