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10 0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徽州民间心目中的汪华
汪华,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又是一个民间偶像。他曾对徽文化、特别是徽州民间风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关注徽学的同仁多次提及汪华。现将本人粗浅的了解,予以简略的陈述,抛一片引玉之砖吧。
汪华其人
汪华(586-649)原名汪世华,后因避唐太宗之讳而隐去“世”,字英发。世居古歙之华阳镇,即唐朝分县后的绩溪登源人。出生于南朝陈至德四年(586)正月十八日子时。
汪华早孤,少年倜傥有志,曾赴睦州从演公游而习武。年十八而还乡里,身材魁梧,操美髭须 ,风神凝俊,胆略非凡。一时间以勇侠闻于乡邑。
隋大业十一年(615),应新安郡守之募,平“回玉乡寇”(注1)有功,士勇皆附之。时及炀帝政乱,四海豪杰逢起。新安郡守因贪酷而被众所诛。境内无所统属,汪华被众所推而摄郡 事,以镇一方,待时局平静后请命于朝。继而远近从之,至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带甲十万”。此时,因以刺史统军不妥,又因众推而建吴国,称王号。
当秦王出师,义声昭布,汪华叹曰:“日月出矣”。乃将版图、户籍、土地、民兵密遣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高祖感其远送欸诚,嘉其忠义,授其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唐太宗贞观二年(628)授以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禁兵。贞观十七年(643)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唐太宗征辽东时,诏为九宫留守,主管朝廷事。(太宗出征仅十八天失利而还)贞观二十三年(649)病故于长安。永徽三年(652)归葬于歙北七里之云岚山。
汪华,在唐宋元明清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在六州,特别是徽州人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高大而雄伟的形象。
奥妙得很,其生前职位并不极高,实职仅正四品位,(“国公”在一品位)而且史未留传,徽州人却极其敬仰而崇拜他哩。这就引起了我的深思。
翻阅有关史料,访听民间传说,在徽州人的心目中,他是尽忠报国的典型,他是大唐一统的功臣,他是六州安稳的保障,他是祈雨抗灾的灵神。
尽忠报国的典型
为民为国,是汪华的宽广胸怀。忠君,又是他的坚固理念。
当四海烽火、州郡割据、兵荒马乱、民众受苦之时,汪华慨然叹曰:“世变如此,我死兵革无憾,于百姓何时?”
当据有六州,威振江淮,应众心之推而建吴国称王号之时,仍奉隋年号,既稳定民心,且便待前景。境内为政严肃,赏罚明信,民众以安。
当高祖受禅,秦王出师,义声昭布之时,汪华曰:“日月出矣,而烛火不熄可乎?”遂果断计决,乃遣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于唐,既利于全国大局,又安稳境内百姓。其《奉籍归唐表》云:
“乾坤革运,帝王有真,据地利之善便者当思天命之攸归。臣本田家,强起山谷,不忍盗贼戕害生民,遂率一方,相与保聚,伊图左右,率属归心。故能赈乏窒姦,镇安境土,抚养黎庶,以俟定一。今闻应天受禅,革命肇基,敢命宣城长史奉表以闻。”
唐高祖嘉其忠义,有诏云:
“门下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安,识机慕化,远送欸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贞观二年调入京城长安,参掌禁兵,委之戎旅。汪华忠心耿耿,深受皇上信任,贞观十八年,太宗征辽诏为九宫留守,他夙夜尽瘁,事无所乏。太宗驾还,九称其勤。
汪华归唐后三十多年,久经任使,功绩卓著,成为皇上赞许而民众仰慕的功臣良将。正如宋代歙人罗願《纳欸考》所言:“及贞观之间,典宿卫者二十余年,太宗远伐,委之筦钥,非夙嘉其节而深信其心,何以及此!”
汪华之死,却成一迷。谱牒皆述其“病故”,但传说却是“忠烈”而终。
笔者儿时,喜听先辈长老津津有味的讲述汪华故事。老者说:“那一次,汪华陪太宗晚宴后,随驾步入园中观赏明月。忽然间,太宗曰:‘水中明月多娇娇,卿能捞上多玩玩?’顿时,汪华一股念头涌上心来—此不是皇上赐死吗!”二话没说,纵身一跳,落入水中,壮烈牺牲。
对于一个满腹忠君思想的人来说,真乃实践了晋代陶渊明诗中“纵浪大化中,不惊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看待人生的升华境界。老者还说,目睹此情此景,太宗立即封他“阳间天子十八日,阴间天子万万年”。因此,汪族之裔皆称越国公为“汪公大帝”。
前人,宋巡官汪台符《越国公庙记》中亦云及“怀龙剑一沉而死,贞观二十三年也。”
对于汪华的忠与烈,人们已经虔佩了千余年。
大唐一统的功臣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在大唐统一全国的过程里,,汪华的功绩虽然并不奇独惊人,但他的胸怀大略,以国家百姓为重,个人得失次之,慧智明断,率六州主动归唐,又免去了一战争灾难,确实功不可没。汪华的举动,对他处的归顺大唐,也产生过一定的良好影响。
进京后的三十年中,汪华坚守职责,鞠躬尽瘁,九宫管钥,日夜操劳,生怕有愧于皇上,其在唐初治国中的功绩已很显明。
可见,辉煌青史的大唐“贞观之治”,有越国公汪华的心血融在其中。
六州稳定的保障
自汪华应征从戎,平寇有功,拥为头首,继而摄郡事,统六州,称吴王,境内成了和平宁静之域。
当时的外界,有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豪杰逢起,简直南北汤沸,东西割剧,烽火连天,百姓遭殃。而江南六州之“吴国”,却为政严肃,尝罚明信,士庶咸畏爱之。百姓维持正常生产、经商、读书及过节之娱乐,如同太平。
能镇静一隅,实属汪华之功。当然,左右丞相天瑶与铁佛“两堂弟”、太尉休宁人程富、总管歙县人任贵,此四人相当得力。
在徽州乡间星罗棋布的小汪公庙中,都挂上“镇静一隅;保障六州”的联对。可见越国公的功绩历代人们难以忘怀,影响久远。
提到庙享,笔者曾在二十世纪50年代,绩溪大徽村遗址之北两华里内见到三庙:一是翚岭脚村中的汪公庙,内有两位汪公雕像,那是越国公汪华和袭封越国公汪达—华之第三子也;一是翚溪口村之下的小型汪公庙,有神龛、汪王雕像,有联对,有香火炉;一是高迁村上,载入县志的“相公庙”,栋宇宏丽,有僧居守,香火兴隆,其正殿巨像是汪华第八子俊,因此周围乡民称此为“八王庙”。
六州之民对汪华的爱戴,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汪华已由武德四年九月九日识机归唐,但还有战事来迎。
时杜伏威据丹阳,自称行台,武德四年十一月,还命王雄诞以饶洪兵万余人来侵。汪华遣汪天瑶等阻击之。天瑶作铁盾一百二十斤左执之以冲敌,伏威军犬败死者过半。天瑶与八十人追之。杜方还军合战,天瑶势蹙,奋势飞巨石,所践成跡,杜军驚畏乃退。郡境以宁。
杜伏威入朝后,其长史辅公佑,夺王雄诞兵而叛,伪建位号。汪华予敌而先行讨伐。旗帜蔽江而下,辅公佑惧退保武康。丹阳遂平。汪华振旅还令,兵民各复其业,又转宁静。
正如宋鄂州守罗願《纳欸考》云:
“愿尝以王庙食此拜邦,逾五百年而民敬爱之而愈新者,不惟能出云雨,御灾厉;亦由其起,不失正道,始终出于靖民。故天下方乱,则以身蔽六州之人,为天所相。是以,生享其祚而殁食其土,以能悠久。然则不斗一民,不烦一旅,自托于唐者,乃王之大节。”
由此,笔者联想到:
由于汪华的出现,汪氏家族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汪华乃承周鲁以来千余年之运,启唐宋以下千余年之祚。汪氏家族在唐以前,着望于江北之河西与平阳;自唐以后,则兴盛于江南之徽州。
徽州之汪,又因敬仰汪华,而形成了具有“忠孝节义”特色的家风。
汪华第三子达公支的旌德县新建,竟出现了九世同堂,千余人同灶吃饭的奇迹。因此宋真宗束力额“义门”。
汪华长子建公支的绩溪县翚北坦头村,在宋嘉佑至绍兴间(1056—1162),出现了“一门三代七进士”,即五十八代的汪汲与汪淇,五十九代的汪奕与汪襄,六十代的汪安世、汪安仁、汪安行。他们皆传为廉洁官员。
广而观之,例不胜举。
祈雨抗灾的灵神
据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徽州知州方演的表请追封《申状》所述,汪华卒后,“郡人思其德,大启庙貌,以时祭享。自此,郡有水旱则祀之,民有疾疹则祀之,鲜有不获其灵应焉”。“历三数百年,民到如今称之”。因《申状》而得旨,束力封歙州越国公汪王神为“灵惠公”。
继而宋徽宗于政和四年(1114)束力赐歙州灵惠公神庙以“忠显庙”为额。
自此,立庙遍于六州,而以徽州为最。呈现村村皆有汪公庙,祈祷汪神的阴助,简直成为地方吏民的家常便饭。
至宗孝宗干道四年(1168),徽州知州郝思义的陈请加封《申状》,又云汪王“忠义之节显于唐,御寇捍患有功于民”“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又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干道二年(1166),邻邑疾疫大作,罹其灾害者不可胜数,邑人相与祈安于王,遂荷其阴相,疾疫不作,民无夭折,其福惠于民如此”。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绩溪知县的《申状》又云:当年五月,“飞蝗入境,不可胜数,再谒王庙祈祷,则蝗虫尽已疹灭”。
还有一奇例:
宋时,勤县人袁甫任徽州守,自表“学自孔堂”坚守“乱神不语之戒,敬神而远之章”,尚不烧香拜佛。
当年六月,不雨而旱,到处焦枯满目,愁叹盈耳,形势所逼,应吏民泣诉而躬谒忠显庙,为农祈祷。竟顿时苍穹云幕叆叆,掣电雷鼓咚咚,降雨“三夙宵而未霁”,“黄童白叟以欢呼”。
袁甫叹谓:“神能变凶荒为丰穰,守敢不改慢易为敬信!”于是写了《谢过自刻文》。
悠长的封建时期,汪王之神成了六州、特别是徽州人心目中顶天立地之巨神。
汪华的神化
汪华这位历史人物,生为功臣,死为明神,在封建社会已成定论。
那么,汪华神像是怎样塑立起来,又升华到此境界呢?
除汪华生前功德显著之因而外,在民间,既具迷信观念,又加之尊祖和感恩的心理;在皇朝,亦具迷信观念,又加之树典型,正民风的政治措施。如宋代赐封诰中有言“劝天下忠义之士,慰一邦依赖之心”。上下两流相汇,将汪华的神像越推越高。
看看汪华的神化过程:
在民间,汪华死后,无论在郡城也好,在其故里起兵旧城堡登源也好,都立即设庙立像以祀之。
在皇朝,汪王之神显于宋,元明清各朝相继崇拜追封。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为“灵惠公”;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加封为“英济王”;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加封为“显灵英济王”;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加封为“信顺显灵英济王”;
宋孝宗乾坤道四年(1168)又加封为“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八字王已封至顶。
随之而来的,又有九子之神化。
注1:本文主要资料源于汪世族谱。注2:清代沈复《浮生广记》中,乾隆戊申(1788)目睹记实。注3:引自胡家禔、胡正奕《绩溪县民间徽戏活动的衍变》。
二00七年八月完稿
此文作者为绩溪县检察院方静先生。由本《志》编辑毕新丁转自“故园徽州”网论坛,有删节。 |
|