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7: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b、词义缩小:
同一个词语在方言中所包含的词义比普通话要小,形成方言词义较窄、普通话词义较广的情况,例如:
“面”,西乡方言的是指“面条”(例句:卬到饭店里吃面)和脸(如:洗面),而普通话却可兼指面粉和杂粮的制成品(小米面、玉米面),儿化音后还可以指碾成粉末的东西(胡椒面儿、辣椒面儿);
“水”,西乡方言用来专指“冷水”(例句:卬到嗯家讨口水喝,涫水【开水】卬怕铄【sǒ即烫】),词义范围比普通话窄。
c、词义对換:
方言与普通话同一词形,但词义恰好对换。例如:西乡方言说的“房”,普通话却说“屋子”,西乡话“到房里去睡觉”,普通话却说“到屋子里去睡觉”。西乡方言说的“屋”,普通话却说“房子”,西乡话的“做屋”、“买屋”,普通话却说“造房子”、“买房子”,词义正好相互对换。
d、词义转移:
有些词语本来是共同的,但在方言中词义却已转化了,且转化后已使人感到与这个词的原义难以联系。例如:
西乡人常用“卬又不是跟嗯做冤家”中的“冤家”,来表示普通话中的“吵架”。
词不达意,“跑”可替代“走”出现在句中。如:“吃哩冇事东跑西跑”。
又如“得意”一词,西乡方言中是指小孩或晚辈在父母或长辈面前撒娇,如:“嗯就只晓哩在老子姆面前得意”!而在普通话中“得意”一词的意思又是指称心如意,且一般所指人骄傲自满时的形态。在平日口语中,“得意”一词又常在谦辞中用来询问对方在何地干什么工作,如:“请问您在哪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06: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朝
徽州人至今还把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叫做“初一朝”、“初二朝”、“初三朝”,又因为是过大年,所以总称之为“三朝年”。而把农历正月十八日也像过年一样称为“十八朝”的这一流传千百年的声称,现已鲜为人知了。只有徽州乡下还能听到有些老辈人习惯性地把农历正月十八叫作“十八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日子是属于“新安之神、靖民之神”汪华的。
汪华,原名汪世华,隋开皇十年(公元586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生于歙州绩溪县华阳镇。汪华少时倜傥有志,好习武事,以勇侠闻,其叔授以兵法。隋大业十一年,汪华应新安郡守之募,平定回玉乡冠立有大功,众皆附之。时值隋炀帝南游,毒虐百姓,窦建德、李密、王世充等豪杰纷起,各据州郡。歙州郡守张贪酷,赏罚不公,鱼肉乡民,致兵民众起共诛之。歙州境内盗寇纵横,民心不安,政事无所统属,汪华部属咸趋公请摄郡事,以镇一方。汪华审时度势,恐坚拒生变,遂摄郡府事,搜募壮勇,远近翕然从之,寻有歙、杭、宣、睦、婺、饶六州之地,带甲十万。汪华理政严肃,赏罚明信,士庶咸畏之。时中原大乱,诸雄逐鹿,战事烽起,四方大扰。唯汪华所拥六州社会稳定,百姓安宁达几十年。其时唐高祖已受隋禅,秦王出师平乱,义声昭布。汪华知日月出矣,为使六州版图有所归,乃籍土地民兵。汪华于唐武德四年九月遣族子奉表归于唐(同时向唐王朝进献了大批银两),使六州百姓免受兵灾之祸。汪华为唐朝的统一昌盛建有大功。唐王朝先后封其为忠武将军、折冲都尉、九宫副监、越国公。为表彰汪华对人民和国家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宋元时又追封其为忠广仁武烈、灵显王,清朝追封为汪公大帝。像汪华这样受到历代王朝相继追封的人,在我国历史上尚属少见。
为纪念汪华,古徽州人民每年在汪华的生日——农历正月十八日,都要隆重祭祀,把这一天当作过年一样称之为“十八朝”。在徽州的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和黟县,到处都有祭祀汪华的“越国公庙”、“灵惠公庙”、“汪王庙”。歙县西溪汪里外祠“汪氏家庙”,又称“忠烈祠”,则主要是本姓子孙祭祀汪华公和历代祖宗的场所。不过“十八朝”那天也对四乡其他百姓开放。
据汪亚森先生回忆:虚年13岁那年(1949年),正读小学六年级。由于已达“往外一丢”的年龄,且又粗通文墨,开始由小男孩转变为“小男人”,因而也第一次参加了只有汪家男丁才能参与的“初一朝”祭祖活动。“初一朝”一早就随父亲到忠烈祠,先在中殿参加团拜,然后全体到场男丁列队分两边拾级而上至后殿(主殿)。由族长指挥大家对汪华公神像焚香跪拜。祭毕,族长打开一只木箱,取出宗谱分发给每人两册,有的三册,让大家诵读。石印宗谱,装帧讲究,内容简明,系统罗列有归宗的汪氏各代祖宗。如“七十一世祖人鑑公,孺人张氏”。我在读宗谱时有些字不认识,只好轻轻哼哼,权当是滥竽充数。
从“初二朝”到十月十七日,忠烈祠三个大门只开左边或右边一个,供汪家女眷带小孩前来参拜汪华公。
“十八朝”那天,忠烈祠三个大门全部洞开,祠堂坦上锣鼓喧天,爆竹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这一天不仅是汪家人,就是本村或邻村其他百姓也纷纷携儿带女,来到汪华公宝座前顶礼膜拜,祈求幸福平安。下午在祠堂坦上演京剧,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晚上外祠汪家所有男女老少,聚集在忠烈祠中殿大厅会餐,规模是八碗八。听大人说,这天是我们44世祖汪华公的生日,我们为他老人家做阴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0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十八朝’是护国佑民的‘汪公大帝’1430岁生日,我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给他焚香、叩头,为他贺阴寿,许愿他世世代代护佑子孙百姓、国泰民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06: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同形别
词义相同而词形有别,即同一概念或事物在不同方言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是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最主要的表现,这种同义异词的情况,在西乡方言中同样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出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a、词义相同,构词词素颠倒或词素部分不同的:同样的概念或事物,利用共同的词素而在构词方式上有所不同;或在共同词素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增删。这种词义相同、词形有别的现象又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词素相同,次序颠倒的,例如:
       闹热(西乡话)——热闹(普通话)
       鸡公(西乡话)——公鸡(普通话)
       鸡姆(西乡话)——母鸡(普通话)——鸡【jī】娘【niě】(温州话)—— 牝【pǐn】鸡(西乡话古时称母鸡)
       欢喜(西乡话)——喜欢(普通话)
       连牵(西乡话)——牵连(普通话)——连带(温州话)
       来往(西乡话)——往来(普通话)
       过将(西乡话,表示事情已经过去)——将过(普通话)
(二)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例如:
       时常(西乡话)——常常、经常(普通话)
       伯爷、叔爷(西乡话)——伯父、叔父(普通话)
       竹床(西乡话)——凉床(普通话)
       电驴(西乡话)——电瓶车(普通话)
       艴【fù】面嘴(西乡话)——板面孔(普通话)——泛面孔(温州话)
       讨老婆(西乡话)——娶媳妇(普通话)——讨老迎客(温州话)
       裤脚(西乡话)——裤管子(普通话)
       衫袖(西乡话)——袖筒(普通话)
       代乳粉(上世记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西乡话)——奶粉(普通话)
(三)附加成分的有、无及附加成分的不同,例如:
       妮妹(西乡话)——妹妹(普通话)——阿【ǎ】妹【měi】(温州话)
       筷(西乡话)——筷子(普通话)——筷【kuā】儿(杭州话)
       鼻头(西乡话)——鼻子、鼻孔(普通话)
    还有附加“老”、“生”、“添”、“几”、“子”、“头”等一些词的现象,另有别的章节介绍,这里就不再予以重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6: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b、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的。这方面的现象很复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创新: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产生了许多与别的方言不同的特殊词语,这种词语的创新,从来源上看,主要由于:
1、西乡方言在构造词汇时,使用一些独特的词素和构词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批词义相同,而词形完全不同的同义异形词。例如:
过中、才着(西乡话)——之前(普通话)
之先、老早(西乡话)——以前(普通话)
日头(西乡话)——太阳(普通话)
遢邋(西乡话)——脏(普通话)——窝瘵【zāi】(温州话)
走动(西乡话)——往来(普通话)
渡(西乡话)——小船(普通话)
2、出于对事物的理解不一致,往往会从不同的意义联系出发,运用不同的造词原料和不同        的修辞方式,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同义异形词来。例如:
对事物的不同描写:
老鼠燕、天高鹞(西乡话)——蝙蝠(普通话)
竿帚(西乡话)——扫帚(普通话)——笊【zǒ】扫【sāi】(温州话)
对事物的不同比喻:
推班、瞎八(西乡话)——不好(普通话)——勿【fù】好【hǎi】(温州话)
还【wāo】灶(西乡话)——生气(普通话)
对事物功能的不同说明:
        步蚤(西乡话)——咯【gě】蚤【záo】(歙县南乡话)——跳蚤(普通话)
        木虱(西乡话)——臭虫(普通话)
        子(西乡话)——蛋(普通话)——卵【lǎng】(温州话)
3、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客观环境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方言词语供人们交际之用。这些方言词语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出当地特殊的生活条件和风土习俗,如反映南方冰雪不分的气候特点的:
雪珠(西乡话)——冻雨(普通话)
雪糕(西乡话)——冰淇淋(普通话)
    4、由于心理上的忌讳,为避免因同音字引起不愉快的联想,创造了一些独特的避讳语词。例如:加【gò】減【gáo】(西乡话)——指别人代为复诊(普通话)
             看先生(西乡话)——看病(普通话)
煎茶(西乡话)——煎药(普通话)
不如适(西乡话)——生病(普通话)
    5、西乡方言里也还有一些独特的同义异形词,让人确实难以探明其来源。这类方言词大都是为了反映本地区经济上、文化上的独特风貌而创造出来的。这些方言词或借用同音汉字来表示,或创造新的方言字来表示。例如:
            味【wǎi】(西乡话)——核(普通话)
勒术【lǎi sǎi】(西乡话)——垃圾(普通话)
牌【bāo】(西乡话)——捡(普通话)
拱【gán】(西乡话)——倒扣、鼓起(普通话)
6、词义相同,但由于所表达的词的形式有着具体或抽象的不同,而变換相应词形,具体的变了词形,间接的仍用原词形。
        脸:面嘴、洗面、面子(具体、直接到“脸”)
            反脸无情、嫑脸、丟脸(抽象、间接到“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6: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继承:由于社会及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西乡方言里同样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或者可以说保留了古语词中某些现代普通话一般已不通行的用法。例如:
        回【fá】(西乡话)——向不经商者暂借或购买物品(普通话)
        勔【méi】(西乡话)——旋(普通话)
        索【sǒ】(西乡话)——绳(普通话)

三)借入:1、方言中也还有借入英语的词语。例如:
        水门汀(西乡话)——cement(英语)——水泥(普通话)
卡通(西乡话)——cartoon(英语)——动画片(普通话)
开司米(西乡话)——cashmere(英语)——毛织物(普通话)
派司(西乡话)——pass(英语)——出入证(普通话)
2、借入北方方言区的词语。例如:
俺婆、俺公(西乡话,借北方方言中的“俺”义)——外婆、外公(普通话)
3、喜欢在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洋”一类的修饰词。例如:
“番茄”(西红柿)、“洋火”(火柴)、“洋油”(煤油)
4、借代“饿狗”一词来喻指人的贪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继承:由于社会及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西乡方言里同样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或者可以说保留了古语词中某些现代普通话一般已不通行的用法。例如:
        回【fá】(西乡话)——向不经商者暂借或购买物品(普通话)
        勔【méi】(西乡话)——旋(普通话)
        索【sǒ】(西乡话)——绳(普通话)

三)借入:1、方言中也还有借入英语的词语。例如:
        水门汀(西乡话)——cement(英语)——水泥(普通话)
卡通(西乡话)——cartoon(英语)——动画片(普通话)
开司米(西乡话)——cashmere(英语)——毛织物(普通话)
派司(西乡话)——pass(英语)——出入证(普通话)
2、借入北方方言区的词语。例如:
俺婆、俺公(西乡话,借北方方言中的“俺”义)——外婆、外公(普通话)
3、喜欢在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洋”一类的修饰词。例如:
“番茄”(西红柿)、“洋火”(火柴)、“洋油”(煤油)
4、借代“饿狗”一词来喻指人的贪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7: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继承:由于社会及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西乡方言里同样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或者可以说保留了古语词中某些现代普通话一般已不通行的用法。例如:
        回【fá】(西乡话)——向不经商者暂借或购买物品(普通话)
        勔【méi】(西乡话)——旋(普通话)
        索【sǒ】(西乡话)——绳(普通话)

三)借入:1、方言中也还有借入英语的词语。例如:
        水门汀(西乡话)——cement(英语)——水泥(普通话)
卡通(西乡话)——cartoon(英语)——动画片(普通话)
开司米(西乡话)——cashmere(英语)——毛织物(普通话)
派司(西乡话)——pass(英语)——出入证(普通话)
2、借入北方方言区的词语。例如:
俺婆、俺公(西乡话,借北方方言中的“俺”义)——外婆、外公(普通话)
3、喜欢在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洋”一类的修饰词。例如:
“番茄”(西红柿)、“洋火”(火柴)、“洋油”(煤油)
4、借代“饿狗”一词来喻指人的贪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7: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合成词:
    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词,修饰限制的成分在后,被修饰限制的成分在前,如:
            菜蔬(西乡话用“蔬”来修饰“菜”后,就能泛指饭桌上所有的蔬菜。)
四、时间观念模糊:
在日常口语中,对于时间词的运用,不像普通话那样注重时间观念,如“早晨”讲“早饭”、“中午”讲“中饭”、“傍晚”讲“夜饭”。西乡方言以一天三顿饭的时间为概念,来表示早、中、晚,根本不考虑一顿饭所需时间的长短。再说世间有关吃饭的时间並沒有具体规定,能早能迟,能长能短。但是,尽管是观念模糊,大家却都能心领神会。
五、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西乡方言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得多。如“被子”叫“被”,“图章”叫“印”,“家庭”叫“家”。因为单音词多,必然同音词就多,同一个音节常常代表几个不同的词。
六、保留古汉语的词汇特点比较突出:
除上面所说的单音词多外,有些普通话已经不能单独作词使用的词素,在西乡方言中还可以单独作词用。如“爽快”的“爽”。有些在普通话中只有书面上才用的文言词语,在西乡方言中却还活跃在口语中,如“面”(脸)、“谷”(稻子)等。还有一些词,在普通话中古今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西乡方言的口语中还保存古义。如“走”(跑)、“屋”(房子)、“雨盖”(雨具)。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西乡方言往往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七、概括性强:
在西乡方言中,有些词概括性很强,一个词往往能表示一个短句的意思,如“挑经货”一词,指的就是“到县城去挑人们平日经常要用的货物”。古时交通不方便,沒有车子,店内所卖的日常用品全靠肩挑。对于普通话中所说的“货郎担”,则称之为“卖经货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544

帖子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Rank: 6Rank: 6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8: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借代自然界生物的特点:
西乡方言有时往往要借代自然界生物的某些特点来造词,如“花暴里啦”一词,借用开放着的花朵,将花內的雄蕊(花药、花丝)和雌蕊(子房、花柱、柱头、花辮)所持有的各种颜色充分暴露在外这一自然景观,使人看到了花内雄蕊以及雌蕊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颜色,继而达到了用该词来体现某些物体颜色多样化的目的,多属贬义,如:“俤一身着哩嗯哩花暴里啦,难看都难看死哩”。还有“花里花色”一词也是同样,借用花里面各种颜色的繁多,来喻指某些人的鬼主意多,不安分守己。
九、根据人们对客观规律存在的体验:
有些词是根据人们对客观规律存在的体验来造词的,如成语“干炒螺丝”,便是根据人们认为炒螺丝必须要加入适量的水,才能炒熟,炒出的螺丝方才上口这一体验;又如称月亮为“大大爷”,便是根据月亮“摆老资格”、“不遵守作息时间”、每月“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或“擅自旷工”,认为月亮不像太阳那样能“忠于职守”,而是太“老油条”,太“大爷”了,“大爷”一词的本义是指那些遇事不认真负责,慢慢吞吞、老油条,傲慢任性的人。
再讲“男女”一词,在西乡方言中别有风味,父母称自己的孩子为男女。如:“你家有几个男女啊?”、“男女多负担重”。人们是根据客观规律明摆着小孩中确实有男有女。而在普通话里,“男女”一词只是作为性别来解释。对于听不懂方言的人来说,往往会闹出笑话来。比如说,当有人问“你家有几个男女啊?”,也许你就会爽快地回答:“我家有两个男的、一个女的。”其结果是答非所问。
    十、通过变音来美化词义:
1、用同一个字组词,能组成褒义词,同样也能组成贬义词,在普通话里不管是褒、贬义词,所用来组词的这个字的读音都是不会变的,可在西乡方言里却不然。比如说“缸”字能组成“水缸”和“粪缸”这两个词,但“水缸”是褒义词,而“粪缸”是贬义词。西乡人在这两词的发音时就有所不同,“水缸”讲“水缸【gõ】”,“粪缸”讲“粪缸【gǒng】”,这“缸【gǒng】”字的发音比起“缸【gõ】”字的发音让人听了觉得委婉多了,如果说将“粪缸【gǒng】”讲成“粪缸【gõ】”,那就觉得相当生硬,很不好听,使原本令人讨厌的“粪缸”更加令人讨嫌。而讲成“粪缸【gǒng】”,这里通过变音美化了词义,仿佛让人感到讨厌的程度要好些,这就是西乡方言的奥秘之处。
2、还表现在大人跟小孩说话时的发音上。人出于天性,视牙牙学语的小孩为心肝宝贝,每当跟他们说话时,总是那么轻言细语。与这种小孩说话,西乡方言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发音方法,由两个元音同时作韵母与声母相拼,比如说“手”和“脚”这两个字就是这样。“手”和“脚”这两个字,西乡方言平常大众化的发音是“手(xé)”和“脚(jǒ)”,一旦与三岁小孩交流起来这两字就变成“手(xi.e)”和“脚(ji.ǒ)”。当小孩的手伸到被外时,大人们便会说:“嫚,快把小手(xi.e)放到被子里。”当小孩有脚不走路要抱时,大人们便会跟他说:“嫚,你那双脚(jǒ)脚(ji.ǒ)拿来做什么用的?”还有说嘴是“嘴(jü)嘴(ji.ü)”,说围兜是“围(wai)围(wai.ng)”,说屁股是“股(gu)股(gu.ng)”,通过变音来体现出大人的爱怜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