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192|回复: 2

平阳辨   松寿石田支

[复制链接]

50

主题

54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644
发表于 2006-5-6 2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阳辨
?                            ?             松寿石田支
??
??汪氏望出平阳,犹荣阳之郑,天水之秦,沛国核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盖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于鲁,西河东海,风马牛不相及矣。夫尧之所理,禹之所圻,宜吾之所深慕而乐道然而书焉。而姓名系于其下言焉,而姓名出于其间,则必省想渐惑战掉阴喝不宁者竟日,吾之自所出,固不可以空启遂传也。迨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平言地,阳言山也,在衮州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而汉世为县,晋曰新泰者也。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西北,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在冀之泰岳,曰晋平阳,后为香平为晋州,亦曰平河者也。伊祁之都,羊舌之县志于前,岳阳之绩,襄陵之迹,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晋邦襟山带河东,出周,韩,魏,宋,郑之郊,距少吴之墟,殆数千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犹因仍勿正,失实承讹,代夸汾浍之风,家冒降唐之誉,且使衡饶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而吾颖川鲁谱,讹为晋州,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问途,若刻舟求剑,不可得矣,庄舄为越之吟楚人与燕土社之叹北风,回首莫寓所思,作鲁东平阳辨。
??敬刊

 
王旺祥,号秋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85

回帖

4925

积分

版主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25
发表于 2007-1-6 1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本家解释下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271

回帖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3-3 16: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汪氏家族的「平阳」,是一个常见的地名,在中国历史上,以平阳为名的地方,却不在少数,为了助于了解汪氏家族的源流,兹将过去以平阳为名的地方,详细说明于下,以供参考:
??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圣君唐尧的国都所在地,就叫平阳。这个最老资格的「平阳」在往后的历史上也一直受到重视,春秋时代,该地是晋国大夫羊吉氏之邑;汉朝统一天下,便在该地设置了平阳县。后来,南北朝时的汉王刘渊,又曾看中这个地方的险要地理位置,定都于此,一直到隋朝,这个前前后后被使用了三千年的老资格「平阳」,才被改名为临汾,迄今,所谓临汾,就是现在山西省的临汾县,不过古代「平阳」的故城所在,却是在临汾县的南方,而不在现址。
?? --春秋时代的郲国,也有一处名为「平阳」,后来郲国被鲁国所并,「平阳」就成了鲁国的一个邑,春秋末期越国和鲁国曾于此订立盟约,所以这个「平阳」,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而当时属于鲁国的「平阳邑」,就是现在邹县的县治所在地。
?? --同一时期的秦国,亦有过一个「平阳邑」,由于秦蜜公曾徙居于此而见诸史籍。这个「平阳邑」,是在现在陕西省岐山县的西南,接近宝鸡县的地方。
?? --到了战国时期,现在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又出现一个叫平阳的地方,当时是属于赵国的,赵移扈辄曾在此被秦将桓齿奇所败。
?? --历史最古老的「平阳县」,于隋代统一天下后被废,不过,到了宋代,又曾在山西地区设置了一个辖域广大的「平阳府」,此地即为古平阳县所在的临汾县,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都没有更动,一直到民国建后才被废置。
?? --目前,在我国的地图上也可以找到「平阳」地名,不过,现在的平阳既不在山西、山东,也不在河南、陕西,而是属于浙江省的一个县,位于瑞安县的南方。
?? 四千多年以来,在历史上以「平阳」为名的地方是如此之多,而所指之地又不尽相同,那么,作为汪姓家族标帜郡望「平阳」,究竟指的是那一处「平阳」?
?? 根据历来学者的推断,属于汪姓家族的「平阳」,指的应该就是现在山东省邹县的县治所在地,也就是春秋时代先属郲国,后属鲁国的那个平阳邑。
?? 这项结论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姓氏考略」一书所明载的汪氏源流—我们是鲁国公族的后裔,鲁成公的次子,被封食采于汪,因而「以邑为氏」而姓了汪。当然,上面提到过的那位爱国童子汪踦,也很可能不是浙江的汪芒氏之后,而是在鲁国土生土长的周文王姬姓汉族后裔。
?? 当时鲁成公次公子被封的汪邑,确实的地址虽已无从考据,然而,在鲁国境内是必然的。所以,目前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汪氏家族,应该是由两支主流所组成,一支是狄族的汪芒氏,一支是鲁国公族的后裔,分别发源于浙江和山东的两支汪氏,历来播迁的幅度并不很大,播迁的范围也不很广。他们的播迁路线,大致是分别从浙江和山东两地,先到了接境的江苏,然后再到达江西和安徽。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到极负声望的大族,龙其在安徽歙县的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