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199|回复: 9

有谁知这个牌坊的来历和典故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6-5-4 18: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古徽州府歙县许村村头的
许村三朝典翰牌坊.JPG-1.JPG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5-4 1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s:1]

中央电视台介绍过,现在记不清了。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4 19: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 1641 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石质花岗岩。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大家可以看到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泰昌、天启、崇祯间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父亲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官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他的父亲汪德章也得到和儿子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当地还有另一传说“中书舍人”汪德章带着家眷一行省亲回京,在回京路上其继妻一路劳累,早产一婴儿,因此延误了回京日期三天。三天后汪德章上朝面见崇祯皇帝,皇帝怪罪他,他禀告皇帝内人回京路上生了一小犬,皇帝感到好奇,叫他送给皇上看,他回禀皇上一介平民何能面君,皇上听后哈哈大笑,这也何难,当即御笔封他儿子为翰林,因此他儿子三天就钦点翰林。”这个传说就广为流传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4 19: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朝典翰坊位于许村镇高阳村西头,距薇省坊不足百米,横跨古街,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米,高11.5米,花岗岩。坊南北向,字板南面书“三朝典翰”(注:直纂修徵士郎加正五品服俸中书舍人汪伯爵敕增元配孺人凌氏敕封继配孺人吴氏);北面书“奕世承恩”(注:“敕赠徵士郎中书舍人汪德章”等字)。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其西头次间几乎困于民屋之中。汪伯爵,志书无名,似为捐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4 1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此中书舍人汪德章乃是汪伦的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4 2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s:1]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5-4 22: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许村
[ 作者:黄山天都峰 转贴自:许村网 点击数:355 更新时间:2005-3-10 文章录入:凌兴利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

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中出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极大的促进了许村民居建筑艺术的发展,至明清,发展到许村的鼎盛时期。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罕见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

许村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村落风貌,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阳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许村的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既有石牌坊6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们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牧、石雕饰、题匾碑刻等方面,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许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也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同时,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

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批准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目前正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村内拥有高阳廊桥、大观亭、双寿承恩坊、五马坊等四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薇省坊等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分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全国和省一级的升级申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箬岭古道又称千年古官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至明代,仍是联结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徽商兴起后,更是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而许村也凭借这条官道,成为市肆殷繁的水陆转运码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和清军多次通过这条官道往来厮杀。解放战争时,李德生部就是从这里跨越若岭,解放歙县。古官道由青石板铺就,自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谭家桥。沿途植被垂直分布显著,峰峦叠幛,阴雨天山上云雾缭绕,远观如黄山云海,身处其中则又似云中漫步。古道边沿途设有古凉亭供行人车马歇脚。古道深处村落处处,游人可以在村中随意打尖,品尝山上特有的高山玉米糊等特产。箬岭关现仍存有屯兵城楼和古汪公庙遗址。今天走访官道,不仅可以翻山直达黄山,更可沿途访古探幽,亲近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景区
高阳桥横卧在昉溪河上,最初由元代处士许村人许友山所建。开始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1557)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桥廊,清康熙(1719)年间再修,构成现在的模样。桥上有廊,所以又名廊桥,廊内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中间和南侧设佛座。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四周的绿水青山,墙上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飞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从建桥算起,它比由电影《廊桥遗梦》而出名的美国麦康逊的那座廊桥至少要早300多年,就是高阳廊桥上古代人留下的遗迹旧踪,也要比美国那座廊桥要丰富精彩得多。因为高阳桥不仅在崇山峻岭中构架了一条许村通向外界的通道,而且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的离愁化为滴滴热泪融入潺潺的溪水中。至于桥上佛座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人和送行的家人跪拜的,但愿浪迹天涯的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当然,依窗默对流水,眺望远山逶迤,更烘托出廊桥上离别的悲情愁绪。离人衣锦还乡,游子久别重回故里,村里的亲人们也在这廊桥上拱手相迎。所以,高阳桥是离合桥,有离散的悲凉,也有聚合的欢喜。世代相沿,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在许村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大观亭与高阳桥携手相依,巍然屹立于许村正街。登此亭四望,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可以一一尽收眼底。大观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阁式建筑,一二层是八角形,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木构架,斗拱与斜撑相结合,型制非常特殊,所有的梁、枋、柱上都绘有彩绘,显得华贵雅致。从高处仰视,翼角飞翘,重台迭阁,整座大观亭显得秀丽壮观。许村历代重教兴学,文人辈出,犹如群星闪烁,大观亭就是古代文人相聚的地方,所以充满了儒家的浓厚气氛
五马坊在大观亭的北侧,建于明代早期的正德二年(1507),是四柱三间五楼的石坊。五马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十分精美。这是为明代洪武年间曾在福建汀州府任知府的许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给当太守或知府的官员取了一个雅号叫“五马”,故名。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筑上雕有“哺鸡兽”的图案,在五马坊上也存有一处,是研究明处的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
双寿承恩坊位于大观亭的边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双寿承恩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十分精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2000多年前的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了尊老也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重要内容。明季许村许仕继和夫人宋氏寿过百岁,朝廷乃立坊以纪之。这种为两位百年老人而立的牌坊,在全国极为罕见。
双节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是全国现存最小的牌坊。牌坊为双柱一楼,高4.7米,宽2.9米,有月梁,平板坊中部立有“圣旨”牌,派上立一小宝顶,是朝庭表彰许村人许俊业的妻妾二人而立的贞节坊,由于是妻妾二人,所以叫双节坊。
薇省坊位于许村村口世德桥边,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四柱三间五楼结构,宽8.8米,高11米。嘉靖1523年许村人许绾中进士,官至湖广参政,由于明代称掌省级政令之机构为“薇省”,所以为许绾立“薇省坊”。坊柱用花岗岩,梁柱、花板用砂岩,雕刻精美。现存雕刻风蚀较为严重。
三朝典翰坊位于许村村口薇省坊边,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米,高11.5米,花岗岩,梁柱光洁,雕刻精美。三朝典翰坊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奇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纳妾胡氏,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独特的体香,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甚至传到了崇祯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忍痛割爱,以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三天后,香姑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仕不得面君之嫌,崇祯点为翰林,赐名德章。汪德章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香姑后又让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明亡后,香姑亦不知所踪。
世德桥位于许村村口,原名升平桥,清朝汪伯爵回到故里捐资所建,许村后人为纪念汪伯爵造桥功德改名世德桥,取意汪家世世代代积德行善之举。桥分三拱,花岗岩料石,长48米,宽7米,高7米。桥身两侧有望柱、栏板。桥头原存碑二方,一述汪伯爵生平,一述造桥始末,解放后修建歙许公路时被毁。
云溪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该堂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俗称大宅祠。为许村的一个支祠。后进栏板有明代风格的净瓶荷叶,因左右山墙嵌有董其昌、申时行等明代名人手迹“云溪堂贴”石刻15块,故名。
大郡伯第门坊明末修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腻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皆四角翘起,中脊两端装鳌鱼。大郡伯第原为福建汀州知府许村人许伯升赐建,后被拆改,现只留门坊。
仪耘小学堂是近代徽州第一所洋式学堂,由许村人两淮盐运使许家泽让留学德国的儿子请欧洲建筑师设计建立。仪耘小学堂采用近代启蒙教育,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许根俊等一大批许村后代才俊。许家泽把自己的五个儿子恪士、粹士、笃士、奎士、怡士陆续送往美国、德国、日本留学,创造了一门五博士的许村佳话。五个留洋博士学成之后,先后回国报效国家。恪士成了著名的教育家;粹士后任北京矿业学院院长,亲手创办了淮南煤矿;笃士是著名大律师;奎士是著名心血管专家;而怡士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一门五博士学成全部回国报效祖国,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作为许村的后代,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许村的骄傲。
任公钓台古“许村十二景”之一。任公为南朝梁新安太守,钓台是村中昉溪边的巨石,相传任公在此垂钓,乐而忘返。“许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而许村古名亦为任公村。
二水合津位于高阳桥前,体现了许村特有的的村落布局和“悠然见南山”的自然风貌,也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二水交汇处河滩宽广,一派纯朴的自然风貌,与许村悠久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4 22: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  [s:1]
果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回帖

9935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9935
QQ
发表于 2006-5-5 06: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江右书生2006-05-04 22:54发表的“”:
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  [s:1]
果然!
[s: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5-5 10: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s:1]

很好。不过,后来怎么没有记载(就是祖谱记载)。他们的后人呢?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